《静女》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彤管有炜(yè) 邶风(bèi) 垝垣(wěi) 归荑(tí)
B. 踟蹰(chí zhú) 静女其姝(shū) 尔卜尔筮(shì) 城隅(yú)
C. 载(zǎi)笑载言 静女其娈(luán) 咥(xì)其笑矣 说怿(yì)
D. 隰(xí)则有泮 愆期(qiān) 汤汤(shāng) 渐(jiān)车帷裳
2. 《静女》一诗,体现了《诗经》中的哪一种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
3. 此诗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句子,但接着又说“匪女之为美”,而是因为“美人之贻”,这反映了青年人什么心理?用一个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诗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女其娈:面目姣好。 B. 俟我于城隅:等待。
C. 自牧归荑:归还。 D. 洵美且异:确实,诚然。
6. 对《静女》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 “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 “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8. 对《静女》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 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 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9. 下列对《静女》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美好的爱情。
B.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画了女孩子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心急如焚的有情人形象。
C.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画人物的恋爱心理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D. 诗人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10. 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 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11. 下列对《静女》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 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 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了。
D. “搔首踟蹰”表现了男主人公的老实、憨厚、痴情。
二、诗歌鉴赏
根据《静女》一诗答题。
静 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 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的挚爱之情。
D.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13. 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静 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写女青年见到恋人前后不同的心情。
D.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15. 对《静女》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静女》)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
B. 第一章“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她矜持稳重的性格。
C. 第二、三章是说小伙子的心上人到了,赠送给他一根色泽鲜艳的彤管,一根细嫩的荑草,小伙子欢悦欣喜。
D. 小伙子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这既是“爱屋及乌”式的内心独白,又与第一章相呼应。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诗经·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16.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1)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_______。
(2)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____。
(3)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______。
17. 《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 河水清且涟猗
C.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D.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8. 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 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 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 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体现男主人公约会时憨厚痴情、焦虑不安的句子是:“_____,_____”。
(2)《静女》中描写女子送给男子的第一个礼物很美,男子很喜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
(3)《静女》中对于女孩所赠,表现男子有“爱屋及乌”式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
(4)在《诗经·静女》中,女子约定“_____”,男子到来后她却“_____”,生动表现了女子的活泼娇憨。
(5)《诗经·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直接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____”和“_____”。
(6)《诗经·静女》中女子不仅“_____”,还“_____”,这两样赠物使男子兴奋不已。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彤管有炜”中的“炜”应读作“wěi ”,“垝垣”中的“垝”应读作“guǐ”;
B项,“踟蹰”中的“蹰”应读作“chú”;
C项,“载笑载言”中的“ 载”应读作“zài”;
D项,正确.
故选:D.
2.【答案】赋
【解析】《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以彼物比此物,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的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
3~4.【答案】爱屋及乌、远自郊野赠茅荑,诚然美好又珍异。
【解析】1.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因为爱美人而喜欢这东西。
2. 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翻译能力。牧:郊外;归:送给;洵:实在。
5.【答案】C
【解析】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自牧归荑”意思是静女从郊野回来,采了白茅草送我。句中的“归”通“馈”,赠送。故选C。
6.【答案】C
【解析】【解析】说:通假“悦”愉悦,喜欢;女 :通假“汝”,你,你的。喜欢你的美丽 ,为你的美丽感到愉悦。
7.【答案】D
【解析】【解析】“都是四言诗”错,太过于绝对。
8.【答案】C
【解析】【解析】“都发生在同一天”错。
9.【答案】B
【解析】B.刻画的是男子的内在心理。故选B。
10.【答案】D
【解析】“用借代的手法”错 。
11.【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形象以及手法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B.“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错,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由此可见男主人公更喜欢荑草。
故选B。
12~13.【答案】D、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
【解析】1.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错误。“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意思是姑娘从郊外采来茅草芽送我作为信物,真是美得特别。以“荑”之美比喻“静女”之美;“荑”草美,人更美用双关的手法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恋。所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比喻、双关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D错误。故选D。
2.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诗歌内容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这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用诗中相关诗句或词语来证明。本题属于前者只要求概括形象,所以结合诗句分析的内容可有可没有,写上也不占分数。这里按照第二类提供答案。开头用“静女其姝”描写女子,“姝”写出了女子的美丽,表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了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俟我于城隅”一句,男子依约而至,到了会面地点,却不见那女子,“爱而不见”是写那女子见男子,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调皮的姑娘。“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诗中写当那位调皮的姑娘,终于露面了,郑重地把一支彤管作为礼物送到男子面前;“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女子又把从郊外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一男子,赠给他的这棵荑草,实在美得出奇。女子赠送“彤管”“荑草”,而“荑草”是爱情的信物,爱情的象征,表现静女追求美好的爱情。
14~15.【答案】C、B
【解析】1. C.“女青年”错。诗中的“我”指男青年。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故选C。
2. B.“矜持稳重的性格”错误,应为“活泼调皮的性格”。“爱而不见”的意思是故意躲藏让我找。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静女”活泼调皮的性格。
故选B。
16~18.【答案】(1)奴隶们劳动的辛苦 (2)奴隶主的不劳而获 (3)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C、C
【解析】1.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伐檀”“伐辐”“伐轮”“县貆”“县特”“县鹑”“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的内容,注意从这些词语反应的对象的角度分析,前三个反应的是奴隶,中间三个反应的统治者,后三个反应的是作者对统治者的态度。
2.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考核“赋比兴”的手法,C项是“赋”,其余为“兴”。故选C。
3.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觉醒”不恰当,他们没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故选C。
19.【答案】(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4)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5)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6) 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