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06:3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导入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变法(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介绍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文体辨析
《答 司马谏议 书》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熙宁变法时期新旧两派之间的政治斗争,在朝廷上下本就非常引入注目,司马光与王安石的这类信件,更带有半公开性质。所以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lǔ)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liàng)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原文朗诵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某:草稿中用以指代本人名字
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私下
交往
常常

方法、主张
缘故
判断句
第一段翻译
安石启: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好的日子很久,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啊。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唠叨不休
被理解,“见”表被动
同“辩”,分辩
又考虑
看待,对待
书信往返
粗疏草率;卤,同“鲁”
详细
希望
原谅我;“见”,第一人称,“我”。
或许,可能
被动句
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动>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牛未~羊也。”
<动>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威王。”
<名>见解;见识。《晋书 王浑传》:“敢陈愚~。”
<副>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疑,忠而被谤。”
<副>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
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思考:体会信开头这句话,分析这句话中,作者暗含了几层意思?
礼貌性用语
感彩很浓,使对方听了心里很舒服
直接了当指出二人政见不和的原因

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由“不复一一自辨”到“故今具道所以”,交代了写信的缘由,礼貌不失,气度非凡。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并指出议事不和是因为政见不同。

2.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粗疏草率,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名义和实际
特别
辩明
根本道理
教导我
招致
侵官: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埋怨和毁谤
第二段翻译
读书人所要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名称”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非议。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认为
指皇帝
修正
议订
相关部门
不算是
施行
古代圣贤之君
整理财政
批驳
排斥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本来
预先
状语后置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把它递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言论,排斥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我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
作者是如何针对司马光的观点一一进行批驳的?
司马光:
王安石: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天下怨谤
难壬人
辟邪说
为天下理财
以兴利除弊
举先王之政
授之于有司
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前知其如此
怨诽之多,
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第二段:作者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新法的弊端,逐一加以批驳。

下列对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议大夫”,中国古代的官职名,是秦朝设置的专门执掌议论的重要官职。
B.“君实”,司马光的字。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定字。
C.“窃”, 私下、私自,表示对自己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仆”“鄙人”“不才”“不敏”等。
D.“盘庚”,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为了改变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
“盘庚迁殷”。盘庚病死后葬于殷。
答案: C  
解析:“孤”是君主的谦称。

第二课时1、积累第三、四段中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的特殊句式等。2、学习其说理艺术。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得过且过
顾念、忧虑
附和世俗
向众人献媚讨好
指自己
思量、考虑
那么
形容声势浩大或凶猛
商王盘庚迁都
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不仅
计划
缘故
考虑
适宜
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形容词→动词
宾语前置
第三段翻译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美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大吵大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怨恨他的是百姓啊,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而改变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的正确且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责备
油膏和雨露,这里指“施恩惠”的意思。
指自己
应当
第一个“事”:
动词,办(事)
前人创立的老规矩
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第三段:作者分析反对派反对新法的原因,并表达自己坚持改革的决心。
名词→动词
名词→动词
如果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缘由
不胜
小,谦辞,
指区区之心
结尾:书信常规的结束语,不失赠答之礼。
没有机会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思考:第三段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的例子的用意是什么?
用盘庚迁都的例子表示自己不会因为流言蜚语而改变变法的决心。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指责而放弃新法的推行,自己定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
原文: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本段中,王安石交代了变法的原因,你找到了吗?
这几句说明了自己要变法的原因,在针砭时弊的同时,委婉指出司马光的指责欠缺了对社会实际的考量。

① 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②“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
2.在严峻的情势下,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启发
责任与担当
墨守成法和因时而变
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
坚持理想
忧国忧民
结构梳理
一、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二、驳斥谬论
分析原因
四、书信常规的结尾
驳 “侵官”
驳 “生事”
驳 “征利”
驳 “拒谏”
受命于人主
议修于朝廷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辟 邪 说
难 壬 人
为天下理财
三、分析反对派反对新法的原因,表达自己坚持改革的决心
答司马谏议书

主旨归纳
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探究:《答司马谏议书》全文只有三百多字,但其逻辑严密,堪称我国古代驳论文的经典。结合课文,说说王安石面对司马光的指责时,是怎样一步步进行反驳的?
语言特色:委婉的言辞中透露着犀利的锋芒
写作特点
①先立后破
先确立一个对方无法否定的立论原则,即“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则天下之理得矣。”然后以此为根据,针对司马光的观点,作一一反驳。
②抓住关键
驳斥中不是一一列举事实,细加辨驳,以免纠缠,而是抓住内核,三言两语摆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把对方的观点归纳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短短的十五个字从五个方面,牢牢扣住对方的论点。
写作特点
③论证方法多样。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是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是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是合理合法的。第三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改变立场,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难,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写作特点
4.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驳斥中虽针锋相对,坚决果断,但文中用语却相当谦恭,刚柔有节,显藏有度。如文首用语委婉,中间两段驳论则毫不退让,自信自是。最后则承前文气脉,刚柔相杂,有退有进表面上退守,实际上在进攻,抨击反对派的因循苟且、无所事事,不以国家富强为已任,而同俗同流,自媚于世。表明若对方否定改革的必要性,则一切免谈,自己决不苟同。
根据意思,填写句子。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有分歧的原因所在。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观点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所有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
第三课时
“政敌”与“诤友”
司马光
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总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政敌”与“诤友”
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甚为怡当、王安石的文章在气势上常人所不能及,所发议论多带锋芒、无平庸之气。朝廷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赠谥号为“文”。
王安石变法内容
富国
强兵
育才
根本目的:
核心内容:
摆脱积贫积弱导致的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富国强兵
主要措施:
王安石变法
富国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
政府低息贷款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的收入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措施 内容 作用
强兵
保甲法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法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精兵法
淘汰老弱
减少军费开支
育才
改革科举制
整顿太学
废诗赋取士旧制
以经义策论取士
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撰注教材,作为考试依据
培养改革人才,革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坚决反对
赶上连年大旱,反对派大做文章
太后也来起哄
王安石变法过程
1.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变法
2.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8年内,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
3.宋神宗逝世之后,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此前的新法便在元佑初期全被废罢。史称元佑更化。
1.梳理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的主要内容。
2.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后期的第一大事,时人尽侧其目,围绕变法,拥赞与反对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就是其中的一段公案。他们都是在为国而谋,只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你更赞同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