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节选)(第二课时)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节选)(第二课时)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06:4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我与地坛
高一―统编版―语文―第七单元
.
一、“我”与“地坛”的“缘分”“宿命”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1.请在文中找出能表现“我”与地坛之间的“缘分”和“宿命”的语句。
.
二、再入地坛,探寻启示
.
……一座废弃的
古园,……园子荒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
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
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相怜 惺惺相惜
荒芜 冷落
失魂 落魄
(一)初进地坛:
1.荒芜、冷落的景与“我”的处境有什么相通之处?
启示: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到夕阳,让“我”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一)初进地坛:
2.这些荒芜、冷落的景物带给“我”怎样的人生启示?
.
(二)了解地坛:古园的景物荒芜但并不衰败,面对这些景物,“我”得到怎样的启示?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对园子的喜爱
对生命的珍视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荒芜但 并不衰败
残疾但 并不颓废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启示:小昆虫、草木生生不息的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即“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
(三)理解地坛:关于怎样活这个问题,地坛如何帮“我”找到答案?
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六个“譬如”……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身残
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家园
被肆意雕琢
任谁也不能改变
启示:生命的种种状态: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草木泥土的芬芳,落叶的歌舞与气息让我感到:最博大与最精深,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即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因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
三、追忆母亲,体会情感
1.在刚刚残废的那段岁月中,作者有没有读懂自己的母亲,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作者当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1)“我”去地坛,母亲“送”:无言,目送,自我安慰,暗自祷告,提示,恳求,嘱咐。“我”当时不明白,在母亲猝然去世以后才渐渐听出。
(2)“我”在地坛,母亲“忧”:心神不定,坐卧难宁,痛苦,惊恐,最低限度的祈求,甚至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我”当时还太年轻,来不及为母亲想,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一心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总是要加倍的。
(3)“我”在地坛,母亲“找”:悄悄转身,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缓缓离去,步伐茫然急迫。“我”看到她却决意不喊她。倔强、羞涩。
2.母亲去世了,留给了作者无穷无尽的悔恨,但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请在文中找出该财富。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启示:坚强地承受苦难,坚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去爱这个世界。
3.课文最后写道:“这园里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的交织,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是作者的心灵求索的轨迹。“脚印”是母亲伴随、找寻作者走过的路,是关爱理解的体现。“车辙”和“脚印”的交织,不仅说明作者每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都混合着母亲的精神赞助,都含有母亲的忧虑和哀伤;而且,还象征着母亲和地坛的重合——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再生的母亲,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是虚化的地坛。
4.文章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让“我”想明白了“关于死”和“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让“我”感悟到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
母亲用自己的言行让“我”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让“我”明确了要“怎样活”。
地坛

母亲
无私关爱
生存启发
爱的升华和启示
生命感悟
依恋
思考
感悟

悔恨
感悟
悼念
爱的无言的表达
人生,
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
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
就叫做幸福;
人活着,
当哭则哭,
声音不悲不苦,
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
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
数一数,
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人 生
原野
既然说地坛和母亲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那为什么标题是“我与地坛”?
【问题一】
【参考答案】
体现了地坛对我理解生命的苦难和价值所发挥的作用;
标题中“母亲”的缺席,蕴含着“我”一开始对母亲的忽视,以及后来对母亲的重新发现这一线索。而此时母亲已经离我而去了,地坛对我的意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此也表现出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以及难以挽回的愧悔。
2.下面是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话。此段文字意蕴丰富,读后请根据要求答题。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文段中史铁生说自己“头一次意识到”,表明突然读懂了母亲。他读懂了什么呢?
(2)文中语言深沉含蓄,如果现在母亲就站在他面前,请替史铁生拟写几句对母亲直抒胸臆的话。(不超过50个字)
【问题二】
【参考答案】
他读懂了母亲的关爱和无私的付出。
(示例)对母亲说的话:您为我受尽煎熬,我现在才明白您无私的付出,您倾注的爱震撼着我的心。为了您,我一定要活出尊严来!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