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06: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诵读诗歌:
闻一多赋予了蜡烛怎样的新形象?
红 烛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及其新诗特点
2、理清诗歌抒情脉络
3、学习红烛精神
认识作者:
闻一多(1899-- 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生于湖北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在云南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三美"主张)
“三美”
"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音乐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绘画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建筑美:
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而得名。
1923年,新月社的活动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诗派
联系时代背景:
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诗集《红烛》的序诗。
这首诗写于1923年,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
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的价值。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理想,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全诗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
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再读诗歌,深入研读
诗人从哪些方面观察、描写这支红烛?



第二课时
引: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相当于现在文章的“题记”。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光”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的色
如烛般红的心有何特点?
赤诚、热烈
红烛之红色:“红”是 赤城的象征。恰如诗人心中的那抹赤诚之红。红烛成为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烛的光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 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1、此处的三个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连续三问,表达了诗人的困惑与不解。为何发出光来的代价是燃烧自我,但诗人却仍旧坚毅地选择牺牲自我,给他人带去光明与希望。
2、前说“一误再误”后说“不误,不误”是否矛盾?
不矛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红烛的泪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为何而流泪?
诗人的泪,不是因为不愿意牺牲,也不是因为害怕和后悔,而是因为实现理想的路上受到打击和阻碍,急得流泪!
“侵”象征邪恶的行径,残风象征邪恶的势力。
“着急”刻画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无私奉献为的高尚灵魂。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理解:这是对红烛的劝慰。流泪并不意味着软弱与妥协,而是为世人带去希望与光明。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之本质
1.红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2.为什么要先说“果”,再说“因”?
引出下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红烛精神,诗人不在乎自己的牺牲与痛苦,只在乎是否为人们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诗人此处引用曾国藩的名言,是在劝勉红烛,也是在劝勉自己:不要在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只管付出、奉献即可;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2、同时该句承接上文“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而来,意在强调哪怕因果关系不公平、不合理,但仍做不屈的奉献。
3、用词结尾,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
小结象征
事物
特点
象征
红烛的色
赤诚、热烈
诗人的红心
红烛的光
炽热、充满力量
红烛的泪
滚烫、热烈
拯救世人的光明与希望
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四 扬 三 抑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诗歌以什么为线?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线索:诗人与“红烛”心迹的交流
体悟情感主旨: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 “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
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托物言志,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这就是著名的“红烛精神“。
红烛精神内涵: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
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红烛精神就是献身祖国、无私奉献之精神。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引:古诗词中常见灯烛的意象,那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中所选取的烛火所包含的含义又有什么区别呢?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读:“烛泪”是李商隐相思诗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语汇,是诗人心中无限思念的延长。
泣血的烛泪是无限思念的延长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
解读:烛光旁,孤影长,相隔天涯两相望,唯有相思长。这雨夜的烛 光正是漂泊异乡、归期无望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
无 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
解读:颈联再忆昨夜情形,“春酒暖”“蜡灯红”的温煦氛围,更增怀想之情。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课外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