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琵芭行并序》
白居易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作者对琵琶曲的绝妙描写,学习比喻、通感、动静结合等表达技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琵琶女的形象,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深层理解诗歌主旨。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内涵。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作者对琵琶曲的绝妙描写,学习比喻、通感、动静结合等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内涵。
情境导入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月光,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随时间沉入记忆。
情境导入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也是唐朝乃至中国诗歌史上的名篇。一个仕人与一个歌女真诚地相怜相惜,互视知音,打破世俗的偏见,打破阶级、地位的差距,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琵琶声的共鸣中,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的同病相怜中,完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人”与“人”的知音之遇,渗透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琵琶行》,来欣赏这首美妙的琵琶曲。
看对联猜诗人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白居易
知人论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他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44岁江州司马 ——分界线
兼济天下 讽喻诗
独善其身 闲适诗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为江州司马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秦中吟》
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钱塘湖春行》
知识拓展
1.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琵琶行》属于后者。
2.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识背景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看视频听朗读
居易
乐天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 , 造化无为字 。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
李忱[chén]
吊白居易
知识拓展
乐天的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
疏通文本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pén)
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
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 贾(gǔ)
人妇。
元和十年,我贬官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嫁给一个商人。
我
降职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歌女
向,状后
托身,这里指嫁
做
商人
名师能手
名作状,在夜里
容貌
疏通文本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
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
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于是
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官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名作动摆酒
畅快地弹
忧郁的样子。
漂泊沦落
京官)外调。
淡泊宁静的样子
那个人的话
这天晚上
贬官降职或流放
状后,在
因此创作
用,宾前
指七言诗
名作动做歌
总共
字
名作动命名,题名
困顿萎靡的样子
任务探究一
概括小序的内容,思考小序的作用。
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心情。
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的由来,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全诗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 琵琶女的身世,暗线则是 诗人的感受。一虚一实,虚实相生,最后两条线索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全诗结构严谨而又错落有致。
疏通文本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江边
名作状夜里
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互文,主人客人下马在船
音乐
诗人自指。
任务探究一:第一段: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红、荻花白,万物凋零之季。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的情景江面浩渺,月色冷寂。
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 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归纳知识点
1.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秋月春风等闲度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寻常,平常
第二年
平常,随随便便
(4)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______
今义:色彩
(5)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
今义:鼓出来;出众地显露出来
(6)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容貌
突然冲出
整理
于是创作
(7)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_____
今义:朝前
(8)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
今义:兄弟排行第一的为老大
以前
年纪大了
归纳知识点
2.一词多义
(1)言
①自言本是京城女:_________
②感斯人言:____
③凡六百一十六言:____
(2)数
①使快弹数曲: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______
③珠可历历数也:______
说
话
字
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数量
计算
(3)为
①因为长句:__________
②初为《霓裳》后《六幺》:______
③为君翻作《琵琶行》:________
写,创作
弹奏
给,替
(4)是
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指示代词 这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 判断动词 是
③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
归纳知识点
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解释
名词活用 名作动 遂命酒 摆酒
歌以赠之 作歌
名作状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浔阳江头夜送客 在夜里
梦啼妆泪红阑干 在梦里
形容词活用 名作动 江州司马青衫湿 被打湿
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看重。轻,轻视
文化常识
词语 解释
元和 古代官职,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后世朝代亦有设置,其职权大小不一。唐代的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左迁 降低官职 。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出官 京官贬黜到 地方 任职。
司马 古代官职,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后世朝代亦有设置,其职权大小不一。唐代的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教坊 古时管理 宫廷音乐 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青衫 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色。后人常用“ 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疏通文本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
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
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低声询问
将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重新掌灯
才
还
拧转弦轴,拨动弦丝。指调弦校音
声音低沉
深长的情思
随手
连续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
即《霓裳羽衣曲》
即《六幺令》
疏通文本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 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指琵琶四根弦中的粗弦
形容声音沉重舒长
指琵琶上的细弦
形容声音轻细急促
分别比喻乐声的重浊和清脆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
间关,形容鸟鸣婉转
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
形容乐声梗塞不畅
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了
流畅
艰难,形容乐声滞塞南通
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一样
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一般
乐曲终了,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间部位划过四弦
四根弦同时发声
船
突然
溅射
任务探究二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桥梁,全诗共描写了几次音乐演奏?都是详细描述的吗?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 邀相见
再闻琵琶 诉沦落
三闻琵琶 青衫湿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
渲染萧瑟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第一次——江上闻琵琶
(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
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
以环境烘托心情
任务探究三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探究诗中描摹音乐的手法:
一、大量运用比喻。
二、叠词传神。
三、叙议结合,曲中含情(典型境界)
四、正面、侧面结合。
第二次——舟中弹琵琶
任务探究四
3.在这些琵琶声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曲调变化和情感变化?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前奏曲
欢乐曲
沉思曲
悲愤曲
情绪酝酿
忆年少欢乐
叹转徙漂泊
表身世悲愤
主宾和琵琶女情感共鸣
任务探究六
探究表面音乐,实则琵琶女身世
音乐 音乐特点 琵琶女身世 两者联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欢乐曲 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大弦”喻年少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华超群、风光活力之状;“小弦”喻众人议论羡慕之状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畅快曲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风光无限,“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指声音,也指五陵年少打赏的情景。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幽怨曲 钿径银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间关莺语”指逢场作戏时的欢娱,“钿头银击节碎也指粉丝们的疯狂捧场;“幽咽泉流指“血色罗裙翻酒污”的伤心委屈。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悲怆曲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今年欢笑复明年是职业的卖笑,“秋月春风等闲度指人生空虚,这些都如“冰泉冷涩3让琵琶女凄冷绝望
银瓶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惊慌曲 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 “银瓶乍破”暗示乐场被砸,“水浆进”暗示姐妹们四散逃走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无奈曲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悲愤,为自己的身世悲愤、无奈,似是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任务探究七
鉴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以嘈嘈和切切摹声,再比喻为急雨、私语、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的声响。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以黄莺鸣唱与冷泉呜咽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
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以银瓶破碎与铁骑冲锋比喻曲调的高亢和雄壮。
4、“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叙议结合,烘托出琵琶女的超凡技艺。
5、“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技艺高超。
任务探究八
(2)本段对音乐的描绘非常出色,试分析诗人是运用什么方法具体描写乐声的?
①大量运用贴切比喻,以声写声。化无形之声为可感之物,写出了琵琶旋律的跌宕起伏与复杂多变,把琵琶的乐音描写得淋漓尽致。
②侧面烘托与正面描摹相结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音乐结束后周围环境的寂静无声来突出音乐演奏的美妙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人们还久久沉醉在余音饶梁的美妙音乐氛围之中,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正面描摹不再赘述。
③巧用叠词
“嘈嘈”“切切”等叠词的使用,将乐声的强弱、快慢、音质表达得十分具体、可感,使音节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
④紧扣“情”字来描写
琵琶女是带着感情弹奏的,“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乐声之中融入了情感因素,更加声情并茂,婉转动人;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倾听、来描摹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的起伏跌宕体现了情感的复杂变化,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琵琶女自述悲惨身世
年纪幼小,技艺高超
长辈赞服,同辈嫉妒
色艺双绝,红极一时
放纵奢华,乐而忘返
年长色衰,漂沦憔悴
今昔对比,孤苦凄凉
回首往事,悲恸不已
任务探究九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白居易自述贬谪生活
天涯沦落,引为知己
谪居卧病,雪上加霜
地处偏僻,烦恼苦闷
猿鸟哀鸣,更增悲凉
良辰美景,孤独空虚
难逢知己,赋诗表意
妙乐难求,知音难觅
任务探究十
重闻琵琶青衫湿
第三次演奏: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衬托诗人与琵琶女同是沦落人的相惜之情
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技艺高超
任务探究十一
任务探究十二
探究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心碎)
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生动形象,有了画面感,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任务探究十四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探究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年轻貌美
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
门可罗雀
年年欢笑
独守空船
过 去
今 天
对比
2.诗的第三段琵琶女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讲述自己
身世的?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任务探究十五
3.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相同之处 具体内容
都来自京都 琵琶女 本是京城女
白居易 ①
皆有出色才华 琵琶女 ②
白居易 才华横溢的诗人
如今都落魄失意 琵琶女 ③
白居易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给商人
任务探究十六
任务探究十七
4.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于不能自持?据此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
答案 (1)参考思路一:音乐认同。诗中交待了“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再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律,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这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而琵琶女命运坎坷,技艺高超,她把自己的命运完全用音乐表达出来,音乐才会如此动人。于是,《琵琶行并序》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魅力,堪称绝唱。
参考思路二:身世认同。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昔日在京城可谓红极一时;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学士,也是春风得意。琵琶女命运转折的原因是年老色衰;白居易惨遭贬官的原因是不畏权贵而上书言事被攻击为越职。琵琶女晚年的归宿是“嫁作商人妇”,独自“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现时的处境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敏感的心弦,以至于这位江州司马不禁青衫湿,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任务探究十七
参考思路三:地位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始终关心民间疾苦。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平等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平等的相知、相怜,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发出的肺腑之声。
(2)由于这几方面的相同,尽管诗人与琵琶女之间的地位相距甚远,诗人仍然把对方引为同道,由此可以体会到诗人贬谪江州、牢骚困顿、郁郁寡欢的心情,也反映出诗人对被损害、被侮辱女性的同情。
4.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于不能自持?据此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
诗歌往往少不了对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前后贯串了几处描写景物的文字。请找出这些景物描写,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
描写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冷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任务探究十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
叙述与友人分别时的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漫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入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诗人的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这一句诗情景交融,营造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任务探究十八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中的景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二者叠加在一起,使诗的整个诗境恍若浸在浔阳江头那月光里,凄美、哀伤、动人。
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周边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愁苦凄凉的心情。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4
写诗人谪居浔阳城的生活环境,渲染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之情。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5
任务探究十八
任务探究十九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领会全诗思想感情的关键诗句,请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理解诗句中“同”的意义,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
答案 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同的
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
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
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
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着深深的忧虑。
由于这几方面的相同,尽管诗人与琵琶女之间的地位相距甚远,诗人仍然把对方引为同道,由此可体会到作者贬谪江州、牢骚困顿、郁郁寡欢的心情,也反映出诗人对被损害、被侮辱女性的同情。
任务探究二十
谁解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 一个是被压抑的知识分子,虽地位悬殊,却在这风凄月明之夜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成为了知音。白居易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品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穿越时空,超越时代,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任务探究二十一
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A.写作特点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
B.创作特色
a.音乐描写特色: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乐声美妙的?
1.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
3.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高超的音乐描写:
描写音乐的句子:
运用比喻
写音乐效果
演奏者的动作态度
运用拟声词
点拨音乐中的感情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
幽咽泉流冰下难 ——
银瓶乍破水浆迸 ——
铁骑突出刀枪鸣 ——
四弦一声如裂帛——
小结: 1.大量运用比喻;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3.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4.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繁密粗重
柔美幽细
清脆圆润
宛转流利
低沉入微
激越高亢
气势雄壮
戛然而止
任务探究二十一
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任务探究二十一
b.典型性归纳:
典型乐声:
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次句描写音乐的诗句堪称绝唱。诗人通过通俗新颖、生动恰切的比喻,不但能唤起人们的想象,而且使读者对乐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可谓形象鲜明,韵味无穷;且乐声的富于变化,使人觉得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满腔的怨愤和哀愁。
任务探究二十一
典型境界:
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任务探究二十一
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典型氛围:
任务探究二十一
典型感情:
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任务探究二十一
c 人物形象分析
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基础知识:
A.一词多义
1.言:
2.数:
3.语: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使快弹数曲(几,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知识点归纳
4.为:
5.轻:
6.泣: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中立轻别离(轻视,动词)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知识点归纳
B.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知识点归纳
C.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感斯(于)人言(省略句,于,被)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省略句,于,在)
知识点归纳
小结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2、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成衬。
3、诗中运用比喻描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