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08:1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作为当代学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有没有给自己的心灵存放适当的空间?对于我们在课内课外吸收的信息有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断?有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预习新知
1.走近作者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1987年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代表作品有《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2.给加线字注音。  
憎恶 zēng wù 游弋yì 灼晃huǎng 附着fù zhuó 赘 zhuì
3.解释词语的意思。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带彼或代人受过。
三、整体感知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明确:A.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明确: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梳理本文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6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8):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1层(7—9 ):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2层(10—14):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3层(15—18):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第二课时
一、课文研读
1.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所以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努力!努力了,我们容易找到合适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所以努力是关键,而“空谈雄心壮志”“等待一鸣惊人”是不可取的。所以对待我们的学习、事业要认真、努力,乐于其中,因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你才会乐于其中。
3.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4.概括19、20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二、质疑探究
(一)理清逻辑
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行平列关系,你同意吗?
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是啊,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
(二)欣赏构思
【任务】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讨论】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这又该如何理解呢?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立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三)鉴赏语言
1.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鉴赏,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2.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
明确: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
三、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四、拓展延伸
1.拓展美读:师生朗诵毕淑敏散文《造心》第16自然段。
2.比较阅读《精神的三间小屋》与《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看有何异同。
3.拓展讨论: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2.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盛着爱恨 爱﹥恨 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 规划、耕耘 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 珍视自我 独特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