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0 10:1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导入新课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多层次认识变法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特点、影响及评价,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改革家们在改革中体现的远见卓识和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战国
商鞅
变法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北宋
王安石
变法
明朝
张居正
改革
晚清
戊戌
变法
民国
民国改革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完成
社会主义
革命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时期
曲折
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现代:民族复兴
社会转型
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
王朝中后期的自救
民族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第四课历代的改革
①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的时间、背景、措施、影响
②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性质、影响
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改革措施,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内容和成就
④不同时期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目录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01
02
03
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 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 变法 清末 新政 新中国初期
背 景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兼并战争的不断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结束分裂割据。造成三冗问题。北宋中期,统治危机。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清政府甲午战败后震撼了中国社会。康、梁等 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1901年初清政府为了应对严重的统治危机
新中国成立,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学生活动1】分组完成整理中国古代和近代改革的背景。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1.综合分析
【学生活动2】分别说明商鞅、孝文帝、戊戌和新中国初期的改革
符合怎样的时代发展潮流。
参考答案: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顺应了封建化的时代潮流。
(2)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北魏时期,顺利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少数民
族封建化的时代潮流。
(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甲午战败中国危机加剧,先进中
国人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戊戌变法适应了此历史潮流。
(4)新中国初期改革顺应了近代以来我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潮流。
三、知识梳理与探究
战国时期的变法风潮——背景
铁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带来了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最终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经济:铁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产生; (根本原因)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确立新的政治秩序。
军事: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变法以求富国强兵。
思想: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阶级:士阶层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邹忌改革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BC356)最为彻底。
齐国 邹忌改革
楚国 吴起变法
秦国 商鞅变法
燕国 乐毅改革
赵国 武灵王胡服骑射
魏国 李悝(kuī)变法
韩国 申不害变法
2.商鞅变法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
政治
思想
习俗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行县制,县的长官由君主任命
法家思想,焚诗书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富国
强兵
集权
转型
一、古代的重要变法
1、早期国家的概念?
国家=公共权力+地缘关系。
早期国家=公共权力+血缘关系。
2、西周时期的主要国家制度?
经济制度:土地国有,井田制(集体劳作);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官员选拔:世卿世禄制;
3、据此明确以秦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战国各国变法的方向?
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推广小农经济;
政治上:废分封,设县,推行中央集权;
官员选拔:废除世卿世禄,打击旧的血缘贵族,建立官僚体系。
社会治理:严刑峻法,什五连坐。
1.商鞅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封建经济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奴隶制经济贵族政治
地方分权
实质: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B
积极影响:
①商鞅变法沉重打击旧贵族,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
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①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2023华南师大附中)战国时,李悝变法推行过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务尽地力”,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平籴法”,按年成丰歉和灾情大小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收放政策,因此“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这些措施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不利于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C.抑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
D.打击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A
(1)背景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游牧民族内迁;民族冲突不断激化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趋势。
一、古代的重要变法——富国强兵顺应潮流
时间 措施 内容 影响
484年 俸禄制 “户增调、谷,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吏治好转,缓和了民族矛盾,推动了国家治理的正规化。
485年 均田制 “均给天下民田……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86年 三长制 设邻长、里长、党长,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派徭役兵役。 完善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
486年 租调制 农民以户或人口多少向政府缴纳粮食(租)、绢帛(调)等。 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业生产人口,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93—496年 移风易俗 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易服饰,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等。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
孝文帝改革
生产方式农耕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活方式汉族化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实质: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封建化改革;
图2 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材料三 孝文帝:“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
拓跋澄:“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孝文帝:“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
拓跋澄:“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被亦何所能为。”孝文帝:“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戍日,孝文帝下令修筑黄河大桥,准备率军渡河南下。秋季九月戊辰日,孝文帝渡黄河,庚午日,到达洛阳。——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以洛阳为都城的利弊。
利:
地理:洛阳地处中原,利于民族交融、巩固统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寒冷,平城地区不利于居住。
政治: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洛阳利于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洛阳地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
军事:平城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
文化:洛阳本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弊:
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如:洛阳地处平原,无险可守。
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如:黄河泛滥会给洛阳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坏生产。
材料一: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2、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
(3)影响:
①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
②巩固了北魏政权,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③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
(1)背景
3.北宋王安石变法
①辽和西夏的威胁(边患危机)
②政治腐败,矛盾尖锐(统治危机)
③“三冗二积”(财政危机)
④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
庆历新政
改革者:范仲淹
支持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内容 目的
明黜陟,按官员政绩进行升迁; 整顿腐败
澄清吏治
抑侥幸,限制恩荫。
精贡举,改变科举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
择长官,选好地方官员。
均公田,保障地方官员收入,以使官员廉政不贪。
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富国强兵
稳定社会
修武备,练兵备战。
减徭役,减少百姓负担。
覃恩信,免去积欠的赋税,大赦天下。 保障新政执行
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范仲淹改革
范仲淹等人直接从整顿吏治下手,与同属既得利益者的整个官僚集团为敌,阻力过大,众寡悬殊;仲淹一派因与资深官僚斗争而得名,上台后仍未尽除朋党之习,自命君子而以小人责人。如此,团结中间力量不够,置己于孤立无援之地,更使失败加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类别 内容 目的
富国类 (农业) 青苗法:把以往用于备荒的钱谷作为本钱,在青黄不接之际贷给农户,称“青苗钱”。 既救农民生产之急,又压抑高利贷势力,同时为政府增收。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免除原来百姓充当的差役,改由官府向民间征收免役钱雇人充役。 既保障农时,又为政府增加收入。
农田水利法:鼓励农民开荒和兴修水利,主要靠农户集资,不足可由州县贷款。 开发农业生产。
方田均税法:每年由县令清丈土地,按土地肥瘠程度确定等级和税额,防止土地隐匿。 核查隐匿田产以增加税收。
富国类 (商业) 均输法:各地发运使衙门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保证朝廷货物供给。 减轻政府支出和百姓转运负担,政府大获商业利润。
市易法:在京城设置市易司,平价收购商人滞销货物,在市场有需求时赊贷给商贩贩卖。 平抑物价,政府增收。
免行法:免去商铺承担的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交纳“免行钱”,由官府统一购买。 杜绝官吏从中渔利,增加朝廷收入。
王安石变法
类别 内容 目的
强兵类 保甲法:乡村民户组成保,保内互相监视,犯罪承担连带责任。 稳定社会,储备兵员。
将兵法:将各地禁军分为若干“将”,将官各专军政,州县不得干预。 “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增强军队战斗力。
保马法:废除官府牧马监,改为民户代养军马,养马户可以免役,但战马病、死要追责。 为军队提供战马。
设置军器监:专门监督兵器制造,提高质量。 提高战备水平。
养才类 改革科举:废除诗赋、帖经,代以考察武学、律学、时务等实用学科。 为推行新法提供意识形态的支撑,并培养更多人才。
整顿学校:设太学三舍,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
统一儒典:编《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让权力的猛虎冲出笼子,疯狂鱼肉百姓,各类贪官吏污,盘剥百姓,“青苗法”实行二十年,因欠青苗致卖田产、雇妻卖女 ,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材料三 :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
—钱穆《国史大纲》
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②用人不当,执行中损害百姓利益;
③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
④引发激烈党争,统治集团分裂,宋神宗动摇(后期)。
3、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1069-1085,宋神宗期间)
(4)评价: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自救性质的改革。
进步意义(积极作用):
①变法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局限性:
①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③强兵效果并不明显(表现:北宋与西夏开战再次失败)
④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后被废止。
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4、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
(1)背景:
(2)内容:
政治: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经济:国库亏空、土地兼并严重,经济危机
民族:瓦剌鞑靼 袭扰不断
外部:边患严重,边境危机(倭寇猖獗 葡荷殖民)
主观:1572年神宗即位张居正内阁首辅
鞑靼劫掠





租占
政治
军事
经济
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①“内修守备”:起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加固长城边防。
②“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一条鞭法: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按亩征收银两: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意义:
1、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增加政府收入,又使无地、少地农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部分地改变以往赋役负担不均的状况);
2、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3、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
请在此输入标题
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弹劾他的奏疏就纷至沓来。改革措施中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几乎全部被废止。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张居正改革——结局
材料23 明代以后,由于州县乃至省府衙门面对编户大量逃亡的现实,需要通过改革赋役征派方式实现均平目标,逐渐趋向于以货币核算和支付方式实现义务的解除,其实现方式是以编制赋役册籍,并与王朝国家的经制收入挂钩摊派,从而在实际上改变了经制收入的结构。这个转变……使得大量本属于不可计算的财政资源得以纳入国家财政的会计系统。
——刘志伟《从国家财政体制转型的视角看一条鞭法》
材料22 “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0000吨,日本大约生产了8000吨总计38000吨。如果减去留在美洲及转运过程中流失了的难以确定的一部分,最终流入中国的7000到10000吨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按照保守估算,中国古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1/4到1/3。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拓展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为什么一条鞭法得以保留?
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成为通行货币,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背景
内容
意图
性质
影响
富国强兵
奠定统一基础
促进北魏发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
初期有效,后被废止;
富国未强兵
暂缓危机,几乎废止
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
封建统治者挽救统治危机的变法
诸侯纷争社会变革
民族冲突与交融趋势
社会危机严重
统治危机加深
废两制,奖耕战,行两制
创三制
行汉化
青苗募役
兵农合一
整吏治,减开支,清土地,改税制
富国强兵
顺应潮流
巩固政权
顺应潮流
富国强兵
应对危机
应对危机
顺应潮流
一、古代的重要变法——富国强兵顺应潮流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维新变法
清末新政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1840年鸦片战争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农民阶级:1851年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地主阶级洋务派:
李鸿章、曾国藩洋务运动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戊戌变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地主阶级:清末新政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辛亥革命
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背景
1. 戊戌变法(1898年)
政治:甲午战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思想:西学东渐及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2)过程
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8.6,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1898.9,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二、近代的改革探索——救亡图存应对危局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的官僚体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改革不彻底(没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1. 戊戌变法(1898年)
(3)内容
(4)影响
二、近代的改革探索——救亡图存应对危局
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改革过快过急。
顽固派势力强大
脱离群众,缺乏改革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冲击了旧官僚体制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新思想传播
推动军队的近代化
思考: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2021山东)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D
1.(2019全国Ⅱ卷)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戊戌政变之后,朝旨明令停办学堂而书院照旧办理。两江总督、洋务派官员刘坤一立即上奏:夫书院与学堂,诚如懿旨,名异实同。各书院肄业学子,自应讲习天文舆地以及兵法算法,未可专尚训诂辞章。 礼部所谓照旧办理,亦即此义。同时命所辖各省书院“兼课经史掌故时务,以成经济之才”。这表明
A.晚清中央政府权威削弱 B.维新变法得到封疆大吏支持
C.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D.地方洋务官员媚上之风盛行
D
A
2.清末新政——临危自救
背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材料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清政府原想借此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它的灭亡。……历史的效果往往不以人们的动机为转移。 ——陈旭麓
内容
政治上: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军事上: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设立督练公所;
经济上: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定和奖励实业办法;
教育上: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1905),兴办学堂,奖励出国留学。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代史》
清末新政·教育
《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留学书》∶“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
1903,吴玉章∶“东亚风云大陆沉,浮槎东渡起雄心。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
李达回忆1905年读书时:“十五岁我考入公费待遇的中学,接受新知识,知道所说的洋鬼子国家就是英美德法等国,也知道中国的贫穷落后是由于清廷的媚外。"
邹容,《革命军》:“我祖国今日病矣,死矣……吾请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上。嗟乎!嗟乎!革命!革命!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此其时也,此其时也!”
如何认识清末新政中改革学制、鼓励留学等措施?
新式学校的创办、政府鼓励留学、青年学子救亡图存的主观意志,催生了晚清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
但出洋留学和学制改革后,大批知识分子转而走向清政府的对立面。
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收效:1905-1911年的投资总额同以往三十多年总和相等。发展最迅速的地区是上海、武汉和广州,并且逐步成为国内革命活动和请愿立宪活动的中心。国内掀起筹设商办铁路公司、集股自修铁路的热潮,到1911年,四川川汉铁路公司、广东粤路公司、浙江铁路公司三家实收股额达四千余万元,超过纺织工业四十年投资总额。
上海《时报》:“自商部设立,而当事诸公,纷纷聚议,不曰开统捐,即曰加关税,不曰劝募绅富慨赠巨金,即曰招徕南洋富商责令报效。”“自有商部,而我商人乃转增无数剥肤吸髓之痛。天下名实不相符之事,乃至如此。”
如何认识清末新政中“奖励实业”的政策?
促进了民族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剥削民族资本以维护统治的办法,客观上造成民族资产阶级群体对清政府统治不满。
立宪限制君权
资产阶级
排满革命思想
新式知识分子
清政府掘墓人
新军
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年)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清末新政后期:立宪(1906—1911)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带;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昭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之,议院不得干涉;
六、统帅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钦定宪法大纲》
实质:维护“君上大权”和专制统治
(二)政府自救:清末新政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民国时期的改革(1912-1949)
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概况:
结果:
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
内容:(1)提倡征工 (2)振兴农业 (3)鼓励垦牧 (4)调节消费
(5)振兴工业 (6)开发矿产 (7)流畅货运 (8)调节金融
这场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已不仅是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这场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因此,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
内容:(1)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2)实行白银国有(3)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
(1)币制改革(1935年)
作用: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发展大后方的经济及抗战,都有重要作用。
1、近代中国几次改革所顺应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民族危机,救亡图存。
从传统的封建帝制国家向近现代民主国家转变。
结论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成为最重要的时代潮流。
结论2:时代潮流与改革目标与社会性质的变化息息相关。
2、教材中介绍晚清中国两次改革分别为何种阶级主导?结果如何?
戊戌变法为民族资产阶级主导;清末新政为地主阶级主导。
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民资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秩序,启蒙了民众思想,但最终仍失败。
3、结合对中国古代史几次改革的学习,如何认识近代历次改革无法最终成功的原因?
基于社会性质变化,近代中国转型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和分散的小农经济;
有关既得利益群体改革触动了旧官僚、旧士人等守旧群体的既得利益,受到强烈抵制;
有关改革者本人素质资产阶级早期改革家缺乏策略,地主阶级改革则缺乏自我革命的彻底性。
中国近代改革探索的趋势与共性
新中国时期的重要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
改革开放与全面深化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新时期
1992
1953
过渡时期
文革
1958
全面建设时期
2001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三大改造完成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45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3.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4.深化改革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九大以来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知识梳理与探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开端:
失误:
1958年,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调整:
1960年,中国共产党出台“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
成就: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八大
3.(浙江)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逐步深化: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2年中共十二大)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
(4)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①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目标
③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④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⑴历程
4、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对外开放
所有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五位一体改革
改革开放的成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
加入WTO,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贸区,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
1956—199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2001

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01——2022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
2012——2022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最完整工业体系)、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2020全国Ⅲ卷)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A
4.(2020全国Ⅱ卷)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
思考: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
改革中的启示
课堂小结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本课小结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的其它改革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