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2024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单元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2024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单元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20 09:5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2.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左下图)及华北某地地膜覆盖景观(右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了① B.减弱了② C.增强了③ D.增强了④
4.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增强地面辐射,降低地温
C.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D.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在下图中,左下图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右下图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有关左上图描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
6.由左上图推断,右上图中海风出现时间约为()
A.18时~次日7时 B.8时~当日17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次日17时
受城市化影响,市区平均气温一般会明显高于郊区,这种局地市区增温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香港天文台近年研究显示,香港市区平均气温上升速度快于郊区。图示意香港市区气象站和郊区气象站多年平均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导致香港市区平均气温上升速度快于郊区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B.全球气候变暖
C.高密度城市的发展 D.农田面积扩大
8.香港“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时段为()
A.5时~7时 B.13时~15时 C.17时~19时 D.23时~次日1时
图甲、图乙为冬季某日沈阳附近20时的高空和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等压距相等;图中H代表高压中心,L代表低压中心,①②分别对应地面③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值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判断此时与图乙中沈阳风力状况相比,图甲中沈阳的( )
A.风力更大,且风向一致 B.风力更小,且风向一致
C.风力更大,且风向相反 D.风力更小,且风向相反
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单位:hPa)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1.若图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为A处空气所受的外力,则F1、F2、F3依次为()
A.摩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B.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C.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气压梯度力
D.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12.若图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1为气压梯度力,则风向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南亚地区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陆地特征的影响,形成了世界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区。下图为某季节印度洋局部地区季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该季节南亚盛行风形成相关性最强的是()
A.东南信风带位置移动 B.东北信风带位置移动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北部高大山地的阻挡
14.图示季风盛行时()
A.地中海沿岸沙滩游客纷至 B.马六甲海峡风大浪急
C.索马里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D.印度半岛温暖干燥
下图是某半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能正确表示图中甲气压带分布的是()
A. B.
C. D.
16.与甲气压带成因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7.气候①和气候③形成主要因素中,相似的是()
A.大气环流 B.纬度 C.地面状况 D.暖流
18.下列关于四种气候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③两种气候在我国均有分布
B.①、④两种气候在南北半球均有分布
C.②、④两种气候在欧洲都有分布
D.①、③两种气候的气温比较,夏季温差小,冬季温差大
下图为亚欧大陆40°N附近东西两侧两个测站1月、4月、7月、10月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9.甲、乙两地气候相比()
A.1月降水甲比乙多 B.气温季节变化甲比乙大
C.7月气温甲比乙低 D.降水季节变化甲比乙小
20.乙地1月降水主要受()
A.西北风的影响 B.副极地低压控制 C.沿岸暖流影响 D.盛行西风的控制
下图是北美某年1月30日8时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图,图中虚线为一锋面系统。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1.此时图示区域()
A.东部和西部均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
B.此时甲地大风大雨
C.此时①地有暴风雪
D.东部受暖湿气流影响,西部受冷干气流影响
22.与①地比较,②地()
A.气压低,降水多 B.气压高,降水多
C.气压高,降水少 D.气压低,降水少
下图为某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甲地天气系统及气流运动分别是()
A.气旋,顺时针辐合 B.锋面,顺时针辐散
C.高压系统,逆时针辐散 D.低压系统,逆时针辐合
24.四地中天气状况可能是()
A.甲地风雪交加 B.乙地北风劲吹 C.丙地风雨交加 D.丁地寒潮南袭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海陆风是滨海地区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热力环流(下图),海陆风环流对局地气候的调节和大气中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下图为某研究队某年10月通过观测得到的“海陆风日”番禺与新垦逐时温度图(番禺站是内陆观测点,新垦站是沿海观测点)。
(1)试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风成因。
(2)描述番禺和新垦12:00至16:00气温的变化特点,并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说明原因。
(3)试分析海陆风对新垦的有利影响。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大陆东部边缘,境内拥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气候凉爽湿润。下图为坦桑尼亚等高线地形图和图中①、②两地的降水量统计图。
(1)描述坦桑尼亚地形特征。
(2)分析该国气候凉爽湿润的原因。
(3)简述①地与②地降水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很多。下图示意2022年某月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推测图示月份是1月还是7月,并说明理由。
(2)说明图中N处高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3)分析此季节A地多雨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冬季,在谷地或盆地形成辐射逆温的时候,由于坡地近地面空气冷却,冷空气沿斜坡沉入谷底或盆地,可加强因辐射冷却作用而形成的辐射逆温,C正确;山峰被周围大气包围,大气的交换频繁,山峰地面温度降低对周围大气影响较小,不易形成逆温,A错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冬季易受冷空气影响而多大风,大气流动性强,不易形成逆温,B错误;丘陵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平缓,空气流动性也较强,不易形成逆温,D错误。故选C。
2.答案:D
解析: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出现时地面温度低,近地面气温低。一天中日出之前气温较低,晴朗无风,空气流动性差,近地面大气易受冷地面的影响而降温,D正确;日落前后、正午时刻地面温度较高,近地面大气温度较高,A、B错误;浓云密雾,大气逆辐射强,地面不易强烈辐射冷却,C错误。故选D。
3.答案:B
解析:进行地膜覆盖是无法影响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的,A错误;进行地膜覆盖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挡部分地面长波辐射损失的热量,使得地表温度不至于过低,相当于削弱图中的②环节即地面辐射,B正确;若地膜是悬空覆盖形式(如温室大棚),地面长波辐射不断地对近地面加热,近地面大气对长波辐射具有很强吸收能力,并以大气逆辐射形式不断返还地面,这种加温原理是增强大气逆辐射,而华北地区春播的地膜覆盖是紧贴地面的,空气较少,大气逆辐射较弱,C错误;读图可知图中的④环节为太阳辐射,进行地膜覆盖一定程度上是会削弱太阳辐射的,D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山东胶东夏季气温是比较高的,该地的地温在夏季也是比较高的,因此没必要再保持地温,A错误;地膜覆盖是可以保持地温的,不会降低地温的,B错误;山东胶东夏季气温是比较高的,地温也是比较高的,因此没有必要再增加地温了,C错误;读图可知地膜是白色的,地膜的反光效果比较好,覆盖地膜可以反射太阳光,使得苹果接受的光照更加均匀,可以使苹果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D。
5.答案:B
解析: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与海洋相比陆地增温快,降温也快,昼夜温差大。因此左图中,①表示的是陆地气温曲线,②表示的是陆地气温曲线,B正确。故选B。
6.答案:B
解析:根据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可知,出现海风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陆地上为上升气流,海洋上为下沉气流,近地面水平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对应左图中的时间为8时~当日16时,B正确。故选B。
7.答案:C
解析:香港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极高,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极其有限,城市人口增加不会出现快速增长,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市区和郊区同时增温,不会出现差异性增温,B错误;香港人口众多,但土地相对有限,城市高密度发展,导致市区生产生活排放的废热量非常集中,使得香港市区平均气温上升速度快于郊区,C正确;香港人多地少,经济发达,土地有限,农田面积极小,城市化占用土地十分紧张,农田面积不会扩大,D错误。故选C。
8.答案:A
解析:根据题中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可知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弱与城郊之间的温差密切相关,城郊之间的温差越大,城市热岛效应越强,读图可知在一天中5时~7时市区和郊区的温差最大,所以这段时间的“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A正确;其他选项中的时段的温差都不如5时~7时的大,B、C、D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高空气压远远低于近地面的气压,故①②气压较小。从图乙可以看出H为高压,从H向四周减小,所以④大于③,④气压值最高,D正确。故选D。
10.答案:A
解析: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越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中沈阳的风力更大,再从等压线方向可以判断图甲吹西北风,图乙吹西南风,A正确。故选A。
1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指向低压,因此F1为气压梯度力。图中等压线位于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右偏,地转偏向力与运动方向垂直,而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所以F2为摩擦力,F3为地转偏向力,B正确。故选B.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且在北半球风向右偏,因此只有④符合描述,D正确。故选D。
13.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此时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应为北半球冬季,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亚欧大陆气温降低,形成高气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南亚形成东北季风,C正确;与东南信风带位置移动、东北信风带位置移动、北部高大山地的阻挡没有相关性,A、B、D错误。故选C。
14.答案:D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游客较少,A错误;马六甲海峡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风浪较小,B错误;索马里海域夏季盛行上升流,渔业资源丰富,C错误;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此时为旱季,温暖干燥,D正确。故选D。
15.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气压带位于纬度位置30°附近,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水平方向上风应该向外吹,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向左,应为南半球,C图风向向左偏,正C确;BD风向偏转,B、D错误。故选C。
16.答案:D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为高压,等压面应该向上凸起;副热带高气压带以晴朗天气为主,气温较高,等温面应该向上凸起,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答案:A
解析: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两者形成的共同原因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季风环流,A正确。故选A。
18.答案:B
解析: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中国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B正确。故选B。
1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由图中信息可知,1月份降水甲地比乙地少,A错误;甲地气温季节变化明显大于乙地,B正确;7月气温甲地比乙地高,C错误;乙地降水季节变化更小,D错误。故选B。
2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由图中气温和降水的季节特征可知,乙地属于地中海气候,1月降水主要受盛行西风带影响,该西风是西南风,A错误,D正确;不受副极地低压带控制,B错误;与沿岸暖流影响关系很小,C错误。故选D。
21.答案:D
解析:根据等压线分布判断,图示区域东部吹偏南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因此东部受暖湿气流影响,图示区域西部多吹偏北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因此西部受冷干气流影响,A错误,D正确;读图可知,甲地气压高于1030hpa,根据等压线形态判断,甲地为高压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形成晴朗天气,此时甲地不会出现大风大雨,B错误;读图可知,图中①、②两地之间有一个向西延伸的低压槽,应形成冷锋天气系统,此时①地位于冷锋天气系统的暖气团一侧,天气晴朗,此时不会有暴风雪天气,C错误。故选D。
22.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①地气压为1020~1030hpa之间,②地气压为1010~1020hpa之间,因此与①地比较,②地气压低,②地位于冷锋天气系统锋线附近冷气团一侧,处于冷锋雨区,因此降水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3.答案:C
解析:读图,等值线判读,甲为南半球高气压中心,即南半球反气旋,逆时针辐散。A错。锋面在低压槽线上,不在高压中心。B错;甲是高压系统,逆时针辐散。C正确;南半球低压系统为顺时针辐合。D错。正确选项为C。
24.答案:D
解析:甲地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不可能风雪,A错误;乙地偏南风,B错误;丙地等压线没有明显弯曲,天气变化不大,C错误;北半球为冬季,丁地可能寒潮影响,D正确。故选D。
25.答案:(1)白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气压,海洋增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2)变化特点:12:00至16:00气温不断升高。
原因:12:00至16:00太阳辐射较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升温。
(3)受海风影响,空气湿度大,降水增加;海风可以把清新的空气输送到城区,把大气污染物带走,有利于城区大气质量的改善。
解析:(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的热容量较陆地大,升温和降温都较慢,白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气压,海洋增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2)据图判断番禺和新垦12:00至16:00气温不断升高,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而增温,12:00至16:00太阳辐射较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升温。
(3)海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受海风影响,空气湿度大,降水增加;海洋上人类活动少,空气质量相对较好,海风可以把清新的空气输送到城区,把大气污染物带走,有利于城区大气质量的改善。
26.答案:(1)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部沿海平原狭小;地势西高东低(或西北高,东南低)。
(2)地势高,温度低,气候凉爽;受来自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带来了湿润的气流;坦桑尼亚湖泊众多,起了降温增湿的作用。
(3)差异:①地较②地年降水量多。相同:都存在季节变化。原因:①地受印度洋暖湿东南信风(偏东风)影响;经过(维多利亚湖)湖面,空气湿度增加;受湖面西侧山地的阻挡,气流抬升显著,多地形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降水季节变化。
解析:(1)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及其分布可以看出,坦桑尼亚的西部等高线数值在1000米以上,等高线稀疏,边缘稠密,说明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以高原为主,东部沿海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形以平原为主,面积狭小;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读图可知,赤道穿过坦桑尼亚北部。说明该国纬度低,气温应该高,但由于地处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所以气候凉爽;该国东临面积广阔的印度洋,受来自印度洋信风带的影响,带来了湿润的气流;坦桑尼亚湖泊众多,湖泊比热容大,气温变化慢,起了降温增湿的作用,所以坦桑尼亚气候凉爽湿润。
(3)差异:根据图中①、②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可知,①地较②地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均多。原因:读图可知,①地受来自印度洋东南信风的影响,空气湿度大;东南信风经过面积广阔的维多利亚湖湖面,空气湿度增加;受湖面西侧山地的阻挡,气流抬升显著,多降地形雨;②地相反,所以降水少。相同:都存在季节变化。原因: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降水产生季节变化。
27.答案:(1)1月份澳大利亚陆地形成低压中心,说明此时是南半球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形成低压中心。
(2)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被澳大利亚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N处高压中心。
(3)1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东北风南移跨过赤道,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左偏,形成西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加剧了西北季风,风从海洋吹来,为A地带来大量降水。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会导致冬夏季节陆地和海洋升温降温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读图可知,图中澳大利亚大陆上形成了低压中心,说明此时澳大利亚大陆比海洋升温快,形成热低压,应为南半球夏季,即1月份。
(2)读图可知,N处气压中心位于30°S附近,原本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后被切割成气压中心。结合所学可知,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30°附近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但此时为南半球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附近的澳大利亚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条带状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变成团块状保留在海洋上,形成N处高压中心。
(3)读图可知,A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1月(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会随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也会随之南移并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偏转成西北风,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加剧了西北季风,该地处在这一西北季风的迎风坡,西北季风从海洋带来丰富水汽,导致该地此季节降水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