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09:0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统编版―语文―第八单元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指责逐一反驳,并引用盘庚不避众议决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资料,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
2. 分析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罪状的反驳,体会王安石的说理艺术。
3.通过品读语言,感受作者改革的决心,并体会其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解题
《答司马谏议书》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即是书信。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赋:古同“敷”,铺陈、分布的意思。中国古典文学借用这个意思创造了一种文体叫“赋”,属于述说文,追求华丽的辞藻,多为骈句。如《阿房宫赋》。
疏 :也是说明文,是分条陈述的意见书,用于臣子向皇帝上奏的奏章,强调说理性、逻辑性,文学性在其次。如《谏太宗十思疏》。
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如《六国论》。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是用语言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忧愤去世。
了解作者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强聒(guō) 卤莽(lǔ mǎng) 见恕(shù)
拒谏(jiàn) 怨谤(bàng) 不恤(xù)
盘庚(gēng) 胥怨(xū) 会晤(wù)
明确字音
听音频,在课本上标注好读音,听准节奏。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梳理全文
某启①:昨日蒙教②,窃③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④多异故也。
译文: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我们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啊。
①某启:我的陈述。
②蒙教:承蒙赐教。指接到司马光的信
③窃:谦词,私下,代“我”。
④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重点词语
1.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
三层:
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
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彩很浓,拉近两人情感距离;
第三层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①强聒:强作解说。
②略:简略。
③重念:又想到。
④视遇:看待,对待。
⑤厚:优厚。
⑥反覆:指书信往返。
⑦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现在写作“鲁莽”。
⑧所以:理由。
⑨见恕:意思是原谅我。
虽欲强聒①,终必不蒙见察,故略②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③蒙君实视遇④厚⑤,于反覆⑥不宜卤莽⑦,故今具道所以⑧,冀君实或见恕⑨也。
译文: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您确实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上不应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明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重点词语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
③“具道所以”(回应抨击,陈说缘由)
2.措辞有何特点?
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
②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一一自辩)
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①名实:名义和实际。
③生事:生事扰民。指王安石派官吏到各地推行新法。
④征利:征,求。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⑤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①,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②、生事③、征利④、拒谏⑤,以致天下怨谤也。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假如)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掌握了。现在您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重点词语
②侵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①以谓:以为,认为。
②人主:皇帝。
③举:推行。
④辟、难:批驳;排斥。
⑤壬人:善于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⑥固:本来。
某则以谓①受命于人主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③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④邪说,难壬人⑤,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⑥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重点词语
1.第二段首句写“名实”之争有什么作用?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正名”提供了推理前提。名正则言顺而事行。
2.作者在第二段中,作者主要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这样有什么作用?
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作用: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枝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任务一:分析作者如何针对司马光的观点进行批驳的。
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
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以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司马光:
王安石: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天下怨谤
难壬人
辟邪说
为天下理财
以兴利除弊
举先王之政
授之于有司
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前知其如此
怨诽之多,
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
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
理清思路
总体而言,这两段因为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在反驳司马光的同时,反过来也就间接批评了对方违逆“人主”旨意和“先王”德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谬误。如此,也直言不讳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尴尬境地。
【问题一】
下列各句中,有下划线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
B.于反覆不宜卤莽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D
答案 D
【解析】 D项“生事”古今义均为制造纠纷,惹事。
A项古义:写回信。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B项古义:书信往返。今义:①重复,一次又一次,形容详细推求;②颠倒变动、变化无常。
C项古义:不同寻常。今义:①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十分,极。
【问题二】
对下列句子中有下划线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
C
答案 C
【解析】强:勉强
A选项中的“游处”一词,“游”本身有交游、交往之义,“处”,可以理解为相处,所以“游处”二字合起来翻译,可以译为“同游共处,交往”。
B选项中“视遇”,“视”可以理解为视线或看到,“遇”理解为“对待”,“视遇”一词合起来可以译为“看待、对待”。
D选项中,“膏泽”,名词作动词,译为“施恩惠”。
因此,本题答案选C。
【问题三】
1.《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其中“ , 。”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然后紧接着针对保守派的谬论分别进行驳斥,一一为变法“正名”。
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 , ”两句来论证新法不是“生事”。
3.《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 。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举先王之政 以兴除利弊。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异故也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