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提升卷行星地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提升卷行星地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20 09: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提升卷
2 行星地球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小明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上”。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软流层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横波不能顺利穿过 B.由坚硬岩石组成
C.岩浆发源地 D.处于上地幔底部
2.其他同学指出小明绘制的示意图存在个别错误,这些错误有( )
①地核内部结构划分
②莫霍面的位置标注
③岩石圈的范围标注
④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
⑤古登堡面的位置标注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科学家对古生物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和北京猿人复原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3.甲、乙、丙、丁四幅图片,按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甲-丙-乙 D.丁-甲-乙-丙
4.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生物是( )
A.被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蓝藻
5.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确定地层时代和顺序的主要依据是( )
A.地层中所含化石 B.地层的新老关系 C.地层层理 D.地层上下排列
2022年12月4日,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塞梅鲁火山继2021年12月喷发过后,再次于凌晨开始剧烈喷发,附近地表积累较厚的火山灰。此后连续几日出现较大降水。下图为塞梅鲁火山喷发实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火山喷发的火山灰首先进入( )
A.水圈 B.大气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7.本次火山喷发后,极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灾害 B.滑坡灾害 C.泥石流灾害 D.风沙灾害
(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月总量与水平面太阳总辐射量之比)表示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程度;方位角为从正北方向算起,按顺时针方向度量的角度。下左图示意长江流域太阳辐射随坡度变化受坡向的影响,下右图示意长江流域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受坡向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长江流域山地坡向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是( )
A.随着坡度增大,南北坡太阳辐射差异减小
B.随着坡度增大,东西坡太阳辐射差异增大
C.随着纬度增大,南北坡太阳辐射差异增大
D.随着纬度增大,南北坡太阳辐射差异减小
9.地面太阳辐射在不同坡向差异大,其原因是不同纬度和坡度( )
A.大气湿度差异大 B.昼夜长短差异大
C.太阳入射角差异大 D.植被覆盖差异大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3°28′N,111°51′E)某景区文化创意街区面对商业街及相邻的人行道路,设计了一种可根据天气状况及太阳高度角自动收缩和调节角度的智能控制型光伏遮阳构件。下图为梧州市某街区商铺遮阳构件设计模型。完成下面小题。
10.此遮阳构件最适用于( )
A.坐东朝西商铺 B.坐北朝南商铺 C.坐西朝东商铺 D.坐南朝北商铺
11.为达到最佳使用效果,光伏遮阳板的控制策略为( )
A.夏至晴天,光伏遮阳板全部展开,与地面平行
B.冬至晴天,光伏遮阳板全部收拢,与地面垂直
C.暴雨天气,光伏遮阳板全部收拢,与地面垂直
D.台风天气,光伏遮阳板全部展开,与地面平行
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中国成功发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由于地球是球体,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沿着与赤道面有夹角的轨道运行,越接近赤道,卫星在南北方向上运行速度越快,在东西方向上运行速度越慢。下图示意沿着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运行的某颗北斗卫星在地表投影的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
A.发射时全球为同一天 B.围绕北极点做匀速运动
C.运行周期约为24小时 D.运行轨道位于赤道上空
13.该卫星经过赤道上的甲点后向北飞行,其轨迹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图示意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某日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的逐时变化。其中方位角0°(360°)代表正南,90°代表正东,180°代表正北,270°代表正西。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太阳高度角10°,下列选项中,符合此时太阳方位的是( )
A.东北 B.正东 C.东南 D.正西
15.当该地太阳方位角为180°时,北京日影朝向( )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16.该日最可能是( )
A.1月1日 B.2月1日 C.3月1日 D.4月1日
图示意某平原站点测量的2006-2008年近地面太阳短波辐射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导致太阳短波辐射频繁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
A.天气状况 B.太阳高度 C.下垫面 D.昼夜长短
18.观测时段内,向上的太阳辐射出现异常高值是由于( )
A.太阳辐射增强 B.地面反射率高 C.地面辐射增多 D.太阳活动剧烈
图为某日北京时间19:00的昼半球等太阳高度线局部示意图,虚线①、②、③为北半球纬线,AD为经线圈的一部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10°N,15°E B.20°N,15°E C.20°N,165°W D.10°N,165°W
20.关于图中各点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A点与O点地方时相同
B.该日昏线过C点时为西北-东南走向
C.该日A、B、C、O四点昼长依次减少
D.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幅度最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6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低碳经济”悄然融入百姓生活,下图是某城市太阳能路灯街道景观。
材料二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
材料三 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1)仅从自然条件考虑,比较而言在兰州、贵阳、海口、昆明四个城市中推广太阳能路灯条件最差的是____。
(2)全球年太阳总辐射量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____向____递减。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影响某地年太阳总辐射量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等因素。
(3)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4)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太阳能路灯”之外,还有哪些?(至少列举两例)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以沼泽、洼地为主。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白垩纪时期,当松脂类树木受到火山灰石块的砸击,动物撞击等损害时,在高气温环境下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下图为胡康谷地位置及矿区示意图。
(1)每年5—10月份胡康谷地无法开采琥珀,简述其原因
(2)分析地质时期胡康谷地有利于虫珀形成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
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之一,许多科学家认为当时的火山活动向大气层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现今发现蕴藏丰富煤炭资源的地层也大都形成在这个时期。
(3)说明白垩纪火山活动对白垩纪地层中形成丰富煤炭的促进作用。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9年11月29日,李老师从福州(119°E,26°N)出发,前往新疆乌鲁木齐进行为期1个月的支教。李老师乘坐火车经过48小时,12月1日到达乌鲁木齐(88°E,44°N)时,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而此时福州的学生已经在阳光明媚的教室上第二节课。
材料二 李老师在给乌鲁木齐的学生讲到《地球的运动》时,展示了“清华大学的日晷景观图及示意图”(下图)。本校地理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制作了简易的赤道式日晷,如下图所示,用硬纸板折叠一个角度α后分别充当晷面与底座,用细杆垂直穿过晷面中心当作晷针,在晷面上画好全天12个时辰。
材料三 经过为期1个月的支教,李老师于12月30日启程返回福州。下表为“二分二至日前后两地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福州 64° 87° 64° 41°
乌鲁木齐 46° 69° 46° 23°
(1)请你说出12月1日乌鲁木齐与福州日出时间差异并解释其产生原因。
(2)简述将制作好的日晷正确放置时的要求。
(3)说出李老师支教期间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原因。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地热能是从地球内部抽取的天然热能,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最终渗出地面。
材料二 下图为地热带分布图。
(1)地热能按性质属于____能源,能量主要来自____(地球圈层)。
(2)描述我国地热带的分布特点。
(3)说出西藏地区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
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答案】
1.C
2.B
【解析】
1.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发源地,横波可以穿过,AD错,C正确。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的上部,B错。故选C。
2.图中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的位置标注反了,同时,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②③⑤符合题意。地核内部结构划分以及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绘制正确。故选B。
【答案】
3.A
4.D
5.A
【解析】
3.甲为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寒武纪;乙为鱼类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丙为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丙为北京猿人,出现在新生代第四纪。结合地质年代划分,按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甲-乙-丙-丁。故选A。
4.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生物是蓝藻,出现在太古宙时期,D正确;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裸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故选D。
5.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化石中常含有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能很好地反映地球历史,所以常用确定地层时代和顺序,A正确;地层的新老关系一般也是通过化石来确定的,B错误;地层层理、地层上下排列都无法确定地层时代和顺序,CD错误。故选A。
【答案】
6.B
7.C
【解析】
6.火山灰是指由火山喷发出而直径小于2毫米的碎石和矿物质粒子。读图可知,火山喷发的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B正确;然后在重力作用下才逐渐降落到地球表面,进入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ACD错误。故选B。
7.据材料塞梅鲁火山剧烈喷发后“附近地表积累较厚的火山灰。此后连续几日出现较大降水”,这些火山灰会随着地表径流急速向下流动,形成泥石流灾害,C正确;洪涝灾害是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A错误;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B错误;风沙灾害是因风沙活动或风沙现象造成的灾害,D错误。故选C。
【答案】
8.C
9.C
【解析】
8.由图可知,随着坡度增大,南坡180°北坡0°的太阳辐射差异变大,A错误;方位角为从正北方向算起,按顺时针方向度量,西坡270°和东坡90°附近太阳辐射差异小,B错误;随坡度或纬度增大,南坡180°北坡0°的太阳辐射差异增大,也就是说南北方向差异增大,C正确D错误;故选C。
9.大气湿度不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A错误;同一地区的不同坡向,昼夜长短差异小,B错误;植物覆盖率不影响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D错误;随着纬度增大,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光线在南坡与坡面的夹角有增大趋势,而北坡挡光现象更加严重;由图可知,该地坡度很小,在0°到12°之间,随着坡度增大,太阳入射光线在南坡与坡面的入射角逐渐增大,而北坡挡光现象越来越严重,南北坡太阳辐射差异大,C正确。故选C。
【答案】
10.B
11.A
【解析】
10.在梧州市(23°28′N,111°51′E)地区,与其他朝向商铺相比,夏季坐北朝南商铺太阳辐射更强,遮阳需求更大,因此更需要此遮阳构件,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1.该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90°,光伏遮阳板需全部展开且与地面平行,既可为人行区域提供较大的遮阳面积,又能充分利用太阳直接辐射的能量,A正确;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约为43°,遮阳板全部展开且与太阳光入射方向垂直(与水平夹角47°)时使用效果最佳,排除B;暴雨天,光伏遮阳板全部收拢且与地面垂直时不能为行人起到挡雨的作用,排除C;台风天气,为避免遮阳板损坏,需将遮阳板调整至与地面垂直,并将遮阳板收拢到店铺门头上方,排除D。故选A。
【答案】
12.C
13.A
【解析】
12.该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时北京时间为4月20日22时41 分,此时139°5′E为24时,139°5′E向东至180°为4月21日,A错误;由材料可知,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沿着与赤道面有夹角的轨道匀速运行,并非围绕北极点做匀速运动,运行轨道也不是位于赤道上空,位于赤道上空的为同步轨道静止卫星,BD错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运行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C正确。故选C。
13.根据材料可知,越接近赤道,卫星在东西方向上速度越慢,所以在赤道附近,卫星在东西方向上滞后于地球自转(相对向西飞行),在较高的纬度上,卫星在东西方向上超前于地球自转(相对向东飞行)。北斗卫星从甲点出发后向北飞行,首先会滞后于地球自转(相对向西飞行),然后超前于地球自转(相对向东飞行)到达最北端,再超前于地球自转(相对向东飞行),再滞后于地球自转(相对向西飞行)回到甲点,先①后②。接着进入南半球,情况类似北半球,先③后④。综上,其轨迹依次是①②③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
14.C
15.B
16.A
【解析】
14.读图可知,南极中山站出现极昼现象,太阳高度角升至10°时,对应方位角约为45°或315°,根据方位角度数换算,代表的方向是东南或西南。四个选项中,只有C选项东南符合要求,故选C。
15.太阳方位角为180°时即该地太阳位于正北方位时,正值正午时刻,此时北京时间约为15:00,太阳位于北京西南天空,日影朝向东北。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当太阳直射20°38′S时,中山站刚好出现极昼现象,图示该日中山站0时太阳高度大于0°,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20°38′S以南;2月1日、3月1日、4月1日太阳直射点均位于20°38′S以北,因此该日最可能是1月1日。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答案】
17.A
18.B
【解析】17.图示三年间的地点相同,都是以一年为周期,所以同一地点同一周期内的下垫面因素和太阳高度以及昼夜长短因素是稳定且相似的,并没有出现太大差别,不是导致太阳短波辐射频繁波动的主要因素。而每一年不同时期的天气状况是多变的,阴雨天气多,大气削弱作用较强,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而晴朗天气多,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所以导致太阳短波辐射频繁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天气状况,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该地年中(7月附近)时的太阳短波辐射较高,而夏季太阳高度较大,且日照时间较长,所以判断当地所在为北半球,拉普拉塔平原位于南半球,亚马孙平原部分地区在南半球,AD错误;印度河平原是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终年晴朗,终年太阳辐射强,变化小,B错误;密西西比河平原分布在美国中部,气候冬冷夏热,太阳辐射强度季节变化大,符合图示近地面太阳短波辐射的变化,C正确。故选C。
【答案】
19.B
20.D
【解析】19.据材料分析可知,该图为北京时间19:00的昼半球,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应位于地方时12:00所在的经线,北京时间与该地相差7小时,通过计算可知,直射点经度应为15°E,CD错误;读图可知,虚线①为北半球纬线,且该纬线正好全部位于昼半球,出现极昼,则极点应位于AB的中点,由等太阳高度线上的数值可知,北极点太阳高度角20°,依据极点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故太阳应直射20°N,由此可知B正确,A错误。故选B。
20.结合上题可知,北极点在AB的中点,A点与O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其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A错误;根据上题可知,由于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该日昏线过C点时应为东北—西南走向,B错误;由于AB虚线内中点为北极点,纬线①以内为极昼,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昼长相同,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回归线至极圈之间的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幅度最大,结合上题可知,虚线③经过O点,为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N,由C点为纬线②与50°等太阳高度线的交点,两地的正午的太阳高度相差40度,故C点纬度为北纬60°,可知其位于该范围内,故其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幅度最大,D正确。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21.
【答案】
(1)贵阳
(2)低纬;高纬;纬度;地形;天气状况
(3)因为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削弱作用弱;加上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所以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4)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灶。
【解析】
(1)读图可知,兰州太阳辐射量范围是130-140;贵阳是90-100;海口130左右;昆明是140左右,所以贵阳是四个城市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贫乏的城市。
(2)由所需知识可知,全球年太阳总辐射量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由材料二可知,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影响太阳辐射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结合材料三可知,太阳辐射最低值是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高值区在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总体可知,海拔高的地区太阳辐射更丰富,因此影响太阳辐射最主要的因素是天气状况和地形。
(3)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比较洁净,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青藏海拔高,空气比较稀薄,水汽含量少,云量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4)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太阳能路灯之外,还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等。
22.
【答案】
(1)该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5-10月份为雨季;谷地多沼泽、洼地,使得矿区积水,淹没矿井,且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无法开采琥珀。
(2)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茂密(或者该地区气温高,树脂分泌多,树脂浸没昆虫几率大);处于板块的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或者地壳活动导致地层下沉)。
(3)火山爆发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加强;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数量增加,被掩埋后形成丰富煤炭。
【解析】
(1)题干中有关键词“每年5-10月”“谷底”,同时材料中发现这里有大面积沼泽、洼地,而琥珀是埋藏地下的,结合区域背景,胡康谷地位于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5-10月正好是其雨季,降水多;谷地多沼泽、洼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积水;位于山地迎风坡,多滑坡、泥石流,无法作业。
(2)由材料信息可知,历史上该地有众多的松脂类树木和大量的昆虫;由于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湿热,植被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由材料中“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可知,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历史上火山活动活跃;受火山灰石块砸击,在高温条件下,加速树脂从伤口处流出,从而让昆虫得以被树脂包裹;后经地壳运动导致被树脂包裹的昆虫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虫珀。
(3)由材料信息“许多科学家认为当时的火山活动向大气层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可知,由于当时火山爆发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加强;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加快了植物生长速度,植物数量增加,后经地地壳运动被掩埋于地下最后形成丰富煤炭资源。
23.
【答案】
(1)差异:乌鲁木齐比福州日出时间晚。原因:乌鲁木齐位于福州以西,越往西日出时间越晚;乌鲁木齐比福州纬度高,此时为冬季黑夜时间更长,日出更晚。
(2)日晷的晷针为南北方向,上端指向北极星(或正北方向)(必答);放置的地面要水平,阳光照射无遮挡。
(3)特点: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原因:两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12月1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之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解析】
(1)本题需要从经纬度的差异进行分析作答;该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相比于福州而言,乌鲁木齐的纬度更高,昼长更短,夜长更长,日出时间更晚;其次,越往西日出时间越晚,乌鲁木齐和福州两地经度差异较大,乌鲁木齐位置更靠西,日出时间更晚。所以乌鲁木齐比福州日出时间晚。
(2)据材料二读图可知,放置日晷时,日晷的底座平放在地平面,日晷的晷针为南北方向,上端指向北极星(或正北方向);日晷是利用影子来计时的,所以一定要放在阳光无遮挡的地方。
(3)据题意可知,李老师支教时间为11月29日到12月30日,两地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12月1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太阳直射点逐渐远离乌鲁木齐和福州,所以此时段乌鲁木齐和福州的正午太阳高度都是先减小到冬至日达最小;冬至日后到12月30日,太阳直射点北移,逐渐靠近乌鲁木齐和福州,因此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所以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24.
【答案】
(1)可再生清洁;上地幔/地幔
(2)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西南,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是中低温地热带,台湾、西南是高温地热带。
(3)农业:发展温室大棚;工业:地热能发电;生活:地热供暖;旅游业:温泉健康游等。
【解析】
(1)地热能是由地下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的形式存在,这种天然热能对环境破坏较小,利用地热能的主要形式是开采地下热水,因此地热能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由于其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而地球的岩浆理论发源地为上地幔的软流层,故其能量应主要来自于地球的上地幔。
(2)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地热带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及西南边疆地区,其中东部沿海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环渤海地区;从地热带的性质来看,我国东南沿海及环渤海地区主要是中低温地热带,台湾周边及我国西南地区主要为高温地热带,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特点。
(3)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作物很难生长,故农业领域可利用地热能建立温室大棚,种植相关的蔬菜及农作物。地热可产生热能,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通过热能可以进行发电,故工业领域可利用地热进行发电。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严寒,人类的居住条件较差,故在生活中可利用地热进行供暖,改善人居环境。地热可将地下水资源加热产生温泉等资源,故该地可开发旅游业,发展温泉等康养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