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 酸碱盐计算题
1.取200g一定质量分数的CuSO4溶液,先逐滴滴加100gBa(OH)2溶液至b点,后再逐滴滴加稀HCl溶液至过量,整个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1)oa 段溶液的导电性将逐渐________(填“增强”、“减弱”、“不变”);
(2)至d点时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有 ;
(3)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通过计算确定m的值?
2.向25g一定质量分数的Ba(OH) 2溶液中先后滴加质量分数为8%的CuSO4溶液和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溶液,绘制了滴加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a点对应溶液pH__(选填“>”、“=”或“<”)7。
(2)取c点对应的溶液滴加NaOH溶液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通过计算确定m值。
(4)原Ba(OH) 2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实验室有一瓶做口放置一段时间的氢氧化钠固体,为测定这瓶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做如下实验;现取Wg样品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向烧杯中逐滴加入2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实验数据如图所示,试分析计算回答:
(1)恰好完全反应时,产生气体的质量是________g,与P点对应的溶液溶质是________。
(2)Wg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_____(精确到0.1%)
(3)在往烧杯内逐滴加入稀盐酸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各个量随盐酸质量的变化图像如下图所示,则正确的有_____(可多选)。
A B C D
4.实验室有一瓶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小科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该混合物反应(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四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请分析计算:
实验组别 一 二 三 四
稀盐酸质量/g 100.0 100.0 100.0 100.0
混合物质量/g 3.0 6.0 9.0 12.0
所得溶液质量/g 101.9 103.8 105.0 a
剩余固体质量/g 0 0 m n
反应后稀盐酸还有剩余的是第_________组。
(2)求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______。
(3)表中a的值为?(4)求表中m的值?
5.小敏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6.5%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1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测得沉淀的质量为5克,并绘制了图像。
(1)滴加的溶液中溶质属于_________________(选填“盐”或“碱”)。
(2)10克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克。
(3)图像中的a点数值是________。
(4)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5)通过计算说明,图像横坐标中的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6.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小华同学做了如图和图的两个实验。
(1)甲实验恰好反应完全时,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2)取乙反应后的溶液100克,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6.5%的溶液,如图所示,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求:
①与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
②该100克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7.向一定质量的Na2CO3、Na2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BaCl2、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点的沉淀成分是_____。
(2)确定m点的值是_____。
8.将质量为44.4克含有少量NaCl的纯碱晶体(Na2CO3 nH2O)样品,平均分成A、B、C三份,进行如图实验(Na2CO3受热不分解).
(1)将A样品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分离出来的方法是 。
(2)A样品中与BaCl2溶液反应的Na2CO3的质量是 克。
(3)B样品中含有结晶水的质量是 克。
(4)化学式Na2CO3 nH2O中n是多少?
9.BaCl2是一种重金属盐,其水溶液具有很强的毒性,若误服了BaCl2溶液可立即服用MgSO4溶液解毒。为测定某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取100gBaCl2溶液。不断加入MgSO4溶液,并将反应过程中溶液总质量与加入MgSO4溶液的质量关系绘制成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P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有________。
(2)求原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
10.向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写出PM段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
(2)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
(3)原混合物中CuCl2的质量是________。
(4)试通过计算确定m1的值是________。
(5)M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0.1%)
参考答案
1.减弱 BaCl2 、CuCl2 、 HCl 2HCl+Ba(OH)2=BaCl2+2H2O 3.31g
【分析】
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稀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
【详解】
(1)oa 段发生的反应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减少,故溶液的导电性将逐渐减弱。
(2)至d点时发生的反应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稀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故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有BaCl2 、CuCl2、HCl。
(3)bc段发生反应是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Ba(OH)2=BaCl2+2H2O。
(4)由图象中的数据可知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2.33g;
设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x;
x=0.98g
m=0.98g+2.33g=3.31g。
2.> 有蓝色沉淀生成 3.31g 13.68%
【详解】
(1)由图像可知,a点所处的图像是在滴加硫酸的过程,沉淀的质量继续增大,则氢氧化钡的含量多,故a点对应溶液PH >7。
(2)取c点对应的溶液硫酸过量,氢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滴加NaOH溶液时,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蓝色沉淀生成。
(3)由图像可知,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为
设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为x
故m的值为。
(4)原Ba(OH)2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设和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钡的质量为y,和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钡的质量为z
故原Ba(OH)2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2.2 NaOH和Na2CO3以及NaCl 69.4% CD
【详解】
(1)由图可知产生气体的质量是 2.2g,P点没有生成气体,且一直到150g稀盐酸时才有气体生成,说明此时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反应,而碳酸钠尚未开始反应,所以与 P 点对应的溶液溶质是 剩余的NaOH和尚未参加反应的Na2CO3和生成的NaCl。
(2)设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x,设碳酸钠的质量为y
x=5.3g
y=7.3%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z=12g
Wg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100%≈69.4%。
(3)A、图中pH变小,但是稀盐酸过量后pH应该小于7。错误。
B、开始没有气体生成,而中间有气体生成,所以溶液的质量变化速率应该是中间那段慢,表现为图象的话就是中间那段更平缓而不是更陡。错误。
C、根据上面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盐酸反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比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水多,所以图象曲线变的平缓,而反应完全后,没有水生成,导致水只是来自溶液本身,所以图象更加平缓。正确。
D、根据上面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盐酸反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一样多。正确。
故选CD。
4.一和二 5∶1 105.5 1.25 g
【详解】
(1)根据图表中数据分析,每消耗3.0g混合物,溶液增加1.9g,第三次加入混合物9.0g,溶液增加质量为5.0g小于1.9g×3,说明混合物剩余,稀盐酸完全反应;第一、二组稀盐酸还有剩余;
(2)由第一组数据可知,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0+3.0g-101.9g=1.1g
设3.0g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1.1g
x=2.5g
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为2.5g:(3.0g-2.5g)=5:1。
(3)由于第三组混合物剩余,稀盐酸完全反应;所以第四组比第三组多溶解了12.0g-9.0g=3.0g混合物中的氯化钙,3.0g混合物中的氯化钙质量为3.0g×=0.5g,所以a=105.0+0.5=105.5;
(4)第三组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0g+9.0g-105.0g-m=4.0g-m;
设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y 4.0g-m
y=
9.0g混合物中的碳酸钙质量为9.0g×=7.5g
所以+m=7.5g,m=1.25g。
5.盐 2.65 1.1 HCl、CaCl2 30g
(1)滴加的溶液中溶质是碳酸钠,属于盐,故答案为:盐;
(2)溶质的质量=10g×26.5%=2.65g,故答案为:2.65;
(3)图象中的a点数值是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根据碳酸钠的质量求出;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解得: x=1.1g
故答案为:1.1;
(4)由图象可知: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氯化氢和氯化钙的混合物,注意写化学式,故答案为:HCl、CaCl2;
(5)设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y
解得: y=5.3g
溶液质量是5.3g÷26.5%=20g
b点质量应标20g+10g=30g
故答案为:30g。
6. 40g 11.1%
(1)甲实验是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
(2)根据图可以看出a-b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b-c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进而计算。
【详解】
(1)由于甲实验是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为氯化钙,其化学式为CaCl2;
(2)a-b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b-c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所以可以确定和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的溶液的质量为80g-40g=40g,所含溶质为40g×26.5%=10.6g
设含有的氯化钙的质量为x
x=11.1g
该100克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为。
7.BaSO4、BaCO3 2.33
【详解】
(1)碳酸钠、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和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C点为加入盐酸后沉淀部分反应的图像,所以成分为 BaSO4、BaCO3;
(2)m为碳酸钡全部与盐酸反应,所以只有硫酸钡,由图像可知,碳酸钡与盐酸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0.88克,设碳酸钡质量为x
x=3.94g
则m=6.27g-3.94g=2.33g。
故答案为(1) BaSO4、BaCO3 (2)2.33。
8(1)过滤 5.3g 9 10 4.26%
【详解】
(1)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为过滤;
(2)A样品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生成9.85g沉淀,假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x,则有:
=
解得x=5.3g
答:A样品中与BaCl2溶液反应的Na2CO3的质量是5.3g。
(3)B样品的质量减去剩余固体的质量即为结晶水的质量,样品质量=44.4g÷3=14.8g,结晶水的质量=14.8g 5.8g=9g;
(4)由于B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与A相等,故碳酸钠质量为5.3克,结晶水的质量为9克,所以碳酸钠与结晶水的质量比:106:(18×n)=5.3g:9g解得n=10;
(5)设盐酸溶液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由于B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与C相等,也为5.3g,则有:
===
解得:x=36.5g y=5.85g z=2.2g
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4.8g+100g+36.5g-2.2g=149.1g
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为:5.85g+14.8g-5.3g-9g=6.35g
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4.26%
答: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26%。
9.Mg2+、Cl- 20.8%
【详解】
加入100g硫酸镁出现明显的拐点,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为氯化镁,对应的离子有 Mg2+和Cl-。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硫酸钡的质量为100g+100g-176.7g=23.3g
解:设原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MgSO4+BaCl2=BaSO4↓+MgCl2
208 233
100gx 23.3g
x=20.8%
答:(1)P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有 Mg2+和Cl-。
(2)原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8%。
【点睛】
此题为图形计算题,解题关键是对图形的理解,图中转折点表示氯化钡和硫酸镁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消耗硫酸镁溶液的质量为100g,而生成沉淀的质量等于反应前两种溶液质量总和与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差,此点也是解答该题的一个重点。
10.CuCl2+2NaOH=2NaCl+Cu(OH)2↓ CuCl2和NaCl 13.5 120 8.3%
解:设与氯化铜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x,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y。
CuCl2+2NaOH=2NaCl+Cu(OH)2↓
117 98
x 9.8g
X=11.7g
向Cu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根据图象可以看出,P点时氢氧化钠与溶液中的盐酸恰好反应,再加入氢氧化钠时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根据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可求出氯化铜的质量、反应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
【详解】
(1)根据题意和图象可以知道,PM段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是:CuCl2+2NaOH=Cu(OH)2↓+2NaCl。
(2)根据题意和图象可以知道,P点时,氢氧化钠与溶液中的盐酸恰好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CuCl2和NaCl。
(3)设原混合物中氯化铜的质量是x、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
135 80 98 117
x y 9.8 z
计算得出:
(4)由上述计算可以知道:
(5)设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p
═
40 58.5
p
计算得出:
M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点睛】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有关图像问题的有关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