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1-05 20:4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西学东渐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第20课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历史概念◆ 中国应对态度:排拒---接受---全盘西化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 等)向中国逐渐传播渗入的历史过程,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开端——耶稣会传教士
②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深入——列强侵华加剧西学东渐历程1、开眼看世界 --- 师夷长技
(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
2、中体西学 --- 师夷长技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3、维新思想 --- 君主立宪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
4、革命思想 --- 民主共和
(19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5、新文化运动 --- 民主科学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线索梳理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落实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
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的分解1、背景: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强国御侮、救亡图存(爱国性)A、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但清政府依旧闭关自守,妄自尊大。◆ 目的:B、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C、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传统华夷观受到冲击,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时代性)1、背景: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列强侵略;联系扩大;抵御侵略。● 林则徐活动及地位?● 魏源思想主张?2、代表人物:设立译馆,翻译书籍 《各国律例》、
《四洲志》,仿制战舰.第一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先行者◆ 魏源和《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是悉夷、师夷、制夷三位一体,
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
方法是“师夷长技”。魏源认为要师夷制夷,先从洞悉夷情开始。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思考:地主阶级抵抗派西学是学习哪一层面的内容?
直接目的?根本目的(实质)?有何局限性?4、局限:5、实质: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只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没有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
且基本上没有付诸实践。地主阶级抵抗派为抵御外侮、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思潮。1、背景:2、代表人物:①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② 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③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是近代中国思想 解放开端,
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3、历史意义(进步性):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
2、代表人物:内忧外患曾国藩李鸿章 奕 ?左宗棠张之洞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3、主张和争论: 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材料1: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今日当务之急,莫若借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富强……。”
——李鸿章
材料2: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洋务派---中体西用 材料3: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顽固派---原封不动是要不要“西学为用”,即要不要学习西方技术。都要求“中学为体”,即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根本目的都是巩固清王朝统治。焦点:相同点:“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3、主张和争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实用科技,
举办洋务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为立国的根本,
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巩固根本的手段4、实践:
5、结果:
6、评价“中体西用”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
2、代表人物:3、主张和争论: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失去原有的意义.物质文化层面;
冲击了旧观念,创造了新舆论.(P84)① 进一步冲击了“夷夏之辩”的旧观念,
不自觉地否定了“重农抑商”观念;
②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③ 但是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注定失败。原因:
人物:
主张:
影响: 1、早期的维新思想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
思想:主张西学后期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前期西体西用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郑观应、王韬等三、维新思想(19世纪末)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① 政治:
② 经阶:
③ 思想: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早期的维新思想三、维新思想(19世纪末)★ 背景:★ 目的: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西学的广泛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各具特色的维新思想家维新变法第一人——康有为(南海先生)借助于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传统的儒家经典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各具特色的维新思想家维新变法鼓吹家—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1873—1929)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思想主张:
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各具特色的维新思想家最激进的维新勇士戊戌六君子各具特色的维新思想家西学第一人—严复材料:“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思想主张:
民主君仆、
主权在民(1854—1921)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抨击封建顽固势力,
“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中西康有为主张影响借助于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传统的儒家经典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1、早期的维新思想三、维新思想(19世纪末)★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P85★ 论战: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 意义(历史功绩):政治:主张革新,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化:倡西学,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A、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
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突出)。
B、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C、掀起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你如何评价康有为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来宣传变法维新?(1)其目的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从而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2)它反映了康有为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3)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原因)请思考:■ “移花接木”法是指: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
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康有为为何要采用“移花接木”方法来宣传变法维新?1、策略的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
2、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绝裂。
3、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拓展:问题探究: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分析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
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趋势?趋势:由浅入深,由学习工艺技术到政治制度。1、开眼看世界
(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3、维新思想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
4、革命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西学东渐历程:5、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器物制度文化① 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 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③ 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
④ 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人才西学东渐不断深化的因素★第二部分
基本能力拓展重点把握知识间的比较、联系、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列强经济侵略加剧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民族危机加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地主阶级---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倡西学,兴民权,定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西体西用)掀起洋务运动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 比较19世纪60—90 年代与19世纪末西学东渐的不同(实质:比较“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无产阶级:◆ 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对西学的态度及结果1、地主阶级2、农民阶级3、资产阶级① 抵抗派:
② 洋务派:
③ 顽固派:① 太平天国:
② 义和团:① 早期维新派:
② 维新派:
③ 革命派:
④ 激进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盲目排外。《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
扶清灭洋—盲目排外。中体西用到“君民共主”制度。
宣传西方民主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主张民主共和制。
民主与科学,全盘西化。传播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三部分
模块整合分解重点把握政治、经济、思想三者关系(增强意识、习惯)模块整合第四部分
知识巩固运用要求:认真审题,把握方向;
学以致用,逐项分解。 鸦片战争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请回答:
⑴ 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洋务派、康梁为
代表的维新派,在学习西方,强国御侮方面,各有什么侧重点?


⑵ 根据上述问题的思考,总结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
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趋势?
结合历史背景指出出现这样趋势的三大主要因素。先行者: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引进大机器生产。
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进行政治改革。趋势:由浅入深,由学习工艺技术到学习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因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民族危机的加深;
对西学了解日益深入。 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近代思想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
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
学习的层面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层递深化,而且经历了两次思想论战,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小结一个主题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新 知 收 获第一阶段:
学技术第二阶段:
学制度第三阶段:
学思想◆ 近代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以改革方式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掀起戊戌变法。
2.20世纪初,孙中山等宣传三民主义思想,主张以革命方式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掀起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想恢复帝制,陈独秀等奋起反对,创办《新青年》。抨击封建专制和礼教思想,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倡导文学革命,发起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等开始“以俄为师”,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其中,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掀起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是指传统的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不变,仅学习西方技术。基础知识◆ 康有为的思想特点:胡适是文学革命(即白话文)的发起者。
鲁迅是把反封建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机结的典范,《狂人日记》◆ 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和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其中民主与科学是其口号,又称“德先生”和“赛先生”把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经典相结合(托古改制),抨击君主专制及其思想基础,宣扬君主立宪,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