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北京天坛北京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祈谷之地,
建筑反映天地关系,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探讨“天”这一哲学命题的思想家有哪些?
2、最早把天地人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接受是?请思考:百家争鸣法家春秋
战国 一个王朝 一个帝王 一个读书人 西汉(前202-公元9年)汉武帝(前156-87年)董仲舒(前179-104年)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感悟探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先秦儒学理论的再创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感:汉代儒学之新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1、新思想来源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糅合百家,外儒内法.董生一策答:陛下躬亲垂问,臣不胜惶恐。臣仅就《春秋》所学来观察天与人的关系。“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无道,天就先出现灾害来警告世人;如果还不知道悔改,天将会将怪异之事以示警戒武帝一策问:朕自登基以来,屡下诏书责令各州郡举荐贤能之士,以求治国良策,举荐之人又以先生为首,必要过人之识见,请先生能不吝赐教,以舒我胸中块垒。董生献策——台词设计 2、新思想内容感:汉代儒学之新“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实行仁政.董生二策答:无为有为皆有其理,而今我汉家天下,承秦之弊,开国七十余载,虽有文景之功,但承袭黄老无为之学,弊端日渐凸显,正是改弦更张,奋发有为之时。臣斗胆,恳请陛下更化改制。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武帝二策问:先生所言甚合孤心。今朕即位以来,很想光大汉家之基业,但收效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感:汉代儒学之新董生献策——台词设计 2、新思想内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纲五常”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三纲五常”重点回扣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实行仁政试试看:品儒学思想,探帝王心声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
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加强君权,
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儒学是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需要“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采纳3、新的地位感:汉代儒学之新武帝三策问:先生所言,切中我汉家之弊。但如何实施呢?
董生三策答:治国之要,首在得人,得人之法,首推办太学也。太学培养贤能之士之所,是教化的本源。臣恳请陛下,兴办太学,聘请名师,以教天下之士,朝廷也必能将天下之英才收于朝廷。
武帝:先生三策,使朕茅塞顿开。先生持重,真老成谋国之士也。3、新的地位◆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感:汉代儒学之新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众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同:异: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异同儒学、阴阳、黄老、法家仁、礼、为政以德;
仁政、民贵君轻、
礼法并施……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受重视受到统治者重视,
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探:独尊儒术之源 汉初,接秦之敝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sì),而将相或乘牛车。观时代风云变换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刘邦时期郡国形势图探:独尊儒术之源淮南王英布和刘邦阵前对话:
上谓布曰:“何苦而反?”
布曰:“欲为帝耳。”
——《史记·黥布列传》王国问题16岁登基,21岁亲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探:独尊儒术之源汉武帝观时代风云变换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探:独尊儒术之源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匈奴威胁,边患不止。“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 政治:
经济:
军事:
思想?中朝 察举推恩盐铁官营治理黄河大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刺史、酎金夺爵 到汉武帝时,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位年轻的皇帝,深知“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奋发求治的时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探:独尊儒术之源1.经济:
2.政治:
3.思想:时代选择了儒学儒学适应了时代探:独尊儒术之源◆ 思考: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突出,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不断发展完善,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丰富,否则将失去生命力。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
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
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
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
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
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
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
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悟:思想文明之路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历史的叙述者,我们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反思、盘点:积极方面:
①政治:儒学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
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内容和朝廷选官
品德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主流地位。
消极方面:
儒学独尊,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悟:思想文明之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1、有人说,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实质是相同的。你认为是否有道理?为什么?2、 汉代新儒学有没有可以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哪些又是在借鉴中需要摒弃的?合作探究悟:思想文明之路积极消极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罢黜百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刘邦时期郡国形势图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刘彻晚年郡国形势图汉初 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武帝时 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不甘无为淘汰黄老适应并促进利集权、专制总 结1、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
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无为而无不为”
B.“积极无为”
C. 毫无作为
D.“待时而动”C基础检测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B3、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对此,他向
汉武帝提出:
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制主张C4、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主要是: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C5、董仲舒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渡膨胀
目的的内容是: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说
D、“制天命而用之”A6、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2012·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典型例题】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典型例题】【典型例题】材料三
?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对外交往频繁等。
(4)认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
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巩固训练D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D 巩固提高《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凭借儒家经典可以做到三公这样的高位,可以封侯,这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成为民间学习的主要对象,儒学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C 巩固训练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董仲舒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思想。所以选C。 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巩固训练C根据四个选项的关键信息,A“为政以德” B “以德兼人者王”都是强调以德治国,D“为天下,非为君也”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