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导 语
按柏杨考证,从皇帝轩辕(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到清代溥仪,中国一共出了397个帝、162个王,计559个。但常人能记得住名号的,大概不会超过50个。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 “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
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皇权与相权之争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根本原因:
性 质: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汉初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解决原因:问题:导致汉初“王国问题”的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解决: ◆刘邦建汉后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采取“削藩”措施◆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的军事、
政治权力收归中央◆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干弱枝,瓦解诸侯王国,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分封同姓诸侯
以巩固皇权“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七国之乱”唐朝中叶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后果原因:问题:导致唐朝中叶“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之后的
唐朝陷入怎样的局面?后果: ①为守卫疆土,在边境设藩
镇,节度使拥兵自重。玄宗晚年安于享乐,
疏于朝政.唐由盛转衰,统一局面被破坏,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等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宋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利:
弊: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的出现1、目的:2、措施:3、评价:收精兵削实权 集行政权集财权集军权 制钱谷中央:(二府三司制)地方: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将的权力,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监察①杯酒释兵权;②“三衙”;③设枢密院州郡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作用: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维护统一。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国防无力,且造成积贫积弱的“三冗”后患综合归纳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都用分权的办法削弱相权,都采用较和平的方式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通过设中朝削弱相权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王国势力,建立监察机制。收军权、财权,将行政权交给文臣,并建立制约机制。负面影响小造成“三冗二积”现象狡猾的兔子死了,好的猎狗就会被煮了;高飞的鸟都没了,好的弓就被藏起来了;敌方国家破灭了,出谋划策的大臣就要死了! 全部的意思都是:不管东西还是人,当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你就会被抛弃。 1.与历朝开国之初“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宋太祖高明在和平夺权,“杯酒释兵权”,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防止武将武装反抗。同时,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
2.汉武帝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学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利弊 ,能给你什么启示吗?古为今用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否则会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1、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2、措施:以“胡惟庸案”为由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皇帝亲掌六部。3、结果: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明朝皇权的加强宰相权力扩大,“胡惟庸案”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朱元璋皇帝殿阁大学士明朝时期的
中央行政体制 史料: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明朝内阁设立和发展的过程: 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
不参与决策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地位逐渐上升
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进一步提高
阁臣权力更大内阁制发展到后来,内阁官员的地位逐渐提高,于是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宰相,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丞相内阁权力来源职权范围对皇权的影响宰相制度赋予统领中央机构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皇帝个人信任不统率六部百司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丞相
要废皇帝
太累 内阁
协助 提高
地位 票拟
批红 皇帝
管控 阁臣
宰相 并不同类 阅读 ? 理解 ? 总结提升认识:没有了相权的制约,明朝皇权专制达到了新高度。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实质上是加剧君主独裁专制,负面因素大于正面因素。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六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六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六部
清朝皇权的加强皇权受限南书房皇权得以加强军机处皇权高度发展清朝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皇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处理日常事务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雍正年间被军机处取代。乾隆56年被撤初仅参与军务,后发展为“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清朝雍正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思考: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成为我国古代专制皇权高
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军机处内景结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职能:上传下达,跪奏笔录.作用: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军机处职权是撰拟谕旨, 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军政大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特点:实质:实质成为皇帝的秘书班子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B、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C、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衰败
D、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
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想一想,议一议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3、对地方官员的监视越来越严密。
4、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中 央 集 权 的 不 断 加 强专 制 皇 权 的 逐 渐 强 化地方地方地方地方中 央皇
帝中国古代专制集权体制示意图知识拓展咏叹:皇权巅峰时代的没落 东西方比较经济:政治:对外:思想:中国西方专制
落后(农耕)
封闭
禁锢
民主
先进(工业)
开放
活跃
鸦片战争专制皇权下
的农耕文明民主宪政下
的工业文明知识拓展咏叹:皇权巅峰时代的没落走向极致的挣扎与新时代来临的勃发知识拓展咏叹:皇权巅峰时代的没落 皇权的强化实际在维系着一个背离时代潮流的社会制度,这就使国家不可避免地走向落后,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地步,国家如此个人亦然,只有懂得把握和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有可能成就伟业、创造辉煌! 从汉代打天下的皇族和亲信以“封建”的形式内部分配权力和利益,到历代官员和胥吏想尽办法发展自己的“封建”领地,中国三千年的历史只是在验证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政治不是公共政治,就会成为私人垄断权力和利益的工具。避免权力和利益为某个集团所垄断,惟一的办法是让政治成为公共政治、阳光政治。这才是学生应当懂得的正确历史价值观。孙老师的历史感慨:课堂延伸 本书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厉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结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