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辛亥革命 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辛亥革命 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0 13:1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学习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体会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2.立足时空观念,梳理武昌起义的过程;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对《临时约法》的性质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认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救亡图存路在何方?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上有
清政府自救
立宪派
君主立宪
革命派
民主
共和
下有
资产阶级
救国
孙中山民主共和梦
辛亥革命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贡献。
——习近平
【时空定位】
(背景)
(过程)
(结果)
(影响)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110页-112页以及110历史纵横,谈谈辛亥革命为什么会爆发?(必备知识梳理)
(一)社会背景(客观上)
1.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尖锐)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挽救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 力量发展(根本原因)
(二)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准备活动(主观上)
1.组织准备(组织基础)——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
(1)1894年成立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1905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思想准备(思想基础)——宣传革命思想理论
三民主义—创立革命思想理论
3.革命派的军事准备活动(军事基础)---革命党人武装起义
(三)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历史的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的可能性
知识图示
革命,乃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者亡。
【问题探究】:关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运动。
重难点问题探究
第一折提出参考古今,会通文武、育才兴学(设立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试、奖励游学);强调培养人才,建立新式学校,改革科举制度。
第二折提出法必应变通整顿者十二(崇节俭、破常格、停捐纳、课官重禄、去书吏、考差役、恤刑狱、改选法、筹八旗生计、裁屯卫、裁绿营、简文法),提议停止捐纳实官,裁撤屯卫、绿营等。
第三折提出西法必应兼采并用者十一(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及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籍),主张官员出国考察,编练新军,制定有关矿业、商业、铁路的法律和货币制度,翻译外国书籍等。 ---百度文库《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张之洞、刘坤一)
1.清末“新政”(1901---1905年)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110页《历史纵横》概括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改革教育
整顿吏治
奖励实业
编练新军
(1)内容: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奖励实业、改革教育。
(2)影响:回避最核心的政治改革问题,对“君主立宪”只字未提。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一)清政府自救运动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慈禧太后(1835—1908年)
2.清末“预备立宪”运动(1905-1911年)
内阁大臣共计13人,其中汉族4人,满族9人,满族9人中,皇族又占7人,因而这个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
《钦定宪法大纲》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3)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立宪骗局暴露。
清末的"预备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他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与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向"宪制"的过渡;是中国封建与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假意立宪的骗局,转而支持革命
【问题探究】:关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与“三民主义”。
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邹容《革命军》
(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陈天华《猛回头》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革命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揭露和批判清政府的腐败和卖国 ②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核心
前提
保障
推翻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
(二)如何理解三民主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民族革命(前提)
政治革命(核心)
社会革命
(补充和发展)
同盟会
“十六字”
纲领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目标
土地革命纲领不彻底
【问题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三民主义的内涵,如何全面评价三民主义?
材料一: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 《中国同盟会对外宣言》
材料二:“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文集》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1911.4.27
镇南关起义
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各地武装起义
为革命党积累了经验,沉痛打击了清政府,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国民更加坚定了通过暴力革命打倒清廷的决心。
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觉民
黄兴
家国情怀
武昌起义
41天
十余省区独立
80天
中华民国成立
123天
清帝退位
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
占领武汉三镇
2天
8小时
占湖广总督署
二、过程
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探究:武昌首义之后,辛亥革命的形势有何新发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最终结局如何?
1.两大革命成果:
①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
首都:南京;国旗: 五色旗;军旗:十八星旗;改用公历。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政治体
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
民主化
法制化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走向共和之路
专制到民主
臣民到国民
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四、“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五、“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
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责任内阁制
【问题探究】为什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称为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结果
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
①袁世凯:操控北洋新军;掌握清朝军政大权(内阁总理大臣);具备一定的历史资本(清末新政中);玩弄两面门派手段(逼-清帝退位;骗-革命党人让权)
②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物色新的代理人)
图示
四、影响
辛亥革命更是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政治层面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
1912年,各省区新设工厂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长99.38%。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士以及部分军阀、政客共同挥舞着“实业救国”的旗帜,形成一股象征时代进步的实业热潮。
——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迫令放足
改良旗袍
旧式旗袍
中山装
长袍马褂
剪辫运动
常见礼节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经济层面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层面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生活文明化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孙中山
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胡锦涛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为什么?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量强大
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缺乏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缺乏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和革命军队。
根本原因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软弱
客观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失败了
中国革命的路在何方?
救国之路再探索
“实业救国”
捍卫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救国
为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孙中山
1.下图是英、法两国画报对辛亥革命的报道。英、法画报的标题分别是:“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以剪辫宣告旧时代的终结。”这反映了二者的共同态度是( )
A.对革命的基本肯定 B.对革命前景的不乐观
C.对清朝皇帝的同情 D.对其在华利益的担忧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以剪辫宣告旧时代的终结。”可知英法两国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前景不看好,B项正确;对革命基本肯定与材料“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不符,排除A项;材料“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以剪辫宣告旧时代的终结”不体现对清朝皇帝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不体现英法两国对中国在华利益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由此可知,孙中山这一主张( )
A.超过同时期康梁维新思想水平 B.具有成熟的民主主义思想
C.没有跳出维新改良主义的范围 D.根本上认识到中西间差异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孙中山早期救国思想主张的水平,通过题干可知,孙中山早期的思想主张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及认识到人才培养及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性,C项正确;从本题材料看,孙中山此时主要主张是办近代教育、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没有涉及制度变革和思想解放,所以他当时的思想没有超过同期的康梁思想水平,排除A项;1894年,虽然兴中会(革命团体)已经建立,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未提出,更谈不上有成熟的民主主义思想,排除B项;所中国近代史知识可知,近代中西间差异最根本的是政治制度、思想解放上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3.武昌起义爆发时,江苏议局议长、企业家张謇仍在为中国的和平改良而奔走;同年11月13日,清政府任命张謇为袁世凯内阁的“农工商大臣”,张謇却发表辞职通电,将政府“幡然降谕,许认共和”作为自己出仕的条件。张謇态度的转变反映了( )
A.官僚企业家的投机性 B.清廷腐朽本质的暴露
C.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D.袁世凯复辟不得人心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武昌起义爆发时,江苏议局议长、企业家张謇仍在为中国的和平改良而奔走”可知这一时期张謇仍对改良道路抱有希望,而根据材料“同年11月13日,清政府任命张謇为袁世凯内阁的‘农工商大臣’,张謇却发表辞职通电,将政府‘幡然降谕,许认共和’作为自己出仕的条件”可知武昌起义爆发一个月后,张謇从支持改良转向支持共和,结合所学可知革命形势的发展,走向共和已成定局,改良道路已然行不通,C项正确;张謇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论是支持改良还是支持共和,都主张走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道路,并未发生政治立场的转变,排除A项;清廷腐朽本质在一系列对外不平等条约及预备立宪中早已暴露,排除B项;袁世凯复辟时间为1915年—1916年,与武昌起义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如图为1912年9月29日《民权画报》漫画《去年、今日》:画中主人公黎元洪从“去年”被革命党人逼迫就任军政府都督的旧军官摇身一变为“今日”的民国临时政府副总统。漫画表达的主题是( )
A.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揭示民国共和政体的脆弱
C.表达对革命领导权的关注
D.告诫袁世凯切勿复辟帝制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画中主人公黎元洪从‘去年’被革命党人逼迫就任军政府都督的旧军官摇身一变为‘今日’的民国临时政府副总统。”可见黎元洪轻易的从从封建主义旧官僚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者,从一个表面的革命者内化为一个民主共和的拥护者,可见民国共和政体的脆弱,B项正确;漫画想表达的主题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并非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排除A项;黎元洪身份的转变并非是对革命领导权的关注,排除C项;漫画表达的主题并非是告诫袁世凯切勿复辟帝制,且袁世凯后来还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排除D项。故选B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