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0 13:3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
春秋
战国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春秋》而得名
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
课堂导入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香河县第三中学 沙巨玲
史料实证
春秋以后,周王渐失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历史遂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经济上,铁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政治上,权力纷争,政权下移,诸侯间强国纵横,迭为霸主,旋而造成七国争雄的态势;时势的激荡,促进了文化思想界的活跃,呈现出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其动荡之激烈,变革范围之深广,为中国千年历史所仅见。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政治大动荡、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思想大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大变革时期
1、政治大动荡
大变革
2、经济大发展
3、思想大繁荣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为富国强兵,各国进行了变法活动。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铁制农具牛耕推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百家争鸣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争霸
材料1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2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材料说明了什么?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争霸
(1)背景:
周王室衰微;
诸侯崛起
(2)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破坏,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春秋五霸先后出现。实质是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3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书录》
材料说明了什么?
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泯灭,争于战功。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战国纷争
(1)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宗法分封制瓦解,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同时并存。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3、华夏认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春秋时代,华夏诸大国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与四夷斗争,护卫和扩大了华夏文明,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则开拓国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而在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中华民族的发展体现出怎样的特征?
中华民族的发展体现出怎样的特征?
从华夷对立,到华夷一统,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特点。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3、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3、华夏认同
(1)原因:
诸侯争霸、民族斗争、各民族往来频繁、礼乐制度的教化。
(2)影响:
①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②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基础。
③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阅读教材,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战国)铁锄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表现:
(1)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影响:
①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开垦,井田制开始崩溃,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
②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纷纷变法,推动社会转型,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
③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1)背景(原因)
①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思想文化: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领域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推行县制,君主任免
提高战斗力
巩固中央集权
实力增强
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
户籍管理
增加赋税
2、变法运动
(2)变法代表:商鞅变法(前356年)
意义
顺应潮流
时间最长
涉面最广
最为彻底
最为显著
富国强兵
统一基础
特点
三、孔子和老子
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势力崛起,各国竞相变法。
(3)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诸侯重用。
(4)文化:“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由于仕途失意。55岁之后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屡遭冷遇。
晚年开始专心从事文教活动,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还对《诗》《书》《礼》《易》《乐》进行了整理,并编写了《春秋》是为“六经”。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曰:“苛政猛于虎”。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史料实证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思想核心及政治主张?
思想核心:仁。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教育:兴办私学,编订五经
教学原则:“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老子
老子(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出生,大约卒于公元前471年,享年一百零一岁)(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陈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1)哲学思想(朴素唯物论)
2、老子
世界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2)朴素的辩证法
2、老子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3、诸子百家主要学派的思想
学派 时期 代表 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 春秋 孔子 核心“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战国 孟子 仁政;性善论
战国 荀子 隆礼重法;性恶论
道家 春秋 老子 核心“道”;无为而治;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战国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战国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墨家 战国 墨子 节俭;兼爱;非攻
法家 战国 韩非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和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政治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次,百家争鸣当中形成的学术派别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要汲取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
—谭风雷《对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几点分析》
史料分析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
4、百家争鸣的意义: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3)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4)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课堂小结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兼并战争
传统政治
秩序被破坏
统一趋势出现
华夏认同
经 济 发 展
变法运动
百 家 争 鸣
乱而有常
1.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乱而有势
1.诸侯割据分裂向国家统一发展
2.由奴隶制瓦解向封建制社会发展
1、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课堂练习
解析:
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诸侯称“王”说明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挑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体现出国家分裂,无法体现出统一,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不是实质,只是对现象的概括,故排除;自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崩溃,故D项正确。
D
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C选项排除。
3、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B.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解析
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
D
谢谢指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