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变战胜诈,用善打败恶 ——七年级《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明确指出,从“学生的记诵积累”和“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两个方面考查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故应以此为基点展开教学。《狼》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与动物”,要求学生在理解、反思人与动物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不同物种的生命价值;“语文要素”有三个:一是默读,二是学做摘录,三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本课的预习提示又要求学生“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揭示人性”,这是对把握课文中心思想的细化要求。综上,《狼》的教学应立足于帮助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故事情节及屠户和狼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文章主旨。
【学情分析】
《狼》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第5篇文言文,加之小学已学过数篇文言课文,故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升入中学后,学生进一步学习了文言文翻译方法,如借助注释、利用已学知识和上下文翻译课文,能基本理解《狼》的故事大意。而且能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屠户和狼的形象,但不能深刻认识其形象,此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节和具体的描写中感受蒲松龄对二者形象的细致刻画;大多数同学能在教师引导分析形象的前提下,对文章主旨有一定的理解,但理解较为片面,仍需教师帮助学生抓住课文议论句深入探究主旨。故将以上两点作为《狼》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说明】
本教学基于“教材”“这一篇课文”和“学情”而设计。《狼》选自《聊斋志异》,是一篇文言小说,具备小说三要素。文章虽只有202字,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是本课最具特色之处。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作者描写精炼、刻画生动,是文言小说的典范之作。蒲松龄写“狼”,意在讽刺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终会在人机智、勇敢的斗争下消亡。而随着人们对《狼》的探究,其意蕴愈发丰富、愈发深刻。故教学主体以“讲故事”“析故事”“悟故事”三个环节展开,侧重多角度讲述故事、品析语言、感悟主旨。
【教学目标】
在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从屠户和狼的角度分别讲述故事内容;进而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分析出屠户和狼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而全面立体地认识屠户和狼的形象,并通过辩证理解“止增笑耳”中“笑”的内涵,深入理解故事主题,学会抛弃自身的‘恶’,得到真正的‘善’。
【教学重难点】
从变的角度品析课文,感受故事发生的变化和认识屠户和狼之形象的多变;从不变的角度理解变,从而深刻地感悟本文“用变战胜诈,用善打败恶”的主旨。
【课型】
思辨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小说《狼》。你知道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狼是狡猾的、是凶险的。蒲松龄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打开书105页。
【设计意图】
用说成语的方式,快速地调动班级氛围,让人人都能参与到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让他们在潜意识里感受狼之形象,同时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形成对比。只有改变固有观念,才能有更加丰富的认识。
二
讲故事
1. 朗读课文,感受故事
(1)全班齐读。
(2)读出故事感。(放慢语速,把握停顿)
2. 讲述故事,感知形象
(1)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屠户和狼斗争的故事。
(2)请同学用接龙的方式分别以屠户和狼的口吻续讲故事。
——屠户:一天晚上,我买完肉回家,有两只狼跟着我走了很远,我心里害怕极了,只想快点回家。我把所剩无几的骨肉都扔给了它们,想尽快摆脱它们,可是天不遂人愿,它们仍旧跟着我。眼看着,它们距离我越来越近……
预设:一天晚上,我买完肉回家,在路上碰到了两只狼。它们跟着我走了很远,我心里害怕极了,只想快点回家。我把所剩无几的骨肉都扔给了它们,想尽快摆脱它们,可是天不遂人愿,它们仍旧跟着我。眼看着,它们距离我越来越近,我非常担心这两只狼会前后夹击我。我环顾四周,发现了一处麦场,里面有一个大大的、高高的柴火堆,我以最快地速度飞奔到柴火堆旁,我倚靠在上面,生怕它们从背后攻击我。我放下担子,拿起手中唯一的武器——刀。我背靠柴火堆,举起刀,恶狠狠地盯着狼。没想到,它们也用锋利无比的眼神看着我。真怕它们两个一起扑向我,我紧紧地握住刀和它们僵持了一段时间。一会儿,有一狼竟然离开了,另一只狼也乖巧地坐在我的前面,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我的机会来了,我跳起来、挥舞着刀朝着狼的头砍下去,我也不知道砍了多少刀,它终于死了。当我正要拿起担子回家时,发现另一个狼竟然想从我的背后偷袭我。我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朝着它的大腿狠狠砍下,没了腿,它自然追不上我,最后也死了。
——狼:一日傍晚,我与我的兄弟发现有一人独自走在路上,没想到食物自动送上门。我们商量,先跟他走一段路,吓吓他,也探探底。刚走了一小段路,他就给我们扔了几根骨头,味道不错,还不够塞牙缝的。他是想拿几根没肉的骨头糊弄我们兄弟二人吗?我们加快步伐跟着屠户……
预设:一日傍晚,我与我的兄弟发现有一人独自走在路上,没想到食物自动送上门。我们商量,先跟他走一段路,吓吓他,也探探底。刚走了一小段路,他就给我们扔了几根骨头,味道不错,但是不够塞牙缝的。他是想拿几根没肉的骨头糊弄我们兄弟二人吗?我们加快步伐跟着屠户,一转眼的工夫,这人竟然跑到了柴火堆旁,他要干嘛?我们也跑过去,没想到此人拿着刀盯着我们两个。我们也不敢轻易上前,用眼神警告他:不要乱搞。可是他一点都没退缩,他有刀,我们也不能硬上,否则会一尸两命。我大哥先离开了,想必他一定是“另辟蹊径”去了。我就坐这里等吧,天不早了,真困啊。我刚闭上眼,头上就有了阵痛,来不及反抗,我已经死了。希望我的兄弟不会有事。(另一只狼:小弟,就在此地等我,大哥给你弄伙食去。时间不早了,速战速决。我挖、我挖……终于快到了。我的腿好痛啊,谁砍了我的腿。小弟,你要好好活着。)
(3)你感受到了一位________的屠户,一只_______狼?
——屠户:怯懦、机智、果断、勇敢
——狼:狡猾、机警、贪婪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狼》这篇课文有故事感。首先用“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放慢速度、巧用节奏读出故事感;其次让学生通过续讲故事,理解文章大意,实现课标要求;且用“以屠户和狼的口吻续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关注到从不同的主体讲故事,虽然为同一内容,但情感变化不同,以此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中狼与屠户的形象的基础上,建立辩证看故事的思维,为“析故事”教学环节做铺垫。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
析故事
屠户从怯懦变得勇敢,而狼虽然机警、聪明,却最终死在屠户手中,故事是如何变化的?在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
1.请同学们在同一坐标中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屠户和狼的心理变化过程。
预设:
小结: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屠户和狼的状态及心理都在发生变化,狼遇到屠户的刀不知所措,只知用凶狠的外表吓唬屠户、用诡计诱骗屠户;而屠户面对凶狠的恶狼,巧妙利用周边环境,急中生智,抓住时机,取得胜利。所有事情都不会一成不变,在发展的过程中,只要你能抓住机遇,就能实现反扑!事情可以“变”,人也可以“变”,但是不能“诈”!
2.随着故事的变化,屠户和狼形象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对比分析,透视“屠户”与“狼”的形象。
每位同学自由地找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话,品析形象。
示范:第二段“投”“复投”写出了屠户迁就退让,他是一个胆小、怯懦之人;侧面表现了狼是一种贪婪的动物。
预设1:第三段在面对屠户“弛担持刀”时,“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既写出了狼的机警,也表现了它的狡猾。
预设2:第四段“屠暴起”“屠自后断其股”写出了屠户的机敏,他是一个果敢之人;侧面表现了狼是一种自作聪明的动物。
预设3:第四段“目似瞑”既表现了狼的狡猾,也表现了它的愚蠢,给了屠户可趁之机。
小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狼既机警又狡猾贪婪,屠户虽平时怯懦但在危机时刻很勇敢(根据学生讨论结果,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二者形象)。文章虽只有202字,但描写深入,文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无一不是为刻画形象服务的,无一废字、多字,多角度展现了屠户和狼的形象。
【设计意图】
该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从屠户和狼心理变化的角度分析故事情节,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屠户和狼的形象。首先利用坐标图,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体察屠户和狼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受他们在何时变及为何变,从而深入地理解产生“两狼顷刻两毙”的原因;接着进一步借助语言、动作、神态等内容分析屠户和狼的形象,对其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理解事情的两面性及人物的两面性,培养和树立学生思辨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态度。
四
悟故事
形象在变、境况在变、情节在变、结局在变,其实,变就是不变。带着这样的思维,我们一起再来思考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发。
思辨交流:
形象在变、境况在变、情节在变、结局在变,其实,变就是不变。不变的是什么呢?
(请从故事哲理或文本某一细节谈谈。)
预设:比如“笑”的细节。引导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追问:
(1)作者在“笑”谁?笑“狼”的什么?笑得仅仅是“狼”的狡诈、贪婪吗?
——笑的是禽兽的恶,所有动物的恶。
(2)笑“屠户”的什么?笑得仅仅是“屠户”的怯懦、退缩吗?
——笑的是人性的弱点。
(3)如果狼没有“恶”它会死吗?
(4)如果屠户没有克服“弱点”,他会活着吗?
小结: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成语——“弃‘恶’从‘善’”,面对“恶”,我们要像屠夫一样,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而不能像“狼”那样始终想着用“诡计”“狡猾”取得胜利。我们要变“恶”为“善”,要抛弃自己身上的“恶”与“弱点”获得新生,要用更多的“善”获得更大的“善”,这才是不变的真理!
【设计意图】
该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主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借助辩证看待“止增笑耳”中“笑”的对象,或屠户或狼、或所有动物或所有人类,以此对“笑”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通过追问辩证看待“两狼顷刻两毙”的故事结局。文中的“笑”既是一种嘲讽的笑,又是一种赞扬的笑,还是一种反省的笑。蒲松龄嘲讽的是所有物种的弱点,赞扬的是所有物种的优势,意在告诉我们用“善”打败“恶”,才能得到大“善”。
【课后作业】
1.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弃‘恶’从‘善’”后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请你搜集有关的1-3个事例或内容,简要写在语文本上。
2.学习完本课,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尝试写一篇小文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要求:以上作业二选一
【设计意图】
作业1,让学生积累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一是让学生在课后能更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二是为初三写议论文积累事实论据。作业2,一堂思辨课会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许多认识,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看待事物的角度及态度,所以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指向山西省中考卷第7题。作业二选一,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巩固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