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宫室遗址分布在( )
①河流右岸
②河流左岸
③被堆积的河岸
④被侵蚀的河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有( )
①便于观测水情
②便于取水灌溉
③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题组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022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月考)下图是某国环形特色公路,这条公路采用双螺旋设计,垂直高度45米,该公路限速为30千米每小时。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示特色公路最可能出现在( )
A.日本 B.荷兰
C.沙特阿拉伯 D.孟加拉国
4.图中环形公路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 )
A.节省土地资源,保护沿线植被
B.减小线路坡度,保障行车安全
C.增强驾驶人员开车的操控质感
D.维持公路形态与自然环境协调
题组三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位于云南省哀牢山南部的元阳梯田在云雾的笼罩下显得格外美丽壮观,恍若人间仙境。哈尼族人自然而然地沿着水沟安家建寨,又在寨下修建梯田,水沟穿寨而过,沿梯田而下,更方便了哈尼族人的生活和劳作。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元阳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3 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地人最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持水土
B.发展旅游
C.利于灌溉
D.便于运输
6.下列选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 )
A.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B.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C.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的形成
D.挪威峡湾海岸的形成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聚落与地形
(2022河北石家庄一中期中)考古专家对图示地区古代聚落遗址进行考察,发掘岀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和商周时期聚落遗址,并发现商周时期聚落遗址整体海拔增高。下图为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和商周时期聚落遗址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与龙山文化聚落遗址相比,商周时期聚落遗址 ( )
A.空间分布集聚程度更高
B.沿湖周边带状分布更明显
C.数量增多,规模减小
D.受地形、水系的限制减小
2.商周时期聚落遗址分布海拔增高,原因是( )
A.高地更加湿润,便于农耕
B.人类活动取水能力增强
C.高地气候凉爽,生活舒适
D.人类社会采集狩猎能力提高
下图为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典型聚落形态示意图,该聚落位于向阳山坡。据此完成下题。
3.聚落内房屋建筑的排列方式( )
A.前高后低,利于排水
B.前高后低,利于防寒
C.前低后高,利于防潮
D.前低后高,利于采光
题组二 交通与地形
(2022陕西汉中重点中学联考)读我国某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两题。
4.图中铁路的主要分布特点是( )
A.沿山脊分布 B.沿河谷分布
C.沿等高线分布 D.沿纬线分布
P151定点2
5.图中东段铁路由原来的南线改为现在的北线,其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
A.裁弯取直,提高车速
B.经过河流少,减少投资
C.靠近河流,可水陆联运
D.减小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结合河流流向可以判断,宫室遗址位于河流的右岸;因为该遗址位于弯曲河段的凸岸,故是被堆积的河岸,D正确。
2.B 村落沿河谷分布,便于取水灌溉农田;此外河谷地区一般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3.A 图示特色公路采用双螺旋设计,垂直高度45米,说明该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沙特阿拉伯、荷兰和孟加拉国地势起伏小,且沙特阿拉伯境内沙漠广布,因此该环形公路最有可能分布在日本。
4.B 该处地势垂直高差达45米左右,故采用双螺旋设计,可以降低线路的坡度,增加行车安全性,B正确;其他选项都不是环形公路在设计时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
5.A 该地坡度大,不适宜耕作,当地人通过修建梯田、保持水土来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种植业,故当地人最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水土。
6.B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是由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挪威的峡湾海岸是冰川侵蚀而成的,均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黄土高原地区,人类对植被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故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能力提升练
1.D 从图中可以看出,与龙山文化聚落遗址相比,商周时期聚落遗址空间分布集聚程度更低,分布比较均匀,受地形、水系的限制减小,A错、D对;商周时期聚落遗址没有呈现明显的沿湖周边带状分布,B错;数量增多,规模应更大,C错。
2.B 随着人们取水能力的增强,聚落选址受地形、水系的限制减小,可以分布于较高海拔处,B对;相对于高地,河流沿岸低海拔处更适合农耕,A错;图示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处气候相差不大,C错;商周时期人类社会并非以采集狩猎活动为主,D错。
3.D 由图可知,聚落后方为山丘,故聚落内房屋建筑顺山势排列,前低后高,又因该聚落位于向阳坡地,前低后高利于后方房屋采光。我国湿润空气主要由南(即该聚落的前方)而来,且前方有水塘,增强了空气的湿度,前低后高不利于防潮。故选D。
4.B 据图可知,铁路和河流走向基本一致且靠近河流,故铁路沿河谷分布。
5.D 读图可知,南线和北线线路都较平直,所以改线的目的不是裁弯取直、提高车速,A错;两条线路都经过了两条河流,B错;结合等高线信息可知,该铁路东段经过河流上游,且地势起伏较大,说明该处水流较急,不利于航运,C错;南线经过的居民点多,过境道路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由原来的南线改为现在的北线的主要目的是减小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D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