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2022福建连城月考)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能释放大量潜热,给沿岸地区带来丰沛降水的是箭头( )
A.a B.b C.c D.d
2.不能实现海洋与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是箭头( )
A.a B.b C.c D.d
题组二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关于北半球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
②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③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④海洋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耗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有关海洋表层水温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②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③各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速度基本一致
④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题组三 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2022山东青岛期中)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当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时,便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反之则出现拉尼娜现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海区大气环流的是( )
6.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往往会出现的现象有( )
①南美太平洋沿岸渔业增收
②热带太平洋东部暴雨频繁
③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
④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海洋—大气之间进行着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某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气
输送的热量等值线图(单位:×0.484W/m2)
1.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有( )
①洋流热量输送 ②海—气之间对流
③海面长波辐射 ④蒸发潜热输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图中20°N附近海域等值线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运动 B.洋流分布
C.天气变化 D.太阳辐射
3.图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区( )
A.雨雾天气较多
B.浮冰和冰山广布
C.渔业资源较丰富
D.盐度比周围海域高
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的岛屿,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 300米的大陆冰川。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岛及其周围冰山融化速度惊人。据此完成下题。
4.格陵兰岛及其周围冰山融化对气候的影响是( )
A.冰山消融时吸收大气热量,大气温度降低,降水增多
B.冰川消融时向大气释放热量,大气温度升高,降水减少
C.冰山消融后,海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气温升高
D.冰山消融后,海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升高,气温降低
题组二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2022江苏泰州期中)下图示意热带太平洋海平面以下100~200米海水温度异常的平均状况。图中实线表示海水温度异常偏高,虚线表示海水温度异常偏低,图中等值距为0.2℃。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当热带太平洋海域表面出现图示温度分布特征时( )
A.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海平面下降
B.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升高
C.太平洋西岸地区河口咸潮严重
D.太平洋西岸地区海陆间循环减弱
6.受此现象的影响,夏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发生的气象灾害为( )
A.寒潮 B.暴风雪
C.台风 D.干热风
7.若图示热带太平洋海域东西部的海洋表面温度互换,则( )
A.热带太平洋东岸离岸风势力增强
B.热带太平洋东岸偏西风势力增强
C.太平洋东岸秘鲁渔场产量增加
D.流经秘鲁沿岸的寒流势力增强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图中箭头c为上升气流,可以形成降水,以潜热的形式将热能释放。
2.A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主要发生在海洋和大气交界处,如图中b、c、d。图中a是高空中大气间热量的传递过程,不参与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故选A。
3.C 海洋热量净收入=热量收入-热量支出,读图可知,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①正确、②错误;读图可知,北半球海洋热量收入最多和热量支出最多的海区分别位于15°N和20°N左右,③错误;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耗热,④正确。故选C。
4.D 同一纬度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于寒流流经海区,高纬度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也可能低于低纬度寒流流经海区,①错误;洋流可以将低纬度海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度海区,从而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②正确;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速度与两侧水温差异及当地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强度有关,就全球而言,各海区热量交换的速度并不一致,③错误;近岸海区由于受陆地的影响,升温和降温幅度都偏大,水温年变化幅度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④正确。故选D。
5.A 根据材料可推知,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气流下沉,西部气流上升,故选A。
6.C 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南美太平洋沿岸秘鲁寒流减弱,渔业减产,①错误;热带太平洋东部水温升高,气流上升,暴雨频繁,②正确;东南亚地区上升气流减弱,干旱少雨,③正确;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减少,④错误。故选C。
能力提升练
1.D 洋流热量输送主要表现为不同海域间热量的交换,对海—气之间热量交换影响较小,且洋流热量输送不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对流大多是由局部气流受热上升导致的,因海域纬度范围广,各地冷热状况不同,因此对流常产生于局部区域,而海—气之间的热量输送则存在于整个海洋与大气间,并不是局部区域的表现;海面长波辐射将热量输向大气,被大气吸收,属于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之一;海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水汽在一定条件下凝结会释放热量,故蒸发潜热输送也属于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之一。故选D。
2.B 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多少,主要受海洋表层水温的影响。图中20°N附近海域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数值主要存在着东西方向的差异(大洋西侧大于大洋东侧)。大气运动主要表现为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其对大范围海水温度的影响非常小,且图中20°N附近的大洋东西两侧风向以东北信风为主,A、C错误;根据全球洋流分布图可知,该处大洋西侧有暖流流经,水温高,向大气输送热量多,大洋东侧有寒流流经,水温低,向大气输送热量少,B正确;该处东西两侧纬度相同,获得的太阳辐射应相当,D错误。
3.C 图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区位于20°N附近的美国西部,该海域大部分区域受东北信风影响明显,东北信风在该区域是离岸风,形成的降水少,A错误;此处纬度较低,没有浮冰和冰山,B错误;在离岸风的吹动下,表层海水被带走,底层海水上泛补充,将营养盐类带至表层,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渔业资源较丰富,C正确;本区受寒流影响,蒸发较弱,盐度较北部30°N附近海域低,D错误。
4.C 海面被冰山覆盖,能强烈反射太阳辐射,使海水温度低;冰山消融,利于海面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会使水温升高;海洋通过辐射、对流等把热量传给大气,致使大气温度升高,故C正确、D错误。冰山消融时吸收大气热量,大气温度降低,蒸发也减弱,可能会使降水减少,故A、B错误。
5.B 图中热带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偏低,说明出现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信风势力偏强,会将太平洋东部表层热海水吹到西部,使得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海平面上升,水温升高,A错、B对;太平洋西部海域水温升高,蒸发加剧,降水也会增多,河流水量增大,太平洋西岸地区河口咸潮减弱,海陆间循环增强,C、D错。
6.C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热带西太平洋水温升高,夏季生成台风数量增多,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7.B 图示热带太平洋海域东西部的海洋表层温度互换,说明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此时,热带太平洋东岸离岸风减弱甚至消失,秘鲁寒流减弱,秘鲁渔场减产,A、C、D错。由于太平洋东部异常升温,沃克环流方向倒转,近地面偏西风势力增强,B对。
知识拓展 沃克环流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的洋面盛行偏东信风,把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暖海水不断向西吹,在西太平洋形成大片的暖水区,而东太平洋表层暖海水被吹走后,底层冷海水上升,形成一片冷水区;暖海水加热大气,形成上升气流,冷海水区形成下沉气流,最终形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沃克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