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散文 第9-13课教学材料合集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散文 第9-13课教学材料合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08 16:16:58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第三单元 散文(1)
10 散 文 两 篇冰心(1900—1999),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在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和翻译诸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2年出版了第一个版本的《冰心全集》(3卷本,小说、诗歌、散文各1卷),1998年出版了第二个版本的《冰心全集》(8卷本)。主要作品:小说《超人》《去国》《小橘灯》《空巢》等;诗歌《繁星》《春水》等;儿童文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散文《往事》《关于女人》《樱花赞》《关于男人》等;翻译作品《吉檀迦利》《园丁集》(泰戈尔)《沙与沫》(纪伯伦)等。
作者
简介冰心的名言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把一生都献给了孩子、人民和祖国,献给全社会和全人类。党和人民给她以高度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作者
简介 《霞》和《我的家在哪里?》均是冰心晚年的作品。《霞》中作者从对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一段往事的回忆开始,全文四百余字,写得从容不迫。这一短文,是作者一生素养(包括思想和艺术)之自然独到的发挥,富于智慧和哲理。《我的家在哪里?》是在对“文革”时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全家遭抄、自己罚跪、扫厕所的回顾反思中写成的。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明朗纯净而又感人至深。写作
背景1.注音
yìcuǐ cànchóu chànɡjuànyīzǎojiāsùmùlàlàoluòmǒmā__________________mò2.写对字形
惆稠绸倜凋绕饶挠娆揖辑3.解释词义
(1)慢条斯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无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慢吞吞地不着急。什么都没有。(3)无牵无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任何拖累。※判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打“√”或“×”)
A.写红娘从张生处入来闺中,慢条斯理,如在意如不在意。(  )
B.一名阿富汗难民说,除了灾难,我们一无所有。(  )
C.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  )√√√4.辨析近义词
(1)暴露·显露
[辨析:“暴露”常指(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显露”指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的,常和情绪、神色、才华、生机等词语搭配。]
一方面,前锋桑托斯在比赛中也并未________出大多数巴西人应该拥有的秀丽脚法;另一方面,连续三轮得红牌,正________了深足队员缺乏经验的致命伤。可以说2007年深足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显露暴露(2)凋敝·凋零
[辨析:“凋敝”指生活困苦、事业衰败。“凋零”主要指草木凋谢零落,也可指衰落。]
①秋风扫过,万木________。
②汉初统治者为医治秦末苛政、战乱造成的社会民生极度________的状况,采用了简政约法、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
凋零凋敝精读
探究(1)“霞,是我的老朋友了!”至“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这部分中的“云翳”“霞光”各比喻什么?有何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答案:“云翳”比喻生活中经历的挫折、困难和艰辛。在经历了这些考验后,仍然要让自己的生命生活发出光彩来。“霞光”比喻度过黑暗日子后所迎来的光明、快乐,走过风雨后形成的乐观、豁达的心态。这是作者在经历了人生沧桑与风风雨雨后对生命的感悟。(2)“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答案:这一句极富人生哲理。从表面上来看,是指冲破重重云翳之后的霞光是最美的、最绚丽动人的。人生其实也是如此的。经历过痛苦和磨难之后所焕发出的生命力才是最顽强的。
精读
探究(3)“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答案: 生活既需要快乐又需要痛苦。只有其中一样的人生,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一种遗憾。这是人生的真谛,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精读
探究(4)如何理解“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答案: 作者历经风霜,晚年时面对落霞,产生了许多的感伤和惆怅。但作者更能从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以一种浓厚、豁达、大度的情怀面对生命的黄昏,显露出深邃的人生思想。精读
探究(5)作者为什么要以“霞”为题?作者通过“霞”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答案:文章以“霞”为题,一是因为“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因为“霞”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三是因为“霞”象征着人生的精神、幸福和快乐。
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精读
探究(6)《我的家在哪里?》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说只有“中剪子巷”才是她的家?表达了她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答案: 中剪子巷是作者十多岁到二十多岁度过的地方,她的理想、抱负正是在那里树立的。在那里,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冰心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她生命中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她的童年充满着真、善、美,对童年的眷恋,表明了她对人生真、善、美木炝怠精读
探究(7)作者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为什么这么说?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答案:因为冰心没有权、没有官、没有级、没有钱、没有旧,所以她说自己一无所有。其实她并不是真的一无所有,她这样说只是表明她对现实中的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非常地厌恶。这里表明她对自己走过的人生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无怨无悔,说明了她一生的清白与正直。她不是 一无所有,在她灵魂深处还有一个温馨、清淡、素雅、平和的“家”,而这个家正是她一生之所以能保持清白与正直的泉源所在。精读
探究结构
图解写法
赏析《霞》语言平实自然,情景交融,借“霞”抒发人生感悟,富有哲理。构思巧妙,由回忆引出“霞”,进而阐发人生思考,独具匠心。
《我的家在哪里?》对比鲜明,爱梦中之家,憎现实的家。议论和说理有机结合,简练含蓄,文章注重细节描写,写得细腻传神。构思也巧妙,借助一个梦境、一番感想,把内心的眷恋表现得真挚感人。主旨
感悟《霞》由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的一句译文写起,作者通过对晚霞的理解、思考,深刻地领悟到一种人生哲理: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我的家在哪里?》通过对梦中“家”的描写和与现实的“家”的对照,表达了作者渴望有一个清淡、素雅、平和、充满亲情温馨而又不受外界干扰的家,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中那些权利之争的深切的厌恶和憎恨。再见!课件17张PPT。拣麦穗张洁 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酷爱文艺,尤其是诗歌和音乐。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立场。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拣麦穗 姑娘们
换取嫁妆幸福 “我”
嫁卖灶糖老汉 梦想
破灭麻木、顺受
(依依顺顺) 寄托真、善、美的信念梦 想(2)全文可分成两部分,这不难看出,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为全文创设一个大背景
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同时为我的出场和我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作了铺垫。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3)请找出大雁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你认为这段对话好在哪里?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简洁、有个性、幽默、机智
写出“我”的天真幼稚、活泼可爱及老汉的纯朴、善良。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课后习题三)(4)“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作者为什么常常想找到那个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在全文中,“烟荷包”不仅照应全文,是“我”的情感的寄托的前呼后应,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是“我”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的重要区别。“烟荷包” 还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 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 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它不仅仅是一个农村女孩的幼稚梦想 ?二、思考探究:(课后练习二)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1)、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①运用了象征手法。②运用了反衬手法。
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二、思考探究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3)、这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全文,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三、文章的线索明线拣麦穗 爱暗线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四、本文的艺术特色:2、映衬和铺垫3、象征手法4、双线结构1、对比手法小结 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的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的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生出来的对未来生活的种种美梦的破灭,另一个是“我”加入拣麦穗队伍产生的奇特梦想的破灭。张洁散文的相关评论:
80年代初期,在整个社会和文学界的反思性思潮的语境下,散文创作主要以老年作家巴金、孙犁、杨绛、陈白尘、黄裳等为代表。描述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回忆旧友和亲人,批判“文革”历史暴政造成的伤害,是大多数作品涉及的方面。一些中年作家如张洁、宗璞、贾平凹、韩少华、唐敏、王英琦等,则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洪子诚著。扩展阅读 他们的努力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在回应“五四”(主要是20年代)抒情散文的风格,强调散文应该“独抒性灵”,自由地书写内心体验。不过由于当代散文的积习已深,许多文章在语言和结构上,仍可以看到受60年代散文模式的束缚。过于关注散文的“诗化”和“意境”的营造,是表现这种拘囿的一端。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37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扩展阅读思考感悟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体现在哪里?再见课件13张PPT。《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学之广在于不倦,
不倦在于固执。
-----葛洪  北京时间3月20日,首次访问中国的前世界田坛巨人卡尔-刘易斯同中国作家史铁生会面。史铁生两年前为刘易斯作了一首诗后两人开始了通信。图为卡尔-刘易斯(右)向作家史铁生赠送了一双签名的跑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3年后双腿癍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7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主要作品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与地坛》等地坛牌楼走进《我与地坛》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历程。 2 品味具体语言,感受作者对   母亲的深挚的感情。 3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珍惜亲情。 孤独悲哀绝望宁静
生存的希望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律动
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死亡也不应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听录音,感受他对生命的态度。春天的地坛我去地坛,母亲有什么行为? 我: 上(地坛) (忧)母亲 :送在(地坛)找母亲地坛我(生机)我(成功)(骄傲) 母爱是毫不张扬的,是无私的、崇高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那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一刻…… 再见课件11张PPT。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沙田山居 ————余光中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47年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厦门大学外文系1949年后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求学。1958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进修。先后在美、台、香港等地任职,1984年返台任教。
其诗作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 散文品赏语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运用叠音词
精心练字练词品读赏析 第二段:景之美:情之美:语之美:从哪些方面来写海之景?流露了什么情感?运用哪些手法来写景抒情?找出其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加以品味。品读赏析 第三段:写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景之美:情之美:语之美:质疑 领会情思:
海景如此奇丽,山景如此幽美,山上又有“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 “人为的骚音”,作者为何要下楼去?你从中领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1) 初来的时候,几乎每次听见车过,都不禁要想起铁轨另一头的那一片土地,简直像十指连心。——余光中《记忆在铁轨上延伸》
(2)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余光中)
补充资料情思:
美景虽好而乡愁难遣 望大陆 于佑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相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课件29张PPT。学习目标
1、感受情感美。
2、领略画面美。
3、赏析语言美。 配乐朗读,说出你对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写景柔和优美
抒情委婉真挚
语言清新自然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丝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变化过程。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5、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相互辉映的美景,未直接表达心情,但通过作者对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美景中而忘却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我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从空间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求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心境回到现实。形与意高度一致。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在哪里? 查阅辅助资料,讨论:作者为何无法摆脱苦闷忧愁? 作者的情绪和时代背景和个人性格特点有关。 本文正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性格的共同支配下写成的。文章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理解以下几句话的内在涵义
1、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2、这是独处的妙处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可以将本文的情感基调理解为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却又化不开的哀愁。 第一节课重点感受了本文的情感内核,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体会到了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本节课目的:
1、领略本文画面美。
2、赏析本文语言美。 配乐,请一位同学朗读4—6段,同学们拿起笔画下你觉得最美的句子。思考两个问题:
1、你认为这3段写景的基调是什么?你觉得这几段写景有何特色?
2、这几段写景都运了哪些方法? 第4段重写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重写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荷塘四周在月色下的景致。 这几段写景的基调:优雅、幽静、素淡、朦胧。月光是“淡淡的”、“静静的”,云也是“淡淡的”,雾是“薄薄的”,荷香是“缕缕”、“仿佛远处……”,叶子和花“像笼着……”。所以,总的色调是素淡朦胧,恰与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这种心境合拍,表现出作者忧郁、沉静的诗人气息。 写景的大致顺序:在总写荷塘概貌后,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采多姿的荷花,再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这是按照观察的角度、视线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依次精雕细刻。 本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 一应景物,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如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再如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隐约朦胧。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 比喻(含通感)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嗅觉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方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启发读者展开更广阔的联想,让读者去领会作品的艺术境界。 拟人
赋予物以人的品格,将景物写得灵秀动人。
叠词
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
骈散句结合
用词优雅、柔美,句子既见变化,又稍显齐整,产生一种节奏上的舒感美。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因月色毕竟单调得很,正面是很难描摹的,于是作者借用其它景物,用衬托的手法予以表现,可谓恰到好处。 动词之美
泻、浮、笼、落下、画 这篇散文,写景细腻动人,创设了素淡、朦胧、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个画面清晰地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小径幽幽,树色隐隐。在这样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喜悦。景物是作者感情的载体,景语即情语,这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从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细腻,可见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其间,忘情于迷人的景色之中了。只不过,这种喜悦与宁静是淡淡而且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