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17:56:21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新课导入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其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着很多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新课导入
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这组圆明园的图片给你的印象吗?
华丽 高雅
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
无与伦比
……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新课导入
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你的心情吗?
但是,这么一座花费了一百多年时间修建的美丽的园林,却在修建完工后遭到了毁灭性的焚烧。
愤怒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新课导入
对,我们应该愤怒,因为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我们民族的耻辱,是我们祖国因贫穷落后而受辱的警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这件事的看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体味雨果情感,感悟高尚品格。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新课导入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珐琅 脂粉 惊骇
箱箧 野蛮 瞥见
晨曦 罪魁 朱鹭
眼花缭乱
fà láng
zhī
hài
qiè
mán
Piē

kuí

liáo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十九世纪前期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背景简介: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后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一次又一次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1.齐读课文,思考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部分(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
第三部分(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整体感知
2.画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词句,读一读。
“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世界奇迹”“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人类劳动的结晶。”
整体感知
3.画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词句,读一读。
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漂亮”“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面赞誉”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
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深入分析
深入分析
2.小组合作,阅读课文第1段和第3—6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从这些文段可以感受到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作者英法联军的行径提出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表现了作者胸怀博大、品格高尚、热爱和平。
3.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4.思考: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并非不爱国。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着想,也是爱国的体现。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圆明园劫掠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本课小结:
作为一位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共16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新课导入
回顾本课四个部分的相关内容,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体味情感,学习鲜明语言。
2.揣摩语句,理解深刻内涵。
学习目标: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法国
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课文讲授
2.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情?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一个装满了箱箧。
3.巴勒特将军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想得到雨果的赞誉,他的愿望有无实现 雨果对此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他没能如愿以偿。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4.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侠骨铮铮,敢于仗义执言。
课文讲授
肮脏(或贪婪等)
遗臭万年等
野蛮
谴责
1.你能说出下列红色词语的同义词吗?通过这些词语,你能概括出本文雨果语言的什么特点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致荡然无存。
深入解析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作者用反语活画出了强盗的丑态,讽刺了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彻底揭穿了他们强盗的面目。
深入解析
作者使用反语给予了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作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请体味这句话的含义。
3.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深入解析
1.本文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赞美圆明园)和议论(谴责英法强盗)为主。
2.语言方面,作者用极富想象力的美丽词汇渲染圆明园的富丽堂皇;用如剑的反语揭批侵略者的强盗行为。对比鲜明、爱憎分明、是非分明。
深入解析
合作探究: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主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雨果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雨果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雨果爱国的表现。
其二,雨果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雨果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课堂总结
拿破仑曾经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着的雄狮,当它醒来时,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的确,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尽艰难坎坷,正大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是祖国新一代的建设者,必须要努力学习,发奋图强,决不能让历史历史剧重演。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让雄狮怒吼吧!
作业布置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
1.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不少于300字)。
2.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