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重点语段,梳理主要人物形象变化。
2.把握小说主题,感受当时社会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析重点语段,梳理主要人物形象变化。
教学难点:把握小说主题,感受当时社会价值取向。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导语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分析小说的内容,我们看出文中人物的变化很大,那他们具体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这样变化呢?请大家跳读文章,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结合下面问题探究人物的前后变化。
(二)回顾学习
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二、课文讲授
(一)研读探究,分析人物
1.菲利普夫妇为什么要如此大起大落地对待于勒呢?请找出描写他们的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请4-5名学生朗读20-47的内容)。这些内容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揭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1)对菲利普的描写: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菲利普先是不安、惊恐,不愿意也不敢承认事实。写神态“不安”“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表现了内心的恐惧;写动作“向旁边走了几步”“低声”是为了躲开于勒,怕认出自己,又不想让女儿女婿知道;写语言“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是不敢面对眼前的事实,连说话都结结巴巴了。
(2)对克拉丽丝的描写: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的“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2.归结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4.文中的于勒、“我”有怎样的特点?
于勒:原来是一个行为不端,糟蹋钱的人。后来有钱时知恩图报。最后落魄时,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若瑟夫:真诚,善良,纯洁,有同情心。
(二)深入分析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多角度概括中心思想:
“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底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虚荣”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势利”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3.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写作手法借鉴
这篇小说除了叙事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外,在写作手法方面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1)以小见大。从家庭琐事中“开掘出不寻常的社会意义”。
(2)设置悬念。前四段倒叙,设置悬念。文章第3段说“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作品贯穿着两条线索。明线是菲利普夫妇等对于勒的逐、盼、遇、躲,暗线是于勒的沦落、暴发、再沦落,双线并行。
(4)对比手法。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我”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对比等。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作者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塑造了虚荣、自私、冷漠的人物形象。而这一切都是金钱这一“照妖镜”映照出来的。他们对待于勒的态度会因于勒的贫富而变化,其实就是因金钱的变化而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对金钱的强烈渴望。
四、课后作业
1.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1我的叔叔于勒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重点词句。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景物特点,体会描写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导语
同学们,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重点词句。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三)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自幼酷爱文学,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有作品300多篇。代表作有《羊脂球》《一生》《漂亮朋友》《项链》《骑马》《绳子》等。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屠格涅夫认为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
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家以及代表作:
法国莫泊桑——《羊脂球》
俄国契诃夫——《变色龙》
美国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美国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二、课文讲授
(一)字词积累
栈桥(zhàn) 糟蹋(tà) 端详(xiáng) 诧异(chà) 嘟囔(dū nang)
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kuó chuó):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褴褛(lán lǚ):(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狼狈不堪:形容十分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二)整体感知,理清人物关系
1.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对于勒称呼的词语,并按照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标上序号。
学生速读,教师巡回指导。
明确:(1)父亲的弟弟 (2)于勒叔叔(3)希望 (4)恐怖 (5)坏蛋 (6)流氓 (7)无赖 (8)分文不值的于勒 (9)正直的人 (10)有良心的人 (11)好心的于勒 (12)有办法的人 (13)衣衫褴褛的年老水手 (14)弟弟 (15)那个人 (16)这个小子 (17)这个家伙 (18)老流氓 (19)这个贼 (20)讨饭的 (21)先生 (22)卖牡蛎的 (23)亲叔叔
2.这些称呼,彰显着人们对于勒身份、地位的认可,也传递着人们对他的饱含着情感的主观评价。如果我们从感彩的角度,将以上词语进行归类。很显然,这些词语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
褒义词:(3)希望 (9)正直的人 (10)有良心的人 (11)好心的于勒 (12)有办法的人 (23)亲叔叔
贬义词: (4)恐怖 (5)坏蛋 (6)流氓 (7)无赖 (8)分文不值的于勒 (13)衣衫褴褛的年老水手 (16)这个小子 (17)这个家伙 (18)老流氓 (19)这个贼 (20)讨饭的
中性词:(1)父亲的弟弟 (2)于勒叔叔 (14)弟弟 (15)那个人 (21)先生 (22)卖牡蛎的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通过下面语句可以看出来:“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通过下面语句看出来:“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3)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从虽然很穷,“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可看出菲利普夫妇比较虚荣,现在于勒又穷又老,所以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
因此,可以看得出来,文中人物对于勒的称呼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从充满溢美之词的褒扬到极尽憎恶的辱骂,不啻云泥之别。对于同一个人,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的称呼,也是人之常情。
(三)跳读课文,梳理并讲述于勒的故事
1.跳读课文,寻找与于勒相关的情节。
(1)“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2)“人们初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3)“我的这位于勒叔叔一到哪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回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4)“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叔叔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5)“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将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6)“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7)“我父亲突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
(8)“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把他带回法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斯,——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2.根据课文中的情节,以小组为单位,以时间为顺序,以第三人称为叙述角度,讲讲于勒的故事。
明确: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他把自己应行的部分遗产吃干净后,还大大占用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他被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送到了美洲。到美洲后,于勒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并写信回来说自己赚了点钱,希望能够赔偿他哥哥的损失。两年后又写信说自己要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让哥哥不要为他的健康担心,还说自己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和哥哥一家快活地过日子。十年之久,于勒没再与家人联系。去年,在美洲,一位船长遇到了他,把他带回法国。此时,在哲尔赛的一条游船上,于勒衣衫褴褛,正在卖牡蛎。
从经济状况上看,于勒的经历可谓是跌宕起伏,先贫,而富,再贫,直到最后的穷困潦倒,连最起码的生计几乎都维持不了。也正是这个变化直接的导致了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变化,对他的态度变化。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从菲利普一家的角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1)内容概括:菲利普一家多年来一直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却在旅行船上见到了于勒变成了穷苦的卖牡蛎的水手,发财的梦想化为乌有,全家不动声色地改乘海轮回来。
(2)结构梳理:盼于勒(1—4)→赞于勒(5—19)→见于勒(20—47)→躲于勒(48—49)
(四)深入分析
1.找出文章中的两处环境描写,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的作用。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明确:此处环境描写,好似一幅水墨山水画,描绘了水的碧绿与平静。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上的自然环境,色彩明丽,烘托了人物欢快(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与明快的景物相映衬,相得益彰。既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活动的舞台,又预示了在这穷人们理想的游览“圣地”将要发生的不平凡的故事。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明确:这一段环境描写与上一处相比,大相径庭。菲利普夫妇和于勒不期而遇,宣告了他们的幻想已成了泡影,菲利普夫妇气急败坏、落荒而逃。紫色的阴影一语双关,既指哲尔赛岛,有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烘托了人物失望而沮丧的心情。给人物的心境笼罩上一层阴冷而离奇的面纱,“天边远处”“紫色的阴影”“钻出来”,这里边隐藏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隐藏着金钱酿造的罪恶。
小结:这两处环境描写,勾画了人物的不同心境。小说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让我们直观地透视到人物的灵魂,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丰满。
三、课堂小结
思考:你认为导致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对于于勒态度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
四、作业布置
1.结合精彩环节,尝试改编成剧本。
2.完成课后练习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