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体味雨果情感,感悟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导语:
同学们,去过圆明园吗?如果你没有去过,那么请来看这么一组图片。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这组图片给你的印象吗?华丽、高雅、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无与伦比……
但是,这么一座花费了150年时间修建的美丽的园林,却在修建完工后的第二年遭到了毁灭性的焚烧。现在你能用一个两字或四字词语说说你的心情吗?愤怒、气愤、痛恨、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怒气冲天、天怨人怒……
对,我们该愤怒,因为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我们民族的耻辱,是我们祖国因贫穷落后而受辱的警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这件事的看法。
(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珐琅(fà láng) 脂粉(zhī) 惊骇(hài) 箱箧(qiè) 野蛮(mán)
瞥见(piē) 晨曦(xī) 罪魁(kuí) 朱鹭(lù) 眼花缭乱(liáo)
2.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是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生于军官家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
3.写作背景: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后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一次又一次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二、课文讲授
(一)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思考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部分(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
第三部分(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2.画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词句,读一读。
明确:“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世界奇迹”“巨大的典范”“言语无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人类劳动的结晶。”
3.画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词句,读一读。
明确:“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面赞誉”。
(二)深入分析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
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2.小组合作,阅读课文第1段和第3—6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从这些文段可以感受到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作者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提出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表现了作者胸怀博大、品格高尚、热爱和平。
小结:作为一位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3.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教学提示】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4.思考: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着想,也是爱国的体现。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圆明园劫掠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四、本课小结
作为一位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体味雨果情感,感悟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导语:
同学们,去过圆明园吗?如果你没有去过,那么请来看这么一组图片。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这组图片给你的印象吗?华丽、高雅、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无与伦比……
但是,这么一座花费了150年时间修建的美丽的园林,却在修建完工后的第二年遭到了毁灭性的焚烧。现在你能用一个两字或四字词语说说你的心情吗?愤怒、气愤、痛恨、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怒气冲天、天怨人怒……
对,我们该愤怒,因为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我们民族的耻辱,是我们祖国因贫穷落后而受辱的警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这件事的看法。
(三)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珐琅(fà láng) 脂粉(zhī) 惊骇(hài) 箱箧(qiè) 野蛮(mán)
瞥见(piē) 晨曦(xī) 罪魁(kuí) 朱鹭(lù) 眼花缭乱(liáo)
2.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是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生于军官家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
3.写作背景: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后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一次又一次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二、课文讲授
(一)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思考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部分(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
第三部分(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2.画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词句,读一读。
明确:“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世界奇迹”“巨大的典范”“言语无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人类劳动的结晶。”
3.画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词句,读一读。
明确:“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面赞誉”。
(二)深入分析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
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2.小组合作,阅读课文第1段和第3—6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从这些文段可以感受到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作者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提出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表现了作者胸怀博大、品格高尚、热爱和平。
3.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教学提示】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4.思考: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着想,也是爱国的体现。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圆明园劫掠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三、本课小结
作为一位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