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汉代董仲舒认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若“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这体现出董仲舒的( )
A.独尊儒术思想 B.大一统学说 C.天人感应学说 D.君权神授思想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记述了上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下列事件不能在《汉书》中查到的是( )
A.黄老之学 B.尊崇儒术 C.外戚干政 D.党锢之祸
3.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令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撰写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耆旧节士”“名德先贤”。不久,沛、三辅地区和光武帝家族的早期活动区域鲁、庐江也兴起修撰郡国书的风气。据此可知,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B.尊重地方历史传承
C.安抚地方豪强势力 D.彰显皇帝统治权威
4.东汉名士崔寔在《政论》中说:“值厄运之会……政多恩贷”“皇路险倾”“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据此可知,崔寔旨在( )
A.推行无为而治 B.探索济世之道
C.弘扬尊法抑儒 D.完善监察立法
5.《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6.敦煌马圈湾汉简中记载了西汉时期从敦煌出发的商业运输队的情况,其中“官属数十人,持校尉印绂三十,驴五百匹,驱驴士五十人,之蜀……”;居延汉简中也有关于从河西逃亡的商人在市场上购买了蜀车与蜀布的记载。以上记载可佐证( )
A.河西地区社会矛盾突出 B.河西走廊是西汉贸易要道
C.中央加强管控岭南地区 D.当时商品经营区域化明显
7.西汉时期,武帝以景帝第九子身份继位,昭帝是武帝的幼子,宣帝是昭帝的侄孙,哀帝、平帝都是元帝的庶孙;东汉时期,大多数皇帝不是嫡长子,安帝、质帝、桓帝、灵帝都出自诸侯。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
A.政局不稳影响皇位更替 B.嫡长子继承制遭到废止
C.各地王国力量日趋强大 D.儒家思想的地位被削弱
8.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
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
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
9.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下列历史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骨文主要用于记录商人的占卜,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B.西周何尊上的铭文,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C.书法在魏晋时期成为一种艺术
D.汉武帝时,纸质《汉书》开始出版发行
10.2019年以来,云南河泊所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封泥(信件的封缄),如“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建伶(县名)令印”“同劳(县名)丞印”等。这主要表明当时( )
A.郡国并行制影响扩大 B.边疆治理具有政治智慧
C.国家统一的进程加快 D.推恩令实施具有策略性
11.1971年,在呼和浩特发掘的汉壁画墓中有女子采桑图;1972年,嘉峪关东四十里的戈壁滩上东汉砖墓内亦有大量反映蚕桑、丝绢及纺织工具的彩绘壁画。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汉代( )
A.西北地区的蚕丝业有所发展 B.河西走廊是丝绸西传的通道
C.对西北边疆的经营管理加强 D.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模式趋同
12.《盐铁论·轻重篇》载:“上大夫君与治粟都尉管领大农事……灸刺稽滞,开利百脉,是以万物流通,而县官富实……此皆扁鹊之力,而盐铁之福也”;司马迁评价盐铁官营说:“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据此可知,汉代( )
A.富商大贾操控地方税收 B.盐铁官营成效显著
C.健全并稳定了市场秩序 D.百姓实现生活富裕
13.汉时,臣子以“子谏父”的方式进言上谏,甚至直指君父的过失,进行辅弼。期望君主“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这主要反映出( )
A.汉代儒学是官方正统学说 B.君臣关系渗透儒家伦理
C.士大夫匡扶人君维护统治 D.官僚群体践行人本思想
14.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官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开通大运河 B.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C.颁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
15.汉初文景时期,减轻刑罚,以致“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搁置)”。到了汉武帝时期,“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这种变化是因为( )
A.王国势力坐大致使社会动荡 B.从黄老无为向以法治国转变
C.西汉的律法沿袭了秦朝律法 D.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材料分析题
16.材料一: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地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汉武帝以前,汉朝与西域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后世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后来西汉政府又设置了机构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1)阅读材料一,汉武帝继位以后曾经面临“守业之难”,他以自己的文韬武略化解了难题,守业成功。
守业难之———诸侯国问题,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问题采取的哪些措施。
守业难之二——思想统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守业难之三——监察官员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管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人”本指西周春秋时期的列国统治氏族;至战国,随着到国内部的人群凝聚,“国人”内涵转变为一国民众。兼具政治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国人”意识,也随之形成。秦并天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秦人”认同。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塑造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
材料二 汉朝作为真正意义上国民身份认同感产生的朝代,其意义在整个历史上无可取代。在此之前即便秦统一六国,但原先六国民众并不认同自己秦人的身份,反而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各自内心上,齐国以齐人自居,楚国以楚人自居,虽然秦始皇进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改革,但原先各国民众的内心隔阂却没有同化,正是在这种貌合神离的情况下,秦始皇以个人威权维持了表面的平静。这种局面不仅秦朝没有解决,连汉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没有完全解决,直到汉武帝的出现。汉武帝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前面皇帝的基础上,彻底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侵扰问题,致使汉朝民众民族情绪高涨,自我认同得到质的飞跃,从此汉朝国民不再以原先七国属地自称,真正意义上完全以大一统的国名为自我身份认同,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分析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
18.众说汉武帝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皇帝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漏积于外,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 平淮书》
(1)材料一描述的景象史称什么?是怎样出现的?
材料二: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 匈奴列传》
材料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改正朔,定历数,作诗乐,建封禅,绍周后,号令文章,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2)材料二和材料三,记述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
材料四: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信惑神怪,巡游无度,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资治通鉴》
(3)材料四从哪些方面批评了汉武帝?
材料五:(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
——《汉书 西域传》
(4)作为史料,材料五能对上述哪则史料观点提供证据支持?说明理由。
(5)基于上述材料,你怎样理解对汉武帝评价的争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辟了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丝绸之路,昭宣时期加以经营,商旅、使者穿行其间,处处响起驼铃声,十分繁荣兴盛。东汉初,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王朝开始对西域诸国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西汉王朝使臣与西域诸国使者相踵于丝绸之路,进一步加深了西汉王朝对西域诸国的认知。西汉太史公司马迁、东汉史学家班固对西域诸国的地理,山川、风俗、人物等均能作翔实的描述,确实得益于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交流往来。
——摘编自高福顺《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密切相关。早在汉、晋时期,中国的瓷器在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一些地区已有少量流传。因瓷器易碎,陆路运输比较困难,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展,晚唐以后大规模的对外输出主要依靠海路。由于船舶装载量的扩大,宋代以后瓷器外销的数量激增。瓷器作为古代中国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杰出代表,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中国瓷器外销的海上贸易线路,与北方陆路贸易的“丝绸之路”遥相呼应,亦被称为“陶瓷之路”。
——摘编自孟原召《“器成天下走”:外销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汉朝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以后“陶瓷之路”不断发展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可知董仲舒将灾异与上天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C项正确;将灾异与上天联系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内容,不是独尊儒术、大一统学说和君权神授思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不符合《汉书》时间,D项符合题意;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B项;西汉时期外戚干政现象时有发生,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东汉时期的中国。光武帝下令在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修撰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地方名人,其后兴起的沛、三辅、鲁和庐江地区,都是和两汉皇室家族密切的地区,由此可知,光武帝下令修撰郡国书实际上是为了追述、宣传祖先美德,借此彰显统治的权威,D项正确;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彰显皇帝的权威,非巩固儒家正统地位、尊重地方历史传承,排除AB项;材料与安抚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崔寔为东汉人,看到了东汉的社会问题“厄运之会”“政多恩贷”,豪强势大,“皇路险倾”,皇权衰微,主张“参以霸政”“重赏深罚”“明著法术”,探索匡时济世之道,B项正确;崔寔强调的是有为,不是无为,排除A项;崔寔希望重赏罚,明法术,参以霸政,挽救时弊,没有表示抑制儒学,排除C项;完善监察立法不是崔寔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西汉。由“官属数十人……之蜀”“从河西逃亡的商人在市场上购买了蜀车与蜀布”可知,从敦煌出发的商贸运输队目的地为蜀地,而河西的市场上也售有蜀车与蜀布,而敦煌是通往西域的要道,说明河西走廊是蜀地与西北之间贸易的重要商路,即河西走廊是西汉贸易要道,B项正确。仅从逃犯从河西逃亡无法说明河西地区社会矛盾突出,排除A项;材料也未强调中央加强对岭南的管控,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戍边守卫参与从敦煌到蜀地的贸易,仅根据这一区域的贸易发展,无法得出“当时商品经营区域化明显”,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两汉皇位继承因政局不稳并未完全恪守嫡长子继承制,诸多幼子和庶子,甚至诸侯子弟继位为帝,A项正确;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并未被严格恪守,并非废止,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分封王国力量的强大,排除C项;统治集团出于现实考虑挑选皇位继承人,并非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被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A项正确。BCD项均为西汉中期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是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而且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汉书》成书于东汉时期,并非汉武帝时代的史实著作,D项符合题意;甲骨文主要用于记录商人的占卜,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西周何尊上的铭文,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和书法在魏晋时期成为一种艺术等三个说法均符合史实,与题意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当时西南地区存在“滇王”治理和郡守长官治理两套政治体系;且封泥作为信件的封缄,代表着此区域信件文书往来的对象,表明了当时地区治理中重视文书制度,这些都体现了统治者在边疆治理过程中的政治智慧,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在汉初影响较大,随着文帝、景帝及武帝等统治者对其调整,郡国并行制在西汉中晚期后影响力逐渐减弱,排除A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两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排除C项;“推恩令”主要实施于汉武帝时期,且材料中的“滇国”与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蚕丝在两汉时期有着广泛的用途和较大的市场,并且是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经营的主要对象之一,蚕桑生产在两汉时期的400余年间。呼和浩特和嘉峪关东四十里发戈壁滩均有关于蚕丝业的文物出土,A项正确;首先要明确河西走廊与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以北,故“河西走廊是丝绸西传的通道“说法片面,排除B项;题目中只是说采柔业有所发展,”对西北边疆的经营管理”这种说法过于宽泛,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至今为止,各地经济均是因地制宜,也有种植业,排除。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开利百脉,是以万物流通,而县官富实……此皆扁鹊之力,而盐铁之福也”“司马迁评价盐铁官营说‘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体现了汉代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盐铁官营成效显著,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富商大贾控制税收,排除A项;汉代实行盐铁官营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但是不能说健全和稳定了市场秩序,排除C项;虽然汉代实行盐铁官营出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景象,但不能说百姓生活实现富裕,这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臣子直言进谏辅佐君主,目的是君主闻过而改,以永久地统治天下,主要反映出臣子进谏,目的主要是匡扶人君,维护统治,C项正确;臣子辅佐君主与儒学是官方正统学说无关,排除A项;汉代臣子与君主的辅佐关系体现出儒家伦理,但是B选项未体现材料后半段内容,未全面反映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臣子辅佐君主以更好地统治天下,未涉及人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西汉初期诸侯王国势力迅速膨胀,不断壮大,威胁西汉的中央集权统治,严重影响了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C项正确;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排除A项;北宋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汉武帝时期,不再延续汉初减轻刑罚的做法,而是任用酷吏,推行重典,加大了刑罚力度,其主要原因在于,适应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正确;据所学,汉武帝时期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采用的是“推恩令”等措施,而非加大刑罚力度,排除A项;据所学,汉武帝时期,治国理论从黄老无为向尊崇儒术而非以法治国转变,排除B项;西汉的律法沿袭了秦朝律法与“文景时期,减轻刑罚”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设立刺史制度,加强监察。
(2)张骞通西域后,加强同西域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诸侯国的问题,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了统一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为了强化监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设立刺史,以加强监察。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的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张骞通西域后,加强了同西域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
17.(1)举措:政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设立郡县制;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南平百越,设立南海、桂林、象郡;车同轨(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文化:行同文(统一文字);制定《秦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
(2)原因:秦的暴政;穷奢极欲,大兴士木;求仙访药,动众巡游;开疆拓土,修筑长城;徭役沉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3)措施:政治:“推恩令”刺史制度。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军事:开疆拓土;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的举措,从政治上来说,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设立郡县制;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南平百越,设立南海、桂林、象郡;车同轨(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文化上的措施包括行同文(统一文字);制定《秦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
根据“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塑造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可知,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的原因主要是秦朝的暴政,穷奢极欲,徭役沉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出现的原因从政治上来说是推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了大一统;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强化了思想统一。军事上开疆拓土;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巩固了疆域。
18.(1)景象:“文景之治”。
原因:汉初统治集团吸取奉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事迹:与匈奴和亲,互市贸易;尊崇儒术,兴办太学。
(3)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大兴土木,攻打匈奴,崇奉神仙。
(4)史料:材料四。理由:材料五是汉武帝反思自身过错的诏书,在赋役沉重、民众困苦、边疆战事频繁方面能够印证材料四对汉武帝的批评。
(5)理解:应该辩证地评价,汉武帝始终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积极进取的千古一帝,他开边、兴学、知人善任、锐意进取、积极改革。虽然也犯了诸多错误,如重用酷吏、崇信迷信、迷恋长生、大兴土木工程等等。概括而言,汉武帝还是功大于过的,是对整个历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封建帝王。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出现了“文景之治”。结合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汉初统治集团吸取奉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二“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可知,与匈奴和亲,互市贸易;根据材料三“卓然罢黜百家……兴太学”可知,尊崇儒术,兴办太学。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信惑神怪,巡游无度,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可知,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大兴土木,攻打匈奴,崇奉神仙。
(4)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四“所为狂悖,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材料出自《罪己诏》,是汉武帝对自身的批评,可以佐证材料四,理由结合所学展开即可,如材料五是汉武帝反思自身过错的诏书,在赋役沉重、民众困苦、边疆战事频繁方面能够印证材料四对汉武帝的批评。
(5)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对汉武帝的评价要坚持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如汉武帝始终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积极进取的千古一帝,他开边、兴学、知人善任、锐意进取、积极改革。虽然也犯了诸多错误,如重用酷吏、崇信迷信、迷恋长生、大兴土木工程等等。概括而言,汉武帝还是功大于过的,是对整个历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封建帝王。
19.(1)积极影响:促进了汉朝对外贸易的兴盛;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区域;拓展了汉朝统治者的国际视野;为大规模史地著作的编写提供了条件;密切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联系(促进了友好往来)。
(2)原因:制瓷业的发展(中国瓷的国际竞争力强);造船业的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政府对朝贡贸易的重视;中国瓷受到亚欧非各国的欢迎。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
影响:由材料“汉武帝时期开辟了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丝绸之路,昭宣时期加以经营,商旅、使者穿行其间,处处响起驼铃声,十分繁荣兴盛。”可得出促进了汉朝对外贸易的兴盛;由材料“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王朝开始对西域诸国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可得出拓展了汉朝统治者的国际视野;由材料“西汉王朝使臣与西域诸国使者相踵于丝绸之路,进一步加深了西汉王朝对西域诸国的认知。”可得出密切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联系(促进了友好往来);由材料“西汉太史公司马迁、东汉史学家班固对西域诸国的地理,山川、风俗、人物等均能作翔实的描述,确实得益于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交流往来。”可得出为大规模史地著作的编写提供了条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区域。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
原因:由材料“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密切相关。……瓷器作为古代中国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杰出代表,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可得出制瓷业的发展(中国瓷的国际竞争力强);由材料“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展,晚唐以后大规模的对外输出主要依靠海路。”及所学可得出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由材料“由于船舶装载量的扩大,宋代以后瓷器外销的数量激增。”可得出造船业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政府对朝贡贸易的重视;中国瓷受到亚欧非各国的欢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