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练习题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故乡》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家、思想家和________家。我们曾学过他的小说《__________》,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了作者回故乡时候的见闻和感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离故乡,展现了三幅故乡画面:回忆中的故乡——优美动人;现实中的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神往。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 ) 五行( ) 廿( ) 潮汛( xùn )
髀( ) 嗤笑( ) 黛( ) 瑟索( sè )
鄙夷( ) 恣睢( )
(三)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萧索:
家景:
无端的:
如许:
鄙夷:
恣睢:
景况:
伶仃:
愕然:
寒噤:
松松爽爽: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 ( A.躺 B.横 )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1.请给选文第一段描绘的画面起个名字。
2.文段空白处应填入的词是 (只填选项),理由: 。
3.“既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五)综合运用
【核心素养:理性思维】为加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九年级(2)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解读方法】要解读一个人,首先要深入地了解他。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至少写出两种)
2.【作品解读】你一定在课外读过鲁迅的作品,请向你的同学推荐一篇,并写出你的推荐词。
作品推荐:《 》
推荐词:
3.【人物解读】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①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参考答案
(一)
1.《呐喊》 鲁迅 周树人 革命 文学 社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在故乡 荒凉萧条 理想中的故乡
(二)
阴晦( huì ) 五行( xíng ) 廿( niàn ) 潮汛( xùn ) 髀( bì )嗤笑( chī ) 黛( dài ) 瑟索( sè ) 鄙夷( bǐ ) 恣睢(zì suī)
(三)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
无端的: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轻视,看不起。
恣睢:任意胡为。
景况:情况;境况。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形容吃惊。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畅快。
(四)
1.示例:故乡冬景图
2.B 理由: “横着”与“躺着”相比,有不整齐( 零乱 )之意,更能体现旧中国农村的了无生气、荒凉萧瑟 。
3.“既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已经 。
4.这正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五)
1.示例: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
2.作品推荐:《 野草 》 推荐词:示例: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集。
3.示例: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甘于奉献的鲁迅先生。
1《故乡》练习题
第三课时
阅读(一)
故乡(节选)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辞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愣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额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念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从杨二嫂出场开始,“我”的神情举止逐渐发生变化,请结合选文补全下列横线。
吃了一吓→①________→愈加愕然→②________→③________
2.阅读选文中画线句,分析“我”感到“无话可说了”的原因。
3.结合所学的描写方法的相关知识,简要赏析“豆腐西施”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4.有人说:“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出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那么杨二嫂的出现则是多余的”。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拓展(二)
新年出行
①年初一,鸡叫头遍,尽管天还未亮,财叔便从被窝里钻了出来,揉了揉睡意惺忪的眼睛,急急忙忙穿好衣服,点燃香烛,诚惶诚恐地敬过先人,准备出行。
②本来财叔是不打算新年出行的,孤零零一个人,屋里穷得叮当响,哪有那么多讲究?
③年前,眼镜三毛来送年货,怂恿他说:“财叔,新年只要你第一个出行,包你捡到宝贝,若打空转身回来,我封个大红包赔你!”三毛说这话时紧盯着财叔,镜片后那双小眼睛闪闪发亮。灶台上焙的那挂满地红的万字鞭,就是那天他带过来的。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新年出行,鞭炮要一炸到底,万万不可中间熄火,炸哑。
④他们这儿至今仍保留着新年出行的习俗。沿着村边转个圈,惊喜中捡回件颇具象征意义的物件,也有预先藏好的,讨个好彩头,求得一年的好兆头。
⑤财叔打开门,炸响鞭炮,一股冷风扑面而来,让他打了个寒颤。这要下雪又不下雪的鬼天气,贼冷。财叔伸长的颈脖赶紧缩了回去,手连忙插进大衣里,身子一趔趄,心里打起退堂鼓:自己几斤几两算得清楚,能有甚好兆头?
⑥但一想到三毛那双闪闪发亮的眼睛,若是看到他并不领情,出个行都畏缩不前,不知会有多失望。
⑦财叔走出屋场坪,见前方影影绰绰中有两个黑影立在路中间,吓了一大跳,这么早谁会站在寒风中等他?莫非是传说中的小鬼挡道?硬着头皮走近一端详:两捆半大小子高的棍子柴。估摸着是三毛弄的,“柴”“财”谐音,愿他今年发大财,过上好日子。
⑧去年财叔走背字,养猪猪瘟,养鸡鸡死,养鱼,一场山洪掀个底朝天,倒霉透顶!虽说这些都是三毛捣鼓来的,但他却从此一蹶不振,打不起精神。希望的火苗在心里也一点点熄灭。财叔叹气说:“命里只有八升米,无论如何不满斗。”索性打起懒主意,反正现在政策好,干脆等着吃低保。三毛多次来劝他:“穷不能穷志气,输不能输信心。”三毛就是说破天,财叔也不为之所动。
⑨三毛是大学生,读了一肚子的书,却把人读呆了。这些年村里人像中了邪似的往城里跑,财叔要不是小时得过小儿麻痹症,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也会跟着跑的。三毛却从城里踅回了村里,看到财叔没起色,总想帮一把。
⑩这两捆哑巴柴棍,未必就是三毛所说的宝贝吧?这也太平常了吧,鬼才稀罕!诓他来吹北风,就这宝贝?黑暗中财叔鼻子眼里重重地哼了声,一脚将其踹倒在路旁,心中十分恼火,恨不得就转身打道回府。
新年出行,要的是一路顺风走到底,切忌打转走回头路,风架着财叔只有继续前行,浑身冷得筛糠。
再往前走是眼山塘,更是个大风口,无论是顺时针出行还是逆时针出行,想绕都绕不过去。
走在山塘的堤坝上,果然风更大,呜呜地叫。凛冽的寒风割肉的刀子,一刀一刀割在财叔脸上,辣痛。如今村里人少,山塘无人管理,堤坝上的灌木丛长成了小树林。风刮得路旁的树枝像拿着无数根鞭子,毫无情面地死劲抽打他,抽得他抱头鼠窜,样子十分狼狈。
突然眼前掠过道白色的弧线,如同沉沉黑夜里的一道闪电,一条白练从水中一跃跳到了堤坝上,刺亮。猝然惊愕,定睛一看:树枝下一条大鱼摇头摆尾活蹦乱跳。顿时财叔只觉得血往上涌,心咚咚咚地都快跳到了嗓子眼儿,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手忙脚乱中抱住这条大鱼就往家跑。兴奋得一路狂奔,大声喊道:“我抓到大鱼了!年年有余!年年有余!”
财叔高一脚低一脚地刚跑到屋场坪里,还没进屋,朦胧中只见三毛匆匆赶来。老远就冲他道喜:“恭喜财叔!贺喜财叔!鲤鱼跳龙门,好兆头啊!好兆头!”
阴云密布的天空终于绽开道缝,泻下一线亮光。就着熹微财叔看清楚这是条金丝鲤,翕动的鳃上还系有一截被扯断的细线……抬头再看三毛,镜片后那双小眼睛里有两颗亮亮的泪珠滚动。财叔再也控制不住,破天荒头一次当着小辈的面痛哭起来。
这时天已大亮,静谧的山村里,出行的鞭炮声渐次响起,此起彼伏,如阵阵春雷……
1.填写表格,归纳情节。
开端 准备 出行 → 发展 看见 柴棍 → 高潮 (2) → 结局 明晓 真相
打退 堂鼓 (1) 兴奋 (3)
2.有人认为将第⑧段删去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理由。
3.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了财叔新年出行的经历是三毛策划的,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答出两点即可)
示例:第③段写三毛怂恿财叔新年出行,保证财叔能捡到宝贝。
4.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本文创作背景,然后做题。
材料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序幕。截至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两者是“精准扶贫”必要素。“贫穷”本身并不可怕,精神上的贫穷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贫困群众是个主体,只有帮助他们彻底扶起“志气”和“智气”,才能激发他们脱贫的动力。
(1)本文主要是围绕哪一矛盾冲突展开故事情节的。
(2)结合材料二可知,三毛极力怂恿财叔“新年出行”是为。
参考答案
(一)
1.愕然;惶恐;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2.因为杨二嫂到“我”家,是专门为捞便宜的,讨要不成便造谣,硬说“我”阔了,“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不容“我”进行辩解。
3.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尖酸刻薄、势利、贪小便宜的庸俗的“豆腐西施”形象。
4.不赞同。其实对杨二嫂的形象塑造也是一种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因此,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二)
1.(1)十分恼火 (2)抓到大鱼 (3)感动(感激)
2.答:不同意,这段内容是插叙,交代了财叔去年一年的不顺,解释了财叔有悲观消极态度的原因,与前文三毛鼓励财叔相呼应;塑造出了一个屡受生活打击而失去生活信心的人物形象,引起读者同情,为后文财叔出行有所收获的剧情埋下伏笔。
3.示例:(1)第⑧段写三毛在财叔养猪、养鸡、养鱼受挫后,一直鼓励财叔不能输了信心;(2)第⑨段写三毛回到村里看财叔生活没有起色后,一直想着帮他一把。
4.(1) 扶贫与扶志 (2)扶起他脱贫的志气 。
1《故乡》练习题
第二课时
阅读(一)
故乡(节选)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
1.选出在本选段中运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
2.文学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下面句子中的省略号又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请试做简要分析。
①“阿!闰土哥,——你来了?……”
②“老爷!……”
3.试找出选文中的两处对比,分析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
4.画线句子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全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资料链接:过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现出人生本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拓展(二)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②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③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④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⑤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⑥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将难逃一劫,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⑦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⑧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⑨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学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千姿百态,活灵活现。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⑩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他们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是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有删改)
1.分析文章标题“飘逝的风筝”的含义?
2.文中第⑨段写道“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鹞爷的形象。
4.本文第⑤段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是对环境的描写,试比较两处描写的作用的异同。
链接材料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节选自鲁迅《故乡》 )
参考答案
(一)
1.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2.第①句是我见到多年未见的好友闰土时说出的话,省略号表现“我”久别重逢闰土时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一时无从说起,我的心情是欣喜、惊异、悲凉、疑虑、感慨等复杂心理。第②句是见面时闰土说出的第一句话,表现了闰土见到“我”时欢喜而凄凉、恭敬而隔膜的矛盾心理。
3.通过少年闰土与水生脸色的对比以及“银项圈”有无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窘迫的境遇。“我”与闰士的隔膜和水生与宏儿的“松松爽爽”的“一路出去”毫无隔膜的对比,表现了“我”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希望。
4.原先的好朋友变得如此的隔膜,让“我”觉得可悲;是社会和生活的重压使得这么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英雄”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在“我”与闰士之间造成了厚厚的“障壁”。这更是可悲的。
(二)
1.“飘逝的风筝”一语双关,既指小男孩不小心放丢飘走的风筝,也指渐渐消逝的乡村文明——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的现象。
2.①自幼学扎风筝,经他手的风筝活灵活现,给归途的人以慰藉;②后来成为民间艺人,中外闻名;③手艺失传,儿子只学了点皮毛,就去城里开店赚钱。
3.①从文中“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可以看出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的人;②从鹞爷回绝儿子到城里去赚大钱的提议,可以看出鹞爷的淡泊名利和对传统技艺的坚守;③从“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孤独而渴望亲情的留守老人。
4.相同:都写出了村庄的荒凉,没有生机。
不同:第⑤段的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村庄的破败,还暗示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戕害;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链接材料中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为下文写杨二嫂、闰土发生巨大变化做铺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