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19《怀疑与学问》作业(2份打包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19《怀疑与学问》作业(2份打包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19:59:26

文档简介

《怀疑与学问》练习题
第二课时
阅读(一)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②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莹”,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③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
(1)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A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②段和第③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②段还要第③段?
阅读(二)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A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太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B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史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横线的A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段画横线的B句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1)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和责问。 (2)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2.举例论证。列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明白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3.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第②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的精神,第③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都要有怀疑精神,使文章论述更全面,更周到,充分体现了作者论述的严密性。
(二)
1.这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前半句总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了本段的论点。这句话将两部分内容自然衔接了起来,由浅入深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2.举例论证。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作论据,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不能任意调整其顺序。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依次表明了人们批判过去的学说及产生更新更善的学说的全过程,构成了逐层深人,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不相符合了。
1《怀疑与学问》练习题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议论文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作者对所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_____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_____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2.论据类型包括______论据和______论据。
3.论证方法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4.一篇议论文除了有中心论点外,还会有______。___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它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______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______和______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盲( )从 虚妄( )墨( )守
懒惰( ) 停滞( ) 腐草为萤( )
(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3.这篇文章除了有中心论点外还有分论点,文章的分论点是什么?
4.文章有两个分论点,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你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
(一)
1.论点论据论证论点论据论证
2.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分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分论点中心论点
(二)
盲máng 从 虚妄wàng墨mò守 懒惰duò 停滞zhì 腐草为萤yíng
(三)
1.不是,本文的标题是论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
2.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引用两则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
这样易于被读者理解、接受,这两则名言同时又作为本文的论据证明中心论点,以名言开头使显得雅致又厚重。
3.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5.是从第6段的第一句话“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中的关联词看出来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