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练习题
第3课时
(一)阅读理解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字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②公退之暇,被鹤氅 被:
③不可具状 具: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3.同样是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4.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有何用意?
(二)阅读理解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王①,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②独俯首不视。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③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选自《纲鉴易知录》)
[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字明哲。②坦: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③帝:宋太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尝于邸中为假山 为: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4)王强使视之 使:
2.翻译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有何目的?
4.选文乙中姚坦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姚坦的言行与甲中哪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阅读理解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唯,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桔倾样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鲜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
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薄暮冥冥 薄:迫近 B.沙鸥翔集 集:集合
C.人不对 对:回答 D.家富则市得良犬 市:买
2.选出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
A.屋舍俨然 B.满目萧然
C.百事也尽然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4.【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原因是什么?
5.赏析名句“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表明“迁客骚人”在阳光明媚时登楼的感受的句子是哪些?
参考答案
(一)
1.(1)求:探求。(2)被:通“披”,披着。(3)具:全,都。
2.(1)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2)焚香静坐,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
3.范仲淹优国优民;王禹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4.表达了作者曲高和寡的孤独之感;表明与“我”一样具有“古仁人之心”的人很少,暗含对当时黑暗政治的讽刺;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二)
1.(1)建筑,建造 (2)归依 (3)在……之前 (4)让
2.(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我)只看见了血山,哪里(怎能)看到假山?
3.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目的: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与下文情感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姚坦关心百姓,敢于直言。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写照。
(三)
1.B
2.C
3.C
4.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5.“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 “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岳阳楼记》练习题
第2课时
(一)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的句式特点是( )
A.宾语前置
B.判断句
C.介词结构后置
D.定语后置
2.从文中找出四对反义词。
答:(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文字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朝的文学家,________是他的谥号,课文选自《________》。
4.“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感极而悲者,喜洋洋者。
5.本篇原文中的“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话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你具体说出它好在哪里?
6.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文章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怎样理解这句话?
8.对本文写作目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应朋友之托,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B.借作记之机,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C.当时作者和滕子京都在被贬之时,作者要借此文与朋友共勉。
D.描写巴陵胜状,抒发览物之情,评说迁客骚人。
9.“何哉?”这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问题?文中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10.抒发作者宽大情怀和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对“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理解最好的一项是( )(联系全文来思考)
A.勉励滕子京以“古仁人”为榜样,做自己的好朋友。
B.表现作者自己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抱负和决心。
C.表达了自己做人为官的追求,也期望友人与己共勉。
D.表现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伙伴的惆怅。
12.本段首句中的“二者之为”指什么?(默写)“二者之为”的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他们与“古仁人之心”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A
2.(1)喜—悲(2)进—退(3)先—后(4)忧—乐
3.《岳阳楼记》,范仲淹,希文,宋,文正,《范文正公集》
4.B
5.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6.“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概括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我国古代早有“先忧后乐”的思想,即“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8.D
9.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C
11.C
12.“二者之为”指“……感极而悲者矣”和“……其喜洋洋者矣”两大句。他们的不同点是:形式上是一悲一喜;相同点是:本质上是为了自己。区别在于悲喜的原因不同,“二者”是为自己,而“古仁人”是为君为民。
1《岳阳楼记》练习题
第1课时
(一)理解性默写
1.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鸟欢鱼跃、花茂草盛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本文中也有与之境界、情怀相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概括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的句子:______________。
9.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
11.“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______________。
1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千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广阔浩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千变万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写出岳阳楼地理位置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采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用《岳阳楼记》原句回答)
19.《岳阳楼记》中写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在天气晴朗时“登斯楼”就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的愉悦心情;在阴雨连绵时“登斯楼”就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伤心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去国怀乡 去:到,往
B.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D.吾谁与归 归:归依
3.通假字
(1)百废具兴( )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4.翻译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参考答案
(一)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增其旧制。
9.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0.属予作文以记之。
11.唐贤今人诗赋。
1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4.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5.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16.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二)
1.D
2.A
3.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