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灯光》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灯光》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17:3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灯 光
王愿坚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
本文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款身精神。文章首先从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由此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又回到写灯光。全文首尾照应,结构紧湊,文脉相通,含义深刻。
: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描写的精妙之处。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调,紧紧抓住郝副营长的动作、语言、表情,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郝副营长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学习目标
1
2

作者介绍
一、作者简介王愿坚(1929-1991),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曾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第五届理事;
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
《足迹》《妈妈》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
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多音字

dàn(子弹)
tán(弹力)
juàn(试卷)
juǎn(烟卷)


zhōnɡ(中间)
zhònɡ(击中)

m á i 埋葬
m á n 埋怨
六、理解课文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而又温暖。
作者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灯
时的感受,表达作者幸福
自豪的心情和对祖国真挚
的爱。
朗读指导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 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多好啊!”是整篇文章的“文眼”,此处是它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这是说话人在欣赏美丽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心头微微一震”是“我”对这“一声赞叹”的反应,说明“我”对“多好啊!”这句话印象深刻。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深深”说明“我"对这
件往事记S忆深刻,不曾
遗忘。
品析倒叙的写法
概念: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一种写法。
效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起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课文共有几处出现了“多好啊!”这句话,你能不能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
时 间 地 点 看 到 想 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按要求填空: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
天安门广场
广场上千万盏灯
北京的夜晚真美啊。 祖国的建设发展的真快啊!
战斗前夕
交通沟
书中插图
如果大家能够过上这样和平、幸福的生活该多好啊!
战斗前夕
交通沟
书中插图
胜利了,孩子们能够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当时情况
出现次数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些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郝副营长在激战前,憧憬光明和幸福生活时的语言描写。 郝副营长希望战争胜利后,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 这句“多好啊” 在文中第三次出现,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寄托着他的梦想和希望。
语言描写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点明了火光的来源,突出了郝副营长舍己为人的英勇壮举。 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他甘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献身精神!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结尾又回到了灯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呼应。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天安门的灯,这既是以灯光为线索的体现,也是写法上相互照应。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了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长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点明了火光的来源,突出了郝副营长舍己为人的英勇壮举。 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他甘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献身精神!
课文解读
1.阅读开头部分,回答问题。
结合全文看,文章开头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这有什么好处?
文章开头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便于下文叙述过去的事情,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注意。
2.阅读中间部分,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第5自然段的“多好啊”?
这是第二次出现“多好啊”的感叹,说这句话的是郝副营长,这是它对书中图画上生活的赞美。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没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见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下看书学习深感羡慕。这句“多好啊”道出了郝副营长美好的心愿,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也能在灯下学习,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2)谈谈你对“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了解到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受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
(3)如何理解“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句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为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的。“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既是对前面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3.学习结尾部分,回答问题。
第12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段话还有什么含义?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回忆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写回到灯光,与开灯照应,显得结构紧凑。这段话还寄托着哀思与愿望,那就是无论多长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都不应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
5.找出文中所有写灯光的句子。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与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结构图示


现在
往事
看到:千万盏灯,感到光明、温暖
听到:“多好啊!”震 动心灵引起回忆
现在:璀璨华灯下又想起→照应开头
缅怀
先烈
战斗前:看图→憧憬
战斗中:点燃书本引路
战斗后:壮烈牺牲
珍惜
幸福
生活
缩写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灯照耀着建筑。
(2)这个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自暴自弃的我。
精神鼓舞了我。
课后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