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二章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举一反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第二章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举一反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20 18:42: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考点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表所示。
生物的基本特征 内容
由细胞构成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生物体能由小长大,个体成熟后,能够进行繁殖,产生后代,保证种族的延续
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生物都能察觉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作出一定的反应
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生物子代个体之间以及亲代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
生物能不断进化 环境的变化促使生物不断向前发展、进化
典例1:(2023七上·义乌期末)如图是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团队研发的名为“绝影”的四足机器狗,它能稳健地爬陡坡。它的出现,让我国四足机器人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
A.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能够新陈代谢
C.能够生长发育 D.能繁殖后代
【答案】A
【解析】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能够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等。
【解答】机器狗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不能够新陈代谢,不能够生长发育 ,不能繁殖后代 ;
变式1:(2023七上·慈溪期末)用手触碰含羞草,含羞草叶片会自然下垂,这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应激性 B.繁殖 C.新陈代谢 D.生长
【答案】A
【解析】生物的特征有:有生命,能呼吸,能生长,能新陈代谢,能繁殖,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遗传和变异等;
【解答】植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叫做植物的应激性;
变式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我国唐代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属于   。
(2)“红杏出墙”并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3)“红杏出墙”争取阳光是红杏世代相传的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答案】(1)应激性(2)繁殖(3)遗传
【解析】(1)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2)生物具有繁殖的特征,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需要营养物质等,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解答】(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属于应激性。
(2)“红杏出墙”并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生物具有繁殖的特征。
(3)“红杏出墙”争取阳光是红杏世代相传的性状,红杏的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通过繁殖后代将遗传物质传递,因此该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
变式3:(2022七上·桐乡期中)小墩是某公司专为4~12岁孩子设计的机器人,有可爱的企鹅型外观,大眼睛眨呀眨可爱极了,智力水平和三到四岁孩子差不多,同时具备强大的语音交互功能,能根据主人要求自行走动,回答各种难题;还是孩子的忠实玩伴,一位机器人管家。
(1)那么小胖机器人属于   (填“生物”或者“非生物”),   生命(填“有”或“无”)。
(2)请你根据(1)做出的判断,从生物的特征方面说明原因。(至少写出四点)
【答案】(1)非生物;无
(2)解:生物有以下特征:如生物能呼吸(能新陈代谢)、能生长发育、能繁殖后代、能遗传和变异、由细胞构成、需要营养、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解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1)生物指的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必须具备一些生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繁殖;应激性。而机器人尽管能认识一定的符号,也能对人的口令做出反应,这些都不具备生物特征,所以不是生物,无生命。
(2)生物有以下特征:如生物能呼吸(能新陈代谢)、能生长发育、能繁殖后代、能遗传和变异、由细胞构成、需要营养、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考点二、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
(一)观察蜗牛的外形
(1)蜗牛的整个身体包括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蜗牛身背贝壳,其形态、颜色、大小不一,它们的贝壳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
(2)触角:两对,一对比较短,另一对比较长,顶端有眼。触角具有触觉、味觉、视觉和嗅觉功能。
(3)口:有牙齿,主食植物的根、叶和叶芽。
(二)观察蜗牛的爬行
把蜗牛放在玻璃板上,蜗牛会爬行,爬行时会在玻璃板上留下痕迹。蜗牛腹部有腹足,腹足是它的运动器官。蜗牛的腹足扁平、肌肉发达,有足腺,能分泌黏液,所以蜗牛经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此外,蜗牛也能在锋利的刀刃和垂直的墙壁上爬行。
(三)观察蜗牛是否有视觉
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蜗牛将爬向阴影。
实验表明:蜗牛有视觉。
(四)观察蜗牛是否有触觉
用铅笔头分别轻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蜗牛会有反应,当铅笔头接触蜗牛的触角时,蜗牛反应最快。当外界刺激较强烈时,蜗牛会将整个身体缩回壳内。
实验表明:蜗牛有触觉。蜗牛的触角非常灵敏,用来感受外界刺激。行动之前,它会先伸出小触角探测一番再前进。
(五)观察蜗牛是否有听力
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 米处,用力鼓掌,蜗牛会停止爬行。实验表明:蜗牛能感受到空气的震动。
(六)观察蜗牛的嗅觉
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方3厘米处,蜗牛会向远离米醋的方向爬行。在蜗牛前方的玻璃板上滴几滴蔗糖溶液,蜗牛会向着蔗糖溶液爬行。
实验表明:蜗牛有嗅觉。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蜗牛有视觉、触觉和嗅觉等,能感受空气的震动,能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七)蜗牛的生物特征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蜗牛有下列基本特征:①蜗牛具有严整的结构;②蜗牛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③蜗牛的生活需要营养等。
典例1:(2023七上·长兴期末)光照是蜗牛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之一。 有同学认为蜗牛喜欢的是弱光。为了研究光照强弱对蜗牛活动的影响,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把蜗牛放在玻璃板中央,将纸盒罩住玻璃板,纸盒上方的一半用半透的黑塑料袋盖住(便于提供弱光),另一半剪去盒底使其透光,并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
(1)本实验存在明显不足,请写出一点:    。
(2)完善方案后进行实验,如果蜗牛喜欢弱光,将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若方案完善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仍与猜想不符。对此,同学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D.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答案】(1)蜗牛数量太少,实验具有偶然性;
(2)蜗牛向黑塑料袋一侧移动
(3)B
【解析】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如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解答】(1)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出:他只取了一直蜗牛,数量太少了,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2)如果蜗牛喜欢弱光,那么蜗牛会往左边黑塑料袋一侧爬去;
(3)如果方案完善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仍与猜想不符。那么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做出假设;
变式1:(2022七上·富阳期中)观察蜗牛时,在蜗牛前方3 cm处,放上蘸有醋的棉花,发现蜗牛会向远离棉花的方向爬行,这说明蜗牛具有 (  ).
A.视觉 B.味觉 C.触觉 D.嗅觉
【答案】D
【解析】蜗牛具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但是没有听觉;
【解答】 观察蜗牛时,在蜗牛前方3 cm处,放上蘸有醋的棉花,发现蜗牛会向远离棉花的方向爬行,这说明蜗牛具有嗅觉;
变式2:某校学生在了解学校的生态系统构建时,对以下几种小动物进行了观察(实验后将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
(1)A、B与C、D的主要区别是身体背部没有   。
(2)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   呼吸的。
(3)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为更仔细地观察它,应借助以下哪种工具 (填字母)。
A.显微镜 B.放大镜 C.望远镜 D.天文望远镜
(4)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采取的措施是 (填字母)。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答案】(1)脊柱(或脊椎骨) (2)湿润的体表(或皮肤) (3)B (4)B
【解析】实验探究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解答】(1)A、B属于无脊椎动物,C、D属于脊椎动物,主要区别是身体背部没有脊柱(或脊椎骨)。
(2)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湿润的体表(或皮肤)呼吸的。
(3)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为更仔细地观察它,应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B符合题意。
(4)在做假设时最好是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做正面的假设,这样才能和实验的结果保持一致。如果做反面假设,就会与实验结果相反,这时我们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做出正面的假设,B符合题意。
变式3:(2022七上·义乌月考)某班在实验室做“观察蜗牛”的实验,第四小组有以下研究过程:
①小王说:蜗牛有听觉吗?
②旁边的小明说:它应该有听觉。
③小王说:我们可以试一下,拍一拍蜗牛爬行的桌子,制造响声。如果蜗牛有听觉,它的行为应该会发生明显变化。
④他们观察到多只原本爬行的蜗牛,在响声后都停止了爬行。
⑤小明笑着说:看来蜗牛是有听觉的。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是提出问题,②是得出结论
B.②是建立假设,③是收集事实与证据
C.③是设计方案,④是得出结论
D.③是设计实验方案,⑤是得出结论
(2)请指出实验方案中的一处错误,   。
【答案】(1)D
(2)③,在安静的环境中,敲击蜗牛所在的桌子,观察的不是对声音的反应,而是对震动的反应;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实验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①是提出问题;②是建立猜想和假设;③是设计实验方案;④是进行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⑤是下结论;所以正确的是D.
(2)此实验的错误之处是:③,在安静的环境中,敲击蜗牛所在的桌子,观察的不是对声音的反应,而是对震动的反应;
1.(2023七上·玉环期末)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灵门白蟹 B.普青”望潮” C.坎门鱼灯 D.干江盘菜
【答案】C
【解析】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能进行遗传和变异,7、绝大部分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A.灵门白蟹符合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A错误
B. 普清望潮符合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B错误
C. 坎门鱼灯不符合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C正确
D. 干江盘菜符合生物特征,属于生物,D错误
2.(2023七上·临海期末)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草履虫 B.蜻蜓 C.世界杯吉祥物 D.芦荟
【答案】C
【解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解答】A.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单细胞生物,属于生物,故A错误;
B.蜻蜓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生物,故B错误;
C.世界吉祥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故C正确;
D.芦荟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物,故D错误;
3.(2022七上·绍兴期中)一次,小华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小颗粒,下列选项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是(  )
A.能运动 B.是水中的小颗粒 C.绿色 D.会游向光照的一侧
【答案】D
【解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A:能运动不是生物的特征,故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B:是水中的小颗粒不是生物的特征,故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C:绿色不是生物的特征,故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D:会游向光照的一侧是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4.(2023七上·德清期末)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 B.枯树干上的木耳
C.做成风铃的贝壳 D.冬眠中的蛇
【答案】C
【解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②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③生物能生长;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殖和发育;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新型冠状病毒是病毒、木耳是真菌、冬眠的蛇是动物,都具有生命的特征,都属于生物;而做成风铃的贝壳没有生命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5.(2021七上·温州期末)在探究蜗牛是否有视觉时,小明先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再用书本遮在它上面,使其一半身体处于阴暗中,观察是否都爬向阴暗处。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结论,交流与讨论,蜗牛是否有视觉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对此建立假设“蜗牛是有视觉”,“ 小明先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再用书本遮在它上面,使其一半身体处于阴暗中 ”是实施实验步骤环节, 再观察是否都爬向阴暗处。
【解答】研究蜗牛是否有视觉: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我们发现蜗牛会向有光的地方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C选项的蜗牛是书本将它的身体遮住一半,之后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向,C符合题意。
6.(2023七上·上虞期末)近日,一位机器人导购员“小新”亮相杭州新华书店,大大的眼睛和圆圆的小嘴巴看起来十分可爱。“小新”能为顾客提供查书、找书等导购服务,并能唱歌、与小朋友聊天,如此萌的导购员自然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下列关于该“小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说会道”所以属于生物
B.有“脸部”表情所以是动物
C.无新陈代谢故无生物的基本特征
D.能“听懂”语言所以有神经组织
【答案】C
【解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由分析可知“能说会道”、有“脸部”表情、能“听懂”语言只是智能机器人的表现,而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小新”无新陈代谢故无生物的基本特征。
7.(2023七上·余姚期末)下列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种子发芽后的幼苗渐渐长大了,这是生物的繁殖现象
B.用玻璃棒触碰蚯蚓前端,蚯蚓迅速躲避,这是生物的应激性
C.同一只猫生出不同毛色的小猫,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D.小蝌蚪长成了一只青蛙,这是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现象
【答案】A
【解析】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生物体能生长;生物体具有应激性;生物体能生殖和发育;生物体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解答】A.种子发芽后的幼苗渐渐长大了,这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现象,A错误;
B.用玻璃棒触碰蚯蚓前端,蚯蚓迅速躲避,这是生物的应激性 ,B正确;
C.同一只猫生出不同毛色的小猫,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C正确;
D.小蝌蚪长成了一只青蛙,这是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现象 ,D正确;
8.(2023七上·龙港期末)由于甘肃省博物馆内部进行升级改造,工作人员正在为机器人重新规划导览路线;完成调试后,“优友” 将在省博彩陶展厅重新“上岗”,为参观者讲解甘肃的“彩陶故事” 机器人不属于生物,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它(  )
A.不能对人的指令做出反应 B.不能生长和繁殖
C.不需要进行维护 D.不能运动
【答案】B
【解析】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生物的特征有:能生长和发育,能繁殖,能呼吸,能新陈代谢,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等;
【解答】机器人不属于生物,因为它不能生长和繁殖;
9.(2022七上·长兴月考)指纹是人身上独特的“密码”,可以辨别人的身份。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这取决于细胞结构中的   。小柯同学用肉眼仔细观察自己的十个手指的指纹,属于   观察(填“直接”或“间接”)。若想要指纹变大,纹路变得更加清晰,可以用   继续观察(填仪器名称)。
【答案】细胞核;直接;放大镜
【解析】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
【解答】每个人的指纹不同,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在细胞核中, 小柯同学用肉眼仔细观察自己的十个手指的指纹,属于直接观察。若想要指纹变大,纹路变得更加清晰,可以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填仪器名称)。
10.(2022七上·鄞州期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藏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请试从科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   的特征。
(3)杏树长出的是杏,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   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   的特征。
【答案】(1)应激性
(2)繁殖
(3)变异
(4)生长和发育
【解析】生物的特征有: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繁殖,能遗传和变异,能生长和发育,能呼吸等;
【解答】(1) 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 ;
(2) 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繁殖的特征;
(3) 杏树长出的是杏,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变异现象;
(4) 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生长和发育的特征;
11.(2021七上·温州月考)小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树苗长高到底是哪个部分生长的结果,某同学对此作出假设:“小树长高是由树的下部不断生长而形成的。”由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在校园里选定一棵小树,在离地约1 m的B处刷上油漆,如右图所示。
②一年后,观察、测量并分析。
(1)如果观察到AB间的距离   (填“增大” “不变”或“缩短”),则证实该同学的假设是正确的。
(2)秋天到了,天气变凉了,树叶变黄了,渐渐开始落叶了,该过程体现了生物   的特征。
【答案】(1)增大(2)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解析】(1)一棵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与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有关。
(2)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3)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解答】(1)作出假设为:“小树长高是由树的下部不断生长而形成的。”,因此如果观察到AB间的距离增大,则证实该同学的假设是正确的。
(2)天气变凉了,为了减少树木里水和养分的消耗,树叶会开始变黄,掉落下来。树叶停止了工作,没有办法为树木制造养分了,这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2.(2021七上·温州月考)下首是关于珊瑚的介绍,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珊瑚虫身体很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用来捕获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它们能形成外壳,以保护身体。珊瑚虫大多群居生活,虫体- 代代死去,而它们分泌的外光却年深日久地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千姿百态的珊瑚,进而形成珊瑚礁,珊瑚虫与藻类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操类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藻类植物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积得超高,越有利于藻类植物的生存。由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利珊瑚岛,能够给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能够加固海边堤岸,扩大陆地面积。因此,人们应当保护珊瑚。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2)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风,分析原因。
【答案】(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
理由:珊瑚不具有生命现象,不具备生物的特征。
(2)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植物生长。
藻类植物的生长又为珊瑚虫提供充足的氧气。
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解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1.生物体都具有繁殖作用。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物体都能生长发育。4.生物体都具有应激性。5.生物体都具有遗传变异特性。6.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解答】 (1)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可知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
理由:珊瑚不具有生命现象,不具备生物的特征。
(2)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风, 主要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植物生长。藻类植物的生长又为珊瑚虫提供充足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13.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凭借常识或经验就能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但实际上,非生物也有许多特征与生物的特征相似,因此,对一个陌生的物体,我们有时并不能方便地判断它是否属于生物。此时,我们就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加以鉴别。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探究下面的问题:
有一群鸟在河边轮番攻击一个不明物体,该物体是花瓶状的,外壳上还有粉红色的小圆点。你如何判断该不明物体是否属于生物呢?
(1)第一步,列出生物的所有特征:   。
(2)第二步,分析上述情景,该不明物体具有哪些特征:   。
(3)第三步,为了作出正确判断,你还需要进行哪些观察或实验:   。
【答案】(1)能进行繁殖,有生长和发育的现象,具有应激性,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2)花瓶状,有外壳,外壳上有粉红色的小圆点
(3)观察它是否有感觉,对外界刺激能否作出反应等
【解析】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具有应激性、能生长和繁殖、能呼吸等特征。
【解答】判断不明物体是否属于生物,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列出生物的所有特征:能进行繁殖,有生长和发育的现象,具有应激性,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等等。
第二步,分析目前我们所了解的不明物体具有的特征:花瓶状,有外壳,外壳上有粉红色的小圆点。
第三步,进一步观察或实验:可以借助工具对其进行触碰,观察它是否有感觉,对外界刺激能否作出反应,也可以看它是否能生长等等。
14.(2022七上·义乌月考)小应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方案如下:
①取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浓糖水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②将经过饥饿处理的一小窝蚂蚁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③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取食情况。
(1)实验用一小窝蚂蚁而非一只蚂蚁,目的是   。
(2)若出现   的现象,则说明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3)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果,往往要做多次实验,这种做法称为   (填序号)。
①设置对照组 ②求平均值 ③设置重复组 ④排除无关变量
【答案】(1)排除实验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聚集在糖水处的蚂蚁比清水处多
(3)③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解答】(1) 实验中选用一小窝蚂蚁,而不是一只,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蚂蚁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实验中选用一小窝蚂蚁,而不是一只,目的是 排除实验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
(2) 如果有较多的蚂蚁在加浓糖水的棉花团处聚集,较少的或没有蚂蚁聚集在加清水的棉花团附近,则说明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3)为了要获得准确的结果,往往要做多次实验,③ 设置重复组,能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15.实验探究: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作出一定的反应。甲、乙两块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把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粒食盐和一滴肉汁时,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并从中得出结论。
(1)分别在图中(  )内用“→”表示草履虫移动的方向。
(2)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甲:   ;
乙:   。
(3)得出的结论:   。
【答案】(1)
(2)食盐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害刺激,它会逃避有害的刺激;肉汁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利刺激,它会趋向有利的刺激
(3)草履虫是生物体,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作出反应,根据题意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1)实验中在甲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粒食盐,食盐对于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一侧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培养液滴中,故草履虫的运动方向是“←”;在乙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滴肉汁,肉汁对于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所以在没有肉汁一侧的草履虫会游到有肉汁的培养液滴中去,故草履虫的运动方向是“→”.
(2)食盐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害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一侧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培养液中去;肉汁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所以在没有肉汁一侧的草履虫会游到有肉汁的培养液中去.
(3)分析试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草履虫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外界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16.(2021七上·绍兴月考)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⑴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⑵作出假设:   。
⑶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
如果在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为什么    。
⑷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答案】作出假设:鼠妇可能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实验的变量是光照;不可以,鼠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计算出鼠妇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的平均值;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环境中
【解析】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2)根据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因此作出假设:鼠妇可能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3)实验中其他条件都相同,但是环境不同,一组处于光照,另一组处于阴暗,因此实验变量是光照。鼠妇的数量太少,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4)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该计算出鼠妇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的平均值。由表格信息可知,鼠妇生活在阴暗环境中的数量多于生活在明亮环境中,因此得出结论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环境中。
17.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作出假设:   。
(2)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
如果在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为什么    。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答案】(1)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合理即可)
(2)光照;不可以;鼠妇数量太少,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3)计算出五次实验结果中,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鼠妇数量的平均值;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表达与交流。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通过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惟一性。
【解答】(1)由于提出的问题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可作出两种假设: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或鼠妇不会选择阴暗的环境都可以。
(2)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目的是设置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
不能用1只鼠妇,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应尽可能多选几只鼠妇,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3)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平均一只鼠妇,阴暗环境中平均九只,故可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考点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表所示。
生物的基本特征 内容
由细胞构成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生物体能由小长大,个体成熟后,能够进行繁殖,产生后代,保证种族的延续
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生物都能察觉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作出一定的反应
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生物子代个体之间以及亲代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
生物能不断进化 环境的变化促使生物不断向前发展、进化
典例1:(2023七上·义乌期末)如图是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团队研发的名为“绝影”的四足机器狗,它能稳健地爬陡坡。它的出现,让我国四足机器人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
A.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能够新陈代谢
C.能够生长发育 D.能繁殖后代
变式1:(2023七上·慈溪期末)用手触碰含羞草,含羞草叶片会自然下垂,这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应激性 B.繁殖 C.新陈代谢 D.生长
变式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我国唐代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属于   。
(2)“红杏出墙”并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3)“红杏出墙”争取阳光是红杏世代相传的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变式3:(2022七上·桐乡期中)小墩是某公司专为4~12岁孩子设计的机器人,有可爱的企鹅型外观,大眼睛眨呀眨可爱极了,智力水平和三到四岁孩子差不多,同时具备强大的语音交互功能,能根据主人要求自行走动,回答各种难题;还是孩子的忠实玩伴,一位机器人管家。
(1)那么小胖机器人属于   (填“生物”或者“非生物”),   生命(填“有”或“无”)。
(2)请你根据(1)做出的判断,从生物的特征方面说明原因。(至少写出四点)
考点二、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
(一)观察蜗牛的外形
(1)蜗牛的整个身体包括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蜗牛身背贝壳,其形态、颜色、大小不一,它们的贝壳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
(2)触角:两对,一对比较短,另一对比较长,顶端有眼。触角具有触觉、味觉、视觉和嗅觉功能。
(3)口:有牙齿,主食植物的根、叶和叶芽。
(二)观察蜗牛的爬行
把蜗牛放在玻璃板上,蜗牛会爬行,爬行时会在玻璃板上留下痕迹。蜗牛腹部有腹足,腹足是它的运动器官。蜗牛的腹足扁平、肌肉发达,有足腺,能分泌黏液,所以蜗牛经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此外,蜗牛也能在锋利的刀刃和垂直的墙壁上爬行。
(三)观察蜗牛是否有视觉
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蜗牛将爬向阴影。
实验表明:蜗牛有视觉。
(四)观察蜗牛是否有触觉
用铅笔头分别轻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蜗牛会有反应,当铅笔头接触蜗牛的触角时,蜗牛反应最快。当外界刺激较强烈时,蜗牛会将整个身体缩回壳内。
实验表明:蜗牛有触觉。蜗牛的触角非常灵敏,用来感受外界刺激。行动之前,它会先伸出小触角探测一番再前进。
(五)观察蜗牛是否有听力
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 米处,用力鼓掌,蜗牛会停止爬行。实验表明:蜗牛能感受到空气的震动。
(六)观察蜗牛的嗅觉
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方3厘米处,蜗牛会向远离米醋的方向爬行。在蜗牛前方的玻璃板上滴几滴蔗糖溶液,蜗牛会向着蔗糖溶液爬行。
实验表明:蜗牛有嗅觉。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蜗牛有视觉、触觉和嗅觉等,能感受空气的震动,能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七)蜗牛的生物特征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蜗牛有下列基本特征:①蜗牛具有严整的结构;②蜗牛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③蜗牛的生活需要营养等。
典例1:(2023七上·长兴期末)光照是蜗牛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之一。 有同学认为蜗牛喜欢的是弱光。为了研究光照强弱对蜗牛活动的影响,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把蜗牛放在玻璃板中央,将纸盒罩住玻璃板,纸盒上方的一半用半透的黑塑料袋盖住(便于提供弱光),另一半剪去盒底使其透光,并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
(1)本实验存在明显不足,请写出一点:    。
(2)完善方案后进行实验,如果蜗牛喜欢弱光,将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若方案完善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仍与猜想不符。对此,同学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D.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变式1:(2022七上·富阳期中)观察蜗牛时,在蜗牛前方3 cm处,放上蘸有醋的棉花,发现蜗牛会向远离棉花的方向爬行,这说明蜗牛具有 (  ).
A.视觉 B.味觉 C.触觉 D.嗅觉
变式2:某校学生在了解学校的生态系统构建时,对以下几种小动物进行了观察(实验后将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
(1)A、B与C、D的主要区别是身体背部没有   。
(2)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   呼吸的。
(3)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为更仔细地观察它,应借助以下哪种工具 (填字母)。
A.显微镜 B.放大镜 C.望远镜 D.天文望远镜
(4)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采取的措施是 (填字母)。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变式3:(2022七上·义乌月考)某班在实验室做“观察蜗牛”的实验,第四小组有以下研究过程:
①小王说:蜗牛有听觉吗?
②旁边的小明说:它应该有听觉。
③小王说:我们可以试一下,拍一拍蜗牛爬行的桌子,制造响声。如果蜗牛有听觉,它的行为应该会发生明显变化。
④他们观察到多只原本爬行的蜗牛,在响声后都停止了爬行。
⑤小明笑着说:看来蜗牛是有听觉的。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是提出问题,②是得出结论
B.②是建立假设,③是收集事实与证据
C.③是设计方案,④是得出结论
D.③是设计实验方案,⑤是得出结论
(2)请指出实验方案中的一处错误,   。
1.(2023七上·玉环期末)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灵门白蟹 B.普青”望潮” C.坎门鱼灯 D.干江盘菜
2.(2023七上·临海期末)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草履虫 B.蜻蜓 C.世界杯吉祥物 D.芦荟
3.(2022七上·绍兴期中)一次,小华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小颗粒,下列选项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是(  )
A.能运动 B.是水中的小颗粒 C.绿色 D.会游向光照的一侧
4.(2023七上·德清期末)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 B.枯树干上的木耳
C.做成风铃的贝壳 D.冬眠中的蛇
5.(2021七上·温州期末)在探究蜗牛是否有视觉时,小明先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再用书本遮在它上面,使其一半身体处于阴暗中,观察是否都爬向阴暗处。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A. B. C. D.
6.(2023七上·上虞期末)近日,一位机器人导购员“小新”亮相杭州新华书店,大大的眼睛和圆圆的小嘴巴看起来十分可爱。“小新”能为顾客提供查书、找书等导购服务,并能唱歌、与小朋友聊天,如此萌的导购员自然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下列关于该“小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说会道”所以属于生物
B.有“脸部”表情所以是动物
C.无新陈代谢故无生物的基本特征
D.能“听懂”语言所以有神经组织
7.(2023七上·余姚期末)下列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种子发芽后的幼苗渐渐长大了,这是生物的繁殖现象
B.用玻璃棒触碰蚯蚓前端,蚯蚓迅速躲避,这是生物的应激性
C.同一只猫生出不同毛色的小猫,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D.小蝌蚪长成了一只青蛙,这是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现象
8.(2023七上·龙港期末)由于甘肃省博物馆内部进行升级改造,工作人员正在为机器人重新规划导览路线;完成调试后,“优友” 将在省博彩陶展厅重新“上岗”,为参观者讲解甘肃的“彩陶故事” 机器人不属于生物,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它(  )
A.不能对人的指令做出反应 B.不能生长和繁殖
C.不需要进行维护 D.不能运动
9.(2022七上·长兴月考)指纹是人身上独特的“密码”,可以辨别人的身份。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这取决于细胞结构中的   。小柯同学用肉眼仔细观察自己的十个手指的指纹,属于   观察(填“直接”或“间接”)。若想要指纹变大,纹路变得更加清晰,可以用   继续观察(填仪器名称)。
10.(2022七上·鄞州期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藏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请试从科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   的特征。
(3)杏树长出的是杏,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   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   的特征。
11.(2021七上·温州月考)小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树苗长高到底是哪个部分生长的结果,某同学对此作出假设:“小树长高是由树的下部不断生长而形成的。”由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在校园里选定一棵小树,在离地约1 m的B处刷上油漆,如右图所示。
②一年后,观察、测量并分析。
(1)如果观察到AB间的距离   (填“增大” “不变”或“缩短”),则证实该同学的假设是正确的。
(2)秋天到了,天气变凉了,树叶变黄了,渐渐开始落叶了,该过程体现了生物   的特征。
12.(2021七上·温州月考)下首是关于珊瑚的介绍,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珊瑚虫身体很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用来捕获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它们能形成外壳,以保护身体。珊瑚虫大多群居生活,虫体- 代代死去,而它们分泌的外光却年深日久地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千姿百态的珊瑚,进而形成珊瑚礁,珊瑚虫与藻类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操类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藻类植物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积得超高,越有利于藻类植物的生存。由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利珊瑚岛,能够给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能够加固海边堤岸,扩大陆地面积。因此,人们应当保护珊瑚。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2)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风,分析原因。
13.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凭借常识或经验就能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但实际上,非生物也有许多特征与生物的特征相似,因此,对一个陌生的物体,我们有时并不能方便地判断它是否属于生物。此时,我们就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加以鉴别。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探究下面的问题:
有一群鸟在河边轮番攻击一个不明物体,该物体是花瓶状的,外壳上还有粉红色的小圆点。你如何判断该不明物体是否属于生物呢?
(1)第一步,列出生物的所有特征:   。
(2)第二步,分析上述情景,该不明物体具有哪些特征:   。
(3)第三步,为了作出正确判断,你还需要进行哪些观察或实验:   。
14.(2022七上·义乌月考)小应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方案如下:
①取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浓糖水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②将经过饥饿处理的一小窝蚂蚁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③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取食情况。
(1)实验用一小窝蚂蚁而非一只蚂蚁,目的是   。
(2)若出现   的现象,则说明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3)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果,往往要做多次实验,这种做法称为   (填序号)。
①设置对照组 ②求平均值 ③设置重复组 ④排除无关变量
15.实验探究: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作出一定的反应。甲、乙两块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把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粒食盐和一滴肉汁时,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并从中得出结论。
(1)分别在图中(  )内用“→”表示草履虫移动的方向。
(2)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甲:   ;
乙:   。
(3)得出的结论:   。
16.(2021七上·绍兴月考)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⑴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⑵作出假设:   。
⑶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
如果在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为什么    。
⑷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17.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作出假设:   。
(2)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
如果在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为什么    。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