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45分钟 满分:4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Ca— 40 Cu— 64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 每小题1分, 共12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 《天工开物》中记载“蜀省井盐”的制备步骤, 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2. 2023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垃圾分类回收
B. 加快CO2资源化利用研究
C. 长期大量施用同种磷肥
D. 使用光降解塑料
3. 厨房中蕴含很多化学知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小苏打烘焙糕点
B.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 用食盐作调味剂
D. 用纯碱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4.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 多个步骤中都使用了玻璃棒。下列关于玻璃棒的用途叙述不正确的是( )
5. 磷元素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其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磷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金属元素
B. 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
C. 相对原子质量为30. 97 g
D. 是农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6. 铜制的眼镜架, 时间久了表面有一层绿色的锈渍, 其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 2CO3]。下列有关碱式碳酸铜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 属于盐 B. 由五种元素组成
C. 相对分子质量为222 g D. 铜、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5
7. 化肥和农药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硝酸钾属于复合肥
B. 将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合使用, 有利于提高肥效
C. 大量施用农药会导致环境和农产品污染, 因此要禁止施用农药
D. 植物的叶片发黄, 应施用磷肥来改善其生长状况
8. 工业上用CO2和NH3合成尿素[CO(NH2) 2], 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①是化合反应
B. 反应②中, 反应前后的原子个数减少
C. 尿素中, 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 7%
D. 施用尿素主要是为了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
9. 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中, 正确的是( )
A. 复分解反应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则有沉淀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B. 常温下, 碱溶液的pH大于7, 碳酸钠溶液的pH也大于7, 因此碳酸钠属于碱
C. 在稀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液体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不变色, 说明稀盐酸与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D.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足量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Na2SO4
10. 某自热火锅的发热包成分标识如下表:
成分
生石灰、苛性钠、铝粉、活性炭、铁粉、碳酸钠
下列各组物质中, 所属类别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物质 生石灰、苛性钠 活性炭、碳酸钠 苛性钠、碳酸氢钠 铁粉、铝粉
类别 碱 含碳化合物 盐 金属单质
11. 下列各组中, 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结论
A 在某化肥中加入熟石灰固体, 研磨后有氨味 该化肥是氯化铵
B 将某固体研碎后加入稀盐酸中, 产生大量气泡 该固体中含有碳酸钙
C 在某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2-4
D 加热碳酸氢铵时, 闻到刺激性气味 加热碳酸氢铵时有氨气生成
12. 尿素[CO(NH2)2]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较大, 它在土壤中的转化和吸收过程模拟如图1所示, 土壤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得出的下列结论中, 正确的是( )
A. Ⅰ中氮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
B. Ⅱ中生成的铵态氮肥中一定含有NH4Cl
C. 暴雨会使Ⅲ中铵态氮肥的营养流失
D. 由图2可知, 降温结晶能分离NH4HCO3与Na2SO4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 共28分)
13. (5分) 阅读下列短文, 回答问题。
农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C、H、O、N、P、K、Ca、Mg等, 其中N、P、K的需要量较大, 因此含上述元素的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含有N、P、K中的两种或三种营养元素) 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碳酸氢铵(NH4HCO3) 是常见的氮肥, 不稳定, 受热易分解生成水、一种温室气体以及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导致肥效降低。科技人员分别研究了温度、含水量对碳酸氢铵分解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化肥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不合理施用化肥会造成浪费, 并带来环境问题, 因此要合理施用化肥。农家肥中所含的营养物质较为全面, 肥效长而稳定并且能使土壤疏松, 但是营养物质的含量较低, 肥效较慢。农家肥与化肥一起使用, 能全面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还能改良土壤结构。
(1) 写出一种常见的复合肥: ________(填化学式) 。
(2) 由文中两图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碳酸氢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短文分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
A. 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施用量越大越好
B. 农家肥具有较好的环保效果, 故可以替代化肥
C. 农家肥与化肥一起使用, 对农作物生长及保护土壤起到良好作用
14. (5分) 小文同学做粗盐(含难溶性杂质) 提纯的实验并计算精盐产率, 下图是部分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仪器m的名称是________。
(2) 按操作②过滤后, 滤液仍然浑浊, 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 。
(3) 操作③中, 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图中几种操作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填序号) 。
(5) 操作①的溶解过程中有部分液体溅出, 会使所得精盐的产率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
15. (6分) 海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利用海水可制取金属镁等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的实验流程如下:
(1) 操作Ⅰ中, 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__; 加入过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操作Ⅲ的名称是________。
(3) 在固体B中加入试剂X,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 (7分) 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 他为纯碱和氮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工业纯碱中可能混有少量氯化钠, 某兴趣小组对工业纯碱样品展开了探究。
【活动一】探究Na2CO3溶液的酸碱性
(1) 纯碱是Na2CO3的俗称, 纯碱属于________(填“酸”“碱”或“盐”) 。取少许Na2CO3溶液于试管中, 然后滴加2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成红色, 说明Na2CO3溶液呈______性。
【活动二】探究纯碱样品中是否含有NaCl
(2) 取少量纯碱样品, 加水溶解后, 先加入过量稀硝酸, 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然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适量AgNO3溶液, 观察到有____________产生, 说明样品中含有NaCl。
(3) 分别用以下试剂代替(2) 中的稀硝酸进行实验, 然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适量AgNO3溶液, 也能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NaCl的是________(填字母) 。
A. CaCl2溶液 B. 稀盐酸 C. Ba(NO3) 2溶液
【活动三】测定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两个测定方案:
方案一: 如图1所示, 取样品于锥形瓶中, 加入足量稀盐酸。反应结束后, 根据干燥管的增重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二: 将样品加水溶解后, 加入过量CaCl2溶液, 搅拌至反应完全。过滤、洗涤、干燥, 称量沉淀的质量, 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
(4) 方案一的锥形瓶内,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两个方案中, __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更优。
注意: 若答对以下小题奖励3分, 化学总得分不超过40分。
(5) 小明对方案一中的装置及药品的改进如图2所示。
①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装置A中的反应结束后, 需要从装置A的左端通入N2。若不进行这一步操作, 则会导致测得的Na2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
17. (5分) 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沉淀法测定某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将Ca(OH)2 溶液逐渐滴入50 g Na2CO3溶液中, 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Ca(OH) 2溶液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 实验过程中, 小明取少量上层溶液, 加入足量稀盐酸, 始终无气泡产生, 由此小明判断所取溶液为B点对应的溶液。小林认为小明的结论有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计算该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一、1. D 【点拨】开井口、下石圈、汲取卤水, 这些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因此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 井火煮盐的过程中涉及燃烧, 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选D。
2. C 【点拨】分类回收垃圾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A不符合; 加快CO2资源化利用研究, 能有效减少CO2的排放, 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B不符合; 长期大量施用同种磷肥会造成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 不利于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 C符合; 使用光降解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D不符合。故选C。
3. D 【点拨】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 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使糕点更加松软, 因此可用小苏打烘焙糕点, A正确;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可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正确; 食盐具有咸味, 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钠, 在生活中常用作调味剂, C正确; 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 碳酸钠与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氢氧化镁等) 不反应, 因此用纯碱无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D错误。故选D。
4. B 【点拨】粗盐溶解时,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可以加快粗盐溶解, A正确; 过滤时, 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而不是加速过滤, B错误; 蒸发过程中,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C正确; 蒸发结束后, 待装置冷却, 使用玻璃棒将固体转移到称量纸上, D正确。故选B。
5. D 【点拨】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A错误; 磷元素的原子中, 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5, B错误; 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 97,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单位为“1”, 不是“g”, 常常省略不写, C错误; 氮、磷、钾是农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D正确。故选D。
6. A 【点拨】Cu2(OH) 2CO3由Cu2+、OH-、CO2-3构成, 属于盐, A正确; Cu2(OH) 2CO3由Cu、O、H、C四种元素组成, B错误; Cu2(OH) 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2+(16+1) ×2+12+16×3=222, 其单位为“1”, 不是“g”, 常常省略不写, C错误; Cu2(OH) 2CO3中, Cu、O元素的质量比为(64×2) :(16×5) =8:5, D错误。故选A。
7. A 【点拨】硝酸钾中含有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和氮元素, 属于复合肥, A正确; 草木灰呈碱性, 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合会生成氨气, 肥效会降低, B错误; 大量施用农药会导致环境和农产品污染, 因此要合理施用农药, 而不是禁止施用农药, C错误; 磷肥可以促进作物生长, 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氮肥具有促进植物的茎、叶生长茂盛, 叶色浓绿, 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 因此植物的叶片发黄应施用氮肥, D错误。故选A。
8. A 【点拨】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NH3===NH2COONH4;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NH2COONH4===NH2CONH2+H2O。反应①属于化合反应, A正确; 所有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②中, 反应前后的原子个数不变, B错误; 尿素中, 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6. 7%, C错误; 尿素是氮肥, 氮肥可以使作物茎叶茂盛、叶色浓绿, 能增强作物抗寒、抗旱能力的是磷肥, D错误。故选A。
9. D 【点拨】复分解反应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但有沉淀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如CO2+Ca(OH) 2===CaCO3↓+H2O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A错误; 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属于盐, B错误; 在稀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液体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不变色, 不能说明稀盐酸与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也可能是稀盐酸过量, 酸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C错误;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足量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白色沉淀是硫酸钡或氯化银,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Na2SO4、K2SO4或AgNO3等物质, D正确。故选D。
10. D 【点拨】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 属于氧化物, 不属于碱, A错误; 活性炭属于混合物, 其主要成分是碳单质, 不属于含碳化合物, B错误; 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 属于碱, C错误; 铁粉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铝粉是由铝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它们都属于金属单质, D正确。故选D。
11. D 【点拨】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有氨味的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 铵态氮肥可能是氯化铵, 也可能是碳酸氢铵、硝酸铵、硫酸铵等, A错误; 将某固体研碎后加入稀盐酸中, 产生大量气泡, 该固体中可能含有碳酸钙, 也可能含有碳酸钠或活泼金属等, B错误; 在某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SO2-4, 也可能含有Ag+、CO2-3等, C错误; 加热碳酸氢铵闻到刺激性气味, 是因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 D正确。故选D。
12. C 【点拨】尿素在土壤中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铵态氮肥才能被植物吸收, 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尿素中的氮元素, A错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反应物中不含氯元素, 故生成的铵态氮肥中不可能含有NH4Cl, B错误; 由于铵盐都易溶于水, 暴雨会使Ⅲ中铵态氮肥的营养流失, C正确; 根据NH4HCO3与Na2SO4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温度低于t1 ℃时, Na2SO4和NH4HCO3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降低而迅速减小, 降温结晶无法分离这两种物质, D错误。故选C。
二、13. (1) KNO3(合理均可)
(2) 温度越高、含水量越高时, 碳酸氢铵的分解率越大
(3) NH4HCO3 H2O+NH3↑+CO2↑
(4) C
【点拨】(1) 含有N、P、K中的两种或三种营养元素的化肥属于复合肥, 如KNO3中含有N、K两种营养元素, 因此属于复合肥。(2) 由图可知, 温度越高、含水量越高时, 碳酸氢铵的分解率越大。(3) 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 H2O+NH3↑+CO2↑。(4) 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不合理施用会造成浪费, 并带来环境问题, 因此要合理施用, A错误; 农家肥具有较好的环保效果, 但是营养物质的含量较低, 肥效较慢, 因此不能替代化肥, B错误; 农家肥与化肥一起使用, 能全面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还能改良土壤结构, 对农作物生长及保护土壤起到良好作用, C正确。故选C。
14. (1) 烧杯
(2) 滤纸破损(或漏斗中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合理均可)
(3) 防止局部温度过高, 造成液滴飞溅
(4) ④①②③
(5) 偏低
【点拨】(1) 仪器m是烧杯。(2)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 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漏斗中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导致部分液体未经滤纸的过滤作用, 直接流入盛接滤液的烧杯中。(3) 操作③为蒸发, 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 防止局部温度过高, 造成液滴飞溅。(4) 粗盐提纯的主要实验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 故操作的正确顺序为④①②③。(5) 操作①的溶解过程中有部分液体溅出, 会使所得精盐的质量偏小, 最终会使所得精盐的产率偏低。
15. (1) 漏斗; 将MgCl2完全转化为Mg(OH) 2
(2) 蒸发
(3) Mg(OH) 2+2HCl===MgCl2 +2H2O; 复分解反应
【点拨】分析流程图:在MgCl2溶液(含有少量NaCl) 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得到溶液A和固体B, 由于NaOH能与MgCl2反应生成Mg(OH) 2和NaCl, 因此溶液A中含有NaOH和NaCl, 固体B是Mg(OH) 2。向溶液A和固体B中分别加入试剂X得到NaCl和MgCl2, 故试剂X为稀盐酸。(1) 操作Ⅰ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 因此是过滤操作, 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 、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其中烧杯、漏斗和玻璃棒属于玻璃仪器; 实验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是为了将MgCl2完全转化为Mg(OH) 2。(2) 操作Ⅲ是由NaCl溶液得到NaCl晶体, 因此是蒸发操作。(3) 在固体B[即Mg(OH) 2]中加入稀盐酸, Mg(OH) 2与稀盐酸反应生成MgCl2和H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 2+2HCl===MgCl2+2H2O,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16. (1) 盐; 碱
(2) 白色沉淀
(3) C
(4) Na2CO3+2HCl=== 2NaCl+H2O+CO2↑; 方案二
(5) ①防止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干扰实验; 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C, 干扰实验 ②偏小
【点拨】(1) Na2CO3由Na+和CO2-3构成, 属于盐; 向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说明Na2CO3溶液显碱性。(2) 由结论可知, 样品中含有Na2CO3、NaCl, 加入过量稀硝酸, 稀硝酸与Na2CO3反应生成NaNO3、CO2和H2O,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 AgNO3与NaCl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和NaNO3。(3) 加入CaCl2溶液或稀盐酸, 都会引入氯离子, 不能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A、B均不符合; 加入过量Ba(NO3) 2溶液, Ba(NO3) 2与Na2CO3反应生成BaCO3沉淀和NaNO3, 可以除去Na2CO3, 且不会对NaCl的检验产生干扰, C符合。(4) 方案一中, 锥形瓶内的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NaCl、H2O和CO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 2NaCl+H2O+CO2↑; 方案二中发生的反应是Na2CO3+CaCl2=== CaCO3↓+2NaCl。方案一与方案二相比, 方案一根据干燥管的增重来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 未考虑干燥管还能吸收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 方案二根据生成的CaCO3的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 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因此方案二更优。(5) ①盐酸具有挥发性, 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会被氢氧化钠吸收, 对实验有干扰; 稀硫酸没有挥发性, 对实验没有干扰。装置D中氢氧化钠固体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C, 对实验造成干扰。②当装置A中完全反应后, 不再产生气泡, 需要从装置A的左端通入氮气。若不进行这一步操作,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全部被氢氧化钠吸收, 则会导致测得的Na2CO3的质量分数偏小。
17. (1) C点对应的溶液中Ca(OH) 2溶液过量, 加入稀盐酸也无气泡产生
(2) 解:设该Na2CO3溶液中Na2CO3的质量为x。
Na2CO3+Ca(OH) 2=== CaCO3↓+2NaOH
106 100
x 5 g
= x=5. 3 g
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 6%。
答:该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