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核舟记 教案2(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5.3 核舟记 教案2(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05 11:1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调整意见
复习导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
“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二、 讲解3—6段。
学生结合工具书自主翻译,合作探究内容。
????第3段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课堂小结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作业
普通班:完成名校课堂1——8题
重点班:完成名校课堂1——8题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