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如图)上铭文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了分封制的内容包括( )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D.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2.西周时期,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3.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4.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他的建立者是( )
A.汤 B.禹 C.启 D.周武王
5.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或古代先王圣贤后裔等,分别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诸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随王祭祀等义务,以起到捍卫王室、以藩屏周的作用。从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分封制使周朝加强了中央集权 B.分封的目的是笼络宗亲,奖赏功臣
C.诸侯需要尽到自己的义务 D.分封制的实行加速了周王室衰弱
6.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东周 B.春秋、战国 C.西周、战国 D.东周、战国
7.它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它”是( )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牧野之战
8.《三字经》有云:“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D.早期文明的起源
9.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是( )
A.夏朝—西周—商朝 B.夏朝—商朝—东周
C.夏朝—商朝—西周 D.夏朝—东周—西周
10.“天下为公”被“家天下”局面所取代的历史事件是( )
A.舜禅让给禹 B.禹建立夏朝 C.启继承父位 D.商汤灭夏
11.《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包含了很多历史信息。下图《三字经》空缺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 )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________,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A.夏有禹 B.周武王 C.五霸强 D.七雄出
12.“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亡在前771。”上述歌谣主要反映了( )
A.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B.夏商周时期政局安定
C.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D.统治残暴导致亡国
13.王明同学在了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段历史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下面的知识点, 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B.商汤战胜夏朝的启,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C.商朝的最后一个王纣,修筑豪华宫殿,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最后被灭。
D.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14.从夏、商、周的兴亡历史中,我们能够得到的正确历史教训不包括( )
A.统治者要勤政爱民,施行仁政 B.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C.统治者应亲近贤人,远离小人 D.统治者对待敢于反对者应残酷无情
15.“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 )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西汉的“大一统”
16.山西简称“晋”,据《史记·晋世家》记载:“约周成王十年,成王与其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日,以此封若”,于是封叔虞于唐地,唐叔虞死后,儿子姬燮继位后,迁居到晋水之傍,故将国号改称“晋”。从材料中可以,“晋”的由来得益于(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三家分晋 D.长平之战
17.下图是西周政治制度示意图,人物身份自上而下对应正确的是( )
A.周王—士—卿大夫—诸侯 B.国王—诸侯—卿大夫—士
C.诸侯—国王—卿大夫—士 D.诸侯—卿大夫—士—周王
18.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种制度,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奴隶制 D.推举制
19.“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察举制
20.(封),《说文解字》解释:爵(授予)諸候(侯)之土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这里解释的古代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哪一项民主制度?请举一例说明古代的哪位先贤是通过这种制度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
(2)材料二反映出中国古代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说说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什么制度?实行这种制度有何意义。
22.某校七年级(3)班的同学围绕“早期国家”这一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历史老师展示下列演示图,请你填写:
材料二 我国早期国家君主研究,请你填写:
朝代 开国之君 亡国之君
夏 ① 桀
商 ② ③
西 周武王 ④
材料三 夏桀统制时期,政治黑暗腐朽,诸侯互相攻伐。商汤乘机灭掉了一些亲夏的诸侯国,举兵西向伐夏。《孟子·梁惠王下》说:当时各地人民欢迎商军“若大旱之望云霓。”可见汤伐夏是很得人心的。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商帝辛“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又大修离宫别馆,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大小贵族无不沉湎于酒色。于是对平民和奴隶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矛盾激化。
——《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填空:A ;B 。
(2)根据材料一中演示图,你认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演进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填空:① ;② ;③ ;④ 。
(4)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黄河文化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各种人类文明活动,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黄河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如敦煌的莫高窟、榆林的剪纸、洛阳的唐三彩、巩义的小相舞狮等,多元的艺术形式与卓越的艺术水平体现了黄河文化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黄河的治河工程在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黄河治河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与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严密契合。
——陈丽珍《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价值传承——评<黄河文化概说>》
(1)据材料一,分析黄河流域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
(2)据材料二,概括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请你为传承黄河文化写一条宣传标语。
24.远去的历史总会给我们留下探究的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图1遗址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文明进程?图2的遗址位于今天哪个城市?其作为商朝国都开始于谁统治时期?
材料二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的利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钢器。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在牧野的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2)据所学推断利簋上记述的在牧野的这场战争的交战双方及结局。
(3)从历史发展的时序角度看,上述材料体现的主题是什么?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周成王封克做……平息动乱”概括可知,周成王将匽这个地方的土地和臣民都分封给了克。克接收并管理匽。因此这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分封制中“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的内容,A项正确;材料中“克”平定当地动乱,但没提到随天子出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周天子缴纳贡品、觐见周天子,排除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可知,西周社会等级森严。西周时,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最下层的是广大平民和奴隶,各等级之间等级森严。根据题意,A项正确;社会的腐败现象,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与西周的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部落时代”对应的是原始社会后期。“封建时代”对应的是西周时期,封建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实行封邦建国,C项正确;夏朝和商朝与题干的“封建时代”不符,排除AB项;“郡县时代”对应的是秦朝,秦朝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他的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B项正确;汤建立了商朝,与题干“夏朝”不符,排除A项;启是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排除C项;周武王建立了西周,与题干“夏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题干中诸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朝觐述职等义务,可以看出诸侯需要尽自己的义务,C项正确;分封制使得诸侯要对周天子尽义务,但这不是中央集权,诸侯国的内部事务由其自身进行管理,排除A项;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拱卫王室,以藩屏周,不是单纯地奖励功臣、笼络宗亲,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出实行分封制加速了周王室的衰弱,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而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史称东周,A项正确;B项中没有西周,排除B项;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C项少了春秋,排除C项;D项少了春秋,而且错误的把东周和战国划为两个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它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D项正确;阪泉之战发生在黄帝与炎帝之间,排除A项;涿鹿之战与黄帝、炎帝联合战胜蚩尤相关,排除B项;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与“武王伐纣”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可知,材料中主要涉及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诞生,B项符合题意;A项与秦朝有关,排除A项;C项与夏商周时期不符,排除C项;D项与原始社会时期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汤所亡,汤建立商朝,都城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故①为夏朝,②为商朝,③为西周,C项正确;ABD项顺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依据题干的““天下为公”被“家天下”局面所取代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位国王,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因此,“天下为公”被“家天下”局面所取代的历史事件是启继承父位,C项正确;舜禅让给禹是禅让制,排除A项;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B项;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反映的是夏朝的兴亡;“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反映的是商朝的兴亡;以此类可知,“________,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反映的是周朝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B项正确;夏有禹说的是夏朝,与“始诛纣”无关,排除A项;五霸强、七雄出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与“始诛纣”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由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商纣暴虐施酷刑”“周王无道国人起”可知,上述歌谣主要反映了统治者的残暴导致国家灭亡,结合所学可知,夏桀、商纣王、周幽王都因为残暴的统治,导致国家灭亡,D项正确;题干和人民生活相对安定无关,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夏商周时期政局安定,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灿烂的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夏、商、西周的兴亡”和所学知识可知,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夏、商、周的兴亡”和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的灭亡都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统治者对待敢于反对者应残酷无情是暴政的体现,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夏、商、周的灭亡都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所以可得到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施行仁政,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夏、商、周灭国之君实行暴政,失去民心,最终导致亡国,由此可得到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统治者应亲近贤人,远离小人有利于巩固统治,属于正确的历史教训,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的“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等信息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题干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你看广褒无垠的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国君的封土;你看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奴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B项正确;夏朝的“家天下”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标志,排除A项;秦朝的郡县制与题干的“诸侯立家”不符,排除C项;西汉的“大一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于是封叔虞于唐地”,结合所学知识: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材料中周成王封地给其弟叔虞,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封地,改国号为“晋”,这些都与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的特点相符合,B项正确;禅让制是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指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材料中的“晋”是在周朝时期,与禅让制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晋”的由来,而三家分晋是“晋”的分裂,排除C项;长平之战是在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战役,与“晋”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即“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期,为了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先代贵族、亲戚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有权管理封地内的居民,有权将自己的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进行朝贡述职,还必须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和军队,接受周天子的调遣,保卫周王。西周时实行的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排除A项;奴隶制是指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排除C项;推举制和诸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根据题干“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选举部落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夏启后王位继承制度,排除C项;察举制是西汉的人才选拔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爵(授予)諸候(侯)之土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因此材料解释的古代制度是分封制,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子孙的传承制度,与题干内容“爵(授予)諸候(侯)之土也”不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与题干内容“爵(授予)諸候(侯)之土也”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题干内容“爵(授予)諸候(侯)之土也”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1)禅让制。尧、舜、禹。(一个即可)
(2)世袭制。
(3)分封制。意义: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可知,材料一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都是通过这种制度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
(2)制度:据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可知,材料二反映出古代实行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制度:根据材料“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西周等级制度。实行这种制度的意义是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2.(1) 部落 国家
(2)规模从小到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孤立、松散到融合、紧密。
(3) 禹 汤 商纣王 周幽王
(4)统治者实行暴政,导致国家灭亡。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以人民的利益为主,为人民谋福利。
【详解】(1)填空:根据材料一“原始人群→氏族→A→部落联盟→B”及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由原始人群发展到氏族,再发展到部落,再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因此,A部落;B国家。
(2)特点:根据材料一“原始人群→氏族→A→部落联盟→B”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演进的特点有,部落规模从小到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孤立、松散到融合、紧密;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3)填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夏朝的末代君主是桀,他荒淫无道,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反对桀的暴政。因此材料二,夏的开国之君①是禹。亡国之君是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经过多次迁都,后来定都殷;商朝的末代君主是纣,他残暴无道,施用酷刑,而且荒淫无道,失去了民心,导致了国家灭亡。因此材料二中,商的开国之君②是汤;亡国之君③是商纣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的末代君主是周幽王,他荒淫无道,“烽火戏诸侯”失去了民心,导致了国家灭亡。西周的开国之君周武王;亡国之君④是周幽王。因此,①禹;②汤;③商纣王;④周幽王。
(4)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三“夏桀统治时期,政治黑暗腐朽,诸侯相互攻伐….”,材料四“商帝辛“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阶级矛盾激化”可知,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实行暴政,失去了民心,社会矛盾激化,导致了国家灭亡。
启示:根据夏商西周灭亡,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以人民的利益为主,为人民谋福利。
23.(1)地位:黄河流域文明在文明起源中占主导他们,黄河流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主体地位。
(2)意义、标语: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泉。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详解】(1)地位: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原始先民很多,西周分分封诸侯,大部分也在黄河流域,这说明黄河流域文明在文明起源中占主导他们,黄河流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主体地位。
(2)意义: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黄河文化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各种人类文明活动,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黄河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如敦煌的莫高窟、榆林的剪纸、洛阳的唐三彩、巩义的小相舞狮等,多元的艺术形式与卓越的艺术水平体现了黄河文化极高的艺术价值”可知,这体现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泉。
标语: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我们宣传黄河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24.(1)朝代:夏朝;城市:河南的安阳;统治时期:盘庚。
(2)交战双方:周武王的军队和商朝的军队;结局: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3)主题:夏商周的更替。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1:二里头遗址位置示意图”、“图二:殷墟遗址中的车马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遗址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登记界限。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图2的殷墟遗址位于今天的河南安阳,其作为商朝国都开始于盘庚统治时期,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2)根据材料二“他随武王参加在牧野的战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
(3)主题: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遗址反映的夏朝,图2遗址反映的商朝,材料二反映的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从历史发展的时序角度看,可知,上述材料体现的主题是夏商周的更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