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17:0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教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教师
课题 1.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时间
课 标 描 述 总 目 标 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2.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学 段 目 标 阅读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习作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材分析 1.在本单元的地位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2.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从单元选文和学习内容来看,课程内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这个学习任务群在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内容”要求包括“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感情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教学提示”中则提出“可以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本单元人文主题、重点学习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这些表述和要求,是一致的。 3.单元之间的关系 除了指向人文主题的导语,统编教材自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还安排了语文要素,它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是本单元也是统编教材明确出现的第一条语文要素,有其特定的教与学的价值。“新鲜感”是学生阅读时的个性体验,不同的学生读同一篇课文,产生新鲜感的词句或许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富有“新鲜感”的是让学生感觉比较陌生的词语、优美生动的表达、新奇动人的情节等。 4.课文特点 单元主题:校园生活 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这篇课文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这所学校的美丽与团结,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与众不同。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学情分析 1.已有认知 三年级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经过两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识字写字理解课文的能力。 2.学习障碍 但三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虽然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一课是三年级的第一课。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我们要考虑两个学段语文教学的衔接性。既要关注字词的教学。又要教给学生品读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关注有新鲜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课文内容,畅谈校园生活,迁移运用课文中相关句子练习表达。 3.学会书写五个横画较多的字。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课文中相关句子,畅谈学校生活。
设计思路 围绕目标, 进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一)评价任务 围绕教学目标,以课后习题为支撑,设计了以下的评价任务,来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落实。 与目标一相对应的评价任务: 1.读一读:朗读课文,是否关注有新鲜的词语和句子。 2.说一说:能否感受到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听一听:是否可以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 4.悟一悟:能否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好相关内容。 与目标二相对应的评价任务: 1.说一说:结合课文内容,畅谈校园生活。 2.练一练:迁移运用课文中相关句子练习表达。 与目标二相对应的评价任务: 1.写一写:书写是否正确、工整、美观。 (二)学习活动 将评价任务镶嵌于学习活动中,以“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为切入点,共设计了以下三个学习活动。 与目标一和评价任务一相对应的学习活动: 1. 词串复习,再现画面 2. 活动探究,聚焦“新鲜感” 与目标二和评价任务二相对应的学习活动: 1. 畅谈生活,运用“新鲜感” 2.总结拓展,巩固新鲜感 与目标三和评价任务三相对应的学习活动: 写一写:学会书写五个横画较多的字。
资源与工具 PPT课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预设时间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知 三、练习运用 四、学写生字 (一)词串复习,再现画面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所充满新鲜感的小学它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2.出示学习目标。 3.让我们借着这些词语,再次走进这篇课文。出示词语,读词语。 4.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上学路上的情景,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魅力之处。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一下学校上课和下课的语句,看看又能体会到哪些新鲜感。 (二)活动探究,聚焦“新鲜感” 1.出示自主活动提示;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一课,完成自学活动一。 2.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 预设一:这些动物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这么安静? 引导学生积累形容学习认真的词语和形容读书认真的词语。 带着感受朗读课文 教师总结:不一样的观察视角带给我们新鲜感。 预设二:这些活动你玩过吗? 播放视频,介绍孔雀舞。 出示图片,介绍摔跤。 (3)带着感受朗读课文 (4)教师小结:陌生的活动让我们觉得很新鲜。 (5)引导发现表达方式的新鲜感。 (6)教师小结: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带给我们新鲜感。 (7)齐读课文,感受新鲜。 预设三:这些是图上看到的景物,大青树下的校园还藏着许多新鲜的实物,所以这还有一个省略号。 教师小结:这些富有乡村气息、陌生的景物让我们感到很新鲜。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 总结:你知道如何寻找具有新鲜感的词句了吗? 新鲜感无处不在,关键是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在学习中去发现,去积累。 (三)畅谈生活,运用“新鲜感” 1.体会特别:参观到这里,你发现这所小学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出示活动要求,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 2.畅谈生活:大青树下的孩子也特别想了解我们的校园生活,我们也来给他们介绍一下吧。 (1)出示活动要求,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 (四)总结拓展,巩固新鲜感 1.引入作者:不一样的学校,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景物,让我们流连忘返。本文的作者是吴然先生。 2.介绍作者,以及作者名言。 3.总结拓展。 (五)仔细观察,扎实书写 1.认读生字,强调易错之处。 2.观察特点,明确写法。 3.观看晨字视频,学习书写。 4.学生练写,掌握书写。 5.个人评价,再次练写。 (六)课堂小结,作业拓展 1.回顾目标 2.布置作业 齐读课题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读词语,想象画面。 依据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画句子。 想新鲜感。 读句子。 汇报学习情况: 预设一:上课的情景 这时候……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带着感受朗读课文。聆听学生阐述自己觉得新鲜的理由。 汇报词语 积累词语。 读课文 预设二:下课了……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 带着感受朗读课文。聆听学生阐述自己觉得新鲜的理由。 观看视频,谈感受。 观看图片,了解摔跤 朗读课文,感受新鲜的表达方式。 预设三: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带着感受朗读课文。聆听学生阐述自己觉得新鲜的理由。 了解凤尾竹 读课文。 结合图片展开想象,这所学校还有什么? 依据板书总结思考寻找新鲜感词句的方法,形成思维系统。 明确练说的内容,结合课文,聆听同学描述,自己练习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明确活动二的内容和要求,聆听同学介绍,练说我的校园生活。 学习书写生字 认字 观察特点 观察范写 自主练习 进行自我评价。 修改练写。 回顾学习目标,自我检测学习情况。 记好作业 用生词编成词串儿歌,复习词语的同时,回忆课文内容,兴趣盎然的走入课文的学习。 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对方法进行归纳,让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诵读、去感受新鲜感的魅力。 通过畅谈学校的特别之处,回顾课文内容,将课文中新鲜感的词句进行运用。 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将自己的校园生活介绍给别人。在练说的过程中,将本课的语文要素再次运用。正是落地生根。 归类进行生字讲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书写的能力。 (用时:2分钟) (用时:15分钟) (用时:6分钟 (用时:8分钟) (用时:8钟
作业布置 1.书写五个生字,注意写规范、端正、整洁。 2.借鉴课上同学的发言,请你向同学或者家长介绍你所在校园中的一处场景。 3.预习《花的学校》。
评价量表 评价任务一内容自评互评朗读课文,是否关注有新鲜的词语和句子。能否感受到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是否可以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能否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好相关内容。
评价任务二、三内容自评师评结合课文内容,畅谈校园生活。迁移运用课文中相关句子练习表达。书写是否正确、工整、美观。
板书 设计 1.大青树下的小学 不一样 陌生 新 鲜 感
教学反思 优点: 三年级是小学中学段的起始段,要通过本课文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这一学段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学习过渡,让学生初步养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掌握定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来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目的。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这一句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认真的学习课文,读的这么激动听你会想怎么做?怎么想呢?这个情景的创设,会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缺点: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要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播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要在日后的教学中改进。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比如: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及民族之间团结告友爱的故事。 本课的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比较多,可引导学生采多种方法认记。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用一个“情”字贯穿全文,教学中可以作者所抒发的自豪与赞美的感情为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