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高二语文试题 2023.09.7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
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 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速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迷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几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 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
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 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 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 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 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 3 分 ) A.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 分 )
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4 分 )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爷爷的雷雨天郑俊华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雨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
惫。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
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 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 15 岁。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痛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 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身手矫健的猎手,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天天在山林中打猎,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
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这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形象鲜活感人。
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爷爷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他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寨里的人,“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里的人配合演戏,大家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也营造了紧张气氛。
“我”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的情节在文中多有照应,比如“我”给老奎叔递眼神,老奎叔心领神会,对爷爷说伤员们撤到了“你家”。
“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反问、感叹语气的同时使用表现了爷爷的自豪,红军队伍作风优良是其自豪的原因之一。
小说的情节设置得紧凑、巧妙,开篇直接进入情境,吸引了读者,把读者拉人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引出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阅读小说全文,分析这支红军队伍表现出了哪些令人赞叹的精神品质。 (6 分)
本篇小说的题目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 (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 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
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
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
言之见信,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14.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3 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③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元丰五年春,苏轼在此开荒植树,将此地命名“东坡”。③縠(hú)纹: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此词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胧的情态。
“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表面看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实则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展现的是词人人生失意时的豁达乐观。
这是一首即事抒怀之作。上片以静衬动,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波动起伏;下片则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全词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简练生动、舒展自如,呈现出清旷、飘逸的风格。16.本词与词人自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词中所写的内容、抒发的情感不同。请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 , ”。两句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既是诗人的豪情,又是诗人的愤慨之语。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3)《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烟” 情形的两句“ , ”。
(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的句子是
“ , ”。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 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1 小题,4 分)
18、在开展国学课堂《论语》课前 3 分钟演讲活动中,小林有感而发,从《论语》及课本中选择了一些经典词语,想给自己写两副励志对联,请你按要求帮他补充完整其下联或上联。
对酒当歌 三省吾身 知行一致 雄心不灭
日新其德 远志长存 跋山涉水 仁智双修
第一副表达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对酒当歌雄心不灭, 。
第二副表达要不断反观自己,加强修为,日日进步, ,日新其德仁智双修。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人类的文化,从总体上来说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① 。翻译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仅仅掌握了外语是不够的,② 。此外,翻译不仅是机械的语言转换,
③ 。如果对本国与对象国的文化缺乏了解,要做好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古代文化常识题(本题共 2 小题,6 分)
2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1.下列对本课所涉及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义、礼、智、信。《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 20 篇,以语录体为主,被奉为儒家经典。
《礼记》成书于汉代,其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八佾: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 8 人,八佾就是 64 人,《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
四、写作(共 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立身特别重视“己”“人”关系。《论语》中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说法,
《中庸》也说:“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大意都是君子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小人则专在他人身上做文章,“己”与“人”畛域分明。但《论语》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己”和“人”应是一体的,紧密相连。
上述材料能给你什么样的思考与启示?请你从青年学生的角度结合对新时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字数不得少于800 个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高二语文答案
【答案】1.D 2.C 3.C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
层深入,逻辑严密;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
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
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会使学生减少或部分失
去探索未知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局限性。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
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
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后世儒家的人都……发展了这种精神”错误,原文只是说“这种以‘述’为‘作’的
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
B项,材料二第一段只是对“述”的古今含义作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在现代汉语中,“述”的
“这一含义被……所取代”。
C项,材料二第二段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行”,但这句话并不包含两者“是统一的”
这一层意思。 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
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A项,“孔子认为……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有误,原文没有这个说法,且原文说的
是“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B项,“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根据材料一“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
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老的礼制,它的产生早于孔子,孔子
只是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
D项,“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强加因果,原文中的相关语
句“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
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句中没有体现出这种因果关系。
故选 C。
3.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解答本题,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二可以发现,这则材料主要是围绕“孝”展
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通读四个选项可知,A强调“追求真理”
会付出代价,B强调“敬畏自然”,C强调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D项仅仅强调了“事亲”;
只有 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 故选 C。
1
{#{QQABYKQAoAggACgABABAAQAhCAQXEwCCAOCQkABEGAAIIoOBhFAMA oAIAAQARBFNAABBCCAA==}#}#} }
4.此题考核分析论证结构以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
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
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论证特点一般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等角度作答。论点、论据上,材料二论点明
确,且论据多为孔子的有关“孝”的言行。论证上,先从“孝”“述”的基本含义入手,然后
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逻辑清
晰,层层深入。论证方法上,大量引用相关古籍中的言论,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
多德等人的事例,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 F。这类题
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提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
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解答本题,可联系材料三的内容作答。从材料三第一段“‘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
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
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总结出①,
积极方面的内容。从材料三第二、三段“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
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
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
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
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
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总结出②,消极方
面的内容。
(二)【答案】6. B 7. A
8.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格的自律精神。②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9. ①题目交待了主人公和特殊天气情况。②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
的特殊意义。③“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线索,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主要内容。④本文
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烘托了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
题目有利于读者把握主题。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表现了……爷爷的勇敢”错。由原文“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
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可知,表现的是爷爷毫无战斗经验,而不是勇敢。
故选 B。
【7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项,“一系列动作描写”错。“眼睛不再浑浊”不是动作描写,而是神态描写。 故选 A。
【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2
{#{QQABKYQoAAggACgABABAAQAhCAQXEwCCAOCQkABEGAAIIoOBhFAMA oAIAAQARBFNAABBCCAA==}#}#} }
原文说“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他们始终
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表现了这支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
格的自律精神。
“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体现了这支红军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
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
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
边的草丛”,表现了这支队伍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
“爷爷的雷雨天”中,“爷爷”是状语,“雷雨天”是中心语,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
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用“爷爷的雷雨天”做题目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目“爷爷的雷雨天”,告诉我们小说的主人公是“爷爷”,“雷雨天”说明故事发生天气情况
比较特殊,是“雷雨天”。
题目“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以它为题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
有助于我们快速理解文意。
“爷爷的雷雨天”中,轰炸以及在轰炸中爷爷被救助、老兵等七人的牺牲都发生在“雷雨
天”,“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更加衬托出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题目有利于读
者掌握本文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答案】10. A 11. C 12. C
13. (1)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2)看待弟弟、孩子和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人没有
了。
14. 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
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
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
“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据此排除 BD。
“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
各自成句,据此排除 C。
故选 A。
3
{#{QQABYKQAoAggACgABABAAQAhCAQXEwCCAOCQkABEGAAIIoOBhFAMA oAIAAQARBFNAABBCCAA==}#}#} }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百姓……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说法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
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理解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
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
小事都要率先去做”。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事”,侍奉。
(2)“视”,看待;“若”,像;“恶”,怎么,疑问副词;“亡”,消亡。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
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
使之生,则善也”可知,作者认为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
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
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
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
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
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
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由此可见,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与“先
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
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
谨慎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
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
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
4
{#{QQABKYQoAAggACgABABAAQAhCAQXEwCCAOCQkABEGAAIIoOBhFAMA oAIAAQARBFNAABBCCAA==}#}#} }
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
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
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
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
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
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
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
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
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
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
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
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
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
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
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
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
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
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
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
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二)【解析】15.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特色的能力。
C.“以静衬动”错,上片以动衬静,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历经宦海沉浮的词人内心
的苦闷和孤寂之情。 故选 C。
16.《临江仙》:将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通过描写词人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
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以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表现了词人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
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的旷达胸怀。
《念奴娇》: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
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
忧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特色的能力。
《临江仙》内容上叙述生活中的小事“夜饮东坡醒复醉……倚杖听江声”,写作者深秋之
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然后“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5
{#{QQABKYQoAAggACgABABAAQAhCAQXEwCCAOCQkABEGAAIIoOBhFAMA oAIAAQARBFNAABBCCAA==}#}#} }
抒情,接着“夜阑风静穀纹平”写景,最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抒情,表现了词人退
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
感的心境。
《念奴娇》在内容上通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写景,描写江水腾涌的
壮观景象;“遥想公瑾当年……橹灰飞烟灭”是咏史,写周瑜儒雅淡定,年轻有为;“故国神游……
一尊还酹江月”是抒情,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
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7. (1)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三、18、
【答案】 涉水跋山远志长存 三省吾身知行一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一般分上下两联,上下联字数相同,相对应的词
语词性相同,语义相关。
本题中,根据对联特点及内容选择经典词语,按要求组合成对联即可。表达在困难面前勇往直
前:对酒当歌雄心不灭,涉水跋山远志长存。上下联都是动宾+动宾+定中+状中。表达要不断
反观自己、加强修为、日日进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日新其德仁智双修。上下联都是状中+
主谓。
【点睛】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
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它以
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
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
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
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19.【答案】 ①这种交流和融合必须通过翻译
②学好母语同样是翻译的基本功
③也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补写句子,首先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
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根据上下文意思连贯,进
行补写。本题,第一处,根据前文“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推断出应填表示“这
种交流和融合必须通过翻译”意思的句子;第二处,根据后文“如果对本国与对象国的文化缺
乏了解,要做好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学好母语同样是翻译的基本功”
意思的句子;第三处,根据前文“翻译不仅是机械的语言转换”可推出此处填写表示“也是不
6
{#{QQABKYQAoAggACgABABAAQAhCAQXEwCCAOCQkABEGAAIIoOBhFAMA oAIAAQARBFNAABBCCAA==}#}#} }
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意思的句子。
20.选 A。A 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论语》与《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四书”。
21.c 解析 孟子不是孔子的学生,他是孔子第四代弟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而孟子生活在
战国时期,孟子只是发扬和继承了儒家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四、写作(共 60 分)
【答案】例文:
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谈对新时代己人关系的思考与认识
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己身与时代的关系?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已经给出过答案。夫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己”
“人”本就不可分割,需相互成就。可见中国的儒家在处理己人关系时并不选择独善自顾,而
是践行众善兼济。夫子以仁为己任,一生奔波劳碌,于困顿中而不改初衷,传道天下,博施济
众。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了建设大同治世、提振国民精神、唤醒民族灵魂而奔走呼号,将个
人的生命与他者的幸福紧密相连,将己身的遭际与国家的命途融为一体,与民同袍,与国同振,
其熠熠之辉光耀史册。
新时代青年亦当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我们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复兴中华需要集众人之力久久为功。在新长征的路上,
我们需要三代造林、九转功成的塞罕坝人,需要祈盼稻菽浪千重的袁隆平,需要“嫦娥”团队
中的那些 90 后们,需要哈工大那些成功抢救回“龙江二号”的二十几岁的青年们……在当下
的时代里,那些以身许国、佑护和平的战士们,那些逆行出战、白衣执甲的勇士们,那些隐功
埋名、不负华夏的国士们……每个人都不是独善其身,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体与他者紧
密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征程中携手同行。
我们生活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势必要与他人有更深广的交集。
在这个万物互通互联的时代,很多人却活成了孤岛。殊不知,万物互联的时代,人、机、
物无处不在地按需求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传输和协同交互,单个企业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单个
人更无法独善其身,只有人人安全、合作伙伴都安全、整个环境都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
自己的网络安全。《神曲地狱篇》中,诗人维吉尔拉着但丁走出地狱,来到地面,“一起攀登,
我随他向前,直至圆洞之外的穹隆,看熠煜归于碧落,我们于是趋步,仰见星辉重现……”在
万物互联的时代中,人与人将在更深广的层面互联,一起实现人类价值。
所以,新时代的青年要构建新的“人己”关系,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窗口下,
每一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防疫,我们面临全球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面临全球挑战。
需众人携手努力、同舟共济。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
7
{#{QQABYKQAoAggACgABABAAQAhCAQXEwCCAOCQkABEGAAIIoOBhFAMA oAIAAQARBFNAABBCCAA==}#}#} }
合作模式,迎接全球挑战,创建美好人类社会。
新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要先做好自己,“己”是“立人”的始点与依托,“人”是“立己”
的砥砺与验证,新时代的青年不能脱离时代与他人而独善,我们既要砥砺修身,又要心怀他人,
心怀世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阐述“己”与“人”的关系。前半部分以《论语》和《中庸》中的语句为例,意
在阐述要关注“己”少关注“人”,使“己”与“人”界限分明。后半部分以《论语》中的语
句为例,意在阐述要为他人着想,不要只考虑自己,使“己”与“人”紧密相连。从材料中可
以看出,关于“己”与“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这二者应该界限分明,另一种
观点认为二者应该紧密相连。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然后论述“己”与“人”的关系。
新时代青年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己”“人”关系,考生可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去谈“己”
“人”关系,如谈自己对“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在新
时代背景下的理解;也可以谈自己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解;也可以综合立意。
考生可以在材料基础上延伸思维,比如可以举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学
为己,小人之学为人”的例子,本身又构成对比论证;也可针对材料中的名言展开深度思考,
如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可思考怎样做才能做
到“立人”而“立己”,“达人”而“达己”。这些再和新时代的不同特点结合起来,又可产生
新的关联。
立意:
1.新时代“己”“人”一体,可互相成就。
2.做最好的自己,点亮时代之光。
3.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4.以律己之态正心,以容人之量待人。
5.“己”“人”一体,做新时代的君子。
8
{#{QQABKYQoAAggACgABABAAQAhCAQXEwCCAOCQkABEGAAIIoOBhFAMA oAIAAQARBFNAABBCCA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