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江南三大名楼
黄 鹤 楼
滕 王 阁
岳 阳 楼
一、导入
滕王阁——江西南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黄鹤楼——湖北武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岳阳楼——湖南岳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体知识、作者和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1~2段文意,感知文章内容。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叙事:《桃花源记》 说明:《核舟记》
写景:《小石潭记》 言志:《岳阳楼记》
二、资料连接
知人论世,理解情怀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和母亲随继父四处迁徙,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颇深。26岁登进士及第,因直言强谏,仕途中屡次被贬,但仍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被贬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岳阳楼记》是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背景介绍: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劝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背景介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要读准节奏;
三、诵读文意
一要读准字音;
谪(zhé) 属(zhǔ)予(yú) 观夫(fú) 衔(xián)
汤汤(shāng) 淫(yín)雨 霏霏(fēi) 隐曜(yào)
樯(qiáng)倾 楫(jí)摧 薄(bó)暮 冥冥(míng)
岸芷(zhǐ) 汀(tīng)兰 宠辱偕(xié)忘
嗟(jiē)夫(fú) 噫(yī) 怒号(háo)
读准字音:
提示: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读散句,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
读准节奏:
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根据课文注释翻译。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越明年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以记之
到,及
通“俱”,全,都
扩大 规模
通“嘱”,嘱托 我 写文章 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以及作记的缘由。
突出滕子京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
四、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做太守。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根据课文注释翻译。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前人之述备矣:
多会于此
得无异乎
连接
详尽
聚集,会集
能够
围绕“记”重点描写岳阳楼及其周围的景色, 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夫:
胜:
际涯:
景象
气象:
大观:
指示代词,那
优美
边际
雄伟的景象
衔远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都在洞庭湖上。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浩浩荡荡,宽广无边;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虽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文人,大多在这里会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内容分析理解
1. 前两段段落内容概括:
第一段:记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以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段:重点描写岳阳楼及其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内容分析理解
2.滕子京是因何来到巴陵郡的?
3.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谪守”( “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明确: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洞庭湖人的动作,洞庭湖仿佛有了生命,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五、知识巩固
1.熟读并背诵第一二段的课文。
2.积累掌握第一二段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共13张PPT)
岳阳楼记
范仲淹
第三课时
一、定向导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第5段文意。
2.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岳阳楼记》第三四段的内容,这一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岳阳楼记》第5段内容,并理解范仲淹的理想和政治抱负。
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或异二者之为居庙堂之高微斯人或许,也许指朝廷如果没有抒发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议论)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尝求/古仁人探求 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时,就为君主担忧。 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2.文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迁客骚人:心情易受外物和自己的处境的影响,“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能不受外物和自己的处境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三、内容分析理解
1.“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在哪?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地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主旨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一方面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远大政治抱负(居庙堂……后天下之乐而乐);另一方面是对朋友的劝勉与安慰,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心怀天下。
3.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
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出写景的独立,和议论与抒情的融合。
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则”一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
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
第5段则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
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样,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5.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古仁人”则不然,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襟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6.“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四、主旨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以物喜以己悲为 自 己古仁人的思想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其民 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的政治抱负引 出为 天 下衬 托五、板书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其一)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
六、拓展延伸(共15张PPT)
岳阳楼记
范仲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3~4段文意,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鉴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岳阳楼记》的前两段内容,积累了不少重要文言词汇,这一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岳阳楼记》的3~4段内容,并品味文章的语言和妙用。
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根据课文注释翻译。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淫雨
浊浪排空
曜
樯倾楫摧
连绵不断的雨
冲向天空
光芒
倒下 折断
由天气恶劣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凄楚之情。(描写 抒情)
薄暮冥冥
迫近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去国
离开国都。国,指国都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有时)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之中;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根据课文注释翻译。沙鸥翔集长烟一空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停息全,都一起持,执由景色明丽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愉悦之情。(描写抒情)而或有时春和景明日光宠辱偕忘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并且青绿。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或哪有尽头啊)啊!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快乐啊。
三、内容分析理解
1.第三四段分别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描写 抒情
第三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凄迷的画面;
第四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朗明丽的画面。
2.课文的三、四段分别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画面?
描写 抒情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什么心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概括了“迁客骚人”的“喜”。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物暗则悲,景明则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铺垫。
1.“若夫淫雨霏霏,……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环境描写鉴赏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第3段多用四字短语描写景物,句式整齐,层层渲染,生动地写出了洞庭湖风雨天气里萧条、凄凉的景象,情景交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迁客骚人”远离国都、怀念故土、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并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铺垫。
即景生情,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迁客骚人”悲伤的感情,与下文“古仁人”“不以己悲”的情怀形成对比,为后面作者的议论做好铺垫。
四、文本鉴赏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运用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鸟儿在湖面时飞时歇、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景象,更添自由闲适之感。
晴日白天所见,极力渲染“喜”的气氛,描绘洞庭湖的秀丽景色,动静结合,多姿多彩。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晴日夜晚所见,运用比喻、对偶,生动地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的月影,动静结合,人与自然和谐欢娱,渲染喜洋洋的气氛。
即景生情,因天气美好而生出欢乐的感情,与下文“古仁人”的“不以物喜”形成对比。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分析文章第三、四段运用了什么写法 有何作用
写法: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明的景色和一悲一喜的感受,两两对比。①从天气的状况看,一边是淫雨霏霏、阴风怒号,一边是春和景明;②从湖水的起落看,一边是浊浪排空,一边是波澜不惊;③从生命的活动看,一边是商旅不行、虎啸猿啼,一边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渔歌互答;④从迁客骚人的反应看,一悲一喜: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作用: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
1.熟读并背诵第三四段的课文。
2.积累掌握第三四段中的重要文言词汇。
五、知识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