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醉翁亭记》3课时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2《醉翁亭记》3课时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17:10:35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一、故事导入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体知识、作者和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1~2段文意,感知文章内容。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二、资料连接
知人论世,理解情怀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代表作】《欧阳文忠公集》。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同《岳阳楼记》一样,突破了传统的游记散文模式,融入了大量议论和抒情成分。
本文多用对偶、铺排、骈散结合的手法,它创造了宋代游记散文铺排议论的模式,增强了抒情的主体性和文学色彩。
语言简洁流畅,委婉有致,创造了游记体散文新的审美意境,对后世影响颇大。对本文艺术美的探寻,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文体知识: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中人智仙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背景介绍:
环滁
林壑
蔚然
琅琊
潺潺
酿泉
chú

wèi
láng yá
chán
niàng
酒洌
凛冽
山肴
野蔌
觥筹
阴翳
liè
liè
yáo

gōng

三、读准字音
饮少辄醉
岩穴暝
晦明变化
伛偻
佝偻
提携
zhé
míng
huì
yǔlǚ
gōulóu
xié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环绕

代词,指滁州城
山谷
格外,特别
草木繁盛的样子
幽深秀丽
表判断
在山上走
流水声
回环,曲折环绕
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渐渐
听见

命名
建造
自称
就,总是
年纪又是最大的
取别名

四、疏通文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相当于“于”
领会
寄托
情趣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啊。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意趣(心意)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心意)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无实意,多用于句首
雾气
消散、散开
聚拢
昏暗
天气阴晴昏暗

开放
繁荣滋长
一片浓密的树荫
疏通文意
译文: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象。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1.第一二段段落内容概括:
第一段:介绍醉翁亭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的阴晴变化和四时景色的迥然不同。(写景)
2.第1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又是如何写景的?
写景、叙事、抒情
从大到小,移步换景。先写“环滁皆山也”,点出滁州的地理环境,然后层层推近,写西南峰壑之美、琅琊山草木之秀,再写泉水潺潺,最后于“峰回路转”处推出主景——醉翁亭。作者用寥寥数语,写山写水,写泉写路,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五、内容分析理解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中“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有何作用
设问,自问自答。①道出亭的来历;②由写景巧妙地过渡到记事、言情;③为写景抒情定下基调;④只说“太守”而不称名,设置悬念。
五、内容分析理解
“是全文的核心命意,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之醉并非因为饮酒,而是因为欣赏美景,因山水而陶醉,借宴饮而抒发。
5.(课后习题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参考答案: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主要描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亭的环境:


人和事:
(亭名的由来)
作亭者
抒情
环滁皆山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名之者
命名之意


(写景)
(叙事)
引出下文具体写“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乐”
整体
局部
6.赏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7.“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并由景美写到人乐,点出乐亦无穷,为下文写人,叙事做铺垫。
写山间早晚景色变化,各尽其妙,又互为照应。静态景物充满动感,极富表现力。(化静为动)
8.体会第二段写景语言语言音韵和谐美的特点?
参考答案:本段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和谐。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分别写朝暮之景,形成对偶,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同时,静态的景物又具有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同样的句式,却同中有异,节奏由二三变成了三二,形成了错落之美。
1.熟读并背诵第一二段的课文。
2.积累掌握第一二段中的重要文言词汇。
六、知识巩固(共17张PPT)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2~3段文意,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鉴赏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音韵美。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醉翁亭记》的第一二段内容,积累了不少重要文言词汇,这一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醉翁亭记》的3~4段内容,并品味文章的语言和妙用。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背着东西的人
“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老年人
小孩子
来到
捕鱼
清澈
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杂乱的样子
摆开,陈列
尽情地喝酒
弦乐器的代称
投壶
下围棋
酒杯
行酒令的筹码
容颜苍老
倒下的样子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译文: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
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随后,不久
返回,回家
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但是

以……为乐
快乐
欢乐
记述
为,是
译文: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三、内容分析理解
1.第三四段段落内容概括:
第三段:描写滁人之游与太守之宴。 (记叙、描写)
第四段:写日暮而归的情景,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
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1.滁人游
2.太守宴
3.众宾欢
4.太守醉
人的活动:——滁州人的欢乐图
3.“至于负者歌于途,……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往来而不绝”,描绘了众人游的热闹景象,从侧面反映了政治的清明,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2.第三段描绘了哪四幅图画?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全段的核心,前面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都是陪衬。
4.“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宴饮之乐的?
①野味之乐:食物的来源——“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
②游戏之乐:没有王公贵族府第的丝竹管弦,只有投壶弈棋,充满山林野趣;
③宴酣之乐:“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在其中,乐在其中。
5.如何理解第三段太守的“醉”
太守的“醉”是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民同乐而醉。“醉”既照应了上文太守的“醉翁”自号,又开启下文,点明太守“醉”与“乐”的原因和内容。
6.概括第四段所写“乐”的几种情境,并说出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是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或许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归巢之际,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二是游人之乐。这里强调“从太守游而乐”,可见官民关系的协调。
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醒之思。
关系:衬托。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8.文章结尾“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有何作用?
与第一段中的“太守自谓也”前后呼应,文至结尾,最后才道出太守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自然而止,余音绵绵,饶有兴味。
7.第四段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总结上文,并同前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呼应,体现了“醉”与“乐”的关系,揭示了文章主旨。
9.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
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1.熟读并背诵第三四段的课文。
2.积累掌握第三四段中的重要笔记。
四、知识巩固(共25张PPT)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第三课时
一、定向导学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汇。
2.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文章主旨,把握其精神实质。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醉翁亭记》第三四段的内容,对文章有了整体的认识和了解。这一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来探究《醉翁亭记》中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等问题,并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
1.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3)射者中
古义: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今义:用推力或弹力送出(箭等)。
二、归纳重要文言词汇
2.一词多义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趣)
{ 名之者谁 (命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 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 (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每有会意 (意旨)
此中有真意 (心思)
高 而年又最高 (大)
风霜高洁 (高爽)
宴 太守宴也 (宴请)
宴酣之乐 (宴会)
出 水落而石出者 (显露)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出来)
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
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 (于)
颓然乎其间者 (在)
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 (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
(1)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作动词,称呼)
3.词类活用
(1)判断句
例: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状语后置
例: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正常语序是“于途歌”“于树休”)
4.特殊句式
1.认识文体的突破与创新。
【答案】《醉翁亭记》创造了宋代游记散文铺排议论的模式,增强了抒情的主体性和文学色彩。
用对偶句描摹,用散句陈述,是本文行文的一大特点。
如第三段,“负者歌于途”对“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对“后者应”,描画滁人之游,生动传神;“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整体上是两个复句对偶,局部上则“临溪而渔”对“酿泉为酒”,“溪深而鱼肥”对“泉香而酒冽”,既整齐华美,又错落有致。
三、文体和语言风格知识拓展
至于“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都是遥相呼应,错落成对,造成了珠联壁合,回环咏叹之美。
【答案】 一是文字简练,可谓惜墨如金。“环涂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二是平易流畅,这主要表现在不用难字,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语言生活化、口语化等方面。三是委婉有致,摇曳生姿,主要表现在句式错综,表意深婉,抒情绵长等方面。与韩愈散文追求奇险怪僻的风格相比,欧阳修走的是明白如话的一路,读之更亲切喜人。
2.领略本文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
【答案】作者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这要从文本、作家个性、创作背景三个方面来考察,才能得到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认识。①从文本来看,全文共用了十个“乐”字,可谓贯串全篇。文章风格淡雅闲远,绝不是正话反说、寓悲于乐的风格。所以我们应该认定,作者的“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不容置疑的。②从个性来看,作者具有乐观豁达的情怀,对贬谪遭遇处之泰然。③从创作背景上看,欧阳修因为支持“庆历新政”而被贬滁州,但他爱民之心未曾减少,政事宽简,与民休息,具有中庸和美、年丰人足的政治理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
四、思考探究
1.如何理解作者的“醉翁之意”?
【答案】从全文的层次结构上看,作者采取了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手法,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文章从开头的全景、远景描写,逐步收缩视野,再用特写镜头定格醉翁亭,仿佛在引导读者寻幽揽胜,充满发现的乐趣;文章中间的写景,则是早晚接续,四时递次;写游乐,先滁人而后太守;更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以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这样层层演进,累累叠加,把议论和抒情推向极致。
2.如何理解本文的叙事手法?
二从叙事角度上看,通篇以第三人称写太守,写醉翁,貌似旁观者,摆脱了第一人称叙述的种种不便,拓宽了话题空间。醉翁与太守,一为名号,一为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很好地揭示了人物情感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自报家门,揭开谜底。这种写法,与汉赋中假托人物说事说理如出一辙,具有鲜明的寓言风格和浪漫气息。
【答案】本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1)山水之乐;(2)宴饮之乐;(3)禽鸟之乐;(4)滁人之乐;(5)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3.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第1、2、3、4句表判断,语气更为肯定;第5、6句表示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答案】文中用了21个“也”字,可以说是匠心独运。
作者用“也”字,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叙事抒情风格,于解释说明的口吻中透着淡雅的幽默,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有一股任性自得的惬意,舒卷自如的趣味。
除了“也”字,本文中的“而”字的使用,也收到了独特的表意效果。在大多数情况下,“而”字在句中起到了减慢节奏、舒缓语气、轻微转折等作用,对于打造本文的风格,功不可没。
5.体会本文巧用虚词“也”“而”的表达效果。
(1)《岳阳楼记》中的成语: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写作“俱”,也说“百废俱举”,意思没有变化)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浩浩荡荡”,意思没有变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事物多样、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
5.课后习题五
(2)《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简写为“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意思没有变化)
5.课后习题五
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太守与民同乐的图景,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主旨
醉翁亭记
(一)
写景:山 泉 亭
(由远到近)
(整体到局部)
叙事:作亭者 名之者  自号
抒情:醉翁之意不在酒……酒也
(二)
写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抒情:
(三)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四)
禽鸟之乐
人之乐
太守之乐——乐其乐
衬托
山水之乐
赏景之乐
宴游之乐
 乐人之乐
全文结构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乐亦无穷也
——因美景、百姓富足而醉
(与民同乐)
(点题句)
(揭示主旨)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六、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