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攻略(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攻略(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17:1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攻略(含答案)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如果用一个小标题来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草原风光 B.马上迎客 C.依依话别 D.把酒联欢
2.片段可分为两层,在文中已用“|”画了出来,请用简短的文字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第一层: 第二层:
3.画“ ”句子中的“群马疾驰”“飞过来”等词语让我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 。
4.对朗读这段话时的语速和语气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朗读描写草原辽阔和静寂的语句时,要舒缓,要轻柔。
B.朗读描写草原热闹的语句时,节奏要快,要体现出兴奋、激动。
C.朗读描写草原静寂的语句时,只要声音小,就能突出草原的静寂。
D.朗读“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时要急促,体现出热闹。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丁香结》节选
①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和微雨连在一起。
②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③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担负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5.选段主要写了 , , 三个方面的内容。
6.古人用“丁香结”比喻 ;古人还喜欢用“柳枝”比喻 ,用“冰雪”比喻 。
7.读选段中画“ ”的句子,想一想“渗过来”能否换成“透过来”,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句子:“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
山林之晨
雨,忽急忽缓,忽飘忽洒地下了一夜,终于在黎明即将来临的时候,悄然而住了。就在这迷蒙的早晨,我信步踏上了家乡的小路。
四周满溢着泥土的芳香,混杂着草香、花香,使人精神为之振。那些圆圆的、亮亮的露珠,像散落的珍珠,像满天的星斗,挂在树枝上和草叶上,闪闪烁烁。走不多远,我的衣角已湿漉漉的了,真可谓“道狭草木长,朝露沾我衣”呀!
山林中的小歌唱家——小鸟,倏地一下,从一根树枝上飞到了另一根树枝上,抖落了身上的颗颗“珍珠”,愉快地跳着、唱着。那歌声,时而婉转,时而酣畅,使人陶醉。或许是因为“鸟鸣山更幽”吧,此时的山林愈发清幽了。
晨雾似乳白色的薄纱,如梦、如诗、如画、如幻。山披着雾,雾笼着山,绿色透着白色,白色浸着绿色,如同挂着白霜的绿葡萄,又好似一幅典雅清秀的山水画。
渐渐地,山就像一个少女,揭开脸上白色的轻纱,脸颊飞起了一抹淡淡的红云,脱去白色的纱裙,换上了橘黄色的缀着珍珠的衣裙。那珍珠太小了,又太多了,有的地方亮晶晶的一片折射着一抹光芒,闪动着美丽的光泽。我不由自主地注目凝,望,看着看着,群山已悄然无声地穿上了深绿色的长裙,霞光围绕着她美丽的身躯为她镀上一圈金色的光晕……
露珠似乎也惊诧于眼前的景象,悄悄地溜到别处游玩去了,地上留下了它们的痕迹,湿湿的,润润的,透过枝叶的间隙,霞光执拗地照在我的脸上、身上。此时,山林上空的晨雾已不见了,而山林之中,却流动着烟波,薄薄的一层,长长的一缕,浓浓的一团,我似乎置身于仙境之中,不禁陶醉了。这时,一束阳光斜射着我的眼睛,我眯起眼睛,望着这太阳的恩赐,心里涌起一种庄严、圣洁的感觉。恍惚之中,我似乎也成了花丛中的一朵,草丛中的一株,群鸟中的一只,阳光中的一缕,我的灵魂飘起,似旷野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拍打着翅膀,在更深远的空中自由飞翔。
此时此刻,在这静寂的山林之中,我感慨不已。我想高歌,我想欢呼。不!何必破坏这份属于山林的清幽呢?只要深深地吸一口这新鲜的空气并在心里高喊一声“我爱你,山林之晨”就足够了!
9.作者在这迷蒙的早晨欣赏了 、 、 、 等景物,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10.本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充满了联想和想象,用“ ”画出一句含有作者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并简单写一写这样表达的好处。
11.作者主要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山林之晨的景物,全文洋溢着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真情实感。
12.“此时此刻,在这静寂的山林之中,我感慨不已。我想高歌,我想欢呼。”作者想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三峡之秋
①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②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③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犹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⑤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光,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⑥也许由于这里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⑦这一天,正是中秋。
13.作者是按 顺序来描写三峡在 (季节)的景色变化的。请你在文中圈出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14.阅读③~⑤自然段,说说文中的加点字分别指代什么。
“它”指: “这”指:
“它们”指:
15.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的原因是什么?用“ ”画出相关语句。
16.描写三峡的夜时,作者先写 、 、 等景物,再重点写 ,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三峡夜晚的朦胧。
17.“这一天,正是中秋。”这句话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了这篇短文,我联想到李白在《 》中描写三峡的两句诗: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好一朵木槿花(节选)
宗 璞
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因惑。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这是木槿。
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做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至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奇特。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中,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有删改)
19.题目中“好”的含义是: 。
20.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赞美了木槿花顽强的生命力。阅读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丁香微雨
在细雨迷蒙中, 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 如同印象派的画, 线条模糊了, 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 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22.雨中丁香的特点是 。
23.读了选段, 你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不是“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雨中丁香朦胧绰约, 线条模糊, 颜色交融柔和, 优美如画。
B.着了水滴的丁香花, 色彩仿佛流动起来, 有一种朦胧、梦幻之美。
C.雨中的丁香具有坚强、高洁的特点。
参考答案:
1.B 2. “我们”感受到草原的辽阔、静寂。 主人前来迎接“我们”。 3.热情好客 4.C
【解析】1.本题考查给片段加小标题。
根据片段内容,找到语段中关键句,或者根据情节发展的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小标题。阅读片段,可知它写了两层意思,一层是“我们”赶往陈巴尔虎旗,一层是主人来迎接“我们”,结合整篇文章,可知主人来迎接“我们”是主要内容。故取标题为“马上迎客”最恰当。
故选B。
2.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的能力。
在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抓关键句或用简洁语言概括的方法完成。第一层:从“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可知草原很辽阔;从“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可知草原很静,以上内容可概括为“我们”感受到草原的辽阔、静寂。第二层:从我们看到的马群、听到的鞭子声和“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可概括为主人来迎接“我们”。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结合下文“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几十里”可以看出路程远。句中“群马疾驰”“飞过来”等词语说明草原人民来得快,从中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4.本题考查了朗读技巧。
C.片段的前六句是写草原的辽阔和静寂,所以朗读时要舒缓轻柔,而不是只要声音小就能读出静寂。
故选C。
5. 微雨中的丁香花 “丁香结”说法的由来 对丁香结新的思考 6. “丁香结”比喻解不开的愁怨 “柳枝”比喻依依惜别之情 “冰雪”比喻忠贞、高尚的品格 7.不能换,因为“渗”表示慢慢地透过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紫色与莹白交融的情境。 8.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谈到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要正视生活遇到的不顺心事,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分析】5.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读语段可知,文章第一段写了微雨中的丁香花,第二段写了“丁香结”说法的由来,第三段写了对丁香结新的思考。
6.本题考查古人对修辞的运用。
《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 ,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表明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根据平时的积累和课文内容,可知古人用“丁香结”比喻解不开的愁怨;古人还喜欢用“柳枝”比喻依依惜别之情,用“冰雪”比喻忠贞、高尚的品格。
7.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文中画横线句子“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中的“渗过来”不能换成“透过来”,因为“渗”表示慢慢地透过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紫色与莹白交融的情境。
8.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对文中“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结合生活实际可这样理解: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要用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9. 露珠 小鸟 晨雾 群山 对大自然无比喜爱 10.恍惚之中,我似乎也成了花丛中的一朵,草丛中的一株,群鸟中的一只,阳光中的一缕,我的灵魂飘起,似旷野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拍打着翅膀,在更深远的空中自由飞翔。 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把“庄严、圣洁的感觉”具体化了,写出了作者陶醉其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11. 拟人 比喻 12.在这如梦如幻的仙境中,我陶醉了,我就是位仙人,我就是这里的主人,我爱你,山林之晨。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第二段“那些圆圆的、亮亮的露珠,像散落的珍珠”,第三段“——小鸟……愉快地跳着、唱着”,第三段“晨雾似乳白色的薄纱,如梦、如诗、如画、如幻”,第四段“群山就像一个娇美的维吾尔族少女,揭开脸上白色的轻纱,脸颊飞起了一抹淡淡的红云”可见,分别写了露珠、小鸟、晨雾和群山。把景物描写得令人陶醉,体现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辨析及作用分析,注意其手法特点,找出关键语句,并分析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联想是指通过眼前事物想到其他事物,第6自然段的联想应该是最后一句“恍惚之中,我似乎也成了花丛中的一朵,草中的一株,群鸟中的一只,阳光中的一缕,我的灵魂飘起,似旷野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拍打着翅膀,在更深远的空中自由飞翔”,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花丛中的一朵,展现出完全融入景色中,物我为一的境界,生动地表露出作者陶醉于景色中的心态,表达喜爱之情。
11.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掌握常见的九大修辞手法,找出使用最多的两种。
从“像散落的珍珠,像满天的星斗”“晨雾似乳白色的薄纱,如梦、如诗、如画、如幻”“群山就像一个娇美的维吾尔族少女,揭开脸上白色的轻纱”等可看出比喻,从“山林中的小歌唱家——小鸟”“露珠也似乎惊诧于眼前的景色,悄悄地溜到别处游玩去了”等可看出拟人。
12.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明白作者此处想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再用符合文本风格的语言抒写即可。
结合前文作者表达的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可见此处的高歌欢呼也是表达喜爱之意,直接把喜爱之情表达出来,注意再语言风格上要向文本靠拢。
13.时间 秋季 早晨 中午 下午 夜 14. 长江 峡谷里早升起的一层青色的雾 岸边的渔火和江心的灯标 15.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了一层青色的雾。 16. 渔火 灯标 驳船 月亮 17.不能。因为这句话承接上文,写的是三峡的月色,同时与文章开头呼应。 18. 早发白帝城 两岸猿声啼不住
【分析】13.本题考查短文的描写顺序。
阅读短文,从“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以及“早晨”“中午”“下午”“夜”可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秋季的景色变化。
体现这一顺序是“早晨”“中午”“下午”“夜”。
1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理解。
阅读③~⑤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从前文“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可知,“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中的“它”指长江。从前文“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可知,“这”指峡谷里早升起的一层青色的雾。从前文“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可知,“它们”指岸边的渔火和江心的灯标。
15.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理解。
从短文第④段可得“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
16.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和填空。
阅读短文第⑤⑥段,可知第⑤段描写了三峡夜时的渔火、灯标、驳船等景物,第⑥段重点写月亮,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三峡夜晚的朦胧。
1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分析。
这样的题目我们一般回答不同意,然后可以从表达效果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这句话是结尾的句子。突出了时间,表现了三峡之秋的时间,更解释了月儿的圆还因为他,起了点明主题、 照应开头的作用。这一段言有尽意无穷。壮美的三峡让作者赞叹不已。尤其是在中秋之夜,他不禁思念亲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所以不能去掉。
18.本题考查课外知识积累。
《早发白帝城》描写的是作者李白被贬后获赦免,从白帝城返回江陵的愉快心情,猴子叫声、群山环绕景色起到了较好的点缀作用。全诗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9.指木槿花的漂亮,以及木槿花面对恶劣环境顽强不屈的精神 20.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槿花盛开时可爱的样子。 21.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也要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分析】1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文段主要描写的是对木槿花的赞美。所以标题中“好”指的是对木槿花的外观以及品格的赞颂。外观上木槿花有漂亮的外表,品格中木槿花面对恶劣的环境依然有顽强不屈的精神。所以“好”体现在这些方面。
20.本题考查的是对划线句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至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奇特。”这句话中是把紫花当成人来写,所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这样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木槿花的可爱。
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要内容和主旨的分析和概括。
根据文段的内容“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可以得出本文中得到的启示是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22.格外妩媚 23.雾雨迷蒙,一团一团氤氲紫色在空中飘浮。朦朦胧胧看不真切。丁香花顶着水雾,美丽极了。 24.C
【分析】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原文“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可知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
23.本题考查根据语句联想画面。
例如:蒙蒙的细雨轻柔地下着,丁香在细雨中显得形态模糊,圆圆的花苞,盛开的花朵,紫色与莹白交织在一起,色彩朦胧。
2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写出了雨中丁香之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感情十分浓郁、饱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