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 教案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城,养成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习惯。
2.了解故事大意,并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些地方。
3.大部分学生能够讲述这个故事,同时,能创造性地转述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城,养成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习惯。
【教学难点】
大部分学生能够讲述这个故事,同时,能创造性地转述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1)教师拿出“秤”。(学生说:秤)这个秤是用来干什么用的呢?(学生回答:称东西的)
教师板书,学生书空。(左边是白色的,右边是红色的。由于秤是用来称粮食的,所以是“禾”字旁,秤在寻找粮食和秤砣之间的平衡,所以右边是一个“平”)
(2)教师出示字卡(左边是白色的,右边是红色的),跟我念“称”,后鼻音发完整了!指名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这两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师生交流。
今天我们要称的不是一般的东西,而是一头“象”,顺手板书:象。而“称象”的主角就是“曹冲”,板书:曹冲,请和老师一起来写下他的名字。板书后,教师问:谁来读读今天的课题?指名读,齐读。
没学课文之前就知道这个故事的请举手。(学生举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师生交流)
是的,同学们。看书、听别人说,甚至是看动画片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那现在谁能来说活这个故事?
教师点评:大家看,这位同学已经能把课文说得八九不离十了,真是太厉害。相信通过今天课文的学习,大家能把这个故事说得更好。
二、新授
1.出示:“书不读熟不开讲”,首先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读课文,请听清老师的要求:正确、流利、注意“,”和“。”之间的停顿。
(1)学生自由朗读
(2)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比较长,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3)指名读课文。与此同时,关注一些学生容易读错的词语,读得达不到“要求”的句子。
2.开火车读课文。
(1)齐读课题,指名一个孩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奖励听得最认真的孩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请这个孩子推荐自己最好的朋友读第三自然段。
(4)请这位同学推荐班上朗读水平比较高超的孩子读第四自然段。
(5)请这个孩子推荐班级里平时发言机会不多的孩子读第五自然段。
3.大家读得非常好,季老师也想读书。请大家听季老师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思考:你从哪些文字感受到大象很大很大呢?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2)师生交流“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到底有多重呢”。
(这里有些点,如不同方式的理解词语,体会“议论”的意思)
4.接下来,我们分角色读读课文,谁来扮演曹操?谁来扮演两位大臣?老师做旁白。
分角色朗读
再请一组。
能不能不看书来说,自己先练练。
展示说
5.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给下面的排序,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完成排序
能用自己的话说曹冲准备怎样称象的吗?
6.既然课文的题目是曹冲称象,为什么还要写其他人的办法呢?
(1)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这句话中有一个字也能体现出他的聪明,聪明的你们能发现是哪个字吗?“才”
(2)同学们,在曹冲称象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些词语,比如说“再”、“然后”,你们知道这些词语是干什么的吗?(连接用的)
(3)你们还知道这样的一些连接词吗?
(4)我们每天都要刷牙,你们能用这些连接词试着说说,你们都是怎么刷牙的吗?
(5)学生试着说说。
(6)用这些连接词,你们能不能说说洗脸、学骑自行车……
7.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你们回到家,爸爸妈妈一定会问大家,今天是不是有个新老师给大家上了课,你们会怎么说?我们来模仿模仿。
(1)教师扮演家长和学生互动,再来说说这个故事。
8.质疑环节。
(1)同学们,学习还要会提问。大家再看看课文的插图,观察一下曹冲的表情,你们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2)师生交流
(3)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统一的答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去解决呢?
(4)师生交流
三、总结
语文学习的方法很多,只要大家有问题的意识,采取不同的方法,一定能把语文学得更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预习要求:
朗读课文,标小节号
朗读书后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说说课文中提到了哪两种称象的办法,并说说曹冲的方法好在哪里?
4.了解“再”“然后”这样的词是连接词,还有其他的连接吗?
【教学反思】
贴着儿童飞行
主讲:季锋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乐山路分校的季锋老师。很高兴能有机会再次登录“千课万人”的平台,将自己对于语文教学的理念融合在一节课里进行呈现。接下来的说课我准备介绍我的备课历程,从而引发大家对于备课、教学的一些思考,假如能有一些启迪那是我的荣幸,如果有任何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海涵并给予指导意见。
今天我执教的这节课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曹冲称象》。本文是根据《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改写而成,原文只有三句话。但是这又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很多孩子在没有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甚至读过、看过相关的资料。这样的一个故事入选了教材,如何发挥它的教材应该起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呢?我做了这样的思考:
首先要坚守《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的“读书写字”之道,将课文读好,将生字写实,尤其是低年教学就是在不断的朗读和写字策略指引下,上一节课扎扎实实的语文课。
同时,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用一个课时时间展现把课文读好,把这个故事讲好。另外一个课时,把字写扎实。只要在两个课时中将教学目标达成就行,并不一定局限于每个课时都要读20分钟,写20分钟。
确定了方案后,我在备课之前,问了自己几个问题。首先,这篇课文出现在第三单元的首篇,教材编委的目的是什么?二年级的学生90%都听过、甚至了解这个故事,那么我该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反复的朗读和故事的讲述,提升二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面对这些问题,我初步拟定了以“讲故事”为语文素养训练点的核心目标,并尝试将多种途径学语文,多条策略理解词语作为分目标,同时培养儿童的“质疑”的意识,让他们带着准备进课堂,带着思考出教室。
接下来,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亮点一:说错了,算我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句话并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我的一位语文好友,也是指引我在语文道路上前行的同行说过的。这句话让我在任何一个地方上课都能迅速拉近我和孩子的距离。其中的含义是在告诉孩子们,不要害怕,大胆发言,说错了没有关系,说错了算老师的。而且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因为我们正是知道什么是错的时候,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老师上课也一样,出错了不要担心,算领导的,算教研员的。
亮点二:书不读熟不开讲。
这句话是我一直感恩的语文名师,已故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的。当一个学生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开始授课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学习一篇古诗文、文言文,都没有读通读顺,要想理解其中的含义,估计也是死记硬背。况且读书对于一个二年级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因此,希望每个老师都能秉持这样的理念。一个孩子如果能把课文读好,他的语文素养差不到哪里去,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连课文都读得磕磕跘跘,可能他的语文素养也需要进一步训练。
亮点三: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到:“第一学段的学生要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讲故事是一个人了不得的一种言语表达能力。把自己读过的故事、文章和别人分享,不但能让他们自己记得更加牢固,更能培养他们表达的自信心。“课标”也提出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课堂上让学生反复读,练习说,情境中表达,我个人认为真的是一种学习语文的好路径。
亮点四:引导学生关注连接词。
在我非常崇敬的语文名师中,还有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老师——管建刚老师。他曾经提出一个观点:“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我个人也喜欢在每篇课文中找个点,给孩子们说一说,写一写,练一练。今天的这篇《曹冲称象》,为了让孩子更好掌握曹冲称象的办法,我通过几个连接词的引导,让他们更顺畅地进行表达。同时,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践进行言语训练,帮助他们积累一些写作与表达的支架,让其更好为将来的写话、习作打下一点基础。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能多一些这样的实际操作,少一些肤浅问题的互动,可能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更好一些。
亮点五:质疑插图。
最后一点——引导学生质疑插图。于永正老师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语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要忽略到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一看到这幅插图的时候就产生了疑问,这不是按照曹冲的方法在进行称象吗?为什么曹冲会有这样的表情呢?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统一的答案,也希望全国看到这个视频的老师能够给我一点启迪。我的手机号和qq号打在屏幕上,欢迎大家加好友,进行交流。
不当之处,恳请各地老师海涵与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