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雷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雷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0 18:07:22

文档简介

雷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古埃及的农具在几千年间没有多大改进,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把犁头的形状稍稍改变了一下。就此,有人指出,古埃及的农业技术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降低了应用铜铁工具的迫切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 B.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
C.古埃及的文明较为落后 D.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古埃及的农业技术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天然优越的地理环境便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由此降低了对农业技术改进的需求,这说明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强调的是古埃及的农业,排除A项;古埃及农业利用铁犁作为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并不简陋,排除B项;古埃及的文明辉煌灿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排除C项。
2.亚里士多德说:雅典“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舰”,各司其事的全船水手实际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与此相似,公民的职司虽有分别,而保证社会全体安全恰好是大家一致的目的。这一论述(  )
A.强调了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的重要性 B.体现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反思
C.揭示了直接民主导致权力滥用 D.说明雅典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公民的职司虽有分别,而保证社会全体安全恰好是大家一致的目的”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为了保证社会全体安全,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公民与城邦的关系,而非民主政治,排除B项;据材料“公民的职司虽有分别,而保证社会全体安全恰好是大家一致的目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对城邦的作用,没有涉及直接民主的弊端,排除C项;据所学,雅典民主主体是成年男性公民,只占城邦总人数的少部分,不具有广泛性,排除D项。
3.下表是某学者对古代拉丁美洲文明研究内容的节选。据此判断,该学者主要强调的是拉丁美洲(  )
农业 他们修筑的梯田和灌溉工程是举世无双的;自主栽培了许多农作物,如玉米、花生、殊椒、烟草等;没有马、牛等大牲畜,驯养了小型牲畜骆马,羊驼
宗教信仰 没有佛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印记,只崇拜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等
建筑 金字塔呈截面形,其上建有庙宇
交通 没有发明轮子和车,驮运物品使用人力或小型牲畜
A.文明的先进性 B.文明的独特性 C.文明的局限性 D.文明的保守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只崇拜自然神”“金字塔呈截面形”“没有发明轮子和车”可知相比于其他文明来说,拉丁美洲培育了独有的农作物,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崇拜,在建筑上类似于埃及金字塔,但是形状和结构又接完不同,也没有驯服大型动物和出现马车,体现了拉丁美洲文明的独特性,故选B项;拉丁美洲的整体社会发展程度相对于其他大陆的文明发展程度较低,材料只是突出拉丁美洲文明的独特性,排除A项;不同文明的特点体现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不存在局限性的说法,排除C项;材料中拉丁美洲文明始终在缓慢向前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这是主客观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不是文明保守性的体现,排除D项。
4.1500年以来,尽管传染病在全球肆虐,但世界人口并未减少。到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长到5.4亿,到1750年前后,达到了7.2亿。这主要得益于(  )
A.世界人口迁移 B.医疗技术创新 C.全球物种交换 D.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尽管传染病在全球肆虐,但世界人口并未减少”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换,如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伴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养活了更多人口,也增强了抵御饥荒的能力等等,故1500年以来,尽管传染病在全球肆虐,世界人口还是增加了,故选C项;世界人口迁移几乎不会增加全球总人数,排除A项;近代以来医疗技术有一定进步,但不是1500年—175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繁荣可能会造成1500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但不是主要原,排除D项。
5.1609 年,荷兰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该银行由市政府提供保证金,经营货币兑换、客户转账等业务,为世界贸易提供金融服务,它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多边支付体系”。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推动了荷兰制造业发展 B.顺应了价格革命的趋势
C.体现了商业革命的发展 D.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该银行由市政府提供保证金,经营货币兑换、客户转账等业务,为世界贸易提供金融服务”,可知阿姆斯特丹银行作为新式金融机构的出现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贸易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主要解决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市场问题,这是商业革命的体现,故选C项;阿姆斯特丹银行主要服务于全球贸易体系,主要业务是为全球贸易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排除A项;价格革命主要体现在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主要解决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积累问题,排除B项;17世纪的欧洲,世界贸易始终以荷兰为中心,排除D项。
6.有一场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思想家对于他们所栖身的世界展开了广泛深刻的批判:现存的宗教组织、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司法体系、教育模式等均受到了质疑。这场运动(  )
A.倡导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B.形成重视经验和事实的思维方式
C.痛斥教廷兜售赎罪券的行为 D.强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对于他们所栖身的世界展开了广泛深刻的批判”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思想文化运动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应该是启蒙运动,其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倡导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是文艺复兴,其批判的主要是封建神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思维方式,其领域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排除B项;马丁·路德痛斥教廷兜售赎罪券的行为,其主导的主要是宗教改革,排除C项。
7.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创办了《苏格兰人》报。该报曾刊出一篇文章,强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恼火。他授意政府将威尔克斯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B.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C.《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762年,英国国王仍然可以授意政府逮捕议会议员,说明国王权力较大,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故选B项;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排除A项;《权利法案》本身规定英国国王拥有行政权,因此国王做法并没有违背《权利法案》,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D项。
8.在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后,恩格斯1890年在致布洛赫的信中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下列选项能够佐证恩格斯观点的是(  )
A.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 B.英国殖民统治引发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C.德国分裂的现状阻碍了工业革命进程 D.代议制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前提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经济状况是基础,……,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恩格斯强调上层建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基础及历史发展进程,代议制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故选D项;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属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排除A项;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引发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属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排除B项;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已经不是分裂局面,排除C项。
9.1815年后的60年里,欧洲国家间没有发生重要的殖民地争夺,当时很多社会集团对海外殖民地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1870年或1880年左右,殖民地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到1900年,“先进国家”瓜分了大半个世界,把这些地区变成了殖民地、保护国或势力范围。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加强 B.列强开始重视争夺海外商品市场
C.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材料展现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狂潮出现,其主要原因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世界的掠夺进一步加剧,故C项正确;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加强,同样是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列强就重视争夺海外商品市场,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材料现象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10.美国学者马汉鼓吹海权对国家兴衰的决定作用,其主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欧美发达国家。这一现象(  )
A.适应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需求 B.体现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实现了美国对世界海权的绝对控制 D.促成了美国对孤立主义政策的放弃
【答案】A
【解析】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其显著特征就是资本输出、对外扩张,据此可知,美国学者马汉所鼓吹的“权对国家兴衰的决定作用”这一主张正好适应了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需求,故选A项;美国学者马汉所鼓吹内容的关键词是“海权”,而“海权”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没有关系,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海权对国家兴衰的决定作用”这一主张“风靡欧美发达国家”,并没有述及其对美国的影响,并且“实现了美国对世界海权的绝对控制”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内容并没有述及美国学者马汉所鼓吹的主张对美国的影响,仅是述及“风靡欧美发达国家”,并且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仍旧坚持孤立主义政策,并没有“放弃”该政策,排除D项。
11.苏联成立之初,行政体制的中坚力量主要由一批习惯依靠军事命令办事的干部和分派到各地参与建设的复员红军组成,他们中的很多人把新经济政策当作一种迫于形势的“暂时退却”,更易于接受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高度集权的工作方式。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国情 B.苏联模式具备现实基础
C.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困境 D.战争思维导致体制僵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习惯依靠军事命令办事的干部”“高度集权的工作方式”可知苏联行政体制的工作人员具备较好的服从意识,习惯于集权工作模式,为权力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农联盟的巩固,排除A项;苏联成立之初尚未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且高效集权的工作队伍有利于克服国家建设困难,排除C项;在内外形势恶劣的环境下,高效集权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最大化激发体制活力,排除D项。
12.在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时,有人指出:“这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该观点认为(  )
A.德国不应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负主要责任
B.《凡尔赛和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C.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德国为完成国家统一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结合所学可知,该观点认为二战的原因是《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苛刻的制裁,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二战的起源,没有涉及一战的起源,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一战与二战的联系,没有涉及绥靖政策,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一战后德国并没有分裂,排除D项。
13.冷战初期,美国在与苏联争夺外层空间的第一个回合失败后,媒体几乎众口一词地把矛头对准了学校教育的失败,呼吁教育改革。经过对苏联教育的考察,美国于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加强自然科学教学和职业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由此可见(  )
A.指令性计划更利于教育发展 B.冷战的重点转向教育领域
C.美苏冷战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D.冷战思维向社会领域渗透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经过对苏联教育的考察,美国于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可知,《国防教育法》的通过是美国为了在与苏联的冷战中取得优势而做出的响应,表明冷战思维深入到教育领域,故选D项;材料仅是美苏冷战的表现,不能说明指令性计划更利于教育发展,排除A项;材料仅是美苏冷战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没有涉及其他领域,不能说明冷战的重心已经转向教育领域,排除B项;《国防教育法》的通过和教育领域的变动是美苏冷战的部分表现分,不能证明美苏冷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排除C项。
14.有学者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毁灭性的打击,意味着民族国家间的竞争秩序从根本上无法适应欧洲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威胁到欧洲各国的生存与稳定。该学者旨在说明(  )
A.欧洲走向联合的必要性 B.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
C.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巨大 D.马歇尔计划推行的原因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从根本上无法适应欧洲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威胁到欧洲各国的生存与稳定”等内容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如果欧洲各国继续进行竞争,不利于欧洲各国的稳定和发展,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欧洲走向联合的必要性,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之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排除B项;题干论述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援助欧洲各国来控制西欧,遏制苏联,但是这些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15.1974年,美国颁布《贸易法》,第301条的核心内容是“当美国认定自己的贸易权利遭到外国侵犯时,美国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消除这些侵犯”。自此以后,美国屡次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这反映出(  )
A.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的意图实现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增强 D.美国逆全球化思潮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美国屡次启动针对中国……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可知美国认为自己在与其他国家贸易时屡遭侵犯,体现了美国在国际贸易中主导地位的削弱,也体现其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是世界经济多极化的体现,故选B项;根据材料时间“197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属于两极格局,并不是单极世界,排除A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并不属于同一区域,也不处于同一区域性经济组织之中,故这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无法反应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增强,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美国认为自己在与其他国家贸易时屡遭侵犯,但并没有反应出美国出现逆全球化思潮,排除D项。
16.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大量外来移民涌入德国,在尊重和保护少数族裔的语言、文化和宗教的同时,德国要求所有外来移民必须学习和了解德语,接受德国社会的人权、民主、法制及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这些做法反映出德国政府(  )
A.依然固守着冷战思维意识 B.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心存顾忌
C.重视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D.努力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对外来移民提出的相关要求,反映了德国政府注重强化外来移民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故C项正确;德国政府要求外来移民接受的人权、民主、法制等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这表明德国政府存在一定的冷战思维意识,但是“固守冷战思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对外来移民提出的相关要求,并未涉及欧洲一体化进程,也没有涉及提升德国国际影响力的问题,排除B、D两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实用的社会知识,需要掌握读写算基本能力,需要进行行业技巧训练,还需要大量为工商业服务的管理者、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员。随着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和集聚,在西欧某些城市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基础上,以世俗教育为主要目标,专门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产生了。
——摘编自陈红《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材分析》
材料二
10世纪起,法国卡佩王朝的国王们在接下来的3个世纪里逐渐地增强他们的资源并扩大政治影响。凭借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关系,他们兼并了那些死后没有继承人的封臣的领地,确立了在整个法国执法的权力。到14世纪初,卡佩王朝的国王们已经逐渐地在法国集中了权力和威望。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年)》
材料三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中世纪中期,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城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兴,疆域也在扩张。在这几个世纪里,我们也看到了宗教改革,学术进步……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州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大学产生的条件并分析其作用。(1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6分)
答案:
17.(1)条件: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王权的不断强化;城市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奠基;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城市的兴起和自治运动。(每点2分,任3点6分)
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实用型人才。(每点2分,3点共6分)
(2)理解:王权强化,议会兴起,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城市兴起和自治,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学建立,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每点2分,3点共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从而消除了各地区饮食内容的差别,打破了食物原料的短缺状况,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形成了营养饮食和科学饮食的新观念;使饮食更讲究食品质量与文化品味。新航路的开辟,使饮食礼仪进一步规范化,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消费文化。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英国环境恶化、卫生状况糟糕、食品掺假等社会问题突出。1847年,英国素食者协会成立,在协会的指导下一股素食主义风潮兴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工人阶级。协会的分会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南部的城市。针对工人阶级贫穷、时间匮乏,营养不良的特点,协会制作了一些宣传素食廉价、快捷、有益于健康的小册子等。协会还不断翻新素食的做法,发明了很多新的菜式,人们蔬菜消费的比例大为提升。至19世纪晚期素食者餐厅与咖啡馆遍布了整个英国。
——摘编自王钰峰《19世纪英国素食主义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饮食发生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素食主义风潮的特点,并说明其成因。(10分)
答案:
18.(1)变化:冲破食物原料区域性限制,或消除了地区饮食内容差异,或解决食物短缺问题;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丰富饮食内容;规范饮食礼仪;形成新的饮食文化。(任4点8分)
(2)特点:有组织领导并形成社会运动;盛行于城市;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任2点4分)
成因: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组织活跃;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社会问题相对严重;工人阶级处境恶劣。(任3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伴随着全球化以及交通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移民的流量、流向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规模更加庞大,形势更为复杂。正如戴维.赫尔德所说,“有一种全球化形式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形式都更为普遍,这种全球化形式就是人口迁移”。
——摘编自扬恕、王术森《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材料二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除了传统的移民国家外,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开始接纳永久性移民,如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均在积极从国外引进移民,尤其是引进技术移民。此外,还有一些国家虽然不承认自己是移民国家,但实际上在接纳国际移民,如德国通过家庭团聚的形式接纳了大批移民;而日本和以色列则是通过鼓励过去移居国外的公民及其后代或亲属回国的方式接纳永久性移民;像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则通过积极鼓励商业投资移民和富裕的退休人员移居本国居住而使其国家变成了事实上的移民国家。目前,阿根廷、圭亚那和乌拉圭等部分拉丁美洲国家仍在鼓励外来移民。
——摘编自陈勇《当今永久性国际人口迁移现状及其特点》
材料三
应该说,国际人口迁移是一把双刃剑,给国际社会带来的是双重影响。一方面,国际人口迁移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裨益,它对提高移民接受国的人口素质,促进接受国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发展、人口增长和就业以及加速城市化进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际人口迁移又带来负面影响,它给移民输出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给迁入国带来了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等。
——摘编自扬恕、王术森《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增加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10分)
答案:
19.(1)原因: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点6分)
(2)特点:人口迁移势头迅猛;永久性国际移民不断发展;移民的形式越发多样化;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为主。(任两点4分)
影响:
积极:有助于人才、技术和资金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配置;有利于加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移民接受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任2点4分)
消极:导致非法移民、跨国犯罪、种族冲突、恐怖主义问题不断凸显;导致移民输出国的人才流失,影响其经济发展。(任1点2分)雷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16道,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古埃及的农具在几千年间没有多大改进,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把犁头的形状稍稍改变了一下。就此,有人指出,古埃及的农业技术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降低了应用铜铁工具的迫切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 B.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
C.古埃及的文明较为落后 D.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2.亚里士多德说:雅典“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舰”,各司其事的全船水手实际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与此相似,公民的职司虽有分别,而保证社会全体安全恰好是大家一致的目的。这一论述(  )
A.强调了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的重要性 B.体现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反思
C.揭示了直接民主导致权力滥用 D.说明雅典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3.下表是某学者对古代拉丁美洲文明研究内容的节选。据此判断,该学者主要强调的是拉丁美洲(  )
农业 他们修筑的梯田和灌溉工程是举世无双的;自主栽培了许多农作物,如玉米、花生、殊椒、烟草等;没有马、牛等大牲畜,驯养了小型牲畜骆马,羊驼
宗教信仰 没有佛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印记,只崇拜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等
建筑 金字塔呈截面形,其上建有庙宇
交通 没有发明轮子和车,驮运物品使用人力或小型牲畜
A.文明的先进性 B.文明的独特性 C.文明的局限性 D.文明的保守性
4.1500年以来,尽管传染病在全球肆虐,但世界人口并未减少。到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长到5.4亿,到1750年前后,达到了7.2亿。这主要得益于(  )
A.世界人口迁移 B.医疗技术创新 C.全球物种交换 D.商品经济繁荣
5.1609 年,荷兰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该银行由市政府提供保证金,经营货币兑换、客户转账等业务,为世界贸易提供金融服务,它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多边支付体系”。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推动了荷兰制造业发展 B.顺应了价格革命的趋势
C.体现了商业革命的发展 D.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6.有一场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思想家对于他们所栖身的世界展开了广泛深刻的批判:现存的宗教组织、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司法体系、教育模式等均受到了质疑。这场运动(  )
A.倡导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B.形成重视经验和事实的思维方式
C.痛斥教廷兜售赎罪券的行为 D.强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
7.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创办了《苏格兰人》报。该报曾刊出一篇文章,强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恼火。他授意政府将威尔克斯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B.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C.《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
8.在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后,恩格斯1890年在致布洛赫的信中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下列选项能够佐证恩格斯观点的是(  )
A.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 B.英国殖民统治引发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C.德国分裂的现状阻碍了工业革命进程 D.代议制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前提
9.1815年后的60年里,欧洲国家间没有发生重要的殖民地争夺,当时很多社会集团对海外殖民地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1870年或1880年左右,殖民地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到1900年,“先进国家”瓜分了大半个世界,把这些地区变成了殖民地、保护国或势力范围。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加强 B.列强开始重视争夺海外商品市场
C.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0.美国学者马汉鼓吹海权对国家兴衰的决定作用,其主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欧美发达国家。这一现象(  )
A.适应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需求 B.体现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实现了美国对世界海权的绝对控制 D.促成了美国对孤立主义政策的放弃
11.苏联成立之初,行政体制的中坚力量主要由一批习惯依靠军事命令办事的干部和分派到各地参与建设的复员红军组成,他们中的很多人把新经济政策当作一种迫于形势的“暂时退却”,更易于接受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高度集权的工作方式。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国情 B.苏联模式具备现实基础
C.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困境 D.战争思维导致体制僵化
12.在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时,有人指出:“这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该观点认为(  )
A.德国不应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负主要责任
B.《凡尔赛和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C.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德国为完成国家统一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13.冷战初期,美国在与苏联争夺外层空间的第一个回合失败后,媒体几乎众口一词地把矛头对准了学校教育的失败,呼吁教育改革。经过对苏联教育的考察,美国于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加强自然科学教学和职业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由此可见(  )
A.指令性计划更利于教育发展 B.冷战的重点转向教育领域
C.美苏冷战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D.冷战思维向社会领域渗透
14.有学者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毁灭性的打击,意味着民族国家间的竞争秩序从根本上无法适应欧洲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威胁到欧洲各国的生存与稳定。该学者旨在说明(  )
A.欧洲走向联合的必要性 B.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
C.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巨大 D.马歇尔计划推行的原因
15.1974年,美国颁布《贸易法》,第301条的核心内容是“当美国认定自己的贸易权利遭到外国侵犯时,美国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消除这些侵犯”。自此以后,美国屡次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这反映出(  )
A.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的意图实现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增强 D.美国逆全球化思潮开始出现
16.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大量外来移民涌入德国,在尊重和保护少数族裔的语言、文化和宗教的同时,德国要求所有外来移民必须学习和了解德语,接受德国社会的人权、民主、法制及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这些做法反映出德国政府(  )
A.依然固守着冷战思维意识 B.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心存顾忌
C.重视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D.努力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二、非选择题(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实用的社会知识,需要掌握读写算基本能力,需要进行行业技巧训练,还需要大量为工商业服务的管理者、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员。随着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和集聚,在西欧某些城市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基础上,以世俗教育为主要目标,专门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产生了。
——摘编自陈红《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材分析》
材料二
10世纪起,法国卡佩王朝的国王们在接下来的3个世纪里逐渐地增强他们的资源并扩大政治影响。凭借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关系,他们兼并了那些死后没有继承人的封臣的领地,确立了在整个法国执法的权力。到14世纪初,卡佩王朝的国王们已经逐渐地在法国集中了权力和威望。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年)》
材料三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中世纪中期,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城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兴,疆域也在扩张。在这几个世纪里,我们也看到了宗教改革,学术进步……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州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大学产生的条件并分析其作用。(1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从而消除了各地区饮食内容的差别,打破了食物原料的短缺状况,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形成了营养饮食和科学饮食的新观念;使饮食更讲究食品质量与文化品味。新航路的开辟,使饮食礼仪进一步规范化,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消费文化。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英国环境恶化、卫生状况糟糕、食品掺假等社会问题突出。1847年,英国素食者协会成立,在协会的指导下一股素食主义风潮兴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工人阶级。协会的分会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南部的城市。针对工人阶级贫穷、时间匮乏,营养不良的特点,协会制作了一些宣传素食廉价、快捷、有益于健康的小册子等。协会还不断翻新素食的做法,发明了很多新的菜式,人们蔬菜消费的比例大为提升。至19世纪晚期素食者餐厅与咖啡馆遍布了整个英国。
——摘编自王钰峰《19世纪英国素食主义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饮食发生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素食主义风潮的特点,并说明其成因。(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伴随着全球化以及交通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移民的流量、流向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规模更加庞大,形势更为复杂。正如戴维.赫尔德所说,“有一种全球化形式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形式都更为普遍,这种全球化形式就是人口迁移”。
——摘编自扬恕、王术森《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材料二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除了传统的移民国家外,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开始接纳永久性移民,如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均在积极从国外引进移民,尤其是引进技术移民。此外,还有一些国家虽然不承认自己是移民国家,但实际上在接纳国际移民,如德国通过家庭团聚的形式接纳了大批移民;而日本和以色列则是通过鼓励过去移居国外的公民及其后代或亲属回国的方式接纳永久性移民;像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则通过积极鼓励商业投资移民和富裕的退休人员移居本国居住而使其国家变成了事实上的移民国家。目前,阿根廷、圭亚那和乌拉圭等部分拉丁美洲国家仍在鼓励外来移民。
——摘编自陈勇《当今永久性国际人口迁移现状及其特点》
材料三
应该说,国际人口迁移是一把双刃剑,给国际社会带来的是双重影响。一方面,国际人口迁移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裨益,它对提高移民接受国的人口素质,促进接受国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发展、人口增长和就业以及加速城市化进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际人口迁移又带来负面影响,它给移民输出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给迁入国带来了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等。
——摘编自扬恕、王术森《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增加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