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宇宙中的地球 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宇宙中的地球 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20 18:1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宇宙中的地球
一、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我们“谈天”是为了“说地”,这里不过多地补充天文知识。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教材中利用了6幅图和2个表加以说明,注重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已经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模糊不清,在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四、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即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五、教学难点
1. 理解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原因。
六、教学方法
探究教学法:在教学中,设定两个探究式话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接受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穿心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七、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确定问题 提出核心问题:“地球是宇宙中人类的孤岛吗?” 播放“旅行者一号”的纪录片,引导学生思考: “人类是否是这宇宙间唯一的生命 ” 观看纪录片,思考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以宇宙探测器探索宇宙的真实事件作为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确定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知识铺垫 认识问题 认识问题:进一步探索宇宙 活动一:分组学习有关 “好奇号与火星探测”“卡西尼号与土星探测”的资料。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本小组所学探测项目的所属国家、发射年代、探测任务、探测方法、探测历程等信息。 阅读材料,归纳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感受人类探索宇宙的辉煌历史。 在阅读材料中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人类为了探索宇宙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课文,自主归纳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定义和特征,教师引导总结。 阅读课本,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解决核心问题进行学习,使学习更具目的性。
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解决核心问题 探究任务一:学生就“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这一问题展开分组学习和讨论,并各派一名代表交流、分享本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总结。 分组合作,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间互相评价交流成果。 引导学生自行推导、总结出“地 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这一重要的抽象知识。
探究任务二:分组讨论,对比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归纳出行星存在生命的一般条件是什么?并各派一名代表交流、分享本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总结。 (从宇宙环境、自身特征角度分析) 合作探究,展示成果,交流评价。得到结论,地球目前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 在探究任务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在宇宙中寻找是否存在第二家园,形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迁移应用 形成能力 拓展提升:火星能成为人类的第二个家园吗?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火星是否能成为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两组从宇宙环境分析;两组从自身条件分析),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选取生活中熟悉的地理现象和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迁移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习惯
课堂总结 思维升华 引导学生自主绘制本节课知识的思维导图,教师点评。 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认真绘制思维导图 将学生思维过程图示化,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