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18:33:44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台州)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这一项是(  )
A.急躁 陈词烂调 不可思议 卑恭屈膝
B.坐落 挖墙脚 一筹莫展 相辅相成
C.布署 锋芒必露 挑拨事非 如法炮制
D.沉缅 再接再厉 消声匿迹 浮想联翩
【答案】B
【知识点】字形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烂——滥调
B:正确
C:必——毕、事——是
D:缅——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的一项是(  )
A.这个人凶神恶煞似的吼叫着,我感到非常害怕。
B.领导干部要廉洁守法,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C.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D.小花猫在洁白的稿纸上踩了几朵漂亮的小梅花。
【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理解每个修辞手法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运用。
A:这个人凶神恶煞似的吼叫着,我感到非常害怕。这个句中把人比作“凶神恶煞”;
B:领导干部要廉洁守法,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找不到本体和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
C: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这个句中把“层峦叠嶂”比作“水墨山水”;
D:小花猫在洁白的稿纸上踩了几朵漂亮的小梅花。这个句子把小猫留在稿纸上的爪印比作小梅花。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修辞手法,要清楚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能根据句子识别修辞手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写出对应的句子。
3.(2023·武汉期末)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在北京科技博览会上展出的一种“纳米电池”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B.通过这次诗歌诵读活动,使同学们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C.今后我们应该接受教训,避免此类事故不再发生。
D.同学们大声地唱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
【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有误,“唤来"和“目光"搭配不当,应改为“吸引”。
B.有误,缺少主语,去掉“使”。
C.有误,“避免""不"意思重复,去掉“不”。
D.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完成时要细心分析所给句子,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4.(2023·武汉期末)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B.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
C.《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D.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项中,句中“渔民”“工匠”“流浪汉”并列词语,可以用顿号。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掌握,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
5.(2023·武汉)以下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才回到英国。
B.《汤姆 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他是世界小说三大巨匠之一。
C.《邯郸学步》是一个成语故事,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D.《囚歌》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写的。“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是全诗灵魂所在,可看作是自由的斗士在思考自己最后的行程时向世人豪迈的告白。事实也正如诗人自己所预言的,叶挺将军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答案】B
【知识点】其他中国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三大巨匠是法国莫伯桑、俄国契诃夫、美国欧·亨利,没有马克吐温。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及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6.“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空蜗牛壳里。”这句话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
①法布尔放鸭子的时候,经常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②有一次,他发现了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核还小的甲虫。③法布尔欢欢喜喜地带着甲虫,丢下鸭子回家了。④刚到家,就受到爸爸的责骂,他委屈极了。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④之后
【答案】B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由上句的“有一次,他发现了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还小的甲虫。”可知下句选“ 他小心翼翼地把早虫拾起来,放进一个空蜗牛壳里。”再接“ 法布尔欢欢喜喜地带着甲虫,丢下鸭子回家了。 ”比较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二、按要求完成问题。
7.仿写。
大自然像一本藏着丰富知识的书,等着我们去发掘;大自然像一首好听的乐曲,等着我们去聆听;大自然像   。
【答案】略
【知识点】句子排序、仿写
【解析】【分析】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首先应注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再注意句子结构和内容。例:也像一堆积木,等着我们去设计搭建。
【点评】仿写答案丰富多彩,要做到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8.(2023·武汉期末)根据语境,用名人名言或诗词名句填空。
(1)“良药苦口利于病,   ”,理智的人善于接受不中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言行举止。
(2)北魏的李谧曾拜孔瑶为师,刻苦学习。后来,李谧的学问超过了老师。这真是“青,   ”啊!
(3)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应该大胆改革,推陈出新,“   ,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
(4)郑燮把坚贞不屈赋予给了竹石,就有了“   ,任尔东西南北风”。同样,于谦把人的品格和志向赋予给了   ,写下了“   ,   ”这样的诗句。
【答案】(1)忠言逆耳利于行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苟利于民;不必循旧
(4)千磨万击还坚劲;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结合题干中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可知填写的诗句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
(2)结合题干中的“ 北魏的李谧曾拜孔瑶为师,刻苦学习。后来,李谧的学问超过了老师 ”“青”,可知填写的诗句是“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的《劝学》。
(3)结合题干中的“不必法古;苟周于事”,可知填写的是“苟利于民;不必循旧”。“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于汉朝刘安的《淮南子》。
(4)结合题干中的“任尔东西南北风”,可知填写的诗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结合题干中的“ 于谦把人的品格和志向赋予给了石灰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此句把人的品格和志向赋予给了石灰。
故答案为:(1)忠言逆耳利于行;(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苟利于民;不必循旧;(4)千磨万击还坚劲;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评】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和诗歌默写,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名言警句是语言艺术中的现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反复品味之余,要做好手抄笔录,作为激励、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9.(2023·武汉期末)口语交际。
临近小学毕业。请你按要求写几句毕业赠言。要求既符合人物特点又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1)写给语文课代表,语句中含有语文:   
(2)写给最调皮的学生,用名言提醒他珍惜时间:   
(3)写给你的同桌:   
【答案】(1)祝你以后学业更上一层楼,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是天涯若比邻。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毕业了,让我们挥手再见,说一声珍重,道一声祝福,感谢彼此曾经的美好回忆,珍藏彼此真挚的友情,愿你前程似锦!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按题干要求写几句毕业赠言。要求既符合人物特点又能展现自己的才华。既然是毕业时的的赠言,就应符合赠言的对象、形式。对象不同,内容语气不同,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深情,能给人带来回忆,给人启迪。
故答案为:(1)祝你以后学业更上一层楼,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是天涯若比邻。(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3)毕业了,让我们挥手再见,说一声珍重,道一声祝福,感谢彼此曾经的美好回忆,珍藏彼此真挚的友情,愿你前程似锦!
【点评】毕业赠言是临到毕业的时候,写在同学赠言薄上留有纪念意义的话。毕业赠言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故写时需要精练、形象、饱含深情,能够给人启迪。
三、阅读理解
(2023·武汉)文言文阅读。
北人食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0.文中的北人为什么要“并壳入口”?(  )
A.因为这样吃味道更好。
B.因为煮熟的菱角很烫,这样吃可以避免烫伤。
C.因为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
D.因为“并壳入口”的吃法是南方的风俗。
11.下面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 B.菱角属于土产品。
C.菱角生长在前山和后山。 D.南方人吃菱角不需要去掉壳。
12.你觉得文中的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0.C
11.A
12.他是一个不懂装懂,强词夺理,可笑的人。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文言文的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难点,阅读时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的不同。
10.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文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知,“并壳入口”的原因是他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故选:C。
故答案为:C
11.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文中结合文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知,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可知A项正确;结合“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可知B项有误;结合“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知C项错误;结合“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可知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2.考查了对寓意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文中的北人本不识菱角,不知菱角的吃法,却不懂装懂,强词夺理,闹出了笑话。所以他是一个不懂装懂,强词夺理,可笑的人。
故答案为:他是一个不懂装懂,强词夺理,可笑的人。
(2023·武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 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著”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吃饭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材料二:
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
咏竹箸
【明】程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材料四: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浙江省余姚市文明办特此设计了此海报。
13.【材料一】从   、   和   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14.【材料三】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   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   ,   ”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材料四】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   ,目的是   ,倡导   。(用材料中的信息作答)
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
【答案】13.地位;历史;文化内涵
14.默默奉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5.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6.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地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平时要加强阅读训练,要引导学生多阅读。
13.考查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内容可知,从“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表现出这则材料主要从地位、历史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故答案为:地位、历史、文化内涵
14.考查【材料三】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三内容可知,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中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默默奉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5.考查对【材料四】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四内容可知,这则材料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目的是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倡导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故答案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6.考查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地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可从句中的“通过……通过……通过……通过……”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地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2023·武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别放下背包
①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尽管此刻已经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人们仍挤得水泄不通。
②街的这头是一所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口摆着几架摄像机,摄像机前又用绳子围着,幼儿园里有好些人想越过这道防线,他们紧张地看着街那头跑过来的孩子——他们的孩子。
③这是电视台组织的一次活动,活动全程都被拍摄下来,起点和终点都设在幼儿园大门口。
④参加这次活动的小孩子有五六岁的,也有三四岁的。他们被召集在一起,老师郑重其事地布置了任务:“明天,我们要去森林公园春游,午饭就在公园吃。你们都是组长,要为组里的小朋友准备干粮。喏,交给你们一个背包,跟老师走,去另一条街上的超市,把老师买好的食物和饮料背回来。如果你拿不回来,小朋友们就没有吃的了!”
⑤活动开始后,家长和老师们一直在通过监视器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⑥去时很顺利,轻装么。回来时,各种情况出现了。孩子走着走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往前走。也有的走了一会儿发觉少了东西再回去找的。反正,丢盔弃甲的多了起来。
⑦渐渐地,孩子们快到终点了,速度也加快了。有的孩子眼尖,已经看到了防线后面的父亲,尖叫着飞奔过去,其中有的孩子更是把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扔了。这时候,落在最后的一个小男孩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这小家伙可能小一点儿,所以他背的那个包显得大了点儿,他也奔跑了起来,可背上那个包因奔跑的缘故而上下颠着,击打着他那小小的身体。他手里还抱着一瓶矿泉水,这使他跑起来有点儿费劲。这时,雨渐渐地大了,雨珠打在他脸上、眼睛上,他抬起手擦掉雨水,“叭”,矿泉水瓶掉在地上。小家伙愣住了,弯了腰去捡。这当儿,背上的包一斜,压得他趔趄了一下,没站稳,跌坐在地上。
⑧“健儿!”一个女人尖叫了起来,是孩子的母亲。她站在防线后面已经等候多时,她早就想叫:“背包太重了,扔了吧!”小家伙听到了,但他辨不清方向,他像小狗般可爱,双手撑着,双腿跪着,努力寻找母亲,但没找到。
⑨他果断地改变姿势,抓起了瓶子,费力地站了起来,又跌跌撞撞往前跑。这时,母亲已经钻过那道防线,朝小家伙扑了过去。小家伙全然不顾妈妈的拥抱,只是郑重其事地告诉妈妈:“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母亲泪流满面,亲着小家伙又是汗又是雨的小脏脸,周围人一片欢呼。
⑩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17.解释下列词语。
水泄不通:   
丢盔弃甲:   
18.短文第①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9.短文⑥⑦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单地概括下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小家伙”的   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21.“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我们读这句话时的语气是(  )。
A.焦急、无奈 B.沉重、低沉 C.激动、喜悦 D.气愤、羞愧
22.为什么文章最后说“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答案】17.本义: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文中义: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本义:意思是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文中义: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18.环境描写,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凸显活动场面的热闹以及小男孩的顽强不屈。
19.大家在去的路上很轻松,但是回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大家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20.动作描写;小男孩的顽强和负责任,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21.C
22.因为小男孩不惧风雨,成功把物品带回来了,尽管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能成大器。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平时要加强阅读训练,要引导学生多阅读。
17.考查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水泄不通本义: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结合“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的语境可知,文中义: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丢盔弃甲本义:意思是: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结合“孩子走着走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往前走”的语境可知,文中义: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故答案为:本义: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文中义: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本义:意思是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文中义: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18.考查对相关段落内容和作用的理解。对自然段属于环境描写,写幼儿园门口的热闹,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衬托小男孩克服重重困难不放下背包的顽强不屈。
故答案为:环境描写,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凸显活动场面的热闹以及小男孩的顽强不屈。
19.考查对相关内容的概括。由“去时很顺利,轻装么。回来时,各种情况出现了”“其中有的孩子更是把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扔了”等可知,这两段主要写大家在去的路上很轻松,但是回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大家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故答案为:大家在去的路上很轻松,但是回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大家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20.考查对相关语句描写方法的判断和对其内容的理解。由“改变姿势”“抓”“站”“跑”可知,画线句属于动作描写。从这些动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顽强的小男孩历经磨难,圆满完成任务,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故答案为:动作描写、小男孩的顽强和负责任,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21.考查对人物语气的理解。小男孩历经磨难,圆满完成任务,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我把书包背回来了!”语气是激动、喜悦的。故选C。
故答案为:C
22.考查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通过短文可知,这个小男孩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别朋友怎么做,他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说明他有责任心,不放弃,坚持不懈,将来是可以担得起责任的。
故答案为:因为小男孩不惧风雨,成功把物品带回来了,尽管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能成大器。
四、习作。
23.(2023·武汉期末)每个汉字都是一幅鲜活的画,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暖”这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呢?请围绕“暖”这一主题,寻找二个立意,写一写生活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故事。题目自拟。要求:字迹清楚、工整,语言通顺;不少于500个字。
【答案】温暖 我最温暖的时刻,不是来自妈妈的呵护,也不是来自爸爸的关心,而是来自我的小学班主任对我的关爱。
他是一个语文老师。他很高,高得让我必须对他仰视着说话;他很瘦,瘦得像衣橱里的衣模儿。他很特别,高高的鼻梁上挂着一副金丝细框眼镜,黑色的短发带着几分凌乱,但在我儿时的眼里看起来却是那么精神,那么博学多才。可有时我又觉得他很讨厌,他每天总会找到很多理由来管我们,不准这,不准那的,那么啰嗦。
他经常穿着白色衬衫,黑色长裤,黑色皮鞋。使人看起来很严肃,很帅气。
在我的记忆中,他作风严谨,工作认真,但在生活中他是温柔的,体贴的。记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正午,教室外电闪雷鸣,时不时发出几声撼天动地的巨响,每个同学的心里都充满了恐惧,老师迅速地联系了各位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接孩子。我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我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回去﹖我望着伙伴们的背影一个接一个地离去,最后只剩下我了,我无计可施,很害怕。不料,老师向我走了过来,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是不是叫我独自离去,还是会把我送回去﹖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只听他轻轻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吧。"我心中顿时像拨开了乌云见到了太阳,甭说有多感动了。
他和我淋着雨,一起跑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叫我在那个地方等他,他去骑车。不一会,当我正准备离去时,猛然看到雨幕里一束灯光射过来,是赵老师。我有说不出的激动。我高兴得像小猴子似的跳上了他的车,钻进了它的雨衣里,但还是避免不了被雨点击打,我紧紧地抱着老师,依在他的背上,不禁热泪盈眶,只是没吱出声来,因为,这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温暖。
我不是雕刻家,雕刻不出他的言行举止;我不是绘画家,描绘不出他那张严肃而又善良的面容﹔我也不是音乐家,唱不出他那善解人意的热血柔情。我只能用平平凡凡的文字来书写那时那地那份爱,以及那一温暖的时刻。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话题作文,要求以“暖”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在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会让我们感到温暖:亲人的疼爱、老师的关爱,同学们的关心,甚至一句眼神,一个陌生人的问候.....选择你印象深刻的让你感到温暖的人或事去写。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中间为重点,具体叙述让我感到温暖的时刻。注意详略要得当,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进行描写,注意写出内心的感受。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文小作者通过记叙自己受伤后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同学对自己的关心,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温暖。语句通顺,结构合理,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 / 1湖北省武汉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台州)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这一项是(  )
A.急躁 陈词烂调 不可思议 卑恭屈膝
B.坐落 挖墙脚 一筹莫展 相辅相成
C.布署 锋芒必露 挑拨事非 如法炮制
D.沉缅 再接再厉 消声匿迹 浮想联翩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的一项是(  )
A.这个人凶神恶煞似的吼叫着,我感到非常害怕。
B.领导干部要廉洁守法,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C.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D.小花猫在洁白的稿纸上踩了几朵漂亮的小梅花。
3.(2023·武汉期末)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在北京科技博览会上展出的一种“纳米电池”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B.通过这次诗歌诵读活动,使同学们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C.今后我们应该接受教训,避免此类事故不再发生。
D.同学们大声地唱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
4.(2023·武汉期末)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B.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
C.《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D.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5.(2023·武汉)以下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才回到英国。
B.《汤姆 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他是世界小说三大巨匠之一。
C.《邯郸学步》是一个成语故事,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D.《囚歌》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写的。“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是全诗灵魂所在,可看作是自由的斗士在思考自己最后的行程时向世人豪迈的告白。事实也正如诗人自己所预言的,叶挺将军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6.“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空蜗牛壳里。”这句话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
①法布尔放鸭子的时候,经常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②有一次,他发现了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核还小的甲虫。③法布尔欢欢喜喜地带着甲虫,丢下鸭子回家了。④刚到家,就受到爸爸的责骂,他委屈极了。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④之后
二、按要求完成问题。
7.仿写。
大自然像一本藏着丰富知识的书,等着我们去发掘;大自然像一首好听的乐曲,等着我们去聆听;大自然像   。
8.(2023·武汉期末)根据语境,用名人名言或诗词名句填空。
(1)“良药苦口利于病,   ”,理智的人善于接受不中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言行举止。
(2)北魏的李谧曾拜孔瑶为师,刻苦学习。后来,李谧的学问超过了老师。这真是“青,   ”啊!
(3)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应该大胆改革,推陈出新,“   ,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
(4)郑燮把坚贞不屈赋予给了竹石,就有了“   ,任尔东西南北风”。同样,于谦把人的品格和志向赋予给了   ,写下了“   ,   ”这样的诗句。
9.(2023·武汉期末)口语交际。
临近小学毕业。请你按要求写几句毕业赠言。要求既符合人物特点又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1)写给语文课代表,语句中含有语文:   
(2)写给最调皮的学生,用名言提醒他珍惜时间:   
(3)写给你的同桌:   
三、阅读理解
(2023·武汉)文言文阅读。
北人食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0.文中的北人为什么要“并壳入口”?(  )
A.因为这样吃味道更好。
B.因为煮熟的菱角很烫,这样吃可以避免烫伤。
C.因为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
D.因为“并壳入口”的吃法是南方的风俗。
11.下面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 B.菱角属于土产品。
C.菱角生长在前山和后山。 D.南方人吃菱角不需要去掉壳。
12.你觉得文中的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3·武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 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著”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吃饭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材料二:
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
咏竹箸
【明】程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材料四: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浙江省余姚市文明办特此设计了此海报。
13.【材料一】从   、   和   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14.【材料三】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   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   ,   ”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材料四】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   ,目的是   ,倡导   。(用材料中的信息作答)
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
(2023·武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别放下背包
①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尽管此刻已经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人们仍挤得水泄不通。
②街的这头是一所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口摆着几架摄像机,摄像机前又用绳子围着,幼儿园里有好些人想越过这道防线,他们紧张地看着街那头跑过来的孩子——他们的孩子。
③这是电视台组织的一次活动,活动全程都被拍摄下来,起点和终点都设在幼儿园大门口。
④参加这次活动的小孩子有五六岁的,也有三四岁的。他们被召集在一起,老师郑重其事地布置了任务:“明天,我们要去森林公园春游,午饭就在公园吃。你们都是组长,要为组里的小朋友准备干粮。喏,交给你们一个背包,跟老师走,去另一条街上的超市,把老师买好的食物和饮料背回来。如果你拿不回来,小朋友们就没有吃的了!”
⑤活动开始后,家长和老师们一直在通过监视器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⑥去时很顺利,轻装么。回来时,各种情况出现了。孩子走着走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往前走。也有的走了一会儿发觉少了东西再回去找的。反正,丢盔弃甲的多了起来。
⑦渐渐地,孩子们快到终点了,速度也加快了。有的孩子眼尖,已经看到了防线后面的父亲,尖叫着飞奔过去,其中有的孩子更是把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扔了。这时候,落在最后的一个小男孩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这小家伙可能小一点儿,所以他背的那个包显得大了点儿,他也奔跑了起来,可背上那个包因奔跑的缘故而上下颠着,击打着他那小小的身体。他手里还抱着一瓶矿泉水,这使他跑起来有点儿费劲。这时,雨渐渐地大了,雨珠打在他脸上、眼睛上,他抬起手擦掉雨水,“叭”,矿泉水瓶掉在地上。小家伙愣住了,弯了腰去捡。这当儿,背上的包一斜,压得他趔趄了一下,没站稳,跌坐在地上。
⑧“健儿!”一个女人尖叫了起来,是孩子的母亲。她站在防线后面已经等候多时,她早就想叫:“背包太重了,扔了吧!”小家伙听到了,但他辨不清方向,他像小狗般可爱,双手撑着,双腿跪着,努力寻找母亲,但没找到。
⑨他果断地改变姿势,抓起了瓶子,费力地站了起来,又跌跌撞撞往前跑。这时,母亲已经钻过那道防线,朝小家伙扑了过去。小家伙全然不顾妈妈的拥抱,只是郑重其事地告诉妈妈:“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母亲泪流满面,亲着小家伙又是汗又是雨的小脏脸,周围人一片欢呼。
⑩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17.解释下列词语。
水泄不通:   
丢盔弃甲:   
18.短文第①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9.短文⑥⑦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单地概括下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小家伙”的   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21.“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我们读这句话时的语气是(  )。
A.焦急、无奈 B.沉重、低沉 C.激动、喜悦 D.气愤、羞愧
22.为什么文章最后说“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四、习作。
23.(2023·武汉期末)每个汉字都是一幅鲜活的画,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暖”这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呢?请围绕“暖”这一主题,寻找二个立意,写一写生活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故事。题目自拟。要求:字迹清楚、工整,语言通顺;不少于500个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字形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烂——滥调
B:正确
C:必——毕、事——是
D:缅——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理解每个修辞手法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运用。
A:这个人凶神恶煞似的吼叫着,我感到非常害怕。这个句中把人比作“凶神恶煞”;
B:领导干部要廉洁守法,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找不到本体和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
C: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这个句中把“层峦叠嶂”比作“水墨山水”;
D:小花猫在洁白的稿纸上踩了几朵漂亮的小梅花。这个句子把小猫留在稿纸上的爪印比作小梅花。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修辞手法,要清楚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能根据句子识别修辞手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写出对应的句子。
3.【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有误,“唤来"和“目光"搭配不当,应改为“吸引”。
B.有误,缺少主语,去掉“使”。
C.有误,“避免""不"意思重复,去掉“不”。
D.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完成时要细心分析所给句子,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4.【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项中,句中“渔民”“工匠”“流浪汉”并列词语,可以用顿号。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掌握,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
5.【答案】B
【知识点】其他中国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三大巨匠是法国莫伯桑、俄国契诃夫、美国欧·亨利,没有马克吐温。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及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由上句的“有一次,他发现了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还小的甲虫。”可知下句选“ 他小心翼翼地把早虫拾起来,放进一个空蜗牛壳里。”再接“ 法布尔欢欢喜喜地带着甲虫,丢下鸭子回家了。 ”比较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7.【答案】略
【知识点】句子排序、仿写
【解析】【分析】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首先应注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再注意句子结构和内容。例:也像一堆积木,等着我们去设计搭建。
【点评】仿写答案丰富多彩,要做到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8.【答案】(1)忠言逆耳利于行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苟利于民;不必循旧
(4)千磨万击还坚劲;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结合题干中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可知填写的诗句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
(2)结合题干中的“ 北魏的李谧曾拜孔瑶为师,刻苦学习。后来,李谧的学问超过了老师 ”“青”,可知填写的诗句是“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的《劝学》。
(3)结合题干中的“不必法古;苟周于事”,可知填写的是“苟利于民;不必循旧”。“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于汉朝刘安的《淮南子》。
(4)结合题干中的“任尔东西南北风”,可知填写的诗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结合题干中的“ 于谦把人的品格和志向赋予给了石灰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此句把人的品格和志向赋予给了石灰。
故答案为:(1)忠言逆耳利于行;(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苟利于民;不必循旧;(4)千磨万击还坚劲;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评】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和诗歌默写,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名言警句是语言艺术中的现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反复品味之余,要做好手抄笔录,作为激励、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9.【答案】(1)祝你以后学业更上一层楼,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是天涯若比邻。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毕业了,让我们挥手再见,说一声珍重,道一声祝福,感谢彼此曾经的美好回忆,珍藏彼此真挚的友情,愿你前程似锦!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按题干要求写几句毕业赠言。要求既符合人物特点又能展现自己的才华。既然是毕业时的的赠言,就应符合赠言的对象、形式。对象不同,内容语气不同,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深情,能给人带来回忆,给人启迪。
故答案为:(1)祝你以后学业更上一层楼,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是天涯若比邻。(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3)毕业了,让我们挥手再见,说一声珍重,道一声祝福,感谢彼此曾经的美好回忆,珍藏彼此真挚的友情,愿你前程似锦!
【点评】毕业赠言是临到毕业的时候,写在同学赠言薄上留有纪念意义的话。毕业赠言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故写时需要精练、形象、饱含深情,能够给人启迪。
【答案】10.C
11.A
12.他是一个不懂装懂,强词夺理,可笑的人。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文言文的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难点,阅读时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的不同。
10.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文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知,“并壳入口”的原因是他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故选:C。
故答案为:C
11.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文中结合文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知,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可知A项正确;结合“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可知B项有误;结合“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知C项错误;结合“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可知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2.考查了对寓意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文中的北人本不识菱角,不知菱角的吃法,却不懂装懂,强词夺理,闹出了笑话。所以他是一个不懂装懂,强词夺理,可笑的人。
故答案为:他是一个不懂装懂,强词夺理,可笑的人。
【答案】13.地位;历史;文化内涵
14.默默奉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5.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6.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地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平时要加强阅读训练,要引导学生多阅读。
13.考查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内容可知,从“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表现出这则材料主要从地位、历史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故答案为:地位、历史、文化内涵
14.考查【材料三】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三内容可知,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中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默默奉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5.考查对【材料四】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四内容可知,这则材料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目的是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倡导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故答案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6.考查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地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可从句中的“通过……通过……通过……通过……”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地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答案】17.本义: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文中义: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本义:意思是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文中义: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18.环境描写,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凸显活动场面的热闹以及小男孩的顽强不屈。
19.大家在去的路上很轻松,但是回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大家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20.动作描写;小男孩的顽强和负责任,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21.C
22.因为小男孩不惧风雨,成功把物品带回来了,尽管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能成大器。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平时要加强阅读训练,要引导学生多阅读。
17.考查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水泄不通本义: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结合“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的语境可知,文中义: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丢盔弃甲本义:意思是: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结合“孩子走着走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往前走”的语境可知,文中义: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故答案为:本义: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文中义: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场活动非常的期待。本义:意思是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文中义: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18.考查对相关段落内容和作用的理解。对自然段属于环境描写,写幼儿园门口的热闹,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衬托小男孩克服重重困难不放下背包的顽强不屈。
故答案为:环境描写,为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凸显活动场面的热闹以及小男孩的顽强不屈。
19.考查对相关内容的概括。由“去时很顺利,轻装么。回来时,各种情况出现了”“其中有的孩子更是把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扔了”等可知,这两段主要写大家在去的路上很轻松,但是回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大家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故答案为:大家在去的路上很轻松,但是回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大家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20.考查对相关语句描写方法的判断和对其内容的理解。由“改变姿势”“抓”“站”“跑”可知,画线句属于动作描写。从这些动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顽强的小男孩历经磨难,圆满完成任务,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故答案为:动作描写、小男孩的顽强和负责任,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
21.考查对人物语气的理解。小男孩历经磨难,圆满完成任务,他把物品成功带回来了,“我把书包背回来了!”语气是激动、喜悦的。故选C。
故答案为:C
22.考查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通过短文可知,这个小男孩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别朋友怎么做,他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说明他有责任心,不放弃,坚持不懈,将来是可以担得起责任的。
故答案为:因为小男孩不惧风雨,成功把物品带回来了,尽管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能成大器。
23.【答案】温暖 我最温暖的时刻,不是来自妈妈的呵护,也不是来自爸爸的关心,而是来自我的小学班主任对我的关爱。
他是一个语文老师。他很高,高得让我必须对他仰视着说话;他很瘦,瘦得像衣橱里的衣模儿。他很特别,高高的鼻梁上挂着一副金丝细框眼镜,黑色的短发带着几分凌乱,但在我儿时的眼里看起来却是那么精神,那么博学多才。可有时我又觉得他很讨厌,他每天总会找到很多理由来管我们,不准这,不准那的,那么啰嗦。
他经常穿着白色衬衫,黑色长裤,黑色皮鞋。使人看起来很严肃,很帅气。
在我的记忆中,他作风严谨,工作认真,但在生活中他是温柔的,体贴的。记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正午,教室外电闪雷鸣,时不时发出几声撼天动地的巨响,每个同学的心里都充满了恐惧,老师迅速地联系了各位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接孩子。我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我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回去﹖我望着伙伴们的背影一个接一个地离去,最后只剩下我了,我无计可施,很害怕。不料,老师向我走了过来,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是不是叫我独自离去,还是会把我送回去﹖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只听他轻轻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吧。"我心中顿时像拨开了乌云见到了太阳,甭说有多感动了。
他和我淋着雨,一起跑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叫我在那个地方等他,他去骑车。不一会,当我正准备离去时,猛然看到雨幕里一束灯光射过来,是赵老师。我有说不出的激动。我高兴得像小猴子似的跳上了他的车,钻进了它的雨衣里,但还是避免不了被雨点击打,我紧紧地抱着老师,依在他的背上,不禁热泪盈眶,只是没吱出声来,因为,这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温暖。
我不是雕刻家,雕刻不出他的言行举止;我不是绘画家,描绘不出他那张严肃而又善良的面容﹔我也不是音乐家,唱不出他那善解人意的热血柔情。我只能用平平凡凡的文字来书写那时那地那份爱,以及那一温暖的时刻。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话题作文,要求以“暖”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在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会让我们感到温暖:亲人的疼爱、老师的关爱,同学们的关心,甚至一句眼神,一个陌生人的问候.....选择你印象深刻的让你感到温暖的人或事去写。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中间为重点,具体叙述让我感到温暖的时刻。注意详略要得当,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进行描写,注意写出内心的感受。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文小作者通过记叙自己受伤后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同学对自己的关心,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温暖。语句通顺,结构合理,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