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18:33:58

文档简介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高密)读拼音,写词语。
bǐ cǐ dān wù pī píng guāi qiǎo fén shāo
                   
【答案】彼此;耽误;批评;乖巧;焚烧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彼此”的“彼”是双人旁,右边是“皮”;“耽误”的“耽”是耳字旁,左右结构;“批评”的“批”是提手旁,右边是“比”;“乖巧”的“乖”与“乘”区分开;“焚烧”的“烧”是火字旁,右边是“尧”;
故答案为:彼此;耽误;批评;乖巧;焚烧;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正确拼读和词语书写能力。作答时要首先把拼音拼读正确,注意区分有同音字和同音词的情况;书写时要注意易错字的笔画和结构,把每个字写正确,即可顺利作答。
2.(2023·高密)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僧人(zēng sēng)    坚劲(jìng jìn)   剔除(tī tì)   
脉脉(mài mò)   侦探(zhēn zhēng)   糊弄(hú hù)   
【答案】sēng;jìng;tì;mò;zhēn;hù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僧人”应读sēng,声母是s,“坚劲”应读jìng,意思是劲健有力;坚强不屈。“剔除”应读tī,指把不好的或不合适的去掉。“脉脉”应读mò,形容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有默默地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意思。“侦探”应读zhēn,韵母是en,前鼻音;“糊弄”应读hù,指蒙混的意思;
故答案为: sēng;jìng;tī;mò;zhēn;hù;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读音,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
3.(2023·高密)补充成语,并选择合适成语的序号填在句子中。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①   美奂 ②   并论 ③   立异
④忐忑   ⑤司空   ⑥重见   
(2)一个是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一个是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怎能   呢。
(3)她就是喜欢   ,只要新潮服装上市,她是必买无疑。
【答案】(1)美轮;相提;标新;不安;见惯;天日
(2)②
(3)③
【知识点】补充成语;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1)“美轮美奂”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标新立异”指提出新奇的见解和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忐忑不安”
指心神极为不安。“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重见天日”比喻脱离黑暗的环境,重新见到光明。
(2)这句中结合“一个是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一个是初出校门的大学生”,这句中应该选择“相提并论”表达;
(3)结合句子中“只要新潮服装上市,她是必买无疑”,应该选择“标新立异”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1)美轮;相提;标新;不安;见惯;天日;(2)②;(3)③;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情况。作答时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进行识记,同时书写时应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的辨析,把每个字写正确;结合成语意思,进行正确运用,便于顺利作答。
4.(2023·高密)盘古、女娲、后羿、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其中开天辟地的是(  )
A.盘古 B.女娲 C.后羿 D.夸父
【答案】A
【知识点】文章人物形象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盘古开天辟地”及相关知识,中国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是“盘古”。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对有关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的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5.(2023·高密)“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其中的“眉眼盈盈处”指的是(  )
A.眼睛所见的地方 B.山水交汇的地方
C.眼睛眉毛之间 D.美丽的眼睛和眉毛
【答案】B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句出自宋代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意思是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眉眼盈盈处”指的是山水交汇的地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2023·高密)《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为太阳什么时候距离人们最近争论,孔子(  )
A.认为太阳刚出来时最近 B.认为中午时太阳最近
C.认为一样近 D.无法确定
【答案】D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两小儿辩日》,听到两个小孩的争辩,最后孔子“不能决也”,意思是孔子也不能判断。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正确选择。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7.(2023·高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探究真理需要问一百个问题,少一个也不行。
B.探究真理只需要不断的问问题,不需要做别的了。
C.探究真理需要不断发问,不断探索。
D.探究真理需要问题,没有问题也要凭空想一个问题。
【答案】C
【知识点】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相关内容,文中“问号”指的是提出疑问,不断探索,这句话意思是只有不断提出疑问,进行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8.(2023·高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修改病句:我很喜欢参加自然博物馆。
(2)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答案】(1)我很喜欢参观自然博物馆。
(2)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这句中“参加”运用不当,应该把“参加”改成“参观”;(2)这句改写时应该把“不”和“吗”去掉,把问号改成句号,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1)我很喜欢参观自然博物馆。(2)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书写。作答时要认真审题,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9.(2023·高密)判断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1)《表里的生物》一文中,作者小时候认为爸爸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
(2)《为人民服务》一文是毛泽东主席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写的。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其中的“彩练”指的是彩虹。
(4)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5)“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的意思是“轻轻的敲”。
【答案】(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古诗词翻译;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1)结合课文《表里的生物》相关内容,这项表述正确。(2)结合课文《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这项表述正确。(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句中把彩虹比作“彩练”,这项表述正确。(4)阅读文章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理解,这项表述正确。(5)“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出自叶绍翁《游园不值》,意思是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这句中对“小扣”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2)正确;(3)正确;(4)正确;(5)正确;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诗句以及读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县官的语文知识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10.(2023·高密)填空。
(1)苟利于民,   ,苟周于事,   。
(2)树欲静而风不止,   。
(3)劝君更尽一杯酒,   。
(4)过去的日子如   ,被   吹散了,如   ,被   蒸融了。
【答案】(1)不必法古;不必循旧
(2)子欲养而亲不待
(3)西出阳关无故人
(4)轻烟;微风;薄雾;初阳
【知识点】格言、名言;谚语;惯用语、俗语;古诗词填空;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分析】(1)“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淮南子》,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意思是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4)结合课文《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书写时“烟”是火字旁,右边是“因”;“微风”的“微”是双人旁,左中右结构;“薄雾”中“薄”是草字头,上下结构;“初阳”的“初”是衣部旁,右边是“刀”。
故答案为:(1)不必法古;不必循旧;(2)子欲养而亲不待;(3)西出阳关无故人;(4)轻烟;微风;薄雾;初阳;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和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也涉及课文理解的内容。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诗句和课文的理解,以及自己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古代文学知识进行准确作答,答案要规范,书写要正确。
二、阅读鉴赏
(2023·高密)阅读理解
礼物
过生日时,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收藏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镜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不禁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微雕。
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
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酷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竿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苦练了十年,渐渐地,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他赠给爸爸的。
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凝聚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1.文章重点描写的是   ,在文章找出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
12.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   (顺叙,插叙)。
13.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流传千古的名诗,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请你默写诗的最后两句:   ,   
14.本文结尾说的“一种精神”是指什么精神?在文中找出表现这种精神的句段。
15.有人说,爸爸送的礼物仅是一粒米,礼物太轻,爸爸送的是一件艺术品,很贵重。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
【答案】11.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而是一种精神
12.插叙
1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4.是指一种锲而不舍、执着的精神|,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大的小的,高的矮的。他不顾日晒雨打,苦练了十年,练出一手好雕功,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凭的全是一种感觉。
15.我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对身心有益的标准来评判。我认为爸爸送的这个礼物合适,他送给“我”的是一种锲而不舍。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1.结合短文内容,主要描写了一位教师,在下放农场时不言放弃,刻苦练习“微雕”的故事,“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而是一种精神”这是全文描写的重点。
故答案为: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而是一种精神。
12.结合文中的描写,第③自然段采用“插叙”的方法,描写了“米粒”微雕的来历。结合短文内容,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插叙
13.结合对《枫桥夜泊》的背诵,原文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书写把后面两句中诗句写正确。
故答案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4.结合文中对这位“教师”在下放农场中刻苦练习“微雕”的描写,“他不顾日晒雨打,苦练了十年,渐渐地,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描写了他练习“微雕”的艰辛。
故答案为:是指一种锲而不舍、执着的精神|,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大的小的,高的矮的。他不顾日晒雨打,苦练了十年,练出一手好雕功,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凭的全是一种感觉。
15.结合文中的描写,虽然爸爸送我的只是一粒米,但是却代表了“微雕”作者的深处逆境、锲而不舍的精神,结合对原文的理解,这件礼物礼轻情意重,虽然微小,但是意义深远,寄托爸爸对我的期望。结合短文内容,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我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对身心有益的标准来评判。我认为爸爸送的这个礼物合适,他送给“我”的是一种锲而不舍。
(2023·高密)阅读理解
小溪流的歌(节选)
①一条大江低声吟唱着,不分时刻地向前奔流。他十分强壮,积蓄了巨大无比的精力。他眺望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他沉着地举起庞大的轮船,帮助他们迅速航行。他负担着许多,不断向前奔流。
②那些被波浪卷起,跟随大江行进的泥沙却感到累了,问:“喂,到底要往什么地方去呀?”大江回答:“还要到前面去呀。”
③疲乏得喘不过气的泥沙愤愤地说:“‘前面’,‘前面’!哪有那么多‘前面’!已经走得差不多了,还是歇口气吧!”
④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轻轻地笑了笑:“为什么?不行!不能停留!”
⑤泥沙带着怨恨,偷偷地沉下去了,可是大江还是不住地奔流。许多天就好像一天,他经过了无数繁荣的城市和无数富足的乡村,为人们做了无数事情;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
⑥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⑦在海底,一只爬满了贝壳的、朽烂得只剩一层发锈的铁壳的沉船,他早已不耐烦海洋这无休无止的晃动了,可以休息了吧?”
⑧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他的无穷无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 。
⑨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他不断涌起来,向上,向前,离开了他,一边舞蹈,永远不休息!”
⑩小溪流的歌就是这样无尽无止,他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16.用一句话概括①﹣⑤段的内容。
17.文章用什么方法描写泥沙?这对表现大江有什么好处?
18.作者为什么说“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
19.从②~④段大江与泥沙的对话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0.第⑧段为什么写太阳和月亮?
【答案】16.大江不知疲倦地向前奔流。
17.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泥沙。通过语言,表达了泥沙的疲惫与不满,勇往直前的精神。
18.因为大江虽然已经十分强壮,但仍然保持着小溪流一直向前。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大江永不满足。
19.在前进的大潮中,只有保持充沛的激情,勇往直前,否则将会被历史所淘汰。
20.从正面衬托大海的形象。
【知识点】童话故事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6.结合第①-⑤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大江向前奔流,泥沙却带着怨恨偷偷沉下去。结合对自然段的理解,进行总结作答。
故答案为:大江不知疲倦地向前奔流。
17.结合文中的语句,短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泥沙当作人来写,用泥沙的疲惫和不满,衬托了大江勇往直前的精神;结合文中句子,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泥沙。通过语言,表达了泥沙的疲惫与不满,勇往直前的精神。
18.结合短文描写,“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这句话描写大江奔流不息的原因,他知道只有不断努力,奔流不息,他才能成为真正的大江,否则,他会再变成小溪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因为大江虽然已经十分强壮,但仍然保持着小溪流一直向前。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大江永不满足。
19.从②~④段大江与泥沙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大江和泥沙不同的追求和态度:大江勇往直前,奔流不息;泥沙却贪图安逸,想着沉下去,说明在前进的大潮中,只有保持充沛的激情,勇往直前,否则将会被历史所淘汰。结合文中句子,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在前进的大潮中,只有保持充沛的激情,勇往直前,否则将会被历史所淘汰。
20.结合短文,“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这句说明海洋的永不停息的精神,受到月亮和太阳的赞美,这样的描写,从侧面说明了对海洋精神的赞美。
故答案为:从正面衬托大海永不停息的形象。
三、习作表达
21.(2023·高密)习作
大自然中美丽的风景,生活中美妙的艺术,他人卓越的才能和美好的心灵……都需要我们去发现。请你以“最美的 ”为题,如风景、人物、画面……然后完成习作,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答案】最美的老人 一个清净的午后,金色的阳光暖暖地洒了下来。我漫步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好生无聊,耳畔忽然传来了一阵动听的笙声,配上笙浑厚的音调。它在我耳边不断回荡。 是谁在吹奏这优美的乐曲呢?我循着声音望去,呵。在一旁。他们衣着朴素却干干净净,正拿着那个音乐之源——笙,捧着一个塑料小碗。原来是乞讨的。待他们走近些,天哪,双眼紧闭着,他竟然是个盲人!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他,没有了工作能力。让我感动的是:他并没有和其他乞丐一样利用别人的同情来换取钱财,拿起了手中的笙。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说得真好,没有残疾,竞选败北;还有,衣来伸手。我们是多么的脆弱。
那一刻,这位素不相识却“最美”的老爷爷用他的行动,都不要轻言放弃,都不要忘了“自力更生”!
【知识点】写人类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妖气写一写“最美的 ”,作答时要首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最美的事物或人”,内容要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围绕题目要求,紧紧抓住“最美”来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领悟思考,讲述自己看到的双目失明的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文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1 / 1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高密)读拼音,写词语。
bǐ cǐ dān wù pī píng guāi qiǎo fén shāo
                   
2.(2023·高密)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僧人(zēng sēng)    坚劲(jìng jìn)   剔除(tī tì)   
脉脉(mài mò)   侦探(zhēn zhēng)   糊弄(hú hù)   
3.(2023·高密)补充成语,并选择合适成语的序号填在句子中。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①   美奂 ②   并论 ③   立异
④忐忑   ⑤司空   ⑥重见   
(2)一个是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一个是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怎能   呢。
(3)她就是喜欢   ,只要新潮服装上市,她是必买无疑。
4.(2023·高密)盘古、女娲、后羿、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其中开天辟地的是(  )
A.盘古 B.女娲 C.后羿 D.夸父
5.(2023·高密)“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其中的“眉眼盈盈处”指的是(  )
A.眼睛所见的地方 B.山水交汇的地方
C.眼睛眉毛之间 D.美丽的眼睛和眉毛
6.(2023·高密)《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为太阳什么时候距离人们最近争论,孔子(  )
A.认为太阳刚出来时最近 B.认为中午时太阳最近
C.认为一样近 D.无法确定
7.(2023·高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探究真理需要问一百个问题,少一个也不行。
B.探究真理只需要不断的问问题,不需要做别的了。
C.探究真理需要不断发问,不断探索。
D.探究真理需要问题,没有问题也要凭空想一个问题。
8.(2023·高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修改病句:我很喜欢参加自然博物馆。
(2)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9.(2023·高密)判断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1)《表里的生物》一文中,作者小时候认为爸爸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
(2)《为人民服务》一文是毛泽东主席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写的。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其中的“彩练”指的是彩虹。
(4)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5)“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的意思是“轻轻的敲”。
10.(2023·高密)填空。
(1)苟利于民,   ,苟周于事,   。
(2)树欲静而风不止,   。
(3)劝君更尽一杯酒,   。
(4)过去的日子如   ,被   吹散了,如   ,被   蒸融了。
二、阅读鉴赏
(2023·高密)阅读理解
礼物
过生日时,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收藏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镜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不禁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微雕。
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
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酷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竿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苦练了十年,渐渐地,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他赠给爸爸的。
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凝聚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1.文章重点描写的是   ,在文章找出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
12.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   (顺叙,插叙)。
13.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流传千古的名诗,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请你默写诗的最后两句:   ,   
14.本文结尾说的“一种精神”是指什么精神?在文中找出表现这种精神的句段。
15.有人说,爸爸送的礼物仅是一粒米,礼物太轻,爸爸送的是一件艺术品,很贵重。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
(2023·高密)阅读理解
小溪流的歌(节选)
①一条大江低声吟唱着,不分时刻地向前奔流。他十分强壮,积蓄了巨大无比的精力。他眺望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他沉着地举起庞大的轮船,帮助他们迅速航行。他负担着许多,不断向前奔流。
②那些被波浪卷起,跟随大江行进的泥沙却感到累了,问:“喂,到底要往什么地方去呀?”大江回答:“还要到前面去呀。”
③疲乏得喘不过气的泥沙愤愤地说:“‘前面’,‘前面’!哪有那么多‘前面’!已经走得差不多了,还是歇口气吧!”
④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轻轻地笑了笑:“为什么?不行!不能停留!”
⑤泥沙带着怨恨,偷偷地沉下去了,可是大江还是不住地奔流。许多天就好像一天,他经过了无数繁荣的城市和无数富足的乡村,为人们做了无数事情;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
⑥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⑦在海底,一只爬满了贝壳的、朽烂得只剩一层发锈的铁壳的沉船,他早已不耐烦海洋这无休无止的晃动了,可以休息了吧?”
⑧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他的无穷无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 。
⑨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他不断涌起来,向上,向前,离开了他,一边舞蹈,永远不休息!”
⑩小溪流的歌就是这样无尽无止,他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16.用一句话概括①﹣⑤段的内容。
17.文章用什么方法描写泥沙?这对表现大江有什么好处?
18.作者为什么说“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
19.从②~④段大江与泥沙的对话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0.第⑧段为什么写太阳和月亮?
三、习作表达
21.(2023·高密)习作
大自然中美丽的风景,生活中美妙的艺术,他人卓越的才能和美好的心灵……都需要我们去发现。请你以“最美的 ”为题,如风景、人物、画面……然后完成习作,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彼此;耽误;批评;乖巧;焚烧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彼此”的“彼”是双人旁,右边是“皮”;“耽误”的“耽”是耳字旁,左右结构;“批评”的“批”是提手旁,右边是“比”;“乖巧”的“乖”与“乘”区分开;“焚烧”的“烧”是火字旁,右边是“尧”;
故答案为:彼此;耽误;批评;乖巧;焚烧;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正确拼读和词语书写能力。作答时要首先把拼音拼读正确,注意区分有同音字和同音词的情况;书写时要注意易错字的笔画和结构,把每个字写正确,即可顺利作答。
2.【答案】sēng;jìng;tì;mò;zhēn;hù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僧人”应读sēng,声母是s,“坚劲”应读jìng,意思是劲健有力;坚强不屈。“剔除”应读tī,指把不好的或不合适的去掉。“脉脉”应读mò,形容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有默默地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意思。“侦探”应读zhēn,韵母是en,前鼻音;“糊弄”应读hù,指蒙混的意思;
故答案为: sēng;jìng;tī;mò;zhēn;hù;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读音,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
3.【答案】(1)美轮;相提;标新;不安;见惯;天日
(2)②
(3)③
【知识点】补充成语;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1)“美轮美奂”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标新立异”指提出新奇的见解和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忐忑不安”
指心神极为不安。“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重见天日”比喻脱离黑暗的环境,重新见到光明。
(2)这句中结合“一个是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一个是初出校门的大学生”,这句中应该选择“相提并论”表达;
(3)结合句子中“只要新潮服装上市,她是必买无疑”,应该选择“标新立异”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1)美轮;相提;标新;不安;见惯;天日;(2)②;(3)③;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情况。作答时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进行识记,同时书写时应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的辨析,把每个字写正确;结合成语意思,进行正确运用,便于顺利作答。
4.【答案】A
【知识点】文章人物形象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盘古开天辟地”及相关知识,中国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是“盘古”。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对有关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的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5.【答案】B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句出自宋代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意思是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眉眼盈盈处”指的是山水交汇的地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答案】D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两小儿辩日》,听到两个小孩的争辩,最后孔子“不能决也”,意思是孔子也不能判断。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正确选择。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相关内容,文中“问号”指的是提出疑问,不断探索,这句话意思是只有不断提出疑问,进行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8.【答案】(1)我很喜欢参观自然博物馆。
(2)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这句中“参加”运用不当,应该把“参加”改成“参观”;(2)这句改写时应该把“不”和“吗”去掉,把问号改成句号,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1)我很喜欢参观自然博物馆。(2)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书写。作答时要认真审题,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9.【答案】(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古诗词翻译;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1)结合课文《表里的生物》相关内容,这项表述正确。(2)结合课文《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这项表述正确。(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句中把彩虹比作“彩练”,这项表述正确。(4)阅读文章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理解,这项表述正确。(5)“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出自叶绍翁《游园不值》,意思是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这句中对“小扣”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2)正确;(3)正确;(4)正确;(5)正确;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诗句以及读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县官的语文知识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10.【答案】(1)不必法古;不必循旧
(2)子欲养而亲不待
(3)西出阳关无故人
(4)轻烟;微风;薄雾;初阳
【知识点】格言、名言;谚语;惯用语、俗语;古诗词填空;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分析】(1)“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淮南子》,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意思是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4)结合课文《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书写时“烟”是火字旁,右边是“因”;“微风”的“微”是双人旁,左中右结构;“薄雾”中“薄”是草字头,上下结构;“初阳”的“初”是衣部旁,右边是“刀”。
故答案为:(1)不必法古;不必循旧;(2)子欲养而亲不待;(3)西出阳关无故人;(4)轻烟;微风;薄雾;初阳;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和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也涉及课文理解的内容。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诗句和课文的理解,以及自己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古代文学知识进行准确作答,答案要规范,书写要正确。
【答案】11.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而是一种精神
12.插叙
1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4.是指一种锲而不舍、执着的精神|,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大的小的,高的矮的。他不顾日晒雨打,苦练了十年,练出一手好雕功,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凭的全是一种感觉。
15.我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对身心有益的标准来评判。我认为爸爸送的这个礼物合适,他送给“我”的是一种锲而不舍。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1.结合短文内容,主要描写了一位教师,在下放农场时不言放弃,刻苦练习“微雕”的故事,“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而是一种精神”这是全文描写的重点。
故答案为: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而是一种精神。
12.结合文中的描写,第③自然段采用“插叙”的方法,描写了“米粒”微雕的来历。结合短文内容,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插叙
13.结合对《枫桥夜泊》的背诵,原文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书写把后面两句中诗句写正确。
故答案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4.结合文中对这位“教师”在下放农场中刻苦练习“微雕”的描写,“他不顾日晒雨打,苦练了十年,渐渐地,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描写了他练习“微雕”的艰辛。
故答案为:是指一种锲而不舍、执着的精神|,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大的小的,高的矮的。他不顾日晒雨打,苦练了十年,练出一手好雕功,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凭的全是一种感觉。
15.结合文中的描写,虽然爸爸送我的只是一粒米,但是却代表了“微雕”作者的深处逆境、锲而不舍的精神,结合对原文的理解,这件礼物礼轻情意重,虽然微小,但是意义深远,寄托爸爸对我的期望。结合短文内容,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我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对身心有益的标准来评判。我认为爸爸送的这个礼物合适,他送给“我”的是一种锲而不舍。
【答案】16.大江不知疲倦地向前奔流。
17.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泥沙。通过语言,表达了泥沙的疲惫与不满,勇往直前的精神。
18.因为大江虽然已经十分强壮,但仍然保持着小溪流一直向前。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大江永不满足。
19.在前进的大潮中,只有保持充沛的激情,勇往直前,否则将会被历史所淘汰。
20.从正面衬托大海的形象。
【知识点】童话故事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6.结合第①-⑤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大江向前奔流,泥沙却带着怨恨偷偷沉下去。结合对自然段的理解,进行总结作答。
故答案为:大江不知疲倦地向前奔流。
17.结合文中的语句,短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泥沙当作人来写,用泥沙的疲惫和不满,衬托了大江勇往直前的精神;结合文中句子,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泥沙。通过语言,表达了泥沙的疲惫与不满,勇往直前的精神。
18.结合短文描写,“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这句话描写大江奔流不息的原因,他知道只有不断努力,奔流不息,他才能成为真正的大江,否则,他会再变成小溪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因为大江虽然已经十分强壮,但仍然保持着小溪流一直向前。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大江永不满足。
19.从②~④段大江与泥沙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大江和泥沙不同的追求和态度:大江勇往直前,奔流不息;泥沙却贪图安逸,想着沉下去,说明在前进的大潮中,只有保持充沛的激情,勇往直前,否则将会被历史所淘汰。结合文中句子,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在前进的大潮中,只有保持充沛的激情,勇往直前,否则将会被历史所淘汰。
20.结合短文,“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这句说明海洋的永不停息的精神,受到月亮和太阳的赞美,这样的描写,从侧面说明了对海洋精神的赞美。
故答案为:从正面衬托大海永不停息的形象。
21.【答案】最美的老人 一个清净的午后,金色的阳光暖暖地洒了下来。我漫步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好生无聊,耳畔忽然传来了一阵动听的笙声,配上笙浑厚的音调。它在我耳边不断回荡。 是谁在吹奏这优美的乐曲呢?我循着声音望去,呵。在一旁。他们衣着朴素却干干净净,正拿着那个音乐之源——笙,捧着一个塑料小碗。原来是乞讨的。待他们走近些,天哪,双眼紧闭着,他竟然是个盲人!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他,没有了工作能力。让我感动的是:他并没有和其他乞丐一样利用别人的同情来换取钱财,拿起了手中的笙。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说得真好,没有残疾,竞选败北;还有,衣来伸手。我们是多么的脆弱。
那一刻,这位素不相识却“最美”的老爷爷用他的行动,都不要轻言放弃,都不要忘了“自力更生”!
【知识点】写人类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妖气写一写“最美的 ”,作答时要首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最美的事物或人”,内容要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围绕题目要求,紧紧抓住“最美”来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领悟思考,讲述自己看到的双目失明的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文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