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1.(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南京狮子山下的静海寺,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性建筑,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寺内悬挂一口高1.842米的大铜钟,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的大铜钟与近代哪场战争的失败有关?(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根据“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寺内悬挂一口高1.842米的大铜钟,”可知,材料与《南京条约》的签订有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在南京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所以静海寺的大铜钟与鸦片战争的失败有关,A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1856-1860年,这三次侵略战争都与静海寺的1.842米的大铜钟以及铜钟高度的寓意不符,排除B项;
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894-1895年,这三次侵略战争都与静海寺的1.842米的大铜钟以及铜钟高度的寓意不符,排除C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在1900-1901年,这三次侵略战争都与静海寺的1.842米的大铜钟以及铜钟高度的寓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掌握《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以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022·无锡)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了挽救国家的预势,以曾国落、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
A.扶清灭洋 B.自强、求富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曾国落、李鸿章等洋务派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将同盟会政纲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科学的口号,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3.(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南昌起义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新文化运动
【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可知。该史料反映的是五四爱国运动。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著名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前期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3日以后,工人成为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中国代表拒绝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了三个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项正确;
南昌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中国共产党成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五四运动是考查的重点,注意识记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及意义。
4.(2022八上·资源期中)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徐中约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由材料“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君主专制政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故材料中的“它”是指辛亥革命。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辛亥革命是题干里的“它”所指的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材料和分析概括归纳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解答即可。
5.(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为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战役是( )
A.孟良崮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战役是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渡江战役使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D项正确;
孟良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挺进大别山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三大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南京解放的相关知识。
6.(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D项正确;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
1945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排除B项;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
7.(2019八上·龙州期末)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中共十六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共十六大
【解析】【分析】A.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不符合题意;
B. 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中共十六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是课本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8.(2016八下·宜昌期中)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答案】D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制造。”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9.(2019八下·镇原期中)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B.三大改造完成后
C.“一五”计划完成后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知识点】过渡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优势92.9%,商品零售额中,公有经济占有95.8%,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占有100%。这一情况最早出现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变私有制为公有制。A选项新中国成立后以私有制为主,与题意不符;C选项一五计划侧重于重工业,D选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都不符合题意,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看懂图片含义。解答时,一定要紧扣图片信息,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
10.(2020八下·黑河月考)下图是1998年为了纪念一次转折性的会议召开2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这次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遵义会议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中勋章的文字“实事求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BD与图片信息不符,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以1998年为了纪念一次转折性会议召开2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为切入点,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分析。
11.(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对广西各族人民寄语“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广西各族人民能够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
【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西各族人民能够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A项正确;
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2022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香港政府以“砥砺奋进廿五载,携手再上新征程”为主题,策划25周年众多庆祝活动。25年前,香港能得以顺利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得益于( )
A.民族区域自治 B.一国两制的构想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B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求同存异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方针的认识。
13.2023年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习近平强调指出,中法双方要相互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互利五惠、共同发展。这说明中国坚持(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社会主义道路
C.“求同存异”方针 D.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在外交上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与题干“习近平强调指出,中法双方要相互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内容相符,A项正确;
“一国两制”最早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排除B项;
“求同存异”方针题干内容未体现,排除C项;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结合选项分析题干即可作答。
14.(2020·深圳)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丰富发展起来的理论是( )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丰富发展起来的理论,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要熟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排除干扰项。
15.(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是指( )
A.现代化的道路 B.井冈山道路
C.新民主义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八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战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项正确;
现代化是人类从现实社会向理想社会迈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导向,排除A项;
井冈山道路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B项;
新民主主义道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出现在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题(共计30分)
16.(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増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在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布局,并举一例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截止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3)国家利益、意识形态、领土争端、历史遗留问题、战略利益等。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亚太经合作组织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可知,新中国在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如截止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认为影响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国家利益、意识形态、领土争端、历史遗留问题、战略利益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中美关系等相关史实。
17.(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泱泱大国,历史之痛;铭记耻辱,继往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材料二: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
——德国《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
材料三:2021年,又是一年辛丑年。120年前,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20年后,杨洁篪强调,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讲话。两个甲子过去,中国早就 “换了人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19世纪两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00年在中国发生的民族战争是哪一反帝斗争运动?
(3)根据材料三,说说120年前中国与列强签订的哪一不平等条约?其条约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4)综合以上信息,中国从近代的跪着外交到现在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请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义和团运动。
(3)《辛丑条约》。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要不断提高本国的综台国力。(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近代中国被侵略的史实有:1840年——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2)据材料二“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及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在中国发生的神圣的民族战争是义和团运动。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据材料三“2021年,又是一年辛丑年。120年前,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可知,2021年,又是一年辛丑年,120年前指的是1901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备受欺凌一方面因为自身政治制度腐败导致的落后,另一方面可见列强自身实力强大欺压弱国,具体可以阐述为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要不断提高本国的综台国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
18.(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为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社会主义建设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53年—1957年 ①
1956年 ②
1956年 中共八大召开
1958年 大跃进运动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1979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
1980年 中央批准建立经济特区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处完整的历史事件。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中哪两个事件是失误的探索?
(3)从材料中选择一个历史事件(例子除外),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例子: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共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紧急关头力挽狂澜,是中共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观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论述: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结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知识点】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邓小平理论;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失误的探索。
(3)选择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确定观点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邓小平理论等相关史实。
1 / 1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1.(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南京狮子山下的静海寺,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性建筑,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寺内悬挂一口高1.842米的大铜钟,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的大铜钟与近代哪场战争的失败有关?(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022·无锡)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了挽救国家的预势,以曾国落、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
A.扶清灭洋 B.自强、求富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3.(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南昌起义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新文化运动
4.(2022八上·资源期中)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徐中约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5.(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为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战役是( )
A.孟良崮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6.(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
7.(2019八上·龙州期末)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中共十六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8.(2016八下·宜昌期中)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9.(2019八下·镇原期中)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B.三大改造完成后
C.“一五”计划完成后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0.(2020八下·黑河月考)下图是1998年为了纪念一次转折性的会议召开2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这次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遵义会议
11.(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对广西各族人民寄语“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广西各族人民能够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
12.(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2022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香港政府以“砥砺奋进廿五载,携手再上新征程”为主题,策划25周年众多庆祝活动。25年前,香港能得以顺利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得益于( )
A.民族区域自治 B.一国两制的构想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2023年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习近平强调指出,中法双方要相互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互利五惠、共同发展。这说明中国坚持(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社会主义道路
C.“求同存异”方针 D.四项基本原则
14.(2020·深圳)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丰富发展起来的理论是( )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5.(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是指( )
A.现代化的道路 B.井冈山道路
C.新民主义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综合题(共计30分)
16.(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増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在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布局,并举一例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7.(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泱泱大国,历史之痛;铭记耻辱,继往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材料二: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
——德国《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
材料三:2021年,又是一年辛丑年。120年前,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20年后,杨洁篪强调,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讲话。两个甲子过去,中国早就 “换了人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19世纪两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00年在中国发生的民族战争是哪一反帝斗争运动?
(3)根据材料三,说说120年前中国与列强签订的哪一不平等条约?其条约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4)综合以上信息,中国从近代的跪着外交到现在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请谈谈你的感悟。
18.(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为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社会主义建设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53年—1957年 ①
1956年 ②
1956年 中共八大召开
1958年 大跃进运动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1979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
1980年 中央批准建立经济特区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处完整的历史事件。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中哪两个事件是失误的探索?
(3)从材料中选择一个历史事件(例子除外),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例子: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共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紧急关头力挽狂澜,是中共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根据“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寺内悬挂一口高1.842米的大铜钟,”可知,材料与《南京条约》的签订有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在南京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所以静海寺的大铜钟与鸦片战争的失败有关,A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1856-1860年,这三次侵略战争都与静海寺的1.842米的大铜钟以及铜钟高度的寓意不符,排除B项;
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894-1895年,这三次侵略战争都与静海寺的1.842米的大铜钟以及铜钟高度的寓意不符,排除C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在1900-1901年,这三次侵略战争都与静海寺的1.842米的大铜钟以及铜钟高度的寓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掌握《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以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曾国落、李鸿章等洋务派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将同盟会政纲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科学的口号,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可知。该史料反映的是五四爱国运动。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著名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前期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3日以后,工人成为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中国代表拒绝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了三个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项正确;
南昌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中国共产党成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五四运动是考查的重点,注意识记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及意义。
4.【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由材料“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君主专制政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故材料中的“它”是指辛亥革命。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辛亥革命是题干里的“它”所指的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材料和分析概括归纳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解答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战役是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渡江战役使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D项正确;
孟良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挺进大别山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三大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南京解放的相关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D项正确;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
1945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排除B项;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
7.【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共十六大
【解析】【分析】A.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不符合题意;
B. 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中共十六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是课本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8.【答案】D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制造。”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过渡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优势92.9%,商品零售额中,公有经济占有95.8%,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占有100%。这一情况最早出现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变私有制为公有制。A选项新中国成立后以私有制为主,与题意不符;C选项一五计划侧重于重工业,D选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都不符合题意,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看懂图片含义。解答时,一定要紧扣图片信息,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
10.【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中勋章的文字“实事求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BD与图片信息不符,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以1998年为了纪念一次转折性会议召开2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为切入点,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分析。
11.【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西各族人民能够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A项正确;
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B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求同存异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方针的认识。
13.【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在外交上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与题干“习近平强调指出,中法双方要相互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内容相符,A项正确;
“一国两制”最早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排除B项;
“求同存异”方针题干内容未体现,排除C项;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结合选项分析题干即可作答。
14.【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丰富发展起来的理论,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要熟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排除干扰项。
15.【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八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战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项正确;
现代化是人类从现实社会向理想社会迈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导向,排除A项;
井冈山道路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B项;
新民主主义道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出现在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1)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截止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3)国家利益、意识形态、领土争端、历史遗留问题、战略利益等。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亚太经合作组织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可知,新中国在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如截止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认为影响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国家利益、意识形态、领土争端、历史遗留问题、战略利益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中美关系等相关史实。
17.【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义和团运动。
(3)《辛丑条约》。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要不断提高本国的综台国力。(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近代中国被侵略的史实有:1840年——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2)据材料二“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及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在中国发生的神圣的民族战争是义和团运动。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据材料三“2021年,又是一年辛丑年。120年前,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可知,2021年,又是一年辛丑年,120年前指的是1901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备受欺凌一方面因为自身政治制度腐败导致的落后,另一方面可见列强自身实力强大欺压弱国,具体可以阐述为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要不断提高本国的综台国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
18.【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观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论述: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结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知识点】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邓小平理论;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失误的探索。
(3)选择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确定观点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邓小平理论等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