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对比思维 明辨是非
时评典范
颠覆传统叙事的熊朝忠
杨健
在昆明进行的世界拳击理事会迷你轻量级拳王争霸战中,来自云南文山的苗族拳手熊朝忠以点数击败该级别现役霸主、墨西哥拳手哈维尔·马丁内斯,夺得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条职业拳击的世界级金腰带。在与职业足球、F1赛车具有相同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拳击领域,最高级别赛事的冠军名录中终于有了中国人的名字。
毫无疑问,熊朝忠创造了中国体育的历史,他的经历很容易被拉来编成一则“体育改变命运”之类的励志故事。可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经历在中国体育成功学的讲义中其实没有任何可参照的版本。
他不是举国体制下金牌工厂里的一个标准件,也不是李娜等由传统体制助推的单飞英雄,他甚至不像丁俊晖,早早从正常成长环境脱序,开始一段定制式的人生。即便与同级别的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比较,熊朝忠身上也鲜有同类项。他没入选过专业队,更没参加过奥运会。本次他参赛,央视体育频道未予关注,仅有家乡的云南卫视进行了转播。
熊朝忠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是从一个业余拳手向职业拳王直接跨越,而他第一次接触拳击运动是6年前,那时他已24岁。在土壤并不深厚的国内拳坛,这差不多是一名专业拳手向体工大队领导递交退役申请的年龄。更匪夷所思的是,接触拳击前,他在一家煤矿里拉了数年煤,每天工作时间10小时,工资10元。
谁能想象,在熊朝忠实现命运逆转之前,他每天的生活光景是以不到50公斤的体重拉着500公斤的煤车在悠长的矿道里循环往复。养家糊口是他的现实。很难说他戴上拳套那一刻起,就真的规划出了腰佩金腰带的未来。对一个24岁的拳击爱好者来说,如何在6年之内攀向世界职业拳坛的王座,其间路径在人们想像力的边缘。并且,他生活在相对贫困的西南地区,转行从事拳击运动时,所能傍依的仅是亲戚凑来的1800元学费兼生活费和6年拉煤生涯锻造的精壮体魄。
哪怕人们愿意将熊朝忠的经历当作一则励志故事来传诵,这个故事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复制。在贫寒煤工向职业拳王的跨越过程中,要付出的是高昂得几乎不可计数的机会成本。熊朝忠的籍贯、出身、年龄等注定其先赋条件不足;多年拉煤给他创造的条件亦极其有限;而当下农民工边缘化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也为他改变自身命运设置了重重障碍。
单从体育角度看,熊朝忠的成功也决非励志二字可概括。众所周知,中国运动员要跻身国际职业体育顶尖行列,尤其那些商业价值巨大而国内群众基础又不牢靠的项目,传统体制的助力必不可少。譬如李娜、姚明。反观熊朝忠,离开煤矿后投身昆明一家民间拳击俱乐部,第一年主要靠亲戚朋友接济。当他刚参加职业赛事拿到出场费,多半用于偿还借款。时至今日,他的伙食标准与国内专业运动员或国外职业运动员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然而在这样的处境下,熊朝忠获得了邹市明可望却远不可即的成就。
朝为拉煤郎,暮成铁拳王。熊朝忠天外飞仙式的成功,颠覆了中国体育的传统叙事。因为他的成功丝毫没有借助体制的力量,也没有罩上一件伪职业化的皇帝新衣。体育,在熊朝忠成功学版本里只是一个由头、一个随时可以替换的变量。若将他的成功当作一个传奇,其折射的恰恰是一位普通西部农民工摆脱生活束缚之艰辛。
技法获取
本文是一篇时事评论,阐述了熊朝忠在体育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特别意义,发人深省。文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于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本文对这两种对比方法运用得都恰到好处。
一、纵向对比:辉煌与艰辛
所谓纵比,是同一对象在前后阶段的对比。熊朝忠获得夺得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条职业拳击的世界级金腰带,在与职业足球、F1赛车具有相同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拳击领域,最高级别赛事的冠军名录中终于有了中国人的名字,可见熊朝忠成就的非同寻常。可接下来介绍他在24岁接触拳击前在一家煤矿里拉了数年煤的情况,“每天工作时间10小时,工资10元”。辉煌与艰辛的对比,越发突出了熊朝忠成功的特别。
二、横向对比:体制内与体制外
所谓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熊朝忠24岁接触拳击运动,这差不多是一名专业拳手向体工大队领导递交退役申请的年龄;中国运动员要像李娜、姚明那样跻身国际职业体育顶尖行列,传统体制的助力必不可少,而熊朝忠离开煤矿后投身昆明一家民间拳击俱乐部,第一年主要靠亲戚朋友接济;时至今日,他的伙食标准与国内专业运动员或国外职业运动员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通过这些横向对比,通过熊朝忠的艰辛得以显化和强化。
习作示例
放下负重的心
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半决赛东道主巴西与德国相遇,结果以1:7的悬殊比分震惊了世界。离冠军仅咫尺之遥,又在家门口作战,岂能输球?于是进攻进攻再进攻,不见桑巴,没有协同,如此心态,如此战法,岂能不输?
细思之,巴西之败,技术使然,战术使然,更是沉重的心理负担使然也。
年轻人谁不盼望成功,谁不梦想能在灯光璀璨的舞台上聚焦众人的目光?然而,欲成就大事,不只要有“超世之才,坚韧不拔之志”,同时还要能放下心灵上的重负,以平常心看待成败,拿得起,放得下,唯其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就精彩人生。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为争创“六连冠”的神话进行了刻苦训练,然而在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上却出乎意料地先后败给秘鲁和苏联队。能取得五连冠的佳绩,说明中国女排的确有着非凡的实力,但我们太看重第一名的桂冠而无法放开手脚,苏联和秘鲁女排原本就不是中国队的对手,却抱着尽力而为放手一博的心态尽情发挥,分别斩获前两名,中国队只获得铜牌。心理负荷不同,成败截然相反。
高考中存在一种“第十名现象”,即平时成绩排在前几名的同学在正式考试时常常发挥失常,而一般排在十几名的同学则往往扮演黑马的角色,一举成名。这也是心理负荷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结果。我是班级的佼佼者,考试又是如此不同寻常,只可赢天下,不可输他人,背着沉重的包袱上考场,岂能有正常的发挥?而那些平时成绩一般的同学,用平常心应试,倒反能有正常甚至超常的发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穿针心理”,又叫目的颤抖,即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事实也正是如此,太想打好球的手在颤抖,太想走好钢丝的脚在颤抖,太想赢的心在颤抖。人都有这么一个弱点:当对某一件事过于重视时,就会有心理包袱,陷入紧张状态,而一紧张,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焦虑、精力分散等不良反应。这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会使我们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最终导致失败。
对于人类常常背上的不应有的包袱,庄子笑其“若负重而行上也,可谓苦矣”。周瑜年少有成,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何等意气风发,却因忌妒诸葛亮之才,决意一决雌雄,陪了夫人又折兵,最终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如果周瑜能放下沉重的心灵负荷,以坦然的心态看待与诸葛亮的对决,一代英才,何至于英年早逝!
人生在世,变数太多,有谁能保证事事一帆风顺无往不利?倘若你能放下内心的包袱,以超脱坦然之态对待红尘俗世,或许你的生命之花将以更为自然的姿态绽放,你也将收获一份意想不到的成功之果。
【评点】
文章以“放下负重的心”为题,阐述了心态和成功的关系,指出只有放下心灵上的重负,以平常心看待成败,拿得起,放得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就精彩人生。本文材料丰富,有体育界的典型事例,有考试中的普遍现象,有对当代人的心理透视,也有对古代人物的心理分析,有科学实验,也有理性剖析,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在论证方法上,对比论证运用得十分自然,既有80年代考女排自身前后的纵向对比,又有考试中前十名考差和黑马的对比,这两种对比突出了心态的作用,强化了论点。
技法讲析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认识事物,常常使用对比的方法,明道理,辨是非,更要用对比的方法。如果说类比是抓住事物与所阐述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那么对比则是弄清事物间、道理间的不同点。对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米看,可分事例比、观点比;从方法来看,可分纵向比、横向比;从性质、特点来看,可分程度比、正反比;从结构来看,可分一对事物对比,一组事物对比,一事物与多事物对比,以及一事物不同侧面对比。
一、界定概念,在对比中辨清论点
同题对比:超常与失常
例1: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半决赛东道主巴西与德国相遇,离冠军仅咫尺之遥,又在家门口作战,岂能输球?于是进攻进攻再进攻,不见桑巴,没有协同,只有个人的勇猛,结果以1:7的悬殊比分震惊了世界。超常就是超越正常水平的发挥,失常就是想有超常表现而连正常水平也未能发挥的失误。
例2:高考中存在一种“第十名现象”,平时成绩排在前几名的同学在正式考试时常常不能正常发挥,而一般排在十几名的同学往往扮演黑马的角色,一举成名。我是班级的佼佼者,考试又是如此不同寻常,只可赢天下,不可输他人,背着沉重的包袱上考场,结果马失前蹄,连正常水平也未能发挥。而那些平时成绩一般的同学,用平常心应试,从容答题,倒能有最佳发挥。超常,是一般水平的最佳发挥,是心态从容的意外收获;失常,是正常水平的人为疏漏,是必赢不输的意外奖赏。
思路点拨
例一和例二都用具体事例来阐述和辨析“超常”和“失常”两个概念,但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明显不同。例一用的是巴西球队失败的例子,先述例,后分析,指出超常是超越正常水平的发挥,失常是想有超常表现而连正常水平也未能发挥的失误。例二用的是用的高考中“第十名现象”,将十名前同学考试失手和十名后同学考试得手进行对比,先叙述两种考试结果,再叙述考试时的两种心态,在鲜明的对比中界定“超常”和“失常”两个概念,指出超常是一般水平的最佳发挥,是心态从容的意外收获,而失常是正常水平的人为疏漏,是必赢不输的意外奖赏。显然,例二运用了对比思维,概念界定更为准确,内涵更为明确,论点也更为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举例论证,在对比中辨析事例
有一种情况在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即使在论述中对概念做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之后的论述还是会出现在一个层面打转或似而非等问题。这是因为考生对概念以及体现概念的相关事件的认识未经打磨、细化,导致产生一些误解。
如何辨析概念不容易被挖掘的内涵,甄别一些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现象,消除可能存在的误解?考生可引入相对或相似的概念,让不易察觉的同中之异显现,从而更准确地界定概念的本质特征。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界定“拿来”的过程就是实实在在的议论笔法了。为了挖掘“拿来”的实质,他先分析了与之相对立的“送去”的含义,又在获得东西这一层面引入与“拿来”看似相同的“抛来”和“抛给”,在对比中剖析,在区分中甄别,在批驳中确立,在误解不断被指出然后被消除后,“拿来主义”实质的提出就水到渠成,立论也在层层推进中走向深刻。
同题对比:辉煌与遗憾
例1:我们期盼辉煌,可遗憾常常不期而遇。其实遗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遭遇遗憾而一蹶不振。记得飞人刘翔单脚跳向终点,亲吻最后一个跨栏的背影吗?他曾经创造过奇迹,打破了世界纪录,让每个中国人都为之倾倒。可在比赛中受伤,伤好以后继续上场,旧伤复发,冠军旁落,留下遗憾。然而他那顽强拼搏的精神,那不屈不挠的毅力激励着我们。即使在比赛场上输了,但输得有尊严,没有给中国丢脸,反而鼓舞着无数后人接着他的脚步,去完成未做的梦想。失败了,落马了,遭遇遗憾,请别灰心泄气。做一个有尊严的失败者,一样星光璀璨。记住,无论遭遇怎样的遗憾,只要不倒下了,继续拼搏,总有辉煌的时刻。
例2:成功便是辉煌,失败便留遗憾。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败?对于失败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抒发失败的痛苦,而是要抬头仰望,去发现那一束为你闪动的星光。史铁生19岁那年,被无情的上帝夺去了健美的双腿。面对地坛,他用一颗翻滚着热血的心发誓:“我要活下去。”没有了双腿,他用手“走”出了绚丽人生,文学成了他活下去的理由,他也为文学的天空增添了瑰丽的云朵!
其实,失去双腿的史铁生可以有多种选择,他可以像天才诗人海子那样,愤然离世,一死了之。如果这样,只能给亲人留下不尽的悲哀,收获世人同情的叹息。他也可以接受他人照顾和施舍,在轮椅里安度余生。如果这样,他也仅仅是一个苟活者,一个人道主义的享受者。但是,他选择了活下去,选择了文学,不但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创造者,而且用自己的努力辉映了文学的天空。
思路点拨
两个片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面对遗憾应取的态度,即勇于拼搏,勇于奋进,但对举例论证的运用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例一简述刘翔的事例之后,直接从正面阐述遭遇遗憾应有的态度,即遭遇遗憾,不要灰心泄气,无论遭遇怎样的遗憾,只要不倒下了,继续拼搏,总有辉煌的时刻。而例二在简述史铁生的事例之后有一大段正反对比的分析。先以“失去双腿的史铁生可以有多种选择”概述,然后列举其中两种,并以“如果这样,只能给亲人留下不尽的悲哀,收获世人同情的叹息”“如果这样,他也仅仅是一个苟活者,一个人道主义的享受者”作假设论证,再与现在对比:“但是,他选择了活下去,选择了文学,不但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创造者,而且用自己的努力辉映了文学的天空。”这样,不但容易咚咚读者的感情,也易于让读者将这个假设的情况与实际结局相比较,更容易引发读者对论点反思,论证也更加有力。
三、辩证说理,在对比中辨明观点
同题对比:情法兼顾 天下和谐
例1:情和法是一根大棒的两端,如果持法理者多想些情理,持情理者多想法理,双方就容易走到一起,冲突就会少得多。一言以蔽之,情法兼顾,天下和谐。一个女学生骑车违章,撞上奔驰车,女司机提出赔偿,母亲听说女儿撞的是豪车,吓得不肯露面。女司机要求赔偿,有法可依;撞的是豪车,一般家庭赔不起,家长吓得不肯露面,可以理解。如果各执有利于自己的一端,“情”与“法”的天平失衡,这就有了矛盾冲突。假如女司机在要求赔偿的同时能考虑女同学家庭的实际困难,给以适当的同情与安抚,如果女同学和家长在感到可能的巨额赔偿会家庭带来巨大灾难的时候,并不回避法律责任,主动协商解决方案,事件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
例2:贫困生陈奕帆不小心骑车撞坏薛先生停在路边的宝马车,随后他给车主留下一封道歉信,并掏出暑假打工的钱。车主见信后大为感动,千方百计寻找到陈奕帆,资助他两年学习费用。肇事者和受害者共同演绎了一个和谐的故事。陈奕帆还是中学生,家庭贫困,撞了别人的车不主动赔偿,情有可原。但这时他想到“损坏东西要赔偿”的基本“法”,于是抑“情”扬“法”,这才有了道歉和赔偿之举。而宝马车车主,车被撞要求赔偿,合理合法,但想到对方还是一个中学生,贫困家庭,于是“情”的一端上升,这才有了资助陈奕帆的结果。“情”对自己有利而不忘“法”,“法”对自己有利而不忘“情”,情法同在,情法携手,这是促成和谐的基础和保证。
但是,有人会觉得情归情,法归法,情法兼顾的观点是没有原则的和稀泥。其实,和稀泥是一种无原则地调和折中,不分是非,无论对错,各打五十大板了事。而我们提倡的情法兼顾,则是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解决问题的体现。辩证法告诉我们,情和法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人为地将其割裂开来,然后非此即彼地选边站,这不是什么坚持原则,而是一种偏执。女儿举报贪官父亲,被许多人赞为大义灭亲,在他们眼里,要么就是举报父亲,维护正义,要么就是包庇父亲,维护亲情。其实,劝父亲悬崖勒马,逼父亲主动投案,这不也是一个很好的选项吗?既可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又保护亲情,于家于国、于公于私都有益,可是偏执的思维总是喜好走极端。
思路点拨
对比两个片段,不难发现,例一表达的内容显然要单薄很多,其实就一层意思,强调“情法兼顾,天下和谐”。就结构而言,先通过议论提出观点“情法兼顾,天下和谐”的观点;接着叙述一起交通事故,突出双方的矛盾;然后分析双方的“情”“法”内涵,扣合论点。对比参照,例二就丰富充实很多,而且论述的逻辑严密,更具说服力。究其原因,正在于片段运用了对比思维,对观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辩证观照。从阐述“情法兼顾”到剖析“情法兼顾”与“和稀泥”的本质区别,将观点往前推进,这显然弥补了第一个片段“情法兼顾”的漏洞。从结构上看,先正面阐述“情法兼顾,天下和谐”,再反面剖析“和稀泥”的质疑,在“情法兼顾”和“和稀泥”的对比中进一步巩固了“情法兼顾”的观点,并推出“拒绝偏执”的观点。正是对比思维的运用帮助考生突破论述的单向度,使论证走心深入。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上发帖说,他对他带的研究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莫把励志当励欲
“志,气之帅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成就事业,当恒立志、常励志。时下,励志文化已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但是,在急于求成、急切成名、急功近利的人眼里,往往把励欲和励志混为一谈,他们把“创造财富神话”“享受物质的最大分配”“成为人上人”,当作奋斗的终极目标。这种财富化、物质化、功利化和世俗化的所谓励志,其实不是励志,而是励欲。
励欲和励志,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励欲者,最看重名权利,总想一夜暴富、一步登天、一举成名,甚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相反,励志者往往志存高远,心怀家国,懂得成功靠脚踏实地,出彩靠实干苦干,总是韬光养晦、艰苦奋斗、日日相继、厚积薄发。
有哲人说,把名利奉为神明,它就像魔鬼一样降祸于你。把励欲当作励志,必然会沉醉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淖,忘记了社会担当、家国情怀、人文关怀。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上发帖说,他对他带的研究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这种“成功等于4000万”的理论,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励欲,只能让人金枷套颈、玉锁缠身。而那些把推动社会进步、扶植正义事业、汇聚正向能量作为人生目标的人,才是真正的励志,才能有效防止方寸自乱、美丑颠倒、道德失范。
励欲太盛,就会不按规则出牌,不按规矩办事,总是信奉金钱至上、关系至上,为了私利处处造假,为了升迁事事找人、求人、拜人,结果不是走上歪路,就是走上邪路。这样的励欲者,靠的是《厚黑学》《关系学》《人脉学》等,脱离了成功的正确轨道,必然会在考验面前失方寸,坦途面前走错路,事业面前打败仗。
事实上,真正的成功之人,也多是励志之人。因为励志者靠的是艰苦创业、学习上进、实干作为。古人,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孙康映雪,是一种励志;今人,王进喜“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雷锋“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好”,杨善洲“回报乡亲,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一种励志。
如果说励欲是为了面包,励志则是为了精神。不把励欲当作励志,真正做到心怀信仰、胸怀理想、坚持慢功、力操潜功、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志有所向、业有所创、功有所成。“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人生的价值,不在欲望有多大,而在志向有多远。
点评
议论文重在论证,论证的过程要有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或一般情况,更要有正反对比分析。在这一点上,本文做得十分成功。“人生出彩,靠励志,不能靠励欲”;“励欲多害,励志多益”; “如果说励欲是为了面包,励志则是为了精神”;“这种成功等于4000万的理论,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励欲,只能让人金枷套颈、玉锁缠身。而那些把推动社会进步、扶植正义事业、汇聚正向能量作为人生目标的人,才是真正的励志,才能有效防止方寸自乱、美丑颠倒、道德失范”:这些分析和议论,将两种情况、两种性质、两种结果进行直接的对比分析,是非分明,对错了然,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