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场作文迅速成文方略 第04讲:辩证分析,全面客观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语文考场作文迅速成文方略 第04讲:辩证分析,全面客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18:4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讲:辩证分析,全面客观
【名文欣赏】
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
江小雅
让座,本是相互帮助、发扬美德的事。但是,一些人凭着“应该让座”和“维护美德”的正义感,在公共场合骂人、打人。社会美德能以一种更冷静、更有效率的方式维护吗?难道“生气”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常态选择吗?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在一个法治轨道上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她的犀利发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曾经震动一代中国人。今天,我们再次向社会发出提问:“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
社会为公民提供了在权益受到损害时进行申诉的渠道。社会得以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保障个体的安全,帮助公民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人们建立一个社会,也需要付代价,花费成本。遇到问题时,却不依赖辛苦建设的法治系统,而运用原始的以暴制暴方式,是不是太不划算?究其原因,恐怕是制度的保障和执行还不严密,人们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并且,人们求助于正规途径没有直接“生气”这么省事儿。
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在物质层面得到极大满足,但是,精神层面如何进步却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遇到问题,先看看法律怎么说,有时也会发现,法律条文含糊不清;遇到麻烦,先找找相关机构,有时会发现,各种机构可能相互推诿。但这些,也还不是随时生气、发怒、打人的理由。恐怕也会有人会把“生气”归结于一大堆社会问题:你看看,出门吧,马路上到处堵车,逛风景又开始堵人;看病吧,挂个号排老长队,医生又可能给冷脸看。和人打打交道吧,这些人,这么没素质……
但是,社会只要在发展,就要面临问题。一味“生气”并以暴力方式进行表达,并不是一个理性和成熟社会中应有的状态,只能加剧社会矛盾。地铁里面的暴力事件、景区的拥堵冲突、飞机上的大打出手、老人挨教授巴掌,提醒着我们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降低浮躁、减轻压力、解除焦虑、尊崇法律。
制度涉及一个实施成本的问题,制度固然重要,但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媒体人许文广曾写过这样一条微博——
从新加坡到民丹岛要坐55分钟快轮。乘客八成以上是国内来的同胞。闸门一开,大家争抢着涌向甲板。我听到裹挟在人群中两位老外的声音:“这船难道不会等我们吗?”“不是人人都有座位吗?”被后面的乘客推着向前冲的我,苦涩地回味着这两个问题:手里握着船票的争先恐后的我们,到底怕错过什么呢
是啊?我们到底害怕错过什么?我们为什么喜欢生气?
也许,当我们平和下来,不再担心错过,不再生气的时候,我们的时代又在不知不觉中前进了一小步。
(搞自《中国青年报》)
【技法点击】
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说理论证要辩证,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那么,怎样进行辩证说理,使文章观点全面,远离片面性呢?从江小雅的《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一文来看,主要有如下三点经验值得记取。
一、在承认对立面观点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观点。
本文的中心可以用“中国人,你不应该生气”来概括,作者在确立这一观点时,没有忘记台湾学者龙应台的那句名言: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不应该生气”和“应该生气”是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作者并不因为龙应台的观点和自己相佐而不敢接触,相反,作者摘引龙女士的观点,并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胸怀和勇气,同时也是辩证思维的需要。承认对立面观点的正确性,或某些正确性,再用自己的观点加以补充或更正,正是思维缜密的表现,更何况龙应台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生气”,和作者的观点并无根本性冲突。
二、在肯定和强调某一种原因时不忽略其他原因。
中国人为什么爱生气,按照作者的意见,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心态浮躁、压力增加、心情焦虑、法律意识淡薄。但是作者在强调这一点时,并没有否定其他原因,文章写道:“究其原因,恐怕是制度的保障和执行还不严密,人们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并且,人们求助于正规途径没有直接‘生气’这么省事儿。”可以说,这是为“爱生气”的人所作的辩护。在对“生气”的客观原因作了充分的阐述之后,作者写道:“但这些,也还不是随时生气、发怒、打人的理由”,“但是,社会只要在发展,就要面临问题。一味‘生气’并以暴力方式进行表达,并不是一个理性和成熟社会中应有的状态,只能加剧社会矛盾。”先辩护再批评,先肯定再否定,在辩护中批评,在肯定中否定,充分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特点,观点更加全面,因而也更有说服力。
三、通过限制和修饰来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作者通过增加限制词和修饰语,做到说话分寸感,不说过头话,这也是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比如,“难道‘生气’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常态选择吗?”一句里如果没有“常态”一词,就表明任何“生气”的选择都是不应该的,而有了“常态”一词则表明作者反对的只是将“生气”常态化。再如,“一味‘生气’并以暴力方式进行表达,并不是一个理性和成熟社会中应有的状态,只能加剧社会矛盾”一句里,如果没有“一味”一词,那么就意味着任何“生气”都是有危害的,而有了“一味”的限制,则表明过分的“生气”才是有害的。其他如“社会得以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保障个体的安全,帮助公民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一句里的“之一”,“制度固然重要,但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一句里的“固然”“但是”以及“最有效”等词语,都具有促使语言更辩证、表意更全面的作用。
【新题再现】
一位叫马丽的外地打工者在微博中写道:“离家的脚步越来越近,心里不由得一阵怅然。父母的衰老和孤独,让远行的脚步无法义无反顾。”春节长假结束,马丽收拾行囊又要出门时,妈妈远远地跑过来拥抱,还没说话就泣不成声。
当今中国,父辈对乡土的坚守和子女们匆匆的脚步,早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和期盼让我们心中酸痛,我们能停下匆匆的脚步吗?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立意点拨】
材料先叙述难分难舍的镜头,再以“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和期盼让我们心中酸痛,我们能停下匆匆的脚步吗?”发问,显然“能不能停下匆匆的脚步”就当是本文立意的出发点。中国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不能两全的不是“忠”和“孝”,而是父母亲情与事业追求之间的无法协调。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和父母的每一天,孝顺父母,另一方面又不能停下我们的脚步。我们为学习,为工作,为事业而奔忙,也许正是这种拼搏和对理想的追寻,才构成了中国社会向上的动力。因此本文可以围绕孝心、拼搏、事业与亲情的关系等角度立意。
【佳作展示】
父母在 亦远游
正如材料所言,当今中国,父辈对乡土的坚守和子女们匆匆的脚步,早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和期盼让我们心中酸痛。那么,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应当怎么办?停下匆匆的脚步,陪父母厮守炕头,安享晚年,还是忍着酸痛,毅然踏上离家的路,继续自己的行程?
诚然,孔子有“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长年守候在父母身边,嘘寒问暖,尽其孝道,让年迈的双亲在晚年含饴弄孙,其乐融融,这是美好的。但是要知道,那是孔子在农耕时代对人们所提出的要求,在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力拼搏的今天,要求人们居家厮守显然是与时代背道而驰的。你是青年学子,你不能守着父母不外出求学;你是普通农民,你不能守着父母不外出打工;你是生意人,你不能守着父母不走南闯北行天下。
其实,孔子在谈到“父母在,不远游”的时候,后面还有一句话:游必有方。那意思是说,父母健在,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必须告诉父母一定的去处,免得让他们担忧。显而易见,即使在那样的时代,孔子也并不一概地反对出远门。
中国历来有忠孝难两全的说法,古今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士大都留有忠孝未能两全的遗憾。据说,许世友将军戎马一生,跟随党出生入死,逝世前却有一个要求,死后不进八宝山,回故乡陪伴父母。将军孝心可见,将军心中的遗憾亦可见,那就是为了革命事业,生前出门在外,未能很好地在父母身前尽孝。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在12岁那年被父母送出村读书,这一走,造成了他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采访他,谈起这一段历史,崔教授痛哭流涕,他说:“如果我不出来,3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其实,他的话里还隐藏着另一个如果:如果不外出读书,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的土地上摸爬滚打。
父母的衰老和孤独,让远行的脚步无法义无反顾,结果又不得不义无反顾,这似乎有点残忍,然而这也是无奈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出于子女的理智,同时也出于父母的愿望,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远走高飞,在天际间翱翔?他们宁可忍受衰老和孤独,也决不拖儿女的后腿。
想起一句歌词:“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当四化大业建成之日,或许我们的父母已经仙逝,那时候我们会在父母的坟头上高香一炷,感谢他们为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点评:
主张“父母在,亦远游”,却并不完全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指出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时代局限性,又肯定其积极意义;既肯定“父母在,亦远游”是无奈的选择,又肯定这是理智的选择;既看到父母是儿女无法割舍的牵挂,又看到他们的牺牲和贡献:文章分析中肯辩证,观点全面,很有说服力。
【技法讲析】
辩证分析,就是要从事物的两方面进行辩证思考,或一分为二地认识事物,或比较和其他事物的异同,或从侧面与全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思考。古人的很多名言都闪耀着辩证思维的光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告诉我们事物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启示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就明事物既有优点,也有不足。简言之,辩证分析就是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一、论证时,左顾右盼,多重联系,避免孤立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因果联系等。我们在分析论证时,不能只对议论对象进行孤立的分析,而要进行横向联系,左顾右盼,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议论对象,在广泛的联系中展开议论。
真卷示例
(2022年全国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片段示例
练好本手的重要无可辩驳,然而,本手的历练毕竟只是过程和手段,妙手的创造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不失时机的妙手创造更为要紧。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成就辉煌,举世瞩目,既有坚实的本手基础之效,更有不失时机的妙手创造之功。在前期多年积累的基础之上,于2003年10月,神州五号成功实现首次载人飞行试验成功,这便是不失时机的妙手创造。
新中国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具有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从此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三十年是本手历练的的基础,改革开放是一次不失时机的妙手创造。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不忘初心,不失时机地吹响了全面脱贫攻坚的号角,实现了全面小康,正在走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本手的基础,全面脱贫攻坚正是又一次不失时机的妙手的创造。
本手是基础,需要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妙手是创造,需要充满自信,敢于创新。
有人为了成功,当网红,做直播,自以为找到了成功的妙手,却一事无成;有人觉得成功很难,社会内卷,不愿在本手的历练中提升自己,甚至选择了佛系躺平,碌碌无为;有人缺乏自信,畏首畏尾,在本手层面止步不前,不敢妙手创新,错失了一次次成功的良机。
——《苦练“本手”敢试 “妙手”》
技法揭示
选段在阐述敢试“妙手”时,进行四次横向联系:一是联系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指出既有坚实的本手基础之效,更是不失时机的妙手创造之功;二是联系建国70年的成就,指出前三十年是本手历练的的基础,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是一次不失时机的妙手创造;三是联系全面脱贫攻坚,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本手的基础,全面脱贫攻坚正是又一次不失时机的妙手的创造;四是联系当下青年中的种种负面现象,批评他们本手层面止步不前,不敢妙手创新,错失一次次成功的良机。正是这种左顾右盼的多方面联系,实现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增加了认识的广度,揭示了“本手、妙手、俗手”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二、说理时,抚今追昔,瞻前顾后,避免静止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在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应抓住问题最本质的特征,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回溯过往,探寻问题的根源;关注过程,看到事态的发展;展望未来,提出合理的建议。运用发展的观点,瞻前顾后,抚今追昔,我们就能增加认识的深度,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真卷示例
(2022年全国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片段示例
苏子曰: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今日浙地,乘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之势,效周公吐哺之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招引人才如钱塘之水滚滚而来。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吾辈青年更应为创新凝神铸魂,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回望历史,浙江大地人才辈出,创新贯穿浙江,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在那段“外冠裳而内禽兽”的封建时期,用什么办法拯救社会人心?王阳明于众说纷纭中,以孟子之学为突破口,以陆九渊“心即理也”的心学思想为基础,以济世救人之心拯救浙江乃至华夏于水深火热之中。恰如他在《别黄宗贤归天台序》中所言:“曾子唯一贯之旨,传之孟轲终,终又二千余年而周、程续。”阳明心学为浙江大地乃至泱泱华夏送来思想精华,“震霆启寐,烈耀破迷”。
古有此等深切著明之人物,今有吾辈后浪,踏浪而来,强己,强省,强国!君不见白衣战士,驰援全国,其中面孔多为青年?君不见青年学徒,一盏孤灯一柄标尺一把刻刀,而成“浙江工匠”,弘扬工匠精神?“这是最好的时代……”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这一代人与互联网相伴成长,透过这扇窗见过更广阔的天地,我们不是羽翼未丰的雏鸟,瑟缩软弱、不敢振翅。相反,我们这一代人更愿意成为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黑暗来临前反思整个白昼,从前人的曲折路径中汲取经验,然后且行且思,且悟且进,最终在黄昏时起飞。
我的未来不一定是鲜衣怒马,但一定有播洒汗水的身影;我的未来不一定功成名就,却仍在为突破而努力。守得寒窗苦,甘坐冷板凳,只要我探索过,拼搏过,便无怨无悔。青年人的意义全在于让不可能化为可能,便要求我们培养坚定实干的作风与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勇闯无人区,创新出一片新天地。
——《水击三千里,长驱十万夫》
技法揭示
选段的辩证分析主要体现在善于运用发展的观点展开议论。第一段言今日之浙江,引苏东坡名句,再引周公吐哺的典故,古今并举;三段言古,四段言今,五段言未来。选段或回溯过往,或关注当下,或展望未来,运用发展的观点,瞻前顾后,抚今追昔,增加了对时代弄潮儿认识的深度。。
三、阐述时,两面兼顾,有所侧重,避免片面分析
用全面的观点,两面兼顾,有所侧重地进行间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我们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说理“以偏概全”的毛病。因此,为了防止“一根筋”,我们可以运用“'全面的观点’两面兼顾”的方法。当然,注意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并善于转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真卷示例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片段示例
直接移用,题曰“翼然”,虽乏创见,却也不俗。翼然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也。“翼然”一词生动形象,更兼源自名人笔下,自有其艺术效果;只是囿于外形,纯粹移用,抄袭之嫌。从《醉翁亭记》取用“翼然”二字,含有腾飞之意,颇为吉利;欧阳修是千古名人,移用其词,可以增色。但是,没有任何改造和创新,直接移用,这其实是一种抄袭。我们学作文也会“直接移用”优秀范文的思维模式,因为站在高人肩膀上,可以少走弯路,但是我们在学习其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其文的内容。
借鉴化用,题曰“泻玉”,贵在化用有深意。“泻”既写出亭子遮风挡雨的功能,也表示元春探亲系皇家自上而下的恩德;“玉”是财富的象征,皇家倾泻而下,对于贾家是莫大恩典。如此题名虽有艺术效果,但是太露财意,难免俗气,正像堂堂学府竟然用“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作为劝学之语高悬门庭,终究有伤大雅。我们学作文也会借鉴高人文章的思维模式,但要输入个人高雅的思想;如果借别人的思维模式,宣传低级庸俗的内容,那是要贻笑大方的。简言之,借鉴要推动进步,借道超车,而不是宣扬庸俗,以售其奸。
——《学舌不可取 最妙唯创新》
技法揭示
节选部分第一段议论直接移用,第一层先以转折复句“虽乏创见,却也不俗”领起对“翼然”题名的议论,肯定其“不俗”的一面;继而以“但是”转入否定议论,指出“没有任何改造和创新,直接移用,其实是一种抄袭。第二层联系古文学习,先以“因为站在高人肩膀上,可以少走弯路”肯定“直接移用”优秀范文的思维模式的积极意义,再以“但是”转折,指出“我们在学习其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其文的内容”。第三段议论借鉴化用,第一层议论“泻玉”题名,指出“虽有艺术效果,但是太露财意,难免俗气先肯定”;第二层联系古文学习,指出“学作文也会借鉴高人文章的思维模式,但要输入个人高雅的思想”。文章两面兼顾,重点突出, 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直接移用和借鉴化用的弊端,从而有力地阐述独创的意义。
学后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小镇做题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小镇做题家”本是一些网友的自嘲之语,他们出身农村或小城,通过高考实现人生进阶,但在步入社会后却感慨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现在多被用来嘲讽出身寒门,因为善于做题而考入名校,但交际能力普通,眼界缺乏的青年学子。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小镇做题非终点,笃行不怠向未来
“小镇做题家”引发网友热议,网友自嘲通过做题由乡村考入名校却缺乏眼界和资源。在我看来,“小镇做题”只是手段而非人生终点,我们理应笃行不怠,谱写人生华章。
不可否认,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的人才,“小镇做题家”的确缺乏综合能力。不善于与人交往、只会埋首案牍、缺乏眼界视野的“985废物”,这诚然是当下部分“小镇做题家”的真实写照。一如重庆学子唐尚珺,为实现清华梦连续十年参加高考,清华毕业的他如今是一位普通的补习老师,“小镇做题”蹉跎了他十年的光阴,但缺乏人生方向的他并没有通过考入名校而增辉太多,可叹矣!
然而,对于许多家庭条件欠佳的学生,成为“小镇做题家”是他们打破阶层壁垒、实现人生出彩的唯一途径。对于数以万计的“大山里的孩子”,手机、电话是全家的奢侈品,能够读书学习已经是全家人年年辛劳为孩子换来的宝贵机会,他们没有能力讨论“眼界”、“情操”或“资源”。况且,如若不是他们勤勤恳恳,通过“小镇做题”考入名校,来到外面的大城市里闯荡,他们又怎么会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意识到自己其他能力的不足?也许他们根本就不会知道自己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可见,“做题”为贫苦人家的孩子们提供阶层流动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们前行路上的希望之光,他们不应该被人嘲讽。
究竟如何破除“小镇做题家”的困局?在我看来,“小镇做题家”们存在一定的思维误区:他们将高考考入名校看作人生的终点,作为乡里最优秀的孩子考入名校后却光芒不再,情绪上的落差使他们沮丧、自怨自艾。然而人生漫漫,亮眼的高考成绩并不是“小镇做题家”躺在过去功劳簿上的护身符,而正是给予他们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成就更饱满的人生。况且,“小镇做题家”既然能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又怎能论定他们无法通过努力获得其他能力呢?葆有“以往之不见,来者之可追”的精神,笃行不怠,谁都能谱写人生华章。
愿吾小镇学子把握当下,既能于题海中自在地秉烛夜游,又能在社会中从容地金樽对月,以笃行不怠之姿迎来人生的云销雨霁和彩彻区明!
点评
这是一篇充分运用辩证分析展开议论的考场作文作。文章先从引材料入手,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先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的人才出发,承认“小镇做题家”的确缺乏综合能力;进而指出小镇学子努力做题的原因,肯定他们的努力;最后论述如何究竟如何破除“小镇做题家”的困局。既承认“小镇做题家”的局限,又肯定其努力的价值,有对根源的探讨,又有对未来的展望,运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充分体现了运用辩证分析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