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把事说圆,把理说透
学生作文常犯“骨感有余、血肉不丰”的毛病,文章要么是一笔流水账,要么是一堆事件的硬性罗列,也就是“有话不会说”。为此,本讲特教考生如何把事说“圆”、把话说“美”、把理说“透”。
技法1:分解法——分解细化 扩张膨胀
分解法适用范围很广,如分解细节,分解画面,分解话题,分解论点等等。
①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如果细节是一个动作过程,可以将其分解成一连串细微动作,运用最为精炼传神的句子,最为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来传达人物的精神风貌。
○原文呈现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楞楞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
○升格展示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楞楞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
○对比点评
原文用“楞楞”一词来摹画妈妈的眼神后,总给人意犹未足的感觉,小作者没在最能体现母爱的“眼神”上停留,没有形成叙事的高潮,文章的感染力就不是很强。升格片段将妈妈看我那一动作进行了细细地分解,用一个慢镜头将妈妈看我的那一瞬间延长,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细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妈妈的目光从我的头发上移向我的眉毛,我的眼,并用细腻的心去揣摩妈妈的心理,这样便把母爱表达的淋漓尽致。
②分解画面,简笔描摹。
分解细节是准确传神地描写人物的重要手段,如果细节是一个静态的画面,我们可以运用白描的手法对表现人物的细节进行分解,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点进行简笔描摹。
○原文呈现
外面北风呼啸,风雪满天。晚上,父亲从风雪中匆匆归来。昏黄的灯光下,他仿佛是一尊未完成的泥塑,任你是再无情的人,看了也要顿生怜惜之情的。
○升格展示
外面北风呼啸,风雪满天。晚上,父亲从风雪中归来。在昏黄的灯光下,他仿佛是一尊未完成的泥塑,头发和眉毛上的土被雪润得湿湿的,过去曾湛蓝的中山服,现在已经褪色得不成样子了,而且被里面的棉袄撑得鼓鼓的,雪在鞋的边沿上开始消融,连同泥土一块渗到地上,留下两个鞋底形状的泥圈儿。
○对比点评
原文写父亲从风雪中归来,只有一句“未完成的泥塑”,比喻虽然形象,却过于简单。升格片断先将父亲描摹成一尊未完成的泥塑,然后抓住泥塑的细部进行分解,描写被雪润湿的头发和眉毛,被棉袄撑得鼓鼓的已经严重褪色的中山服,以及沾满积雪的鞋子。更妙的是:还进一步分解到了父亲鞋子“边沿上”开始融化的雪,地上印下“两个鞋底形状的泥圈儿”,呈现出强烈的现场感,准确传神地表现了父亲雪夜晚归的艰辛,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分解话题,化大为小
话题分解是话题作文立意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话题的分解就是把一个基本话题分解为若干子话题的过程及方法。它可以是宏观的分解,也可以是微观的分解。宏观分解是审题立意时发散思维,将话题分解出若干子话题,然后选择一个子话题进行作文。微观分解则对宏观分解派生出来的子话是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生出更多的角度,更小的写作切入点,使文章血肉丰满。
具体分解方法,可以采用概念切割法,即对概念进行分类,化成若干小类,从中选取一类进行写作,如以“路”为题,可把路分为乡村之路、校园之路、城市道路、崎岖山路、直路、弯路、正路、岔路,学习之路、人生之路、成功之路、希望之路,等等。也可以采用限制话题法,即在概念前后添加词语,以“路”为题,可写开路、修路、引路、迷路、我的成长之路、他的复读之路、校园的那条小路、路的变化、路的苦恼、路的自述,等等。还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提三个问题,如以“路”为题,可提“什么是路?”“为什么要有路?”“怎样才能有路?”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回答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寻找相关或相对的词语,构成并列关系的短语,从而形成新的话题,如以“路”为题,可写“路与桥”“平路与泥泞路”“直路和弯路”,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2.中心法——以点扩散,层层扫描
所谓中心法,就是先将所要描写事物按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不同角度,分成若干小步骤,而后聚焦在这些小步骤上,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描写。这种描写的好处在于它的节奏缓慢,有点儿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能精雕细刻地将事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以清晰而强烈的印象。而且,不知不觉间,字数问题已迎刃而解。
且看《红楼梦》中一段文字: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这段描写,就像电影镜头扫过,逐一聚焦在同一事件中某一个人的身上,使该人物得到恰当的表现,从而使读者印象非常深刻。
下面一篇《种苞米》是用“中心法”写成的。
作者先将“种苞米”的过程加以分解,再将镜头分别聚焦到每一个人的动作神态上扫描观察,最后进行描写,使得简单的“种苞米”变得生动起来。
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其中的一段文字,不超过150字。
谷雨已过,立夏将临,正是种苞米的好时节。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开始种苞米了。
爷爷精通农事,是我们家种田打头领墒的。太阳刚在东山尖露头,爷爷就领着家里人去种苞米了。你瞧,爷爷弓腰挖埯,手中的锄头像公鸡啄食似的上下不停地举动着,随着沙沙的声响,爷爷脚下平整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个深浅一致、远近相同的苞米坑。
施肥的劳动量大,一筐肥足有六七十斤,干起来很累人的,自然由爸爸来做最相宜。爸爸勤快,肯卖力。这时,他紧跟在爷爷的背后,用箩筐施肥。他先把箩筐托在大腿上,再用手把着箩筐,蹒跚地走到爷爷挖好的埯前,将箩筐上下有节奏地抖动起来,肥料均匀地撒在了苞米坑里,为将要生长的苞米种子准备好了“干粮”。
妈妈在爸爸后面点种,如数家珍一般。
姑姑用锄头小心地将爷爷挖出来的一小堆一小堆新土扒拉进埯里,轻轻地推平,那动作就像绣花一样。
[参考答案] 她左臂挽着种篮,用右手仔细地点种。她飞快地从篮子里抓出种子,点进湿润的地里,动作娴熟而又轻快。妈妈笑盈盈的脸上闪烁着晶莹的汗珠,洋溢着劳动的愉快,寄托着丰收的希望。
技法3:纵展法——意识流动,纵向延展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式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后来人们发展了它并用来创作小说。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英国作家伍尔夫都是意识流小说作家,我国的王蒙也写作意识流小说。以伍尔夫的小说《墙上的斑点》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小说按照意识的流动写作,把相关的内容写进小说,用以表达主题。
下面的段落节选自伍尔夫的小说《墙上的斑点》: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印迹,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儿,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由老式画像来配它。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它太大、太圆了。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
……
细读《墙上的斑点》,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事物中的相互连贯”。在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两种流动方式:一种是跳跃式流动,一种是连环式流动。
跳跃式流动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平行跳跃流动,即事物与事物之间处于一种平行的关系。例如,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珠宝等,这些事物可以随意编排,不存在排序上的先后。第二类是层进式的跳跃流动,即事物之间存在浓淡、深浅、高低、大小、早晚等关系,如斑点——钉子——肖像画——老房子——旧房客——火车上所见等,这些事物无论是它的形式还是意义,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不能任意排列的。
连环式流动,类似于我们修辞学上的“顶针”,即由前一个物象引出后一个物象。如古冢——坟墓或营地——白骨——收藏家(收藏白骨)——牧师(与收藏家通信)——老伴(借考证带老伴旅行)——樱桃酱、书房(此时老伴正想做樱桃酱或收拾书房)——营地或坟墓(牧师的希望)等,可以说这些物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件事引发出另一件事,它们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连环关系。
请你用纵展法,以“我多想有一片自由天地”为中心,写一段文字,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 一张51分的数学试卷。一张53分的化学试卷。监考老师严峻的脸。又是可恶的一元二次方程,把人吓死了。电视节目是《京都记事》,父亲不让看。闷热的夜让人烦躁,蚊子在灯下乱飞,啪!多疲劳啊!硫酸铜分子式,氧分子有两个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只有一个脑子,却要记这么多的文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十年寒窗苦用功,一次考试定龙虫。《大泽龙蛇》。龙乎虫乎?非龙则虫!砰!窗子被风吹开,草稿纸就像那银色的蝴蝶满屋乱飞,我要是一只自由起舞的蝴蝶该有多好?
技法4:横联法——反复对比,横向关联
摆事实讲道理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不少同学在选择论证方法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例证法,有的同学甚至除了例证法,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展开一个段落。例证法固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有时我们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事例,或者即使能找到,要么概括来写,没几个字就写完了;要么以叙代议,写成记叙文。怎么办呢?可以采用反复对比,解除这个尴尬,赚取分数。先看下面的例子:
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就要让乐观的旗帜永远飘扬。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优秀。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悲观的影子;从优秀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的人,即使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即使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更无量。因此,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中,我们要选择乐观,要让乐观的大旗在我们的桅杆上高高飘扬。
(王蒙《让乐观的旗帜高高飘扬》节选)
上面这个文段,分论点是提倡乐观的生活态度,作者没有列举苏轼屡遭贬谪,依然高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事例,而是把乐观和悲观联系起来,正反对比,双管齐下,反复比较二者的不同结果,鲜明而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这样写,既避免了临时找不到合适事例的尴尬,又体现了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能力。正反对比,又是大家都熟悉的写法。这种抽象说理的方法运用得当,不但没有空泛议论的毛病,反而能充分表现我们的思维深度和语言机智,以精彩的警句赢得青睐。因为是对比着来写的,就总是不会离开题目分析,所以很容易讨巧,增加得分。
论点:好的集体利于成功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以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到齐国后,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有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嫉贤妒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正反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它们做进一步分析;二是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后者在形式上与假设论证相同。
[技法运用]
同学们在对比论证的运用中,常犯的毛病有二:一是对比生硬,即只将两件事物照章写上,看不出其可比之处,不知为何而设,令人不知所云;二是不加分析,即不注意在比较上下功夫,未能指出其相异之处以证明观点的正确。
要克服以上毛病,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关键在于要有叙有议,事理结合。
1.正反对比综合分析法
这种对比论证的方法,就是围绕中心论点选择并叙述对比材料,可以先叙述正面材料,再叙述反面材料,也可以相反,选叙述反面材料,再叙述正面材料,在此基础上,集中笔墨针对两则材料进行议论分析,揭示差异,阐述论点。
其具体公式为:正面(反面)事例+反面(正面)事例+综合分析
据说,日本很重视对青少年的意志品质教育,他们把小学五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学生分期分批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让他们独立生活九天。岛上无人居住,交通不便,学生们到了岛上,自己搭帐篷居住,自己准备炊具煮食,自己利用海水制盐。
可是,你看看我们学样吧。这几年各种安全事故增多,学校和家长对我们的呵护也格外周到。门卫升级,保安头戴钢盔,手拿电棍,在校园里巡逻,学堂成了军营。上学须家长护送,出校门有老师陪同。春游不游了,踏青不踏了,连清明祭扫烈士墓也取消了。我们被家长、老师反复叮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我们不必过分地强调两个民族下一代的输赢较量,然而日本人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人的成长要像大树一样,要生于田原,长于庭院,若将它移植到温室之内、花房之中,绝对长不成参天大树。我们身在校园,不越险地一步,安全系数增大了,可我们成长的空间缩小了,锻炼的机会减少了;而日本学生走出校园,活跃在广阔天地里,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危险,但是生在能力得到了锻炼。从长远观点看,中日两国的做法谁优谁劣,不言自明,
这里共三段,第一段叙述日本学样的做法,是为正面事例;第二段后以“可是,你看看我们的学校吧”作过渡,叙述中国学校目前的做法,是为反面事例;第三段议论分析,揭示中日两种不同做法的实质,显化中心。
2、正反对比分别分析法
这种对比论证,就是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的叙述之后,分别对事例进行分析议论,使叙述和议论更为紧密。
其具体公式为:正面(反面)事例+分析+反面(正面)事例+分析
一个叫杨成毅的副乡长,自芦山地震发生以来,一直坚守在第一线,没回过一次家,没洗过一次澡,但却因为检查组发现那天他不在指定的地点而被免职了。当记者问他有何感慨的时候,他说:“我不是擅离职守,但是任务没完成,工作有失误,我接受处分。”接下来,人们看到他戴着党员志愿者的袖章,默默奔走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这位副乡长,过于迟钝了吧,即使你不要求领导立即为你平反,至少也该发几句牢骚,表明你的人格尊严。其实,人不别过于敏感,许多时候迟钝一点倒也无妨。敏感诚然也是一种能力,敏感的人往往有灵气,富于创造,但是过于敏感,往往会生出无端的烦恼,影响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
不说《三国演义》中那个感叹“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单说现实中的例子。马加爵,一个曾经被评为省三好生的大学生,因为打牌遭到好友的批评,结果密谋把他们统统杀死了。敏感,使他成绩优异,敏感又让他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真乃成也敏感,败也敏感。
选文共三节,第一节叙述杨成毅副乡长面对不公平的处分能以平常心待之的事实,是为正面事例;第二节议论分析材料,肯定杨副乡长的做法,指出钝感的意义;第三节三句话,前两句主要叙述反面事例,后一句话分析过于敏感的危害。对比鲜明,详略有致,行文灵活而不呆板。
3、正反对比单一分析法
这种方法就是正反对比的两个事例,只对其中一个加以分析议论,另一个作为陪衬,只叙述事例,并不对其详细分析。
其具体公式为:正面事例+分析+反面事例
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
选文共三节,第一节叙述正面事例,第二节对事例进行分析议论,第三节为反面事例,只叙述,不作议论分析。
我们应牢记正反对比论证的目的,不在叙例的生动、完整,而在从中归纳出一个能证明论点的道理,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所以对比论证,不能满足对比事例的叙述,而要在叙述的同时对其进行议论分析,揭示其蕴含的证明论点的意义,这样对比论证才是有力的。
请你运用“横联法”,将下面这段文字中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宽容、理解是人间最好的“润滑剂”。宽容是长者式的,刻薄是小人式的。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 , 。宽容的出发点是无私, 。宽容的人宽容的总是别人,对自己却从不宽容,他们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 , 、 。
宽容和刻薄都是缘于一种爱,刻薄的人爱的仅是自己,宽容的人爱自己时也爱别人。总是宽容自己的人,是对自己的迁就,使其无法成熟。 , , 。在宽容和刻薄两者之间,你愿意选择哪一种呢?
[参考答案] 刻薄者让别人痛苦 自己也难受 刻薄的出发点是自私 刻薄的人只是对别人刻薄 对自己却很宽容 他们是宽以律己 严于待人 总是刻薄自己的人 是对自己的不满 使其走向完善。
技法5:教材法——回归课本,借熟写生
很多同学写作中常常为找不到新鲜例证而苦恼,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科学文化名人:除了爱迪生,就是爱因斯坦;除了雷锋叔叔,就是张海迪姐姐,重复无趣。这时候,我们可以借用课本这个巨大的仓库,将其中的人和事加以改造,不仅可以加强论证,而且给人以善于学习,善于迁移知识的感觉,以提高分数。
加以改造的材料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成语典故、寓言故事、人物事迹等,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古诗文、作者的相关轶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等。
改造时可以结合前面所讲的纵展法、横联法等来使用教材。比如,如果正面使用教材事例,那么反面就使用课外事例;如果正面使用教材古代事例,那么反面就使用现代事例。
自己就是风景
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而看风景时,看到的却往往是自己。
自己就是风景。
人生多苦辛,何妨多停留。前进的路上不妨停下来看看风景。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古来的隐者,历史的名士,都有看风景的习惯。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寞。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作者将曹操的《短歌行》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自己的论述融合在一起,看上去哪一句都没有直接引用,但每一句都可引起我们对某一句诗词和某个诗人的联想,眼前浮现出某种诗情的意境,从而产生一种美的享受。将课本内的古诗文加以改造,会使文章更具有一种创造的美感。
下面是一段题目为“眼泪为感动而流淌”的文字,请你根据上下文补充文中空缺的部分。
眼泪为感动而流淌。为朱自清笔下父亲穿棉布袍子的笨重的背影而流淌,那朴素的文字下跳动着至爱的亲情;
;
;为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那些年轻的女兵而流淌,她们用柔弱的身躯抗击侵略者,花朵般的生命陨灭在德寇的枪口下;也为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笔下的吉姆佩尔而流淌,他受尽欺骗嘲弄,被人们称为傻瓜,却始终坚信“好人”信念,以自己的善良、忠诚、以德报怨映衬世人精明乖巧背后的愚蠢堕落……他们体现了作为人的尊严,显示了爱与献身的价值,标举了正当的生活应该遵循的原则,让人仰望。
[参考答案] 为《红岩》中的英雄群体而流淌,他们让人看到,信仰曾经具有抵抗死神的力量
为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美人鱼公主而流淌,她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不惜牺牲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