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想深想透,想妙想巧
高考议论文要从尽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中突围出来,就必须有独到的见解。独到的见解从何而来?它不是来自现成的名言警句,来自死记硬背,而是来自思维方式的转变。那么,思维方式又该如何转变呢?下面我们结合文段,谈谈如何转变思维方式,实现议论的突破。
一、总论篇
1.向前面想,探明原因。
向前面想,就是对某一现象进行议论、评说的时候,想一想它以前是什么情况,或者可能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例段】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在现实生活里,人们还不至于如此明牙利齿,寡情薄意,但是互联网拥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有虚拟的平等,于是有人便自我膨胀起来,变得个性十足,自觉正义感爆棚,一打开电脑便站到道德的制高点上,对自己所不满的对象口诛笔伐,嬉笑怒骂,竭尽攻击之能事。至于事情的真相和当事人的感受,有电脑的金刚铁甲隔着,那是不用考虑的。正像有人指出的那样,当羞辱以远距离遥控的无人轰炸机的方式进行,没人考虑众口铄金这件事,反正一片雪花永远不需要为雪崩负责。
——《网民一何怒》
这段议论,不是对讨伐者简单的道德谴责或是非评判,而是在探讨网络讨伐盛行的原因。这一探讨就是建立在“向前面想一想”的基础之上:网络明牙利齿,寡情薄意,但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和在现实生活里并非如此,何以如此?原来是“有电脑的金刚铁甲隔着”,“远距离遥控的无人轰炸机”,“一片雪花永远不需要为雪崩负责”。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远比简单的是非评判更有新意。
2.向后面想,预见后果。
向后面想,就是对某以现象进行议论、评说的时候,想一想照这样下去会带领什么新的局面,或是会产生怎样严重的后果。
【例段】
生活中,难免会与他人发生摩擦,如果遇到摩擦就暴跳如雷,像动怒的狗熊,非得给人一巴掌才出气,结果往往会是两败俱伤:昆山龙哥因电动车挡道,拔刀相向,结果被白衣男反杀;重庆乘客因坐过站和司机争吵,导致公交车坠江,14人罹难;郑州一老人因座位与小伙争执并打了小伙四个耳光,小伙未还手,老人自己却突然猝死……
现实社会中,因小摩擦酿成血案不胜枚举,而选择宽容,结果往往是皆大欢喜:当你因为一件小事和他人争吵的时候,他的一句“对不起”也许就能换得你微笑;当我怀着歉意向他人归还不小心被我损坏的东西的时候,他一声“没关系”就能让我收获感激。宽容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化长矛为鲜花的神奇力量。
——《君临天下,有容乃大》
这两段议论没有停留在对暴戾之气的一般指责上,而是采用向后面想一想的方法,前一段指出暴戾气的社会危害,后一段指出宽容的社会意义,振聋发聩,促人警醒,远比一般的道德谴责有力量。议论消极对象,向后面想一想就是想它的严重后果,如果是积极对象,向后面想一想就是想它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从正面想,条分缕析。
从正面想,就是沿着命题者的意思或常规思维进行直接的思考,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就是针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正面阐释,具体表现为“是什么——为什么”的思维过程。这本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我们在直接思考的时候往往抓住一点即行下笔,难免挂一漏万。所以,在进行正面思考时,要作细化处理,最好能分出两到三点。
【例段】
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鲍叔与管仲功不可没,但齐桓公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归根到底还是他的人格魅力成就了他的事业。首先,齐桓公不计前嫌,这才获得了管仲的拥戴,扩大了自己的阵营。其次,齐桓公虚心纳谏,接受鲍叔的建议,这才大胆任用管仲,放手让管仲尽情发挥才华,治理国家。再次,齐桓公知人善任,他通过鲍叔的介绍,了解到了管仲的才华,在与管仲探讨称霸之术后,不仅立即任用管仲,还让他担任国相,尽显其能。宽容待人是他成就伟业的重要基础,虚心纳谏是他成就伟业的必要条件,知人善任是他成就伟业的重要保障,一言以蔽之,是齐桓公的格魅力成就了他的春秋霸业。
——《汇集英才,成就伟业》
这段议论先提出论点,即,然后从宽容待人、虚心纳谏、知人善任三个方面展开论证和阐述,每一点都指向论点““齐桓公的人格魅力成就了他的霸业”“齐桓公的人格魅力成就了他的霸业”。细化思维,多方考量,“首先”“其次”“再次”显示思路,标明层次,内容丰富而有条不紊。
4.从反面想,知己知彼。
向反面想,就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时,想一想别人会有什么感觉,可能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然后针对这些感觉和反对意见,进行解释或反驳,以捍卫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例段】
也许有人会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一个普遍规律,我行我素,各自为政,社会岂不乱了套?是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形成合力的社会心理基础,社会成员如果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就难以形成群体的步调一致,难有同仇敌忾、共克时艰的壮举。但是,我们在“应声”“求气”的时候,首先要对各种“声”和“气”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那个“声”是否值得“应”,那个“气”是否需要“求”?即便完全是敌对的“声”和“气”,是不是也有值得借鉴和记取之处?人们常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应“同声”,只求“同气”,拒“异声”“异气”于千里之外,难免生“暗”,难得有“明”。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提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问题,并对其作充分的肯定,显然具有否定中心论点的意味,但要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就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以“也许有人会说”为段首语,先承认对方的观点,然后以“但是”引出反驳,欲扬先抑,以退为进,语段的中心落在“但是”以后。
5、向深处想,揭示本质。
向深处想,就是平时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地说,就是面对一种现象,不能停留表面,就事论事,而要去想它的性质、意义、作用和影响,对于消极现象则要想它可能造成的危害。
【例段】
有人曾说,人有三相,即皮相、骨相和气相。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只是看人的皮相,即只关注一个人的颜值,而忽视骨相和气相。实际上,皮相不过是一个人的外貌,父母赐之,而骨相、气相才是人的内里,人的心里,重视皮相而无视观骨相和气相,只能迷失于美丑的表象之间,永远不能了解其本质和内涵,不能识得忠奸智愚。据说,汪精卫是一个美男子,仅凭皮相,你怎么也看不出他是一个汉奸。认识一个人,只观皮相不过识得十之一二,观骨相和气相才可识得十之八九。古语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修身、正心者,正是培育骨相和气相之谓也。
——《识人先识己 识己先识心》
这段议论先概述看人只看皮相而忽视骨相和气相的普遍现象,然后进行过分析,指出重视皮相而无视观骨相和气相,只能迷失于美丑的表象之间,永远不能了解其本质和内涵,不能识得忠奸智愚。叙述现象,但不止于现象,而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揭示出背后的实质,具有启发性。
6.向他处想,借彼喻此。
向他处想,就是把目光转向其他领域,想一想其他领域什么与话题相似或相同的情况,然后借用这些相似或相同的情况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所要证明道理。向他处想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过程。
【例段】成长的过程应当是自然的,似时针“滴答”般缓慢,如翠竹吐笋般优雅。你看过彩蝶的蜕变吗?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才成就了彩翅翩然。假如,你剪开了丝茧那狭长的甬道,诚然,幼蝶能够快速挣脱束缚得到释放,然而快速的“成长”注定了幼蝶的蜕变不会如预想般的华丽。本应轻巧的身躯确是那么的臃肿笨重;一双翅膀也因萎缩残缺而无法振翅飞翔。过快的成长,夭折了蝴蝶翩舞花间的梦想。缓慢而优雅,才能给与我们一个健康而充满希望的精彩人生。
——《我们拒绝揠苗助长》
本来要探讨的问题是人的成长,却想到自然界,想到时钟和翠竹,想到彩蝶。彩蝶的成长过程是缓慢而自然的,用彩蝶的成长来类比人的成长,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7.换角度想,提出新论。
换角度想,就是转换思考角度。 角度,比喻看事情的出发点,观察或考虑某事的出发点。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问题有多种角度,换一个思考角度,就会形成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新见解。
【例段】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人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同样有道理。人们许多不同的看法表面是对立的,其实都有合理性,我们不能只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采用非此即彼的态度选边站。鲁迅和沈从文,一个举着劈向黑暗的启蒙之剑,一个唱着至善至美的人性之歌;但是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鲁迅成了现代文学殿堂里唯一的尊神,接受至高无上的膜拜,而沈从文却被逐出文学的殿堂,几十年无人知晓。鲁迅和沈从文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就像玫瑰和紫罗兰散发着不同的芬芳,但是崇尚非此即彼极端思维的人们,总是喜欢做二选一的选择题,抬高一个,打倒一个,制造不应有的历史悲剧。
——《文学殿堂里不能只有一座尊神》
这是一篇关于共性与个性的材料作文里的议论段。当一般同学大谈个性与共性、个性和创新的时候,该考生把目光转向当代文坛的争论,转向如何评价鲁迅和沈从文,批判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角度独特,观点新颖,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8、合起来想,辩证分析。
任何一种观点都会有反对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往往也有一定的道理。合起来想,就是把两种相左或完全对立的观点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在承认对立面观点的某些正确性的同时,再用自己的观点加以补充或更正,以全面、辩证地阐述自己地见解。
【例段】
现在,网上流行表情包。有人一本正经地劝你,你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给他一个表情包,表情包含蓄而丰富,就让他去慢慢领悟吧;别人表扬你或是批评你,何必绞尽脑汁,苦苦寻觅回敬的言辞,给他一个表情包,岂不省事?表情包简单易懂,省时省力,具备幽默功能,既能缓解聊天中的尴尬,又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但是,表情包远不如文字表达丰富,相对于语言表达的无穷无尽,表情包是有限的,当我们的表达依赖于千篇一律的表情包的时候,实际也就取消了个性化表达。习惯用表情包来作含糊的应对,久而久之,我们就懒得用语言作精准和精细的表达。表情包便于喜怒哀乐,却也容易助长我们表达的惰性,削弱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坚持用汉语说话》
本段议论对象是表情包。先分析表情包的积极意义,指出表情包简单易懂,省时省力,具备幽默功能,既能缓解聊天中的尴尬,又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在分析表情包的负面作用,指出其表意的有限性,不便于个性化表达,助长表达的惰性,削弱文字表达能力。先肯定,再否定,将两种对立的观点综合起来,议论更加全面辩证,更有说服力。
二、分述篇
1.多义类材料——想的比别人妙
多义类材料,往往有两个或多个主旨,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不同的主旨,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多义类材料的审题立意原则是:多向辐射,多角探义。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也就是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既可以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也可以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进行质疑);既可以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申),也可以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典题] 2017·江苏高考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材料共三句话,第三句蕴含着命题人的情感、态度、倾向,是写作关键,包含了四个写作角度:前两个角度偏重于感性,适合写记叙文;后两个角度偏重于理性,适合写议论文。“车”,是一个具体事物。对这种话题,常见的写法是“实题虚写”。考生可以由实到虚,由古及今,勾勒出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为自豪,到现在私家车的普及;可以以小见大,彰显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真情故事;可以据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的生活节奏中去感受时代的脉搏;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车到山前必有路”。
当话题有多义时,选择最佳立意就非常重要。当然,这里说的“最佳”,与考生对文体是否擅长、材料储备是否充分有关。
木车上的人生
江苏一考生
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幻想着车辆能如闪电一般穿越所有障碍,瞬间直达目的地;我们常为交通的堵塞感到焦躁不安,却从未想过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曾有这样一位思想者,他乘坐着一辆简陋而缓慢的木车,为了自己的理想往返奔走在苍茫大地上,终其一生,不知疲倦。
他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鲍鹏山先生在《风流去》中讲过关于孔子的一个故事: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孔子师徒找不到渡口了,于是子路上前向在远处水田耕作的农夫问路,却得到“天下混乱,举世皆然,何不避世归隐,躬耕陇亩”的劝诫。
难道孔子不明白这些吗?几十年来,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却连“霜刃”都“未曾试”,心中的满腔豪情与伟大抱负无人可以言说,也无人理解,如何能没有感慨?如何能没有惆怅?但是,他却握紧手中的缰绳,坚守着“君子固穷”的信念,立下了“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的泣血誓言。君子安能效穷途之哭?那是无能者的怯懦表现。他不羡慕避世田园、闲云野鹤的自由隐士,也不向往车来车往、门庭若市的俗世生活,他只是孤独地驾着那辆破旧的木车,周游于列国之间,往来于天地之间,渺小,而又伟岸。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这样一位似乎不可理喻的执着行者依然在木车上颠沛着、流离着,这在越来越懂得进退有度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正是这样的倔强,让世界感到了畏惧。我们从那辘辘的木轮声中,听懂了“政治”的真正含义,那是对人生、对土地、对宇宙的求索。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理想,诉说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他将自己满腔的热情注入《春秋》之中,向世人展示了他“穷”却依然愿意兼济天下的政治胸怀。他用燃烧的激情驱逐了整个冬天的寒冷,破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而后又化作一盏明灯,照亮了亘古的长夜。
道路艰险,却阻不断万丈激情。无数个如孔子般固执的思想者,正手持缰绳,驾着颠簸的木车向我们缓缓驶来,他们载着满腹思想,驶进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驶向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于车来车往中,我们看见他们孤独地向我们招手,那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欲将自己的绝世思想一吐为快的渴望,亦是愿将我们引向光明未来的义不容辞的坚定。
目标虽远,只要心中的志向坚若磐石,前途便也不再艰险。唯愿孔子们驾着木车“导夫先路”,在车来车往中,引领我们走向未来与希望。
面对时代性较强的作文材料,本文从古代名人身上找到一个小的切入点对接,不仅使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而且以古释今,表达出深刻事理。考生在孔子的众多特质中,找到其与材料的对接点——驾车周游列国,并择取周游列国时最具典型意义、最能显示孔子精神的事例,但最后升华时,又不只限于孔子,而是对“孔子精神”做了延展,扩大到整个中华文明史中如孔子一般的人。选材典型,切入角度巧妙,立意高远。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及要求,写出你的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我的立意]
[参考立意] 这则材料可从多角度进行立意:①探险者发现蝴蝶,便主动离开,不去惊扰蝴蝶,据此可以有“学会尊重和体谅别人”“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等立意;②蝴蝶的迁徙其实是对人类的躲避,这足以说明,在强势的人类面前,生态已经很脆弱,生物已经被逼到了生存的绝境,据此可以有“人与自然须和谐相处”“停止向自然进军”“维护生态秩序”等立意;③蜡烛是探险者向自然进军的工具,它给探险者带来光明,却对蝴蝶造成惊扰,据此可以有“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遵循科学发展观”等立意;④蜡烛之光是微弱的,但小小蜡烛却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据此可以有“小节不小,细微处同样不容忽视”“小细节会决定大变化”等立意。
2.比喻式材料——想的比别人高
在高考作文中,比喻式材料作文占有一席之地。如山东卷的“星星”、江苏卷的“凤头、猪肚、豹尾”、辽宁卷的“今年花胜去年花”、江西卷的“雨燕减肥”、广东卷的“雕刻心中的天使”“回到原点”、湖南卷的“大树去旅行”等。
比喻式材料作文审题立意3原则:
1.准确把握喻体的特点,弄清喻体的含义。
2.既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只抓住一点不放;又要选择最佳立意。
3.要善于从所提供的材料(含命题、话题)中找到理解的突破口(关键词句)。(材料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比喻的)
[典题]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这个话题作文的材料只有一句话,里面有三个关键词:春、草、青。其中,春是条件,也是原因;青是结果,也是表现。但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还是在一个“自”字,“自”就是自动,不需要人为干涉,有功到自然成的意思。所以,我们也可以将此看作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目。就是“春”与“青”的关系。春既可以理解为机遇,也可以理解为条件,一个人成功的条件。当然这个条件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草”要有草的生命、精神,才能最终实现“自青”,可将春来草青和党的领导像春风吹拂联系起来,组成比喻,构思成文。这样文章既扣住了原话题,又打开了思路。按照此思路写下去,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构思,一定要将原材料中涉及的内容提出来,再写出和它相似的本体。行文中将这个比喻写明白,无论如何也不会跑题了。
春来草自青
春来草自青,秋来黄叶落。我更喜欢把“秋来黄叶落”改成“秋深枫叶红”。凉秋,悲悯中,却袭来几分颜色。
秦王扫六合,合纵连横的战国六雄最终归统于咸阳之下。时势造英雄,春天到来,告别雪化冰凝的时节,二世之后,项羽灭秦,成为天下的霸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理使然,众生随英雄而为。曾几何时,眼神定格在乌江畔,回旋于霸王别姬的悲凉,乌骓赠亭长,奈何霸王已看破江东之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西楚霸王永远都是无冕之王,青青草色是他“大丈夫生当如此”的豪气,是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气,是他“破釜沉舟”的勇气,春为他而来,秋送他而去。自古英雄皆寂寞,而他不寂寞。春来的时候,他不寂寞;秋深的时节,他也不寂寥。那抹枫叶的红,红透了虞姬的霓裳,红透了乌江滔滔江水。
高祖挺咸阳,却为汉中王。他知道春天还没有来到,黎明前的黑暗总为人所畏惧,冲破黑暗的勇气不是等待普照的轮回。他只是一棵平凡的小草,而他的周围却围绕着更多的小草。春天来了,一棵草不足以“又绿江南岸”,他是天明的号角,他是报春的鸟儿,他就是吹绿草儿的春风。帐下汉初三杰,手旁谋士如云。青青的草色是他“彼可取而代之”的凌云之志,是他“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气干云,是他“四面楚歌”的奇谋异略,萧何、张良、韩信……就是帮他把春染青的草儿,春天来了,群草争艳,青草的芬芳笼盖大地,青得彻头彻尾,芬得点点滴滴。
寻寻觅觅,万里江河,春色满园。野火不尽,春分又起,玉门关外,刘、项的英雄气概响彻云际。无关胜负成败,青青草色已然赋翠中原,休养生息,盛世繁花拂面翠翠湖岸,春泥护花,风住沉香,英雄与此永恒天地。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青青草色的春季留住芬芳,兴起艳丽。
考生在审题立意上,注意挖掘比喻义,化抽象为具体,首先将“春来草自青”与“秋深枫叶红”相联系,并最终聚焦于历史上秦朝兴亡、项羽起落、刘邦屈而奋发三件大事,有力地论述了“春来草自青”中所蕴含的历史兴衰规律。另外,本文是一篇联古通今的散文,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运用课本中的材料。我们平常都觉得作文无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素材就在你的周围。文中将“青”代表为“豪气”“志气”“壮志”等,巧用了《过秦论》、《鸿门宴》、王安石的诗、李清照的诗等素材,很好地诠释了主题。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及要求,写出你的立意)
一位先哲曾经说过,使我们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我们要随时倒掉鞋里的每一粒沙子。
请以“沙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的立意]
[参考立意] 材料中的“远方的高山”比喻远大的目标,而“鞋里的一粒沙子”则比喻我们自身存在的小缺点或前进途中的小困难,“随时倒掉鞋里的每一粒沙子”,意思就是我们要随时改掉自身存在的小缺点,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小困难。据此我们可确立以下主旨:“清除心灵的沙粒”“随时改正缺点和克服困难”“不要忽视小缺点”等。
3.讲思辨类材料——想的比别人深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特点:对于试题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从矛盾的对立面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1.二元矛盾型。就是对于试题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如2015年浙江卷试题材料的第一部分赞同文章与人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则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点呈并列、对比关系。
2.多元矛盾型。就是对于试题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观点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对比关系,或呈互补关系。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对规则的讨论,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只是说:“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只说争论而不表明写作倾向,让试题在思辨中又充满了开放。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是高考命题的高频题型。无论是二元矛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3种写法。
[典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本题考生可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立意,通过阅读材料,考生可轻易地提取出关键词“不害怕”。对“不害怕”这个话题,试题材料中蕴含了两个观点,一个肯定,一个否定,属典型的二元矛盾型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这两个观点便可展开立意:①肯定“不害怕”;②否定“不害怕”;③综合以上两点,辩证地看待“不害怕”。
1.定点钻探,不及其余
所谓“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只需选取任一观点并将其作为全文的中心观点即可,而对于其他观点可避而不谈。如《不害怕铸就辉煌》一文主体片段——
不害怕铸就个人辉煌。因为不害怕,项羽之于巨鹿,破釜沉舟;因为不害怕,韩信之于井陉,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不害怕,郭川成为第一个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中国人;因为不害怕,比尔·盖茨敢于放弃学业,选择创业。
不害怕铸就民族辉煌。因为不害怕,马云对阿里巴巴大胆尝试;因为不害怕,海尔敢于突破以科技创新求发展;因为不害怕,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因为不害怕,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分析:作者以“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一句为切入点,并将“不害怕”作为本文的唯一立意点,对于其他的观点则避而不谈,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害怕方能铸就辉煌。
2.八二比例,重点突出
所谓“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选取任一观点将其作为全文的主观点,并将此观点当成文章的重点来写,用墨要占全文的80%,而对于其他的观点,考生只需略谈一下,用墨占全文的20%即可。如《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一文主体片段——
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但我们为这些不害怕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有所害怕,心存敬畏之心。
有所害怕,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地震频发、多种生物灭绝?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自然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人类的历史。德国总理惊世一跪赢得世人的敬重,为何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篡改教科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历史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我们的文化。当《宫》《抗日奇侠》等各种穿越剧、“神剧”不断被搬上荧屏时,当西北大学“校董成神”时,当杜甫很忙时,我们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又在何方?
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那样我们将裹足不前。张无忌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终难成大器;李斯害怕失去权势,残害同窗韩非,自己也难逃被戮。所以“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才是人生之智慧。
分析:本片段无论是选取全球气候变暖,还是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等素材,都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有所害怕,要心存敬畏。难能可贵的是,本文在肯定心存敬畏的同时,又提出了“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的观点。纵观作者用墨,“有所害怕,心存敬畏之心”用墨占片段80%以上,“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用墨占片段近20%。如此行文构思,既兼顾了试题材料的两个观点,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谓一箭双雕!
3.兼顾多者,辩证分析
所谓“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兼顾两者或多者,将其放在一起辩证分析。如:既看到其正面,又看到其反面;既关注现象,更思考其原因与实质;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既关注其影响,更思考其解决方案等。如《荡起双桨》一文主体片段——
是谁在国家尴尬之时挺身而出,丝毫不害怕“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寂寞,带着车马粮奴告别绿柳清河,离开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甘赴寒风与沙石吹打的大漠?是你,昭君,用勇气击败对西域的害怕,用大义担当起使国家免遭战火的责任,才替大汉朝撑起一片安定、平和的天空。又是谁顶着各方压力,无所畏惧,只身前往虎门,一把火烧尽鸦片,说“只要我在一天,就决不让鸦片销进中国”?是你,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担当起民族存亡的责任。你们不害怕吗?当然害怕。但你们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便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了所有的恐惧,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相反,是你,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为“永不起用”的条文所吓坏了,为那里的“穷山恶水”所吓坏了,你害怕了,害怕得忘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圣人训,于是,你整日寄情山水,毫无政绩可言。
所以,害怕与不害怕不在于你所面临的境遇,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地战胜困难的心。
分析:本片段不是停留在对害怕与不害怕现象的列举上,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害怕与不害怕的本质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这是典型的透过现象探原因。如此行文构思,既使文章说理深刻,又使之充满了极强的辩证色彩!
以上3种写法,考生可根据自身的写作水平来选择其一。“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属于基础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二类文;“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属于较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下;“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属于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上。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及要求,写出你的立意)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我的立意]
[参考立意] 上面的材料本身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凸显了辩证思维,前面的两句话蕴含了明显的辩证关系;第二,后面用“个性”和“创新”引申出话题,给考生更多的选择。这样,考生既可以从个性角度切入,又可以从创新角度切入,还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写,即创新并不妨碍个性的彰显,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不妨去大胆创新。材料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做了解读,这样考生便不会茫然。考生要想得高分,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就要出彩;只要紧扣个性或创新,都算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