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形象鉴赏 课件(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形象鉴赏 课件(共7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18:5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诗歌形象鉴赏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
(诗人自己或诗中塑造的他人形象)
物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 (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
【202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释】①癭尊,即癭樽 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下片中“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高考的考法?
考人物的身份
【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高考的考法?
考诗人的内在性格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高考的考法?
考人物的外在行为特点
【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高考的考法?
考塑造人物的手法
学习目标
常见人物形象类型
人物形象题的基本答题思路
比较鉴赏的注意点
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规范读诗,提升能力
古典诗歌之人物形象类型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自我形象
(诗人自己的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他人形象
(诗中主人公形象)
诗中塑造的他人形象:
在某些诗歌作品中,诗人会借助笔下塑造的其他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江雪》中的渔翁形象,也是柳宗元自己的化身,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1.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游子形象
2.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孤独寂寞自哀自怜的闺妇形象
3.王翰《凉州词》
献身边塞的征人形象
4.卢纶《塞下曲》
勇猛善射的将军形象
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
6.陶渊明《饮酒》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常见人物形象类型
举隅
人物形象题的基本答题思路
【审清题目】:
(1)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2)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参考步骤】
(1)概括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外(外貌、遭遇、行为)+内(性格、思想)+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结合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考察他人形象时需要考虑)
江南曲 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采莲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比较鉴赏注意点
比较两首诗中主人公的不同形象。
比较鉴赏基本方法:
1、整体把握两首诗。
2、审题,找出对比点。
3、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江南曲 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采莲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比较鉴赏注意点
参考答案:
《江南曲》刻画了一位含蓄深情的思妇。
《采莲子》刻画了一位情窦初开、大胆纯真的采莲少女。
比较两首诗中主人公的不同形象。
(1)正侧结合,全面把握
正面刻画
人物的外貌、神态、行动、语言、心理、细节描写等
侧面烘托、衬托
环境描写 周围人的描写
(2)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3)联系生活,调动积累
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202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释】①癭尊,即癭樽 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下片中“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推测人物的身份
【202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释】①癭尊,即癭樽 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下片中“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隐士(农夫)
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推测人物的身份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通过人物的行为推测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先。
通过人物的行为推测
理解诗文要调动生活积累。
B项,战士急行军时要衔枚疾走,奋勇前行(非争先);考生与之相似的是奋笔疾书(非争先、一往无前)。
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为国选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是说作者自己真的体弱多病。
【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从诗人的心理层面分析
【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从诗人的心理层面分析
文言实词的迁移:
诗歌首联内容:①文言实词——“那”,怎么。
“适”,到。
②典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分析小结:
本诗写诗人送兄弟子由出使契丹,表达了作者对其乐观的送别,不辱使命的劝勉,不忘故国、保重自身的劝诫之情。
答案:①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②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分析)
【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从环境、侍儿、李将军自己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角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用到哪种读诗的基本方法?
1、能识别语言变形中的“语序调整之倒装”。如何倒装的?
应为“侍儿语笑知礼数,野客吟哦任狂疏”,理解时要调整为正常的语序。
2、与“侍儿” 对应的“野客”是什么人?从对仗来推测。
可能为来自乡间的门客,也可能是李将军自己。 从侧面描写的角度看,“侍儿” “野客”可能是一样的,都是李将军的身边的人。
知识迁移:《过故人庄》,“过”是拜访,题目意为:到故人的田庄拜访。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试打分:
殷莹:对比,用“侍儿知礼数”与李将军对比,体现其文化之高。
栾玉成:“侍儿知礼数”表现李将军家风正家教好。
郭丛彬: “侍儿知礼数”体现李将军平易近人的形象。
刘浩楠:动作描写,写李将军待人风格,写出其懂礼数的形象。
王乐妍:“知礼数”“野客”说明了他知晓礼数,为人谦和。
项家琪: “侍儿知礼数”衬托出其极高的道德修养。
王梓欣: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对待小儿和蔼可亲,对待客人却十分狂放,塑造出一个因人而异改变态度的形象。
孙光艺:正面描写,颈联“侍儿知礼数”表现了他为人谦和,“吟哦野客任狂疏”表现了他的豪放洒脱。
蔡云:颈联对其他人物的描写对比,侧面体现了李将军府中纪律严明,又礼贤下士,对人包容。
【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从环境、侍儿、李将军自己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角度
20.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知识迁移:《过故人庄》,“过”是拜访,题目意为:到故人的田庄拜访。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
备考锦囊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抒发的感情上,写景诗多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愁等)。
咏物诗多是托物言志,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
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
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南歌子
贺 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①,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 ①扶头酒:浓烈易醉人的酒。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三、景物形象(意境)
1.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4)诗歌中某句诗展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表达×××情感(情怀)的吗?为什么?
(5)诗歌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二、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可由一个意象来表现,但更多是由多个意象共同来表现的。
(1)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A、触景生情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B、寓情于景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写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此词的意境所在。
C、以景托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写“不尽” 的 “边愁”,结句以景托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 忽然出现一片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 秋月高照,意境壮阔而悲凉。
D、情景分列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E、景略情在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
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感伤”。
(3)了解形容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 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空灵、苍凉、雄浑、旷远等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阅读唐诗《春思》,试分析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4分)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诗人站在村边,看到碧绿的春草,嫩黄的柳条随风飘拂,粉红的桃花和洁白的李花竞相开放。东风不能吹散愁情,春天却能生恨,这首诗细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春风景图,而且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
能准确描绘一、二两句所写之景,但形式近于扩写,且未能揭示景与情感的关系,记1分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直抒东风不能解愁,春日却无端生恨,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景物形象把握准确,但明显未能正确揭示景和情感的关系。记2分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该诗描绘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东风不去吹散人们心中的愁情,这美好的春天不能使人高兴,反而惹人生恨,乐景衬哀情。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
能准确概括第一句景物形象,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但未能剖析蕴含的情感!记3分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②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面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③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
概括景象特点(总括)
描摹诗歌图景(分析)
剖析作者思想感情(总结)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bei 宋 程颢hao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析其效果。
【答案】(1)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 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2)反衬(以动写静,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例题7:
问题诊断——简单概括,缺少描摹
【典例】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4分)
阅卷现场采样 阅卷点评
  本答案只概括回答了“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却忽略了结合具体诗句的“简要叙述”。 得2分
规范答案 增分指导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1.寻找诗中意象,概括意象特征;
2.根据意象特征,进行具体描摹。
一、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备 考 锦 囊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
如:阅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此诗描绘了
怎样的景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本诗的景物描摹可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
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里就需要景物形象与感情和写法结合分析: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3.结合背景分析
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时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如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这注释就暗示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分析意象有着重要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
的事物形象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2、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所以,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往往都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感情。
1、分析思路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2、鉴赏方法
①鉴赏的依据——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
②鉴赏的角度——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3、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
(步骤1)本诗展现了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早梅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4、课堂演练(一)
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形象。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高洁、淡雅、朴素
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结1: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小结2:鉴赏物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熟记物象的象征意义。
(2)鉴赏一般物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形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
“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