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四种结构 模式撮要
总论篇
考场议论文的“三式结构”
议论文贵在论证,借助“三式结构”展开议论,或者用三个观点支撑总论,或者用三类论据证明总论,或者从三个层次上阐述总论,从而使论证丰富有变,这是许多考场议论文成功的经验。
一、用三个观点支撑论点
有同学写议论文,观点一提,事例一举,结论一下,便以为是一篇合格的议论文。其实,这种“三段式”的议论文是很难称得上文章的。优秀的议论文,不但要有总论点,而且更要有支撑论点的分论点, 以形成多层次的论证,这样的论证才能是充分有力的论证。把总论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用三个分论点来支撑总论点,这是许多同学十分青睐的一种议论模式。
例文:
谈意气
湖南考生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战士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的规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佯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浆,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俱全,结构完整。为了论证“意气是成功的基石”这一论点,作者在本论部分设置了三个分论点:“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三个分论点构成一个排比句,排比句支撑了本论的框架。
二、用三类论据证明论点
事实胜于雄辩,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证明观点,这是议论的基体手段。但是,怎样使用事实,这是大有讲究的。如果只是将许多事实机械地摆在一起,那么文章就成了材料汇编,难以成为文章。怎样克服堆砌材料的毛病?给材料分类,从不同的层面上来使用材料,这是事实论证的一个重要原则。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河南考生
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盖子的桂希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的例子,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胜枚举,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谛——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这是2005年全国二卷的考场作文,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文章先紧扣“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提出论点——“没有付出就不会有硕果”,然后举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呼应首段,使全文浑然一体。文章所用材料较多,作者将这些材料分为三类,让它们从国内、国外和现实生活三个层面上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材料多而有序,多而有别,这样就避免了堆砌之感。
三、用三个层次论证论点
要使论证丰富有变,还需学会从不同方面来论证论点,增加论证的层次,比如从正面到反面,从事实到理论,从特殊到一般,从自然到社会,等等。我们发现,一些成功的考场议论文一般都是从三个层次上对论点进行论证的。
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山东考生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让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些文化人是怎样放飞自己的梦想的吧。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梦和现实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吧!
文章第一段引述材料,提出论点: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二至六段展开论证:首先用阮籍、嵇康的例子从反面对论点进行论证,再用沈从文和张允和的事例从正面对论点进行论证,然后再引用川成康成的话,进一步对论点进行论证。从反面到正面,再由事实论证到引证,经过三个层次的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回扣论点,结束全文。
分述篇
1.并列结构——易学好用
一般议论文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块构成。分析问题即本论部分,要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分层展开论述。一般情况下,本论部分只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展开即可。
所谓并列式,就是围绕中心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中任一角度列出几个分论点,逐一论证,那么,这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并列关系。
并列式分解有如下3种模式:
模式1:并列式分解“是什么”
分解“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就其内涵而言。如话题“自嘲”可以按如下分解:
①自嘲,是机敏的退让;
②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
③自嘲,是生存的智慧。
二是就其外延而述。如话题“肩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
①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②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③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模式2:并列式分解“为什么”
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即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在中心论点的前面加一个“为什么”,后面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从而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构成分论点。
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模式3:并列式分解“怎么样”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
①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②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
③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
采用并列式结构的文章的最大好处是层次清楚,由于段落中心句多采用相同词语搭配,因此能反复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最重要的是,它一般可以根据作者需要增减段落,长袖善舞,伸缩自如,为那些在作文字数上担忧的同学解除后顾之忧。
时代青年,圆梦中国
安徽一考生
我是2000年出生的“世纪宝宝”,今年已整整18岁了。回首我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新时代的青年一起追梦、圆梦的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2035年,当18岁的你们开启这个“时光瓶”时,一定也会感慨颇多,因为在那时,我们国家已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盛,科技发达,社会和谐,人民早就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那时的你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不知你们将如何看待我成长的这个时代,又如何思考你们生活的那个时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机缘。我成长的这个时代,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天宫一号”太空授课顺利完成,高铁网络四通八达,农村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成长于这样的时代的我,对祖国和民族充满了实实在在的骄傲与自豪感。这些成就的取得,靠的是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和无数热血青年的付出和努力,这也是这个时代给予这一代青年的际遇与机缘。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创造时代。相信到2035年,我们这一代已经完成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梦想。相信你们这一代中也会涌现出更多的风流人物,勇担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挥洒青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与挑战。我成长的这个时代,灾难与挑战并存:2003年“非典”肆虐,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无数人的家园……在这些无情的灾难面前,人的生命脆弱得不堪一击。已经遭受的损失不可挽回,还好,国人团结了起来,无数青年挺身而出,站在了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展现了一代青年的力量和担当。从更高的意义上讲,人类在抗击灾难的过程中,能够躬身自省、得到教训、获得成长,懂得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生命。是的,在我成长的这个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已经获得广泛认同。相信如今的你们会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有力量和智慧来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梦想。如今,国家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青年的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35年,18岁的你们这一代更应肩负时代使命,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和新时代的中国一起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做时代青年,就要圆梦中国。
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本论部分设三个并列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有力地支撑了文章中心,且三个分论点切合了考题的“提示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叙议结合,内容充实。具体论证时,简要提及了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高铁、“村村通”、“非典”、汶川大地震等具体事例,之后采用大量议论将这些事件与国家、时代、个人联系起来,有效地论证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机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与挑战”的观点。叙议结合使得文章有血有肉,内容立体丰富。
下面是一篇题目为“谈意气”的习作,作者将论题“意气”分解为“舍我其谁的意气”“献身理想的意气”“勇于探索的意气”,紧扣论题,分解自然,形成三个分论点。请你补写出空缺的部分,不超过200字。
谈 意 气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以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须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它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的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战士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桨,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参考答案]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地窥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上帝设置的禁区,才能徜徉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2.层进结构——层层推进
我们平常说的层进式一般来说有两种模式:
模式1 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大到小、由自然到人生、由个人到社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模式2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谈 坚 持
佚 名
人们都希望驻足金碧辉煌的“罗马宫城”,到达魂牵梦萦的“象牙之塔”,实现自己长久的念想,这就需要不懈地努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是对极限的挑战,是对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挥洒,是对理想的执着,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功了。
(回答坚持是什么)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QQ、QQ邮箱,再到微信,腾讯的产品大多能令用户黏合度极高,能做到这一点,和马化腾本人一直没有离开网络有关,他对腾讯的产品、竞争对手的产品,都非常熟悉,所以他成功了。有一年的高考作文是一道漫画题,漫画上那位老兄挖了四口井没有见到水便扬长而去。其实有的井距水层只有一锨之遥,如果再坚持一下,胜利便属于他了,然而他放弃了,于是与成功失之交臂。丢弃恒久长远的坚持,捡起浅尝辄止的遗憾,当然摘不到金灿灿的苹果了。
(回答为什么要坚持)
坚持需要七擒孟获的韧性,需要六出祁山的不坠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更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在广袤的荒原上。他没有食物,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回答坚持需要什么)
当然,坚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画地为牢。试想,如果蔡伦在造纸的多次失败之后,仍坚持原来的做法,而不是大胆地改进原料,那么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恐怕就要改写成“三大发明”了。鲁迅若不是认清形势、弃医从文,中国现代史上恐怕就要多一个平凡的医生,而少一个文化战士了。那种只知在陈迹斑斑的老路上挥汗如雨、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是莽夫、是懦夫,其结果,势必会南辕北辙、头破血流。
(回答怎样做到坚持)
远方的诱惑是我们之所以忙碌、之所以奋斗、之所以拼搏之所在。当我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当我们汗流浃背、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心中默念一声:再坚持一下。
此文是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开头结尾照应点题,第二自然段写坚持是什么,第三自然段写为什么要坚持,第四自然段写坚持需要什么,第五自然段写坚持要注意什么(即怎样做到坚持)。整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想不得高分都难。
下面是一篇题目为“学贵善问”的习作,作者紧扣题目,从“要问”“问有什么好处”“怎样问得好”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不超过200字。
学贵善问
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功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方法,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
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蠢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他告诉我们: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我们常常犯这样的毛病:问是问了,但浅尝辄止,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思考,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这样问的效果当然不好。不经思考,一味地向别人讨教,表面被吸收的却是寥寥无几,况且从他人那里搬来的知识不经消化是最容易被忘记的。所以要先思后问,问后熟思。
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谦虚诚恳,要尊重别人,还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工作。记得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在向师长请教时的谦恭态度:对老师的教诲,他垂手聆听;遇上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至”。这里撇开封建伦理不谈,他的谦虚诚恳的求教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主持祭祀的人;还向老聃问礼,向苌弘求教音乐知识。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这方法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多问”。
[参考答案] 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有了惑就要解,就要问,要知其所以然,惑才迎刃而解;若不问,惑终不解矣。其次,问能知新。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材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面壁修史。
3.对比结构——说理透辟
运用正反对比的结构可以让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予以否定,对正确的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作“横比”。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作“纵比”。
正反对比式是一种比较容易掌握的结构模式。众所周知,自然界的事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高尚就有卑贱,有美好就有丑恶,有正面就有反面。在写作议论文时,运用正反对比式,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具体地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很有裨益的。
使用正反对比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
第二,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任性,需要有任性的资本
李强和张嘉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李强拒绝父母为自己找的工作,认为与专业不对口盲目就业即是对自己不负责。张嘉则欣然接受,他认为追逐梦想之前立足于社会才是务实之举。对此,我认为张嘉更为明智。
对待理想和现实,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并没有孰对孰错,为了自己所要追求的,有人认为不应该将就,而委屈自己接受并不热爱的事物。
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都得不到保障,梦想就是无稽之谈。李强就业不将就并没有错,但是你首先得拥有不将就的资本。
假如你连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都没有得到保障,那么你用什么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假如你仍依赖于父母,那么你的不将就是不是就成为你啃老的借口了呢?假如你肩负着许多责任而不顾,那么你的追求不就演变成为任性了吗?盲目就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但一味地站在追求理想情操的立场上而罔顾现实,也实在是不明智的。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气流传千古。但试想,假如他家里真的连五斗米都没有了,他还会为了志气要全家人一起挨饿吗?正是因为他有资本: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他才有这种果敢,才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悠闲,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有足够的资本才能无所顾忌地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我认为,任性,需要有任性的资本。
现如今,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大家都渴望的事情。逃离烦躁的生活固然是好,可这也少不了现实的桎梏,一个身无分文的流浪汉能有一场怎样的旅行呢?实现自己心中所向往的,需要立足于当前的现实。不将就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是一件令人羡慕的美事。勇于冲破枷锁不被现实束缚更是勇敢,我敬佩这种勇敢。只是,不要让这些变成一种更大程度上的不负责。
张嘉本着先扎根于社会,而后逐渐成长为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的想法,显得成熟稳重。刘邦入汉中,刘备夺西川,李嘉诚打工起家,戴尔卖报纸卖出宝马,都是先求扎根,再图发展的做法。相比之下,李强的不盲目就业就有些逃避现实的味道。我想,既然身处于社会,还是要先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再谈奋斗为好。
最后再奉劝李强们一句:你可以选择任性,但要有任性的资本。
本文的亮点是采用假设对比的写法。先将材料中提及的两种做法进行比较,选择一种做法加以肯定,作为文章观点,然后进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多处使用假设推理,指出李强拒绝父母帮忙找的工作,是不明智的表现,强调“任性,需要有任性的资本”的道理。再和张嘉的做法对比,找出正面事例,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下面是一篇题目为“勿为情所障目”的习作,主体部分第(3)(4)段写“以情障目”,第(5)(6)段写“不以情障目”,正反对照,叙议结合。请你补写出空缺部分的论据,不超过200字。
勿为情所障目
(1)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
(2)以情障目,不见泰山!
(3)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然而这或亲或疏的情,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使之偏于浅薄或偏颇。翻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一看,竟有如斯感叹!
(4)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了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数百年来仍然令人发指。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风波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只因君王为情所障目,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见白铁无辜铸成的佞臣!情之障目,岂止不见泰山而已?
(5)幸于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终生,当为今人所仰、后人所慕。他们之所以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往往是从能不为情所障目而起。
(6)为情所障,不见泰山;不为情所障,则得有真知灼见。“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若不能脱出“人情”枷锁,又怎能成为天地间最不屈的斗士,中国最硬的脊梁?过多地考虑恩情亲疏,只会为自己的认知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我们须做到理智、清醒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勿以情障目,勿以亲疏论英雄!
(7)是的,只有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勿为情所障目。
[参考答案]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挥泪唱出一曲“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挽歌,正由于他不为夫妻之情所障;毛泽东在儿子壮烈牺牲后表现出的坚定理智,难道不是他创下“欲与天公试比高”伟大业绩的原因?对待亲属家人从来没有特殊要求的彭德怀,若不是不为情所障,又何有“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英雄气概?
4.引议联结式——屡试不爽
一般地说,材料作文大多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它除了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外,在结构模式上,还有其自身的特点。通常采用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引”(含“提”)、“议”(或“评”)、“联”、“结”四个字。下面分别说明:
(1)引——引用材料,提出论点。
它属于“引论”的部分。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作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提,即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引(提)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
(2)议——分析材料,拓展思路。
既要简要地分析上文引用的材料,又要由此稍作生发,拓宽思路,为下文展开议论联系实际张本。这是由“引论”到“本论”的过渡性文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联——联系实际,纵横论证。
这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之所在。联,或个人,或集体,或社会;或中国,或外国;或自然,或人类社会。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还可指出论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比如证明论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魂”,可以联想到“嫦娥一号”:“正是许许多多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从无到有,开拓创新,踏踏实实,才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扬了军威,长了民族志气。”
(4)结——总括议论,收束全文。
要照应材料,与文题或开头呼应;要深化论点,或发出号召,或提出办法,把论证推向高潮。
结,或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和号召,或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和拓展。比如论点是“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可以这样结尾:“总之,人们应发扬探索精神,知难而上,不保守,不停滞,勇于进取,不断获得新成果,开拓新领域,使国家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首尾呼应,发出号召,铿锵有力,引人深思。结尾部分切不可故意拔高作惊人之语,要精练有力,反对尾大不掉,啰嗦冗长。
另外要说的是,以上四字结构,有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变通使用。比如,为了使自己的论点更严密,不过于绝对,不过于偏颇,我们可以在“联”的后面加上一个“辩”的部分,这样就变成了“引”——“议”——“联”——“辩”——“结”。“辩”就是辩证看待观点,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往往用“话又说回来”“当然”做过渡句,通常这一部分不是行文重点,文字不宜过多。字数一般不超过50字。有了这一部分,思维就显得严密,观点也显得恰到好处,不失分寸。
材料:老师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加劳动,看到脚手架上悬挂着一条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老师问学生:“这八个字有什么含义?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请就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建筑工地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则令人信心百倍的宣传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引述材料)这的确是一句睿智的口号!(亮出观点)
毫无疑问,建筑,理所当然的是我们生存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建筑居室,也理所当然的应是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大硬件之一;它们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更应该是关乎百姓幸福生活的百年大计!因此,建筑工地上,绝不能允许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豆腐渣”工程横行!而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议:分析此料——建筑,阐释中心论点,为下文联系实际张本)
由此我们联想到(过渡句),作为立国根本的教育事业又何尝不是应“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呢?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条标语有两层含义。其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应以“塑造人类灵魂”为己任,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教育”为重点,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做到“质量第一”,努力培养出“思想先进、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适合当前现代化建设需要,并与国际接轨的、甘于奉献、乐于助人,且“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人才。而教育部门的领导者,更应首先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主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决不应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地只管分数靠前而不问素质质量如何。其二,作为学生,也应该以这条标语为座右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而做到“质量第一”。如果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不以“育人为本”的思想质量和教学质量为重,而只求分数上去了,其他则不管!那么,纵有再多的高才生也是枉然!不仅使祖国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建设将成为泡影,而且和谐社会建设也必将成为一句空话!中国人民又将永陷贫穷落后的万丈深渊之中!赶欧超美也永远只能是“白日梦”!(联:由建筑联想到教育——先教师后学生)
由此我们进一步联想到(过渡句),无论干什么事业都需要强调“质量第一”。今天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是高科技迅猛发展使地球成为小村落的时代。小而言之,一个企业,只有讲究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站稳脚跟;大而言之,我国各方面的规划和建设只有奉行“质量第一”的原则,才能真正占领市场,击败称雄于全球的竞争对手,从而赢得真正的胜利。三鹿集团因质量疏忽而宣告破产的沉痛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更是国家的生命。哪个国家拥有高质量的人才,拥有高效率的管理,拥有高水平的领导,那么,哪个国家就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联:事业——先企业后国家)
总之,没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精神,建筑队无法生存,教育无法发展,国家无法昌盛。(结——总结全文)
下面是一篇运用“引议联结式”结构写成的议论文,请你补写出空缺的“结”这一部分,不超过50字。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头靠近山顶又滚落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循环不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注定要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作文开头第一段,以课本中出现过的古希腊神话中服苦役的西西弗斯推石头为引子,引出文章的观点——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注定要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这是文章的“引”)
纵观古今,无数的伟人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道尔顿临终前还在实验室中记录数据,最后安息在了这个与他相伴一生的地方;诗人海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持用颤抖的手写下刚想出的诗句;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则是在自己的写字台前溘然长逝。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能够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正面举例论证,议)
也有许多人,他们奋斗过、辉煌过,但随后便懈怠了,最后落得个“逸豫亡身”的下场。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究其原因就是没能将奋斗坚持到底。(反面举例论证,议)
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便是如此,奋斗可以使你前进、成功,甚至辉煌。但是一时的辉煌不可长存,时间久了就会腐烂变质。当然辉煌也有它的保鲜剂,那就是不懈地奋斗。这是为什么呢?从哲学上说,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时间不可能永远定格在那辉煌的瞬间,只有不懈地奋斗,才能创造一次又一次的辉煌。生命是短暂的,奋斗使之不朽。道尔顿、海涅、马克思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原子学说、美丽的诗句和《资本论》,更宝贵的是他们那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议)[文章第二至四段开始“议”,即论证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论证时,作者先正面举例论证(第二段),然后反面举例论证(第三段),与前面构成对比,更有说服力;再从哲学的高度深入分析论证(第四段)。这样反复的“议”,使文章的观点鲜明突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一时的成就当作永久的成功,从此松懈下来,这种做法大错特错。这也正如我们学生的考试:一次考好不代表可以从此松劲,而要更加努力,奔向下一个目标。(联)
(结)
[参考答案]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奋发进取,不可以松劲懈怠,时刻提醒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