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场作文迅速成文方略 第14讲:没有月亮,得有星星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语文考场作文迅速成文方略 第14讲:没有月亮,得有星星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0 18:5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讲:没有月亮,得有星星
总论篇
亮点意识种种
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曾经说过,考场作文须有亮点:“没有太阳,总得有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亮点、让你的作文闪耀灵动之光呢?
1.用文采打造亮点
“有文采”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一项要求,《考试大纲》把“有文采”定位于“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就是“有文采”的四个评分点。
(一)锤炼词语 文采斐然
词语是构成篇章的基本语言单位,篇章的文采靠具体的词句来体现。对文采的追求,首先表现为对词句的修饰,考生要善于选用生动形象的词语,为语句添光增彩。
一、准确生动
锤炼语言,使用词准确贴切,是作文富有文采的前提。正如福楼拜所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只有一个,必须找出这个唯一的动词或形容词。
【例文】
我常常脚踩着门下面的栏杆,手握着上面尖的突起部分,听着它在长长的哀吟声中把我从一边带到另一边,然后“咣当”一下示意我到站,那是我一个人常坐的火车。
文中“踩着”“握着”“听着”几个动词连用,不仅写出了“我”乘坐乡村火车的生动图景,而且也表达了“我”写这些文字是充满着无限怀念之情的。
二、鲜活灵动
有时质朴的语言意味隽永,而华美的词语总让人眼睛一亮。亮丽的语句流光溢彩,鲜活的语言为文章平添几分生机与灵动。
【例文】
2001年岁未,一个晴朗的日子,随着一声不算洪亮的啼哭,家里人平均升了一辈,很荣幸,我也荣升为舅舅了,……小家伙可不管这些,嘴巴撇成瓢状,扯开喉咙只管哭他的。我想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看他都嚎上了,定有什么伤心事!
作者夸张性的用词,使文章具有了特有的氛围和情调。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一定会忍俊不禁。
三、活用词语
词语除了形象生动等常规效果外,还会有在语境中活用,或转换感彩褒贬互化生奇效,或可别解词语让人啼笑皆非,或使用挪移而产生错位效应。
【例文】
季风的熔炉,卷碎一切痛苦,每当情感再次荒芜,我一遍又一遍地开始将往事反刍,咀嚼你的呵护,品味我的冷漠与残酷,而这一回我的确深深地惭愧了。
“卷碎”“痛苦”,“反刍”“往事”,“咀嚼”“呵护”,“品味”“冷漠与残酷”,这样的错位搭配新颖而有富有张力,灵动而耐人寻味。
(二)句式灵活 交错和谐
句子有长短、整散之别;语气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之异;结构有常式、变式之不同。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选用句式,不能呆板地运用一、二种句式。
一、整散结合
即以形式多样的散句作为语段的主体,同时恰当穿插句式整齐的对偶句、排比句,以增强行文参差之美。
【例文】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先以“没有……可以有……”构成三组转折式排比作比喻论证,再以散句推出结论,先整句,再散句,整散结合,使表意更周密,也更丰厚。
二、长短交错
短句无修饰语,节奏明快,生动活泼,长于记叙;长句结构复杂,气势畅达,严密周到,长于议论。二者结合,舒卷自如。
【例文】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小学校门口那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景观:上学和放学时分,六十岁爷爷,五十岁的奶奶,四十岁的阿姨,三十岁的姑姑,推自行车的,坐摩托车的,开小轿车的,男男女女,风雨无间,把校门口围得水泄不通。那情景让人感动的同时也让人无奈,让人辛酸。
先是“不知”一句长句,领起数句短句,再以长句“那情景”结束,而这一长句中又夹“让人无奈,让人辛酸”两个短句,长短相间,语气协调和谐。
三、述问相间
即在陈述句中适当的穿插选择疑问句或反问句,形成陈述句和疑问句互相配合的行文特色,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文】
年轻的毛泽东在诗中写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青春应有的豪言壮语,还是自欺欺人的信念?青春真能不朽?人生真能永恒?虽然有过彭祖八百岁的传说,可那毕竟是传说,谁曾见二百年的人生?斯人已去,他的人生不足百年,但是他毕竟有过波澜壮阔的人生,他对历史的影响何止二百年,他对世界的冲击何止三千里?
他的青春是不朽的,他的人生是永恒,可是我们呢?我们不敢唱英雄的歌,倒并不是怕有自欺欺人的指责,因为我们心底没有英雄的豪情,只有庸常者的忙碌和应酬。
先用陈述句叙述毛泽东的诗句,接着用选择疑问句表达对青春不朽的怀疑,语气委婉;再用肯定句指出毛泽东人生的非同一般,斩钉截铁;再反诘句,把感情推向高潮;然后通过设问引出自己,陈述句和疑问句相间,恰到好处。
(三)妙用修辞 妆点语言
修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狭义上修辞是指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格。善于运用修辞,首先应当着眼于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对偶等常用修辞格。
一、比喻传神
比喻最大的好处是使语言具有形象性,使被比喻的人或事物可感、可想、可触,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例文】
在峡谷的大拐弯处,怒江水像一大群正参加世界杯赛的摩托车选手,优美而惊险地作弯道侧压,把箭一般直射的速度拧弯,拧得这样漂亮。
本句借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怒江江水的态势。先以摩托车选手作弯道压侧作比,再用“直射的速度”代指原本一直迅猛向前的江水,移用“拧”字,写江水突然拐弯,整个描写生动传神。
二、拟人生趣
拟人手法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对描写的事物产生深刻的印象,感受着作者的强烈情感。
【例文】
一阵风吹过,树上被秋踮着脚尖染黄的叶子沙沙作响,似在默默呜咽。我读出了梧桐的落漠与惆怅,它在感叹,为何生命如此短暂,转瞬即逝,平凡的一生如此不堪回首?我在心里咀嚼这一缕阴沉。
秋“踮着脚尖”,叶子“默默呜咽”,这是用适合于人的动词写物。另外,还可以用适合于人的形容词、名词来写物,使物具有人的品质或身份。
三、排比增势
排比形式多种多样,它将有魅力的句子集中,节奏分明,便于叙事,长于抒情,气势充沛,是创造文章语言亮点的重要手段。
【例文】
当学业一团糟糕的时候,当生活举步维艰的时候,当失败接踵而至的时候,当烦恼挥之不去的时候,当痛苦无法排遣的时候,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一扇门为你而开。只要你打开这扇门,学业就会峰回路转,生活就会柳暗花明,成功就会悄然光顾,烦恼就会一扫而光,苦痛就会烟消云散。
第一句连用五个“当……的时候”,展现了人生的多种困境;第二句连用五个“××就会……”,揭示打开“门”的多重意义。第一句是单句,排比充当句子的状语,第二句是一个条件复句,排比实际是条件复句里表结果的几个分句。
(四)意蕴丰厚 耐人寻味
文句有表现力,主要是指在叙事、抒情一类的文章中,语言不直白,不浅露,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让读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文章描写要有情境,用语要含蓄,要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要能促使读者去思考。
一、形象表达
运用象征、比喻、拟人、双关、婉曲等等手法,形象化地抒发情感、发表见解。比如,不说“我很悲伤”,而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而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说“没有钱”,而说“囊中羞涩”,等等。
【例文】
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因为囊中羞涩而溜进书店看个天昏地暗却只看不买,最后嘻皮笑脸地被店工轰了出来;快乐就是一时心血来潮,拉住某人秉烛夜谈,直到双方都抵不过睡意绵绵而接受周公召唤;快乐就是乡间小道上一串串的脚印,一袭袭的花香,一声声的鸟啾,还有一条条吓得你半死的小毛毛虫。快乐,有无数种定义;寻找快乐,也有数不清的法子,就看你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了。
作者借助排比句式,通这对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的描写,回答什么是快乐,以形象描写代替抽象议论,颇具感染力。
二、注重引用
文字不可能字字珠玑,但如果引用一些闪着智慧光彩、蕴涵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名言警句则会使文章大大增色。引用名言警句,可以直引,最好的方法是将名言警句嵌入自己的语言之中,使之成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
【例文】
思想火花的迸射。大凡在艺术有所建树的人都是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正是艺术家们对自身艺术生命的一种创新。明明是“月下独酌”,李白偏偏“对影成三人”;明明是秋后枯草毫无生机,鲁迅先生却把它比作“光泽照人的”“铜丝”……创新使旧东西有了新生命,创新是一种心灵火花的发射。
将要引用的诗句整句嵌入到一句话中,加上引号使这个嵌入的诗句成为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如“月下独酌”和“对影成三人”嵌入后均成所在分句的谓语部分。
三、含蓄表达
含蓄的语言能使读者体会朦胧美,使文句之中有言外之意。实现含蓄最简便的方法是融情于画面和景物描写之中
【例文】
十七岁,是人生的雨季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现在确实徘徊在雨夜,徘徊在这没有尽头的有些寒冷的雨夜的街道。
布满阴霾的夜空漆黑而空旷,挂满枯萎的黄叶的法国梧桐在街道两边静静地兀立,店铺招牌上闪烁着的霓虹灯忽明忽暗。
我默默无言地移动,身后湿滑的柏油路上,拖着一条瘦长而伶仃的影子。
冰凉冰凉的雨丝,正无休无止地滴落到我十七的生命中来。
借街道环境及景物的渲染暗示人物的痛苦心情,使文段的情感、内容更丰富,拥有了更多耐人咀嚼和回味的言外之意
2.用环境描写打造亮点
(1)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一篇记叙文,题为“寒风里一棵守望的树”,写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寒风中守望亲人的故事,歌颂了老人永怀希望、永不绝望的美好心灵,从而也歌颂了人类永不悲观的精神世界。
请看文章的开头:
关上门,飞奔下楼。刚出楼梯道口,一阵刺骨的寒风便迎面袭来,寒冷仿佛穿透了棉鞋,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拉了拉衣服,我低下头埋在围巾里,加快了脚步。天阴沉沉的,阴风一阵紧似一阵,卷起满地落叶,路边如同枯爪一样的柳条放肆地摆动着身躯,仿佛在作生命最后的狂舞。
“这该死的天!”我低声咒骂,依旧迅速地移动着我的脚步。这样的天气,我以为我不会再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在快要到他的门前的时候,我依旧带着侥幸和好奇的心理瞥了一眼那斑驳如朽木的门,目光随之定格。
文章极力渲染寒风的阴冷,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既突出了老人的孤独,又反衬了老人的坚强。没有寒风的描写和渲染,老人的性格就不会鲜明突出。
(2)用环境描写显化主题
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显化主题的作用,有无恰当的环境描写,主题明朗程度往往大不一样。一篇文章写下水救人的事,这样写道:
阿明拿着外婆给自己做的新棉衣,高高兴兴回家去,路过一条小河,发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水里挣扎,一群人站在岸上指手划脚说着什么。阿明顾不上多想,急忙跳入水中,将孩子拉了上来……
阿明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赞扬,是嘲笑,还是批评?读者不甚了然。再看两例写法:
数九严冬,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呼呼的北风刮在人的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天快要黑了。阿明疾步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救命”的声音……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秋风阵阵。丰收的田野上,一条小河缓缓流过。一群农村孩子在冬泳队教练的带领下正在热身,为两个月后的冬泳比赛做准备,一个孩子已经下水……
在前一段所描写的环境下,阿明的举动无疑是一种英勇救人的壮举;而在后一段描写的环境下,阿明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行动,就显得很鲁莽。不同的环境描写,彰显了不同的主题。
(3)用环境描写结构文章
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一篇题为“清凉的河水”的记叙文,写西施功成名就之后而沉水,通过心理活动,特别是对美貌和幸福的反思,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荣华富贵不足羡慕,像普通人一样拥有实实在在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文章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出现了三次环境描写:
那一年桃花开得很美,风舞动桃花满天的飞舞。她站在河边的青石上,轻薄的纱落在水面上,罩住她的倒影,曼妙绝伦,一时沉鱼,那是她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开头)
纷繁的桃花在晨光中开得格外喧闹,密密层层,宛如一片朝霞。小河清亮,鱼儿在水中自由翱翔,她翘首远望,想起身在越国的父母,不禁潸然泪下。(中间)
一阵吹来,桃花如雨,纷纷落入清亮的小河。她想起童年的歌谣,轻轻步入河中,唇边浮起苍白的笑……(结尾)
桃花象征人物的命运,三处关于桃花的描写,不仅渲染了悲剧气氛,也起到了组织材料,结构文章的作用。
众所周知,语文考试改卷进度最慢。一般月考试卷,英语当天可以出成绩,数学最迟第二天可以出成绩,而语文没有三天出不了成绩!高考也一样,总是调配最多阅卷者参与,但总是最后完成任务,以至于语文阅卷老师就会在快速阅卷上下功夫。而快速就只可能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因此,考场作文就要尽可能地在最短的时间里向阅卷老师展示出自己的优秀之处,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但是,你却不能保证阅卷老师在评阅你的作文时,恰好是其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的时候;你也不能保证你所精心打造的“亮点”,匠心独运的立意、构思,就能及时地让阅卷者发现,从而得到肯定。因此,需要在关键处反复刺激阅卷者。
3.用辩证说理打造亮点
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说理论证要辩证,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作点辩证分析,就是要从事物的两方面进行辩证思维,或一分为二认识事物,或从比较异同思索,或从侧面与全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思考,都有助于全面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特征,提出准确全面的观点或理由。
【技法点击】
(1)辩证否定,不否定一切。
辩证说理,就要学会在承认对立面观点的基础上来确立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即承认对立面观点的正确性,或某些正确性,再用自己的观点加以补充或更正。请看下面这段文字:“是科学让人类生出了翅膀,坐着飞机飞上蓝天,‘巡天遥看一千河’;是科学让人们乘上了高铁,‘坐地日行八万里’,千里家乡半日还;是科学让人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有位伟人如是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从这一点上说,科学无疑应当姓“善”。但是,当科学家认清原子结构,研制出原子弹,人类自相残杀的手段提高了,这时还能说科学姓善吗?广岛、长崎在原子弹爆炸后,顷刻之间变成废墟,无数生命在一刹那间消失,科学在此刻又变成了十恶不赦的魔王。”为了阐述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危害,作者先充分肯定科学的丰功伟绩,然后再以“但是”作领起,转入对危害的阐述,先肯定,再否定,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说理辩证,令人信服。\
(2)全面分析,不强词夺理。
全面分析,就得学会在肯定和强调某一种原因时不忽略其他原因,不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游褒禅山记》一文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全面分析的例子。作者精辟地阐述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与志、力、物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侧重突出“志”这一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但没有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别的方面。再如满分作文《我们需要励志还是励欲》中的一段论述:“我们固然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需要有科学创造,而从事科学创造又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科学创造的原动力是求知的兴趣和热情,而不是物质刺激,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不是物质条件改善,而是营造一种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营造一个能够让科研家、文学家安心工作、潜心学术、专心写作而不为外在所动的文化氛围。”为了肯定和强调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于发展科技的重要,并没有忽视改善物质条件的重要。
(3)把握分寸,不说过头话。
作者通过增加限制词和修饰语,做到说话分寸感,不说过头话,这也是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我们来看《少为光环费神思》中的一段议论:“少不光环费神思,这也是理智的表现。头衔常常是对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奖赏,但是,获得某种头衔,这并不纯粹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它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法制还不健全,不公正现象实属难免。在这样的社情下,埋头干好自己的工作,少为光环费神思,花开花落两由之,实在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段议论分寸感很强,比如,“少为光环费神思”,而不是绝对的“不为光环费神思”;“头衔常常是对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奖赏”,有了“常常”的修饰,就说明头衔有时也并不是对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奖赏;获得某种头衔,“并不纯粹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有了“纯粹”一词的修饰,这就表明获得某种头衔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分述篇
1.巧于点位,反复刺激
众所周知,语文考试改卷进度最慢。一般月考试卷,英语当天可以出成绩,数学最迟第二天可以出成绩,而语文没有三天出不了成绩!高考也一样,总是调配最多阅卷者参与,但总是最后完成任务,以至于语文阅卷老师就会在快速阅卷上下功夫。而快速就只可能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因此,考场作文就要尽可能地在最短的时间里向阅卷老师展示出自己的优秀之处,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但是,你却不能保证阅卷老师在评阅你的作文时,恰好是其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的时候;你也不能保证你所精心打造的“亮点”,匠心独运的立意、构思,就能及时地让阅卷者发现,从而得到肯定。因此,需要在关键处反复刺激阅卷者。
怎样做到反复刺激呢?
一、分段分行
在行文过程中,不要全文一大段密密麻麻写下来,给人黑压压一大片的感觉。尽量做到层次清楚,各点各层都有中心句。
对一篇文章来说,文章的标题、开头与结尾,由于所处的位置比较显眼,信息的传递是最为有效的,而读者在阅读时对这些位置上的内容通常也都是比较关注的。假如考生能够在这些位置上精心打造“亮点”,借助新颖贴切的标题、题记、后记、小标题等形式,来传达、强化文章的主要信息,那么阅卷者即使是处于其阅卷状态最低落之时,也仍能被你设置的亮点惊醒,为其所吸引,对其产生认同感。
二、反复表述观点
一般而言,越是简单的行文结构,越能增强信息传递的清晰性,也就越容易让读者直接感知信息。考虑到高考作文在篇幅、时间等方面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及高考作文阅卷的特殊性,考生应该选择比较容易操作、相对简单的结构方式,如层进式或并列式,而不宜盲目地追求“一波三折”的行文效果,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大都不是靠复杂的文章结构取胜的。
我们熟悉的一些经典篇目也采用反复刺激来达到目的。比如《陈情表》,作者就是多角度反复刺激晋武帝,从而达到不应诏上任的目的的。开始说自己从小和祖母相依为命,不可以离开祖母;再说自己是亡国贱俘,地位低贱,不敢不出仕新朝;再说自己“本图宦达”,不可能不愿意出仕新朝;最后说新朝以孝治天下,我奉养祖母就是在实践新朝的大政方针。而最终要表达的只是:我现在不能出仕。《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面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个事实,指出:“先王封国”不可伐、“域中之邦”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反复强调不可以伐颛臾的道理。
[典题]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
湖南-考生
看惯了哥特式建筑,你或许感兴趣于壮阔的万里长城;听遍了普契尼的歌剧,又或许欣赏那红脸张飞;吃腻了海鲜大餐,是否钟情于广式小吃?
这里是中国。
中国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足以证明长城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昔日秦皇,动天下之力,北筑长城,以抵外来入侵。长城长,与海为邻;长城陡,万阶台阶上天际;长城久,千年风霜未倒塌。它不像吴哥窟,神秘绮丽;它不像巴黎圣母院,崇高而阴森;它不像加利福尼亚漫长的海岸线,柔美动人。它像一条巨龙,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它让世代中国人奋勇抗敌,这才有抗日战争十四年的奇迹;它让中国人充满精气神,这才有今日我中华复兴的壮丽征程;它让中国人有永不服输的斗志,这才有那千年未曾断绝的灿烂中华文明!
这里是中国。
中国电影之巅峰便是获得戛纳大奖的《霸王别姬》,它让世人看到京剧之魅力,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程蝶衣便是这样的“疯魔”。那眉心一点朱砂痣,是你放不下的眷恋;那拿起刀枪剑棍的英勇,是你为国杀敌的豪情;那一张张花白的小丑脸,是讥讽贪官污吏的内心独白。一出戏,一座台,唱遍的是天下苍生,言不尽的是千年艺术传统。它不像流行音乐,缱绻轻靡;它不像西方歌剧,夸张十足;它不像古典音乐,庄重严肃。它像一个千面镜,有血有肉,有故事还有酒。这便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时至今日它仍然在创新,接受时代熏陶,放射既古老又现代的光芒。
这里是中国。
如果你曾到过中国,相信你不会忘记那些令你难忘的美食。中国人爱吃,并且吃出了文化。我不会忘记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之感受,玉林米线,黄焖鸡,金华火腿,高邮鸭蛋以及最普通的黄油烙饼。中国人讲究吃,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你吃油焖大虾,可我能和三五知己边吃小龙虾边畅谈人生;你吃法式鹅肝,可我用最平常的食材做出一道你永生难忘的蛋炒饭;你吃昂贵的鱼子酱,可我能尝到秘制多年的雷山鱼酱。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或许让你更好地理解中国烹饪的核心,不是食材而是我放盐时想起你最近生病而需少放一点盐的关心。让你欲罢不能的不是厨艺技巧,而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中国人吃的是菜,吃到的则是人生感悟。
这里是中国。
有你想不到的惊喜,有你未曾见的奇观,有你放不下的平常心。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弹戏牡丹,一点茉莉香。
这里是中国,我们欢迎你。
本文题目扣住材料中两个关键词,采用对偶形式,直接征服阅卷老师。然后用第二人称开头和结尾,既拉近了和阅卷老师的距离,又恰好地符合“向外国青年介绍”的题意。中间用三个中心段介绍长城、京剧和美食,用“这里是中国”独立成段,反复刺激阅卷老师。这样的文章,老师想不给高分都难。
反复陈述观点是不断点穴的一种方式,也是反复刺激阅卷老师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一篇2018年天津卷题为“君子当为器”的文章,就是运用了这种表现形式。请你阅读前后文及波浪线部分的提示,在横线空缺处补写出观点句。
君子当为器
天津一考生
孔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让自己的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我却说,君子当为器。
君子当为有用之器。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三字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句,教育人们要努力学习,像雕刻玉器一样打磨自己,使自己成为有用之器。可见将“成器”作为成长目标,对每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引导和激励作用。三国东吴大将吕蒙,自幼家贫,渴望凭借战功博取富贵而疏于读书,所以果敢有胆却学识浅薄,被人戏称“吴下阿蒙”,后因听从孙权的劝导而坚持每天从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努力读书学习,学问大增。此后吕蒙与学识丰富的鲁肃交谈,鲁肃惊叹他学识变化之大,“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则傲然对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生活中,我们对自己成器的强烈愿望使得我们熠熠生辉。与此相比,方仲永少时聪慧,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的故事,恰恰告诉我们有天赋而不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只会将天赋消耗殆尽,抱憾终生。
努力雕琢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用之器。
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一件器物从打造之初,体量便已确定。但人们在打造自己这只器时,可能会发现体量的大小是每个人在奋斗中逐步定下的。人仅靠一己之力是很难成功的,因此一人唯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拘小节的气魄取长补短,利用各方优势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齐桓公不与管仲计较那一箭之仇,任用他为宰相,借助他的政治才能让自己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堪称君臣佳话。孟尝君不计较擅长鸡鸣狗盗之人的身卑位贱,将他们收为门客,才有他被困于秦时,狗盗之徒偷出狐白裘献给秦昭王妾说情放孟尝君归国,鸡鸣之徒学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助他顺利归齐。林肯那句“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更说明了宽容与度量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正如大海容纳百川不择细流,成大器者也不拘小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当为大国重器。成大器固然重要,但器为谁所用更为关键。历史上那些真正的伟人在打造自己时,念念不忘的永远是让自己为国家所用。三国时期,许汜空有才学却毫无担当,国家大乱,他却只顾求田问舍,为一己私利四处奔波,丝毫不关心国事,被刘备训斥。当今之世,从王淦昌、钱学森到邓稼先、于敏,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了让新中国早日傲立于世,有的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国,有的为了尽快出成果而不顾自身健康和生命。他们,就是大国重器。但可称大国重器的不只是这些科学家,像董存瑞、黄继光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英雄、民族英雄,像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这样的大国工匠,他们是沉稳可靠的青砖石,也是兢兢业业的螺丝钉。他们,也是国之重器。国之重器,为国可忍辱负重,粉身碎骨;为业可择一事终一生,呕心沥血。
大国崛起,国人须崛起。如何崛起?当努力成器。
[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 君子当为有容之器 做有容之器,善取长补短,必事半功倍
2.炫炫文采,展示才情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要求作文要“有文采”,这是在“语言流畅”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层的语言标准,包括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句有表现力等。高考作文阅卷非常强调“有文采”这一要求,即在中心明确、内容丰富的前提下,能够做到遣词造句准确、议论说理透彻、记叙描写生动、修辞运用恰当,使得文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理、展示情景、表现思想、表达情感,而且能给文章增光添彩,彰显语言魅力,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假如一篇文章文采斐然,定会煽起阅卷老师的激情。换言之,要想让自己的作文受到青睐,最简捷的途径就是“包装”好自己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打造精品语言,就等于抓住了作文的“生命线”。
技法1:用语贴切,让语言恰到好处
所谓“用语贴切”,就是内容要切人、切事、切情等,即根据语境条件正确使用语言。要做到用语贴切,考生应多锤炼词语,如可以精心选择动词,让动词凸显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风貌,袒露人物内心世界,传达人物价值取向;可以精心选择修饰语,让人物立起来,让景物活现起来,让情感复杂起来,让事件有条不紊地推进,让议论鞭辟入里。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要适合描写的场合和对象。如:
“你一定是疯了!”听到祖父说要辞去机关单位的工作,回乡种黄花梨,祖母的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她不明白,祖父当过兵,立过功,又在机关单位工作,为什么不能好好地过安稳日子呢?
祖父要回乡种黄花梨的消息犹如被引爆的炸弹,在老家余村炸开了。乡亲们苦苦相劝,晓之以理也好,动之以情也罢,可祖父的决心坚如磐石,没有丝毫动摇。他心平气和地向祖母说:“咱俩都是穷苦农民出身,能住上这么敞亮的房子,不正是因为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果实吗?”祖母沉思了许久,拍了拍祖父的肩膀,算是同意了。
……
之后,草帽、休闲衫、解放鞋成了祖父必备的行头。风里来,雨里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他的身影与山影随行,他的声音与山鸟相和。每一个种树环节他都亲自参与:挖坑、浇水、填土……有乡亲想帮他,他还怕人家干活儿不细心;遇到难关,他就一边向专家们请教,一边自己钻研专业技术。慢慢地,原先荒凉的小山头被他整理得焕然一新。
——2018年全国卷Ⅲ《祖父回乡记》
[点评] 这几段文字以刻画人物形象取胜,祖父的话凸显了他的身份——农民,“草帽、休闲衫、解放鞋”等衣着彰显了他的朴实,“挖坑、浇水、填土”显示了祖父勤奋踏实的心态,这些描写表明祖父是一位思想觉悟高的新时代农民。对祖母的刻画,一句“你一定是疯了”体现了祖母的惊讶和不理解。从“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到“沉思了许久,拍了拍祖父的肩膀”,则体现了祖母由心疼到理解的思想转变。
技法2:句式灵活,让语言韵味十足
所谓“句式灵活”,是指在写作时,根据语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多样化,这样文章才会显得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整散结合。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整句与散句,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整句句式较整齐,音节较匀称,可以起到强调语意、加强语势的作用;散句长短结合,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可以避免单调呆板的现象。把两者结合起来,语言既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又节奏鲜明、气势如虹;既能丰富语言的节奏,活跃文章的形式,又能形成一种错落之美,使文章韵味十足。语言要简洁,自然应以短句为主,句子长了则易冗赘拖沓。但有时出于表达的严谨、周密或为了抒发某种深沉、庄重之情的需要,往往也会使用长句。在一篇文章里,如果把长句和短句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会使语言错落有致、活泼多变。如:
诗人流沙河曾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并将其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用毅力、勇气、脚踏实地的付出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
——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点评] 上述文段中,作者引用的诗人流沙河的名言是整句,后面“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是散句,在形式上,文段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使感情的抒发张弛有度,读来别有韵味,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锤炼对称。对称句相较对仗句没有音律方面的要求,相较排比句内容较少。它经常是把相关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举,既可以用来举例,又可以用来说理,给人结构严谨的直观感受。对称句的语言极为简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用来类比或对比,说理全面,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在列举事例的时候运用对称句,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
①国之重器,为国可忍辱负重,粉身碎骨;为业可择一事终一生,呕心沥血。
②翻看中华五千年的厚重历史,有些许欢声,些许悲歌;细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多年历程,有诸多阻碍,诸多突破。
③没有宇宙心的人,断然问不出“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不是硬骨头的人,定吟不出“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点评] 以上三句分别是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北京卷、江苏卷优秀作文中的语句,都是对称句。第①句从“为国”“为业”两方面对举;第②句从历史到现代,概述举例;第③句与引用相结合。
(3)善用特殊句式。作文中,适当地将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或感叹句,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进而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
而且,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也是个人发展以及价值实现的一大推动力量。中国古代千万士人缘何寒窗苦读,悬梁刺股?因为他们渴望被统治者需要。今之众生又为何发奋图强,努力上进?因为他们渴望被国家需要。试想,若没有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他们之中能坚持努力的又有几人?如此,今后又该由谁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正是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促使芸芸众生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自我价值。
——2018年上海卷《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
[点评] 本段文字,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先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连用两个设问句,列举事例;紧接着连用两个反问句,强化语气,使语势进一步加强;最后以陈述句收尾,语气坚定,观点明确。
(4)偶用复句。复句可以使论证逻辑严密,比如因果复句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推理严密,假设复句可以使文章论证富有辩证色彩,转折复句可以使前后论点联系紧密,并突出重点等。如:
现如今,社会淘汰机制日益残酷,加之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已经出现在人类的工作、生活中,很多岗位已经不再被需要,因为千篇一律,所以它们只能被替代。虽然这种现象很残酷,但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人生的本质亦如此。只有与众不同且富有价值,并不断进取,才会始终被需要。若只是一味地追随他人的脚步,无视自我的价值,我们必将为不再被需要而深感焦虑。所以,我们应该像歌曲《我们不一样》里唱的那般,找准自己的位置,成为无可替代的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2018年上海卷《我们需要不一样》
[点评] 这两段文字灵活运用因果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使得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技法3:巧用修辞,让语言色彩斑斓
修辞手法是增强文章文采的第一捷径。修辞手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但会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而且会使文章的句式整齐,结构严谨。巧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巧用排比,可以使文章语势强劲,节奏鲜明,富于韵律;巧用引用,可以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巧用拟人,赋予万事万物以人的情感,增强文章的情趣;巧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作文中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引用、排比。
(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文中的叙述和说理显得生动形象。它能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它能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它更能以多喻一,突出动态美。高考作文中考生要想把描写对象表现得更形象贴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依靠形象化的比喻。如: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语言,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明清时期如日中天的徽商荣归故里,千金散尽,建成一幢幢精巧别致的住宅,五叠式马头墙高低错落,宛如一曲曲抑扬顿挫的田园牧歌,歌唱着桃花源里人家的恬淡闲适。一代儒商更是将闲情逸致寄托于雕花梁架、楹联字画、木雕石刻上,在粉墙黛瓦的住宅里营造出别具一格的乡土建筑风格。
——2018年江苏卷《时间轴里的浅吟低唱》
[点评] 文段把建筑当作一种语言来解读,把“一幢幢精巧别致的住宅,五叠式马头墙高低错落”比喻成“一曲曲抑扬顿挫的田园牧歌,歌唱着桃花源里人家的恬淡闲适”,将建筑的美丽熔铸到像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既富有诗意,又切合了“语言”这一话题。
(2)旁征博引,增加文采。考生在写作时,旁征博引,或诗文,或名言,或谚语,或优美清新的歌词,都能成为文中的点睛之笔。这些点睛之笔,或用于开头,开启全篇,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或用于中间,充当论据,以支撑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不仅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也能够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或用于结尾,总结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考生既可以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又可以扩大文章的容量,使文章包含丰富的意蕴,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
古往今来,一个个仁人志士,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推动着“浙江精神”的发展: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告别故乡绍兴,以治疗国人的病体为志向去日本学医,看到国人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后,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投枪和匕首,疗救国人的精神;“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拒绝他人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在绍兴轩亭口慷慨就义;“只身去国三千里,一日思乡十二回”,郁达夫怀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为宣传抗日救国活动四处奔走,最后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2018年浙江卷《新的火炬从这里传递》
[点评] 上述文段最主要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名句来论述自己的观点,行文有理有据,意蕴深厚,使文章彰显文采。文中恰当地引用了鲁迅、秋瑾、郁达夫的名句,不但充实了文章内容,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达到了“有文采”的作文要求。
(3)运用排比,增强气势。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组织语言,是高考中考生展现自己语言功底的重要手段,因为排比具有独特的结构美,整齐划一的句式排列中蕴含着丰富的层次变化。考生可以连用问句构成排比,在一次次的发问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论证层层深入,让文章气势磅礴;可以连用设问构成排比,强调自己的观点,拓展观点论证的广度和深度;巧设博喻构成排比,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事物的特征或内涵,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可以变换时空构成排比,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从多方面阐发,丰富文章的内容,在相互照应中突出自己的观点或感受;还可以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分析事物不同的角度、列举简单的意象等构成排比。如:
多少年前,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李光武振臂高呼:“中国的大车我们拉!”引得无数青年才俊热血沸腾。如今,东方雄狮睁开睡眼,华夏神龙凌空翱翔,中国已进入新时代。随着时代巨轮的缓缓前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抓紧祖国的纤绳,迈向新时代的幸福。
曾几何时,有的人开始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曾几何时,追求级别的人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人越来越少;讲待遇的人越来越多,讲理想的人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曾几何时,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怀疑成了我们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太多的人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有言:“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可以是宗教,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对祖国的爱。心怀信仰,则心有所属,心有所依,心有所求。周总理的信仰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吾辈青年,更应怀报国的信仰,不屈奋战,砥砺前行。看黄大年教授,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是信仰,让他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吾辈青年,应以黄大年教授为榜样,以报国为信仰,与祖国共成长。
——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点评] 上述文段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气势如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魅力。作者先将祖国比作雄狮和神龙,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然后以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示了社会上的诸多不良现象,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最后以黄大年教授为例,对比突出“国之脊梁”的宝贵精神。文章语言洗练,富有张力,从点滴处着笔,引导读者反思。文章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技法4:加工推敲,增强语句的表现力
(1)有机点化。对经典素材的有机点化,会给文章增光添彩。考生在具体运用时,可以采用四种方法。①凝缩素材,取其一点。或舍去细节而取其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其细节,根据文章的需要,对相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选取主干,去粗存精,进行定向叙述,深入挖掘。②同类叠加,多点组合。或从相同角度来阐明主旨,或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论点。③正反对比,相互映衬。在对比中,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等会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更明确,主旨更突出。④片段组装,剪辑组合。每个片段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表现文章的主题,共同支撑文章的观点。用一根线串起所有片段,使文章浑然一体。如:
林贤治曾说:“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古今中外,多少顺应历史潮流的决策被历史铭记,镶嵌在历史的茫茫星河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进行了一次又一次顺应时代的改革。我们不会忘记汉代的文帝、景帝顺应时代发展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厉行节约,最后迎来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唐朝的李世民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顺应时代的发展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以农为本,休养生息,于是有了“贞观之治”的美谈。所以,顺应时代进行改革必将带来国家的繁荣昌盛。
——2018年全国卷Ⅲ《时代·改革·强国》
[点评] 上述文段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两则经典素材,进行组合叠加,分别概括其内涵、提炼其精髓,同时进行话题转换,巧妙地与“强国”结合起来,从而阐明“顺应时代进行改革”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两则素材都有较强的故事性,但作者却能进行高度概括,强调“顺应时代进行改革”对国家发展与强盛的意义与作用,从而较好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联想想象。联想和想象也是使语言富有表现力的途径之一,恰到好处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能使文字变得生动活泼,还能营造一种美妙无穷的氛围,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考生在平时写作时,要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这样能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有利于提高作文分数。如:
2035年的中国,想来是繁荣富强的,更是充满朝气的。高科技设备也许随处可见,人工智能可能已走进千家万户,周末你可以携带好友遨游太空,暑期你可以跟随父母探索深海,但请你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勿忘天地,勿抛生民,勿舍往圣绝学,勿沉湎于时代清梦之中,失去民族之根本。
——2018年全国卷Ⅰ《满船清梦你处寻》
[点评] 上述文段中,作者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生动地描写出了2035年科技发达的生活情景:闲暇之时,遨游太空,探索海底。科技带来的便捷与新颖的生活方式令人向往。文段描写不但生动形象,而且意趣盎然。
(3)文白结合。现代文写作自然应以白话文为主,但有时出于需要,偶尔使用文言词句,也能达到含蓄隽永的效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
同样,诸多诗人、词人亦深谙无声之妙,借诗词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于无声的文字中,书写襟怀。
香山居士的“风荷老叶萧条绿,水蓼残花寂寞红”,鱼玄机的“自恨罗衣掩诗句”,辛稼轩的“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矮纸斜行之间,洒尽悲欢离合、国仇家恨之泪,倾诉着文人们对“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无声的文字,足以镌刻历史、雕镂山河,演绎文人们命途多舛的生命之歌。
——2018年江苏卷《于无声处,绽放生命大美》
[点评] 这段文字论述“诗词中的无声之美”,行文中“深谙无声之妙,借诗词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于无声的文字中,书写襟怀”“矮纸斜行之间,洒尽悲欢离合”等古色古香的句子与论述的内容相得益彰。
(4)善用幽默。幽默是一种智慧,幽默的语言形象传神、趣味横生,不仅能博读者会心一笑,而且能显示出作者的聪明、机智和成熟。所以,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幽默俏皮的文字,会增加语言的灵动美,同时使作文文采飞扬。如:
生而为人,我们在世俗的河流里挣扎,品性早与世俗共融,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的模样。我曾天真地以为世间无恶,一切皆是美好的,可惜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且看近期一些恶性社会事件:早年遭受校园欺凌的陕西男子赵某,长大后在学校门口对无辜的学生施暴;郑州一顺风车司机见色起意杀害乘客……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到社会乱象和社会的阴暗面,却不探究其本质原因。有个段子这样说:“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还有可能是唐僧。”是的,也不一定所有剃光头的人都是和尚。世人多肤浅,皆看其表象,而本质却常被忽视。这是我们无法否认却又不想承认的事实。
——2018年全国卷Ⅱ《象状有名,质者无形》
[点评] 第一段写社会乱象,本是严肃、沉重的话题,作者却用“在世俗的河流里挣扎”“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等充满智慧和幽默的文字,让人啼笑皆非。第二段中,引用“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还有可能是唐僧”“不一定所有剃光头的人都是和尚”等网络流行语和俗语,诙谐中深入浅出地把“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主旨表达了出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3年《人民日报》以一篇评论《莫让青春染暮气》表达了对当代青年人“早衰”的担忧,批评年轻人缺少朝气和锐气,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
短短几年时间过去,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设立的“党代表通道”让大家耳目一新,在这些亮相的代表中,接近半数的青春面孔尤其令人关注。有承载中国飞天梦想的景海鹏,有在体育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家争得荣誉的吴敏霞,有被誉为国内手工克隆技术第一人的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杜玉涛,有驾驶先进战机翱翔蓝天、担负保家卫国重任的女飞行员刘文力,有扎根基层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做出贡献的祁剧演员肖笑波……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重大政治论断则让大家见到了新时代青年正在担起重大责任。
是哪些因素让年轻一代快速成长?作为新时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观察、认识和感受?请你写一段文采飞扬的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答案]     
     
     
     
     
 
[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考生可以阅读分析材料,结合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经历和感受,通过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和思考来审题立意。主要论述自己对当前年轻一代的认识和看法。新时代青年有着以下特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活力、敢拼搏、敢为先、能创造、能笃行……而促使他们快速成长的不只是他们自己的努力,还有外界的关注和相关平台的搭建,如国家民族的期望、社会的关注和包容、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提供的创业及创新平台等。考生应该写出这些因素与新青年特征的关系,而不是单独地写这些话题,不然容易流于套作。
[参考答案] (示例一)燃烧青春,需要远大的理想。青春是一棵长满可能性的树,而理想是使其从稚嫩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力量之源。因为理想,17岁的毛泽东走出狭小的韶山,开天辟地,缔造了一个青春的中国;因为理想,19岁的周恩来只身东渡日本,救亡图存,谱写泱泱中华的崛起篇章。(比喻、对称句)
(示例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路也有弯路,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整散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